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人笔墨 乡野情怀——北京市文物公司藏齐白石山水画精选

2016-03-23杨静姝

收藏家 2016年1期
关键词:白文紫丁香钤印

□杨静姝



文人笔墨乡野情怀——北京市文物公司藏齐白石山水画精选

□杨静姝

Chinese Landscape Paintings by QI Baishi

Yang Jingshu

Beijing Antique Company stores many callgraphy and painting work by QI Baishi with various and complete themes.It can provide many important first- hand material for the study of QI.The article selects 16 landscape paintings by QI in chronological order of creation.It describes and analyzes the painting style, artistic conception and related figures in the paintings and aims to give a practical guidance in identification of QI’s landscape paintings.

齐白石在20世纪的中国艺坛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其涉及的诗、书、画、印诸领域,均有极高的成就,“齐白石研究”成为今天艺坛的一大显学。

齐白石是一位高产的艺术家,是在中国传统绘画逐渐步入近现代过程中的一个重要人物。他一生卖画,却具有不随时尚的画风。他没有专业论著,却对后来的画坛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几十年来,有关齐白石的研究风起云涌,持续不断。他的各类作品、交游圈及其作品传播、影响力等等话题,吸引着众多学者的眼光。

北京市文物公司收藏齐白石书画数量庞大,题材全面,囊括他一生各个时期,人物、花鸟、山水、水族、工虫,不乏典型。是研究齐白石书画的重要资源之一,为深化齐白石研究提供了许多第一手实迹。另外,在文物公司所藏的齐白石作品中有不少上款人名是当时的名流政要,透露了齐白石交游圈及赞助人情况,是今人了解齐白石艺术生活的必要旁证。

在各种题材的齐白石画作中,山水画占一少部分,但他对其创作的山水画却自视很高。这从他的诗文和自述以及一些书画润格中可以看出。但在当时只有少数人能有共鸣。因此他的山水画创作相对较少。然而,齐白石的山水画也应是极能表现其求变精神的作品,是他艺术创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并能体现出他出身乡野、情怀淳朴的一面。本文选出一部分北京市文物公司收藏的齐白石于清末、民国时期创作的山水画作加以介绍。

一.山水四条屏(图1)

设色,纸本,立轴,每幅纵149、横38.5厘米。

此画作共四幅。第一幅构图平远开阔,似是站在高崖之上隔水眺望,烟波浩渺,隐现江帆三两只。远山朦胧,云雾缭绕。景物极简。于右上款识:“灜波帆影,濒公”,钤印:濒生(朱文)。

第二幅以高远法构图,亦有深远之意。画中山石高峻陡峭,山脚杉树耸然挺拔,草木茂盛。一条小路自下而上通往隐于树山深处的茅屋,有老者于山下拄杖而行。画面右上题款:“绿檆野屋。齐大”,钤印:一丘一壑自谓过之(朱文)、齐大(白文),左下押角印:不可无一(白文)。

第三幅平远法构图,近景与远景隔水相望。近处山石交叠,树木盘枝而长,其上秋叶零落。有寒鸦落于树梢,三两成群相互张望。江水遥岑,彼岸寒鸦掠影,淡墨远山更显萧寂。左上角署款:“江树归雅。濒生”,其后钤印:璜印(白文)、濒生(朱文)。

第四幅亦用平远法构图。近处枯木寒石、草亭木桥,亭后风竹萧萧。隔水而望,对岸桥上一人正骑驴而行,于疏林彼岸、荒寒空寂中平添几分幽淡天真之感。画面上方空旷。左上题款:“小桥诗思。光绪丁酉十月,画寄鲸盦明府蜀中。濒生齐璜”。钤印:三十以外之作(白文)、名余曰璜(白文)、濒生(朱文)。

此四屏作于1897年,是迄今所见有确切纪年的齐白石早年山水作品之一。四图未言明四季,但稍加观察即可辨别出季节变换。布景萧疏、用笔简洁、设色淡雅明快,意境幽远,可见当时绘画功底已有相当水平。笔墨虽未及精彩独到,但尚于摹古,一树一石,章法井然有序,笔墨浓淡,熟练自然,这四幅画作仍有芥子园画谱的痕迹,可印证其早年学画山水仅短短几年时间,于构图、笔法、用墨、用色等各方面已经成熟自然,挥洒自如。在如此大幅的画作中一切传统元素和方式运用得恰当合理、没有生硬之处,虽未具备独到的特点,但已将传统山水绘画方法完全掌握。这足以说明,其对传统山水画的理解和领会应是达到了相当的境界。大概也多是缘于此,再加之后来“六出六归”的远游写生经历,引发了他对传统山水画的思考,产生了好恶,从而试图打破当时画坛的种种流弊之风并为之努力埋下了根源。当然这也与他独立的人格特点密不可分。

