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独立学院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开展的实践意义探讨

2016-03-24陈亮罗婷周从标

关键词:志愿服务独立学院

陈亮,罗婷,周从标



独立学院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开展的实践意义探讨

陈亮,罗婷,周从标

摘要:通过对独立学院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开展现状及特点分析,进一步探讨志愿服务活动实际开展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关建议以及其与育人成才之间的密切关系。强调并深化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的社会现实意义。

关键词:独立学院;志愿服务;育人成才

独立学院是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地方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力量之一。全国高校毕业人数由2001年的114万人发展为2015年的749万人,就业竞争压力激烈程度可想而知,国家文化、工业、农业、科技、应急等产业示范基地向内陆地区进行转移,独立学院专业设置越来越适应地方经济发展需要,特别是对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模式的改革与推进。因此,独立学院大学生参加志愿服务是适应地方社会发展与产业经济发展要求的必径之路。

当前独立学院思想政治教育面临许多新问题与挑战,大学生思想道德培养要求有明确的方向和活力,需要通过开放的平台作为载体来落实。而志愿服务的内容在不断扩展,志愿服务的广大青年学生人数也在不断壮大,长江大学文理学院的志愿服务从学院成立以来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少到多的过程;在发展中,摸索适合自身的模式,在创新中不断变化方式,使志愿服务不仅是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练兵场”、学生成人成才的重要途径,也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明确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一、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开展情况

长江大学文理学院青年志愿服务总队成立于2005年9月,由学院团委和各系部团总支老师担任指导老师,以学院团委和各系团总支青年工作部为辅助机构,结合长江大学文理学院学生工作特色开展青年志愿服务工作。青年志愿服务总队成立以来已走进荆州社会福利院、荆州特殊教育学校、荆州市多所农村中小学等进行志愿服务,并携手荆州市共青团委、荆州市中心血站和松滋市团委、监利县团委、利川市妇联、利川市团委等单位,共同组织了青年志愿服务活动。

2014年9月以来,学院青年志愿服务总队充分利用多方资源,结合学院学科专业特点,精心组织、周密安排了一系列的大学生青年志愿服务活动,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好评,为学院育人成才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历年成果的基础上,学院团委和教务处共同出台了《长江大学文理学院课外学分管理办法》,结合学院自身优势,各系部认真组织完善活动细节,做到工作思路清晰,组织机构健全,安全保障可靠,活动结束有总结,并落实奖励机制,积极调动广大学生参与青年志愿服务的热情。另外,各系部青年志愿服务队也特色突出,例如,在学院外国语系开展的中韩语言文化交流周中,广大青年学生与来自韩国加图立关东大学、江陵原州大学及江陵岭东大学的青年学生进行学习生活上的体验交流;人文与传媒系应用心理学专业与荆州贝恩心理服务中心共同合作的社区老人心理健康调查活动、团体心理辅导活动走进荆州市东方红中学和松滋市第二中学;工商管理系青年志愿者利用暑期进行“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并获湖北省委宣传部、省文明办、省教育厅、团省委、省学联的优秀团队荣誉表彰;建筑与设计系“设计之家”青年志愿服务队与利川市文明办、市团委、市妇联连续两年合作开展“爱心传递,共建暖冬”衣物捐赠和建立边远山区“爱心图书室”的爱心公益计划活动;机电与信息工程系在湖北省第十四届运动会中克服暑期高温参加青年志愿服务培训,为湖北省运动会的成功举办贡献青年人的力量。

学院青年志愿服务注重学生育人成才的实效,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先后受到光明日报网、腾讯网湖北频道、中国教育在线、荆州电视台、中国利川网、荆州新闻网、荆州晚报、江汉商报等新闻媒体的报道与关注。

二、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开展的特点

(一)经验与实际有机融合

结合独立学院学生实际,将校本部已取得的经验作为参考,减少了探索尝试的时间,并有效利用活动经费,避免了资源浪费,促使了活动的顺利开展,同时增强了学生与同类学校的交流。在1 000份抽样调查问卷中,87%的大学生肯定了志愿活动的实效性。

(二)具备较强针对性及实效性

结合本地社会需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和学生文化基础较差、自律性不强的特点,对青年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内容与形式进行了调整和改进。学生通过青年服务活动增长知识才干,以此达到育人的目的。在1 000份抽样调查问卷中,97%的大学生肯定了志愿服务活动的内容与形式,并表示在课余时间可以参与。

(三)注重第二课堂的平台建设

规范学生课外学分管理,通过学制不同,划定所修学分要求,纳入教学系统进行管理,主要以鼓励和倡导学生从科技、文化、体育、社团、学科竞赛、社会实践等作为切入点开展工作,避免形式化的内容存在,使广大青年学生真正地学有所用和提高自身素质。在1 000份抽样调查问卷中,84%的大学生肯定了第二课堂平台对志愿活动与个人成人成才所起到的作用。

