马克思主义青年观在中国的传播和可持续发展
2016-03-24呼勤内蒙古医科大学思政部内蒙古呼和浩特010110
呼勤(内蒙古医科大学思政部,内蒙古呼和浩特,010110)
马克思主义青年观在中国的传播和可持续发展
呼勤
(内蒙古医科大学思政部,内蒙古呼和浩特,010110)
[摘要]青年是社会发展和进步的主体,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具有丰富的时代内涵,主要体现在有关青年的本质、个体主体意识、全面发展等方面。马克思主义进入中国,引领了旧中国早期的新青年思潮运动,赋予了青年“国家之魂”的历史责任。之后,马克思主义青年观与中国革命和建设实践相结合,实现了第一次飞跃,即产生出了毛泽东思想的青年观。改革开放后,又进行了第二次飞跃,产生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青年观。目前在“中国梦”的指引下,马克思主义青年观在我国得到了可持续发展,号召广大青年去努力开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青年观;理论传播;可持续发展
青年是社会发展和进步的主体,其生存和发展状况一定程度上代表着个体、国家、社会的未来。自从马克思主义诞生以来,青年问题作为社会革命和发展的主要力量,受到了一代代革命伟人的关注,并将其放在整个社会群体中进行了相应的科学研究和顶层设计,产生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青年观。本文拟就马克思主义青年观的产生、传播及在我国的发展问题进行探讨,重在结合我国实践,从中明晰马克思主义青年观的未来可持续发展路径。
一、马克思主义青年观具有丰富的时代内涵
马克思、恩格斯留给我们诸多不朽的著作,其中尽管没有专门针对青年的系统论述,但他们将青年作为一个社会主体,进行了更为广泛意义上的整体社会学研究。列宁依据马克思主义青年观的发展理念,提出了一系列团结青年、培养青年、发动青年的论述,这些共同构成了马克思主义青年观的丰富内涵。
(一)关于青年的本质
马克思主义主要从社会学角度,提出了青年的本质在于社会实践性。从青年的发展特点来看,青年成长的过程,实际上就是认知的发展过程。根据马克思主义观点,实践在人们认知过程中起着决定性作用,因此青年的发展过程实际上就是认知实践的客观进程[1]。而从青年在社会发展和进步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来看,其中也带有明显的实践标签。从人的成长阶段来看,青春期的精力比较旺盛,青年的社会活动范围比较广泛,而这些活动实践过程充分展现出了青年的实践功能,主要体现在:一是改造自然界。正如马克思所指出,人类通过实践来改造世界,以此来证明人类的存在。青年在改造自然界的实践中,必然会带来自身行为的改变,并显现出重要的地位和作用。二是对社会进行变革,包括对社会政治形态、经济体制等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关领域进行改进和提升,进而推动社会的持续进步。三是改造自身实践,使青年的思想、行为更好地符合个人、社会的需求[2]。
(二)关于青年的个体主体意识
马克思主义认为,青年作为一个日渐成熟的个体,在社会发展和历史变革中具有重要力量,主要体现在:一是青年自身很清楚在社会变革中的主体地位,以“五四运动”为例,正是一群青年勇敢地站出来,通过自己的青春热血和宝贵生命,通过不屈的抗争,最终取得了反帝、反封建的胜利,从中展现出了青年在社会变革中的实践作用、认识关系、价值理念;二是青年凭借自身的实践能力,发挥出了促进社会发展的核心地位和作用。青年在发挥主体能动性时,必然会涉及到一些内外部环境的影响,作为青年来说,完全独立于环境是不可能的,必须要适应环境并溶入到环境的改造与创制中,努力实现人与环境的辩证统一;三是青年要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适应方面,展现出青年特有的实践能力。以马克思所在的旧中国历史发展时期来说,当时生产力极其低下,生产关系的构建也相对支离破碎,离一个正常社会的要求还相差甚远,而纵观当时国际上风起云涌的资本运动以及文明进程,这时中国的有志青年必须要发出自己时代的声音,即通过自身的革命实践,推动新中国的成立和可持续进步[3]。
(三)青年发展方面
马克思早期著作《资本论》,通过价值考察后提出,在人类实践活动范畴内,青年的发展并不是盲目的,而是具有一定的价值诉求,为了平衡个人与集体的价值关系,马克思主义赋予了青年自由而全面的价值标签。也就是说,青年作为社会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除了努力实现个人的各种利益外,还必然要在社会进步中发挥出社会效能,主动承载起社会发展的未来与希望,并在马克思主义理念指引下,通过个人的努力和全面发展,实现个人与国家、社会的共同价值诉求。
二、早期传播——旧中国的新青年思潮运动
当马克思主义理论日益成熟并向世界广泛传播时,当时的旧中国还处于积贫积弱的状态,很多仁人志士,包括广大青年正在苦苦探索。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催生了我国“五四运动”爆发,伴随着当时的新文化运动,旧中国的青年们看到了国家和个人的未来,于是广泛接纳并吸收了马克思主义理论,逐渐兴起了新青年思潮,这是马克思主义青年观在中国的启蒙阶段。
