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践维度下创新富民研究
2016-03-24樊帅领安徽理工大学机械工程学院安徽淮南232001
樊帅领(安徽理工大学机械工程学院,安徽淮南,232001)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践维度下创新富民研究
樊帅领
(安徽理工大学机械工程学院,安徽淮南,232001)
[摘要]创新富民始终坚持人民的主体地位,坚持创新为了群众,创新依靠群众,创新成果由人民共享,彰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命力、凝聚力和感召力,增强全体人民做中国人的骨气和底气。创新富民坚持人民利益至上,追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日常化、具体化、形象化、生活化,不断提升全民创新品质和精神道德境界,促进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努力实现国家富强、社会和谐、人民幸福。尊重和发挥人民的首创精神,建立健全创新富民的保障机制,凝聚加快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最大公约数。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创新富民;实践观念;中国梦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五中全会上强调,“必须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把发展基点放在创新上”,“让创新贯穿党和国家一切工作,让创新在全社会蔚然成风。”“善为国者,必先富民”,必须“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坚持把富民强国作为根本目的,“万众一心,艰苦奋斗,共同夺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的伟大胜利。”[1]创新富民的提出,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显示了对民情、国情、党情、世情的深刻把握。创新富民既是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必然要求,也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体体现。目前,我国已跨入“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弘扬中华文化,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新阶段,文化兴邦、创新富民是最鲜明的时代诉求。
一、创新富民的哲学之基:始终坚持人民主体地位
第一,创新富民力求彰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命力、凝聚力和感召力,增强全体人民做中国人的骨气和底气。创新富民是在经济实力明显增强、社会工作稳定开展、人民生活逐步改善的基础上,党和政府发展文化民生,拓展人民生产生活,持续满足人民创新需求,推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一大壮举。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范畴,创新富民主要蕴含三个方面:首先,在理论层面,创新作为一种文化,应该成为社会的一种文化氛围和评价标准。[2]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在全社会形成“敢于担当、勇于超越、找准方向、扭住不放,敢于走别人没有走过的路,勇于创造引领世界潮流的科技成果”的创新文化。以“接地气”的创新文化“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日常化、具体化、形象化、生活化,使每个人都能感知它、领悟它,内化为精神追求,外化为实际行动,做到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其次,在实践层面,创新是生产力,是一个民族进步的不竭动力。习总书记强调:道不可坐论,德不能空谈。只有于实处用力,坚持行胜于言,知行合一,在落细落小落实上下功夫,创新才能由发展理念转变为现实生产力,才能让全党全国人民在创新实践中实现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认知、价值认同、价值追求和价值践行。再次,实现理论向实践转化的创新观念。创新观念并不等同于理论层面的创新,而是连接创新理论方式和创新实践方式的桥梁。创新观念是“以目的、意志、愿望、要求、方针、政策、路线、纲领、战略战术、计划方案、设计蓝图、模拟图形等形式出现,以改造外部世界对象和创造外部世界所没有的新客体为直接目标,是直接支配人的实践活动的观念。”[3]创新观念是创新理论向创新实践转化的关键环节。通过创新,实现对既有科技文化的超越和完善,切实彰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命力、凝聚力和感召力,不断丰富人民群众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提高人民群众的精神境界,增强全体人民做中国人的骨气和底气。
第二,创新富民坚持创新为了人民,创新依靠人民,创新成果由人民共享。创新富民凸显了习近平关于“坚持人民主体地位”的执政理念。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性力量。中国共产党历来十分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将坚持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作为一以贯之的执政理念和执着追求。习近平总书记注重发扬党“坚持群众路线,树立群众观点”的优良作风,“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着力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不断让人民得到实实在在的利益,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改革创新“接地气”重在基层创新,任何好的创新举措都要做到创新为了人民,创新依靠人民,创新成果由人民共享。创新富民是在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基础上,党和政府对创新发展性能的深刻揭示,对创新发展规律的正确把握,对创新发展责任的勇于超越而提出的,体现了党和政府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高度自信,也体现了对中华文化长足发展的美好前景的高度自信。
第三,创新富民开创了中国现代文化生活的新气象,为建设创新、文明、和谐、幸福中国提供坚强的政治保证。当代中国进入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关键期、攻坚期和机遇期,推行创新富民,大力推进文化强国建设,就是要丰富人民的精神生活,提升人民的创新境界,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加和强化经济社会发展的和谐精华因子,为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深入学习贯彻中共中央推进文化民生的指示精神,必须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共中央关于创新文化建设的指导思想上来,抓住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在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同时,创新文化繁荣,不断增强文化软实力,进一步推动创新文化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以及党的建设协调发展,为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实现经济社会全面转型,开创创新富民新格局,建设创新、文明、和谐、幸福中国提供坚强思想保证、有力舆论支持、良好文化氛围、强大创新动力。