(四)带队教师经验丰富,师资力量较强

虽然学院办学时间不长,师资力量相对年轻,青年服务带队经验相对较少,但通过活动申报审批,面向全院遴选有能力、负责心强的指导老师,特色活动聘请校本部教授、博士和校企(校地)合作的专业骨干进行借力支持,较好地在青年志愿服务中起到“教”的作用,使青年学生受益。在抽样调查的200名志愿者中,92%的大学生肯定指导了教师在活动中所起的作用。

三、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开展存在的问题

大学生志愿服务组织不同于社会公益服务组织,它是广大在校大学生利用专业知识技能和文化素质奉献个人力量的舞台,也是锻炼自身、成就自我的理想平台,更是高校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要载体之一,但同时也存在以下一些问题。

(一)力量单一,对政府依赖性较强

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仅靠学校组织开展工作显得势单力薄,一旦面向校外进行青年服务活动就会与地方团委、文明办、妇联、教育卫生系统等政府组织产生联系。学院青年服务队虽然有学院人力资源和智力、专业技术资源等支持,但践行青年服务的被服务对象却由地方政府进行管理,需要地方相关单位进行统一调配,这样就造成了在进行志愿服务活动过程中处于相对被动的角色,从而导致很多高校的志愿服务活动如出一辙,缺乏品牌活动,消极应付青年服务工作对青年学生育人成才的建设。

(二)缺乏有效的管理机制

高校团委和院系团总支都下设有青年工作部,并成立了青年志愿服务队,负责承担院系的志愿服务项目,开展不同类型的公益活动。但是,从青年志愿者服务的指导思想、青年志愿服务界定、服务管理办法、服务内容、服务步骤、考核标准等实施方案各不相同,甚至少部分高校还未制定青年志愿服务的实施方案,管理机制不清晰。选拔、培训青年志愿者缺乏一套完整的机制,从而造成青年志愿服务工作者的服务能力和素质无法提高。服务内容不明确,不是作为青年学生所能承担的工作要求会造成服务过程中青年志愿者感到力不从心,使活动效果大打折扣。志愿者参与服务活动的初衷是“助人”也是“自助”,既是“乐人”,也是“乐己”。参与志愿服务,在帮助他人、服务社会的同时也传递爱心、传播文明,通过志愿者服务活动提升自己。但高校团委中的青年服务组织存在着刚性化管理倾向,缺乏激励机制,造成青年服务者主人意识和创意热情被限制,全身心投入青年服务的热情就慢慢退化。

(三)面临社会公益组织的强大冲击

随着社会转型发展,产生了一批批社会民间公益组织,例如,基金会、帮扶会等,主要体现在公共服务范围,服务行业涉及教育、科技、文化、体育、卫生、农业等,与大学生志愿服务组织相比,它具有物质保障足、人员分布广、专业技能性强、活动连续性强等特点,开展志愿服务活动的灵活多变,人员构成更加合理、科学,具有很强的专业性,针对的内容更加具体有深度,无论是从他们的知识结构和社会经历,直接使大学生志愿服务的开展受到冲击,导致大学生志愿服务者自信心受挫,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不高,从而达不到育人成才的效果。

(四)开展大学生志愿服务缺乏必要的物质基础支持

必要的物质保障和资金支持是制约独立学院大学生志愿服务发展重要原因之一。独立学院虽然教育管理模式先进,学生特点鲜明,但办学资金没有中央、地方财政预算的拨付。特别是一部分公办的独立学院,造血能力相对较差,母体学校投入办学资金途径较单一,造成独立学院大学生志愿活动资金有限。在资金和物质匮乏的情况下,大学生青年志愿者在开展活动时,导致形式单一、内容不丰富、参与面较窄等问题,造成活动效果不理想,组织者缺乏自信,参与者热情降低,从而影响志愿服务后期的进一步发展。

四、大学生志愿服务对育人成才的意义

(一)有助于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

大学生是青春的象征,富有活力与激情,容易接受新的事物,但也容易受到不正确观点的感召。目前,西方思想文化对我国大学生的渗透呈现公开化的特点,负面信息容易动摇大学生的理想信念,多元文化影响学生人生价值取向的形成。广大青年学生通过志愿服务的精神传递,有利于增强责任感和归属感,形成良好的道德规范,形成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相处的良好氛围,真正体会到帮助别人、为社会和别人创造幸福也是实现自我价值的重要途径,也有利于让广大青年学生认识到人生的价值在于奉献而不是在于享乐,在实践中去培养和完善自己的价值观念,增加对社会和人的了解,认识自身不足,丰富学习生活的经历,在团结友爱的环境下,受到教育、增长才干,做一个国家和社会需要的优秀青年。