1915年,我国一些民主进步人士在上海创刊《青年杂志》,1916年更名为《新青年》,其中重点将一些革命理论和进步思想,向包括青年在内的全社会广泛传播,由此逐渐显现出了新青年思潮的强大社会推动力量,促进了“五四运动”的勃然生机。以此为基点,我国早期的马克思主义青年观得以传入并生根发芽,产生出了两位代表性人物:一位是陈独秀,其主要提出了青年是国家的灵魂与未来,要加强对青年的培养教育,引导青年树立独立的人格,将青年的发展与国家的命运紧密关联;另一位是李大钊,其主要阐明了青年的内涵,提出了从“心理精神”来界定青年,评价阐释了青年的历史责任。针对当时中国处于黎明前的黑暗,他指出青年是“国家之魂”,要勇敢地站起来,只要“青年不死,即中华不亡”[4]。
三、第一次飞跃——毛泽东思想的青年观
毛泽东思想是我国政治理论的宝库。毛泽东伴随着我国民主革命和社会建设的发展而不断成长,其最终形成的毛泽东思想中,包含了很多有关青年的著述和观点,从而构成了毛泽东思想青年观,这也是对马克思主义青年观的继承和发展。
早在长沙学习期间,毛泽东的时政见解,就多次刊登在《新青年》杂志上。之后,毛泽东走上了革命道路,其深受陈独秀、李大钊等影响,也受到了马克思主义的熏陶,随着中国革命进程,毛泽东思想青年观得到了进一步丰富和发展,并在建国后,通过共青团这一载体,以及雷锋等一系列青年模范人物的培育,展现出了比较科学、完整的青年观理论体系,其主要内容体现在:
(一)关于青年的地位和作用
毛泽东在多篇论述和很多场合讲话中,均赋予了“青年是中国革命的先锋队,是推动中国革命的重要生力军”的历史论断。1939年,正值“五四运动”二十周年,毛泽东在为安庆青训班题词时,特别提出青年具有“新鲜血液与朝气”,不论其是否加入了党组织,都是“可贵”的。毛泽东还特别强调指出,如果没有青年这一主体,“革命就不能发展或胜利”。
(二)关于青年的培养和教育
毛泽东对于青年的成长、成才非常关注,不论是在革命战争时期,还是在新中国建设时期,毛泽东非常注重青年接班人的培养。1938年,毛泽东给陕北公学1600名青年学生送了两件开学礼物,一件是“坚定不移的政治方向”,另一件是“艰苦奋斗的工作作风”,其中可以看出毛泽东的谆谆教导,并对青年寄予了很大的期望。建国后,毛泽东从“百年大计”的高度中提出了选择年轻接班人的重要性。针对青年人的培养,毛泽东从政治理论、思想教育、业务素质等方面,都提出了具体要求,“又红又专”是那个时代的代名词,也是毛泽东思想青年观的具体体现[5]。
(三)关于做好青年工作
毛泽东提出,要结合青年特点,相信青年并且要大胆使用青年。建国后,一些革命将领年龄逐渐增高,如何为共和国选择年轻的接班人,就成为了毛泽东要考虑的重要问题。尽管其中毛泽东也犯了一些错误,如“文革”等,但其对年轻人的关爱同样值得关注。1952年8月,毛泽东主持了两次中央会议,专门针对青年团工作,提出了共青团要在党的领导下独立自主地开展工作,由此可见,毛泽东是非常关心、关爱青年的,其中既有充分信任,也表明了严格要求,但最终都要归结于党的集中领导。
四、第二次飞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青年观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开启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征程,并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引领下,产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这些理论集中了一代代中央领导人的集体智慧,推进了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和社会的可持续进步。青年在改革开放进程中有着不可替代的创新和创造能力,因此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中占据了较大的分量,形成了改革开放以来鲜明的青年观。
(一)邓小平理论的青年观
“四有”新人是改革开放初期邓小平提出来的,深深影响了一代代青年人。那个时期,邓小平还专门在广大青少年中开展了“五讲、四美、三热爱”活动,将对年轻人的要求明晰化,提出了当时青年的发展方向,也很好地净化了当时的社会风气。同时需要说明的是,邓小平不仅从思想政治上对青年提出了希望,针对改革开放时期国家对科学技术的迫切需求,邓小平对青年学技术、学业务也提出了要求,特别是其提出的“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历史论断,对青年给予了很大的激励[6]。此外,邓小平以身作则,要求老同志自觉让位,并且把“培养青年接班人”作为老同志的重要工作职责。在共青团工作方面,邓小平提出了共青团是“党的可靠的后备军和有力的助手”,沿袭了马克思主义以来历代伟人提出的青年主体的科学理论主张,也造就了“小平您好”的历史印记。
(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青年观
在二十一世纪交替时刻,我国不仅面临着世界政治格局的巨大挑战,科技革命也带动了经济的快速发展,为了跟上时代发展步伐,江泽民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其中对青年担当历史重任,赋予了“科教兴国”的历史使命[7]。通过比较古今中外青年成名的诸多案例,江泽民特别强调青年要把个人抱负与人民利益、国家命运紧密结合,这样才能够有所作为。江泽民由青年的未来发展联系到国家的希望,特别是在提到科教兴国创新驱动时,针对年轻人喜欢创新的特点,提出了青年创新直接关乎国家的未来。当然,在青年的成长成才过程中,考量到社会环境的种种影响,江泽民要求全社会要高度重视社会体系建设,紧紧围绕青少年的特点和需求,集聚多方资源和能力建设,清理毒害青少年的精神垃圾,构筑出多层次、全方位的教育青年的社会系统工程。