二、创新富民的伦理之纬:坚持人民利益至上,[4]提升全民创新品质和精神境界
(一)坚持正确舆论导向:在创新富民中寻求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最大公约数
坚持正确的价值导向,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创新富民的灵魂和精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民族特性、时代特质和实践特征。首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植根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充分反映了中华民族最深层的创新追求和行为准则,符合民族心理,体现时代特性。其次,它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价值观的基本论断,开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境界。再次,它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彰显时代发展潮流,揭示了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新要求。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在创新富民中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道德基础,凝聚起同心共筑中国梦的强大力量,必将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有力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的伟大实践继往开来。
(二)提升全民创新品质:在创新富民中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日常化、具体化、形象化、生活化
新的历史条件下,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把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结合起来,努力找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实践维度下创新富民工作的出发点和切入点。坚持正确舆论导向,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到创新富民工作的全过程、各方面,大力倡导一切有利于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社会和谐的创新理念和文化精神。创新富民要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坚持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着力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5]这对于凝聚全党全国人民的思想共识,把全社会的积极性聚焦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实践上来,凝心聚力共筑“中国梦”,具有不可磨灭的历史贡献。在创新富民中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寻求和拓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地生根的土壤中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在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中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通过创新富民,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日常化、具体化、形象化、生活化,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像空气一样,无处不在,无时不有,丰富人民群众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路径和受惠内容,实现民众的物质富裕和精神富足,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真正被全党全国人民普遍认知,深刻认同和切实践行,在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提升全民精神道德水平和科技创新品质。
(三)落实国家伦理战略:在创新富民中实现伦理实体与道德个体的统一
首先,创新富民体现了党和政府让人们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提升人们精神境界的伦理追求,在创新富民的实践观念中找到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最大公约数。创新富民体现了我国追求社会发展与人的素质全面发展的统一,追求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发展的统一,追求财富创造与文化自觉自信的统一。彰显了我国政府从鼓励一部分先富起来到普惠共享,从单纯的经济发展到物质富裕与生态文明、文化发展协调并进的历史转变。体现了国家伦理实体普惠道德个体,由人民共享改革发展的创新成果。凸显了国家伦理创新精神的回归和道德同一性力量的增强。[6]其次,创新富民体现了从精神到实践的回归,实现了二者的良性互动。一方面,从国家实体看,创新富民具有实践性。创新富民的主题是创新,而关键目的在于“富”民,民之“富”则保障创新动力更具深度、韧度和广度。创新富民在互动中体现了现实可能性与实践性,彰显了我国推行伦理战略的具体化和实践化,也是文化强国战略的具体化。另一方面,从道德个体看,创新富民旨在将创新内化为个人的理念信仰,进而推动这一理念外显为行动。创新富民之“富”即是让创新内化为每个人的道德信条,从而使得每个人都能够按照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各行其是、各司其职,从而在整个社会形成“1+1>2”的整体性优势,共同推进文化软实力的发展,进而实现物质硬实力与文化软实力的“软硬兼施”,形成巧实力,开创增强我国综合实力的新动力。
三、创新富民的价值主旨:践行核心价值观,实现“中国梦”