(二)有助于大学生将理论与社会实践相结合

大学生专业知识结构不尽相同,根据社会需要创新活动形式与内容,理论知识与社会实践相结合是加强大学生育人成才的根本原则,也是助推学校校风和学风的主要途径之一。大学生受年纪、心理、生理和社会经历少等因素的限制,使其在社会实践的目标上存在局限性。所以,组织广大青年学生通过参加社会实践来检验所学知识,有利于学生成才。通过学生走出宿舍和校园,深入到农村、社区、群众中去,开展社会基层志愿服务活动,使广大青年学生不仅在具体志愿服务、社会调查、慈善公益和生产劳动中增长才干,接受社会教育,并且通过自身缺点暴露及总结自身不足,提高对学习的重视程度。这个过程,不仅促使青年学生全面认识自我,还能有效增强学习动力,更有利于学校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促进学生就业数量和质量。

(三)有助于社会正能量的传递

志愿服务的精神就是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精神的本质就是利他行为,是青年学生在自愿和不计个人得失、不求特别对待的情况下开展的为他人服务、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活动,促进社会进步、文明发展、个人发展而提供的志愿服务。在活动中提倡平等尊重,跨越身份、财富、职业的差距,体现的是没有地位高低、民族文化差异的和谐之爱。青年学生通过所学知识、行动和爱心开展各种志愿活动,帮助他人,受助者通过帮助得到关怀,走出困境,重新融入社会中,再为其他需要帮助的人提供支援,这本身就是一种爱的传递,使社会形成更多的正能量,促进社会道德素质提高,发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使青年学生从中反思自己,得到思想境界的升华,助推个人成长。

五、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开展的建议

(一)建立完善的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实效机制

独立学院要重视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加强引导,完善大学生社会实践机制。如对一些专业课程要建立社会实践活动方式的“考核”机制,设置志愿服务实施方案与管理办法,克服形式主义的出现,注重服务与育人成才的内涵发展,保证服务活动的质量和效果,及时纠正功利之心的行为,使青年学生真正在服务活动中找到归属感和存在感,让学生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充分发挥所学知识,并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应用。

(二)建立完善的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各项制度

建立志愿服务活动激励机制,通过评选先进优秀等精神激励和奖学金评定等荣誉激励使广大青年参与实践服务活动中去,产生为他人服务的自豪感;完善培训机制,提高服务水平和志愿者的综合素质,分级分类进行理论、心理、安全、人际交流、礼仪等技能的专项培训,同时定期与优秀服务团队与个人进行经验交流。同时,创新志愿服务管理机制,在管理办法、服务步骤、考核标准等方面进行规范并有效激励广大青年学生,鼓励他们参与到不同领域的服务活动中去,提升志愿服务与思想政治教育层次,从而形成较为完整和公平的评价体系。

(三)拓展社会资源,强化志愿服务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力度

通过校企、校地合作,加强党团共建形式,实现与社会互动的实践意义,借助社会服务组织的平台及项目化的合作,如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项目、希望工程、扶贫接力计划、村官计划等项目,实现优势互补,发挥青年学生志愿服务的主观能动性、青春活力和发挥学生志愿服务自主性,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充分利用教育资源的优势,建立志愿服务站和服务基地,提供专业化的服务,例如法律、农业、经济、家电、经济、医疗服务等,实现专业技能素

质和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全面提高。

完善独立学院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有机衔接,通过青年学生志愿服务活动,实现育人成才的过程是一个系统工程,不仅要在志愿服务与育人成才制度上规范与创新,还要在志愿服务与育人成才理念与内容上跟进,同时要求社会相关因素的配合。我们应从实际出发,以生为本,协同发展,深度挖掘志愿服务与育人成才的内涵,推动独立学院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

[1]吕宗瑛.论志愿服务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1(1).

[2]陈娟.志愿服务与大学生成长成才[J].中国电力教育,2010(22).

[3]卢玲.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探析[J].思想政治课教学,2010(11).

[4]张涛.关于独立学院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思考[J].教育与职业,2009(36).

[5]张勖.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长效机制研究:中美比较的视角[J].中国高等教育研究,2009(12).

[6]张艳霞.独立学院大学生社会实践工作初探[J].新课程研究,2010(6).

[7]王顺茗.志愿服务与大学生职业道德的培养[J].中国青年研究,2010(10).

(编辑:张齐)

基金项目:湖北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1年度立项课题成果(2011B185)。

收稿日期:2015-11-23

作者简介:陈亮(1985-),男,长江大学(湖北荆州434020)文理学院建筑与设计系副主任,讲师,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园林规划设计;罗婷(1984-),女,长江大学文理学院人文与传媒系党总支书记,讲师,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周从标(1962-),男,长江大学副校长,教授,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高校管理。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1999(2016)03-0105-03

猜你喜欢

志愿服务独立学院
新媒体时代的高校红十字建设
基于协同发展理论的大学生志愿服务可持续化社会支持系统研究
关于新时期独立学院基层共青团组织引领青年工作的思考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视阈下的大学生志愿服务
独立学院非会计专业《会计学》课程教学改革探析
文化传承视野下的独立学院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探究
志愿服务与“互联网+”结合模式探究
独立学院法学专业的学科特色及其发展研究
以微课教学促进独立学院国际经济学应用性教学转型
独立学院大学生体质健康的影响因素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