(三)科学发展观中的青年观
胡锦涛作为从共青团系统发展起来的党的领导核心,其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的思想纲领,其中将青年作为“以人为本”、“科学发展”的重要维度进行了总体设计。2008年,胡锦涛从理想、学习、创业、品德等四个方面,对青年提出了具体要求,即思想上要积极上进,学习上要勤奋刻苦,创业时要有所创新,品德构建时要格调高远。针对共青团作为青年工作的主体,胡锦涛从创新工作思路、完善工作方式和全面提升自身素质和建设等方面,提出了具体的发展对策[8]。特别是针对青年中存在的一些不和谐音,如世界观发生扭曲、过于追求经济利益、思想道德有所弱化等问题,胡锦涛适时的提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并号召全社会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溶入到青年人可持续发展的全过程中。
党的十八大后,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再次以走群众路线、强力反腐败等治国理世路径,给全体中国人民描绘出了“中国梦”。这些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的发展理念,同样给予了青年人更多的关注。据不完全统计,十八大以来,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与青年进行了非常广泛的互动,仅以2013年5月一个月为例,习近平先后参加了五四青年节主题团日活动;同社会各界优秀青年代表座谈;给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2009级本科团支部全体同学回信等,充分展现了习近平关爱青年、寄望青年的理念。2014年5月,习近平与北京大学师生座谈时提出,广大青年必须要有信念、梦想、奋斗、奉献,这样才是“有意义的人生”。
五、马克思主义青年观的未来可持续发展展望
马克思主义犹如一把圣火,点燃了中国革命与社会主义建设的热情,并指引积贫积弱的旧中国,通过革命建设的不断发展和改革开放的持续推进,从而创造出了当前我国各项事业繁荣兴旺的大格局。在此过程中,青年的主体地位日益显现,青年的发展效能得以加强,在此实践和认知下,产生并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青年观,赋予了其新的历史内涵和时代使命。由此可以看出,青年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研究的重要维度,并且展现出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下青年观的强大生命力。
展望未来,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对于我国广大青年来说,必须遵循历史发展轨迹,并求实创新,努力开创出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青年观的理论及实践路径:一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并结合我国当前实际,要赋予其中国化、大众化的时代内涵,完善具有中国特色的发展理论,用以指引中国青年的成长实践;二是要重点结合我国青年的特点,在理想信念、利益平衡、主体意识、国家使命等方面,进行马克思主义青年观理论指导下的顶层设计,并将其上升到国家的整体意志,用以科学规制青年成长、成才的全过程;三是紧紧围绕当前世界政治、经济发展趋势,持续提升马克思主义青年观在更广范围和更深领域的深植,将中国发展与世界进步紧密结合起来,将中国青年与世界人民紧密结合起来,努力实现世界范围内的和平与发展。
参考文献:
[1]崔健,张果.马克思主义青年观及其时代意蕴[J].中国青年研究,2013(11).
[2]张顺洪.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启蒙运动[J].马克思主义研究,2013(11).
[3]吕晨飞.正确的青年观与新时期青年工作的创新[J].中国青年研究,2010(5).
[4]胡长青.近代马克思主义传播的中国化现象梳理[J].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10(12).
[5]汪信砚.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的传播与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J].马克思主义研究,2013(8).
[6]曾明虎.略论马克思主义青年观中国化及其实现[J].人民论坛,2012(29).
[7]刘竞,戴钢书.党的十八大报告对中国化马克思主义青年观的丰富和发展[J].毛泽东思想研究,2013(6).
[8]孙建华,文晓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思想发展轨迹及其阶段特征探论[J].河南社会科学,2015(5).
[中图分类号]A81
[文献标识码]A
[作者简介]呼勤(1963-),女,副教授,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