(一)创新富民的根本价值取向在于始终坚持人民利益至上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任何时候都必须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坚持人民利益至上,通过创新富民,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进一步发展全社会的整体利益和公平正义,切实践行人民利益至上的价值立场和精神追求。具体分三个层面:一是实现国家富强,通过创新富民,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营造创新富民的蔚然风气,实现国家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二是社会和谐,通过创新富民,维护和发展社会公平正义和全体人民利益,积极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社会风尚;三是人民幸福,通过创新富民,使人民在国家富强和社会和谐的良好氛围中自觉爱国守法、爱岗敬业、为人诚信、与人友善。国家富强和社会和谐也必将更好更全面的实现人民幸福。
(二)创新富民具有鲜明的实践指向性
首先,人民群众是创新富民的实践主体。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亿万人民自己的事业,所以必须发挥人民主人翁精神,更好保证人民当家作主。”人民群众是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创新富民必须尊重人民的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要做到创新为了人民,创新依靠人民,创新成果由人民普惠共享,让人民得到实实在在的利益,充分调动人民群众践行创新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其次,创新富民是坚持人民利益至上的实践路径。一方面,加强创新富民的“三育一体”。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日常化、具体化、生活化、形象化的实效路径,创新富民应通过家庭教育实现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娃娃抓起;通过学校教育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学生群体中的入耳、入脑、入心;通过社会实践教育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另一方面,加强创新富民的宣传引导。在创新富民的工作中,通过大家喜闻乐见的形式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其更加生动化、生活化、普及化。借助QQ、微信等高粘性的新兴媒体,大力宣传创新富民模范践行核心价值观的先进事迹,在全社会营造积极推进创新富民工作的良好氛围和社会风尚。最后,创新富民坚持分层建设、分类推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创新富民的顶层设计与本质要求,而由于地区和行业间的发展不平衡,创新富民的落地差异比较大,还需要鼓励不同区域和行业展开差别化探索,需要分层建设、分类推进。“分层建设,就是逐一贯彻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国家层面、社会层面、公民层面的要求;分类推进,就是对社会不同群体提出体现先进性和广泛性相结合的不同要求。”[7]创新富民,在于以不同程度和不同形式的创新内涵满足不同阶层、不同年龄、不同学历、不同区域的不同人群的不同创新需求,在满足全党全社会的整体性利益和差异化需要的过程中切实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三)建立健全创新富民的保障机制
首先,进一步健全创新富民人才培养和选拔机制。通过教育培养和宣传引导,保质保量的培养创新富民人才,将创新富民的成效纳入各级部门的考核体系中,对于积极推进创新富民的实践活动、理论成果和突出人物给予充分鼓励和全面培养,通过物质奖励和精神激励使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全社会的自觉行动和共同愿景。其次,进一步夯实推进创新富民工作的动力机制。一方面,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推进创新富民的动力之源。要充分尊重人民的主体地位,发挥人民的首创精神,充分调动人民推进创新富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在坚持人民利益至上的基础上寻求创新富民强国的最大公约数。另一方面,进一步解放思想,激发创新富民活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解放思想是前提,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的总开关。”“思想不解放,我们就很难看清各种利益固化的症结所在,很难找准突破的方向和着力点,很难拿出创造性的改革举措。”更好更快更实的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激发创新富民的活力,就要进一步解放思想,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为全体人民创造“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共同享有梦想成真的机会,共同享有同祖国和时代一起成长与进步的机会。”最后,进一步完善创新富民的法治保障。创新富民的发展和深化,离不开社会主义法治的完善与保障。进一步完善相关法律和规章制度,将创新富民融入到全社会的日常行为规范中,融入到社会生活中,使创新富民内化为全党全社会的精神追求,外化为全体人民的自觉行动,从而为创新富民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坚强有力的法律保障和制度支撑。
恩格斯说过:文化上的每一个进步,都是迈向自由的一步。创新富民始终坚持人民的主体地位,始终坚持人民利益至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提升全民创新品质和精神道德境界,努力实现国家富强、社会和谐、人民幸福,从而促进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有利于引导全体人民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必将凝聚起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强大力量。
参考文献:
[1]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公报[N].人民日报,2015-10-30(1).
[2]李君如.处理好”创新文化”的四个关系[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15(6).
[3]赵家祥.实践观念是重要哲学范畴[N].人民日报,2015-08-31(7).
[4]陈光林.始终坚持人民利益至上[N].人民日报,2015-08-26(7).
[5]张发钦.科学发展观视阈下的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研究[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2010:04.
[6]樊浩.道德形而上学体系的精神哲学基础[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329-339.
[7]施芝鸿.着眼于人人践行着力于分类推进[N].人民日报,2015-08-31(21).
[中图分类号]D616
[文献标识码]A
[作者简介]樊帅领(1987-),男,硕士,研究方向为道德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