晚清时期,何绍基书法在南方颇有影响力,从这四幅山水的款识中可见齐白石此时的书法效仿何绍基且相当传神。与其后期书法相论,此时尚无自家风格,但足以说明他在书画艺术中的领悟水平和模仿能力,是其未来能够成为伟大艺术家天生所具备的优势。

上款提及的“鲸盦”即黎承礼(1868-1929年),字薇荪,湖南湘潭人。齐白石与黎家三代交好,其早年篆刻多受益于黎鲸盦。齐白石因出身寒微,篆刻每为人轻,独鲸盦提携有加。

图1 齐白石 山水四条屏

二.无款山水(图2)

设色,纸本,立轴,纵95、横54厘米。

画面以传统构图法,平远中可见深远之意。近处山坡几株树木相依,坡下几间茅屋。屋前潭水幽静,有小桥架于其间。对岸山丘起伏连绵,有溪涧顺流而下,一人寻坡而上。高崖筑屋,酒旗迎风。远处青山隐现,淡霞晴空。山石以淡墨点染皴擦,赋色舒朗。整幅画气息淳朴,描绘了山间清幽恬淡的隐居生活。

左上方空白处有印一方:白石小隐(白文)。此画只钤印无落款,据其画法和风格,与上述山水四屏相去不远,应是同一时期作品。

三.仿沈周岱庙图(图3)

设色,纸本,立轴,纵92、横51厘米。

近处双钩绘两株古松虬曲生长,松叶细笔勾画,苍翠秀雅。中景古庙寺门,红墙黛瓦,简笔勾画。寺后高山以赭石没骨而成,笔触似荷叶皴,浓淡变化中略可见山体脉络。山外更有青山隐现,以花青赋色,浓淡相宜。山势雄伟浑穆,少而胜多,其余大部分画面皆留白不作刻画。通幅观之,用笔简约,构图一派宁静古朴的氛围。

款识于画面左上空白处:“岱庙图。葆生五弟属画。兄璜仿石田翁本,己酉六月”,钤印:白石草衣(白文);右下方钤收藏印:郭人漳赏鉴印(朱文)。郭人漳即郭葆生。

落款书法学唐人李北海,其笔法明显出自《李思训碑》。李北海的书法风格对齐白石后来的行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齐白石曾作《岱庙图》多幅,这些作品视角各有不同,但构成画面的主要元素基本一致:松树、远山,岱庙、围墙。此幅称,“仿石田翁本”。沈石田此作已不可考,真伪亦不可知。所谓“仿”,于齐白石不过是用古画中元素尝试研习不同的构图形式。而此画作是存世较早的一幅,颇为珍贵。

己酉(1909年),4月至7月间,47岁的齐白石应同乡郭葆生之邀,再游广东钦州。作此画时,他正在钦州。

四.雨后云山(图4)

设色,纸本,立轴,纵104、横28厘米。

画面上方留白,中部绘山峰四五座,渐次深远。山体尽以“米点法”点满,无勾勒及渲染,以墨色浓淡来表现山峰肌理和层次,间用花青赋以生机。山间雾气环绕,树林屋宇掩映其间。画面近处树林横向密布,高直耸立,有雾气遮其顶,树叶及苔草皆以横点点出。整幅画作瘦长构图,使得视野幽远开阔,近处树林密而透气,远处山峰疏而不散。观此图,尚多取法古人,笔墨构图似欲求变,但略显死板生硬,还处于研究摸索阶段,未有随心所欲的松弛。

图2 齐白石 无款山水

图3 齐白石 仿沈周岱庙图

右上款识:“雨后云山。濒生”,其后钤印:濒生(朱文)、齐大(朱文),右下押角钤印:恐青山笑我今非昨(白文)。其落款书法结体似金农正书风格,书风有“士气”,劲爽沉稳。此种书法风格于1909年或更早就出现在画作中,集中出现1915年至1917年间,而后逐渐减少,而1919年以后很少用于画作。

五.村居图试纸小品(图5)

水墨,纸本,立轴,纵32、横33.5厘米。

浓墨绘树林房舍,高低错落。以大笔水墨“米点法”表现枝叶繁茂,中锋写树干,一笔而成,墨线简笔勾勒房屋,笔法甚为简洁随意。细看画作可见纸墨洇润得恰。墨分五色,水分充足,浓淡相间中笔触清晰有秩,密而不乱。纸亦洇润细腻,使画作尽现润泽。整幅画面虽被茂密的树林与掩映其间的房屋布满,却不显得杂乱拥挤,具有浓厚的乡村写实的风格。

顶部落款横书一行:“己未七月,白石老人居京师试纸”,钤印:老苹(朱文)。可见墨色由浓至枯,蘸墨一笔写成,而枯笔处亦无燥气。己未是1919年,此落款有金冬心笔意,然不居其囿。

此纸于水墨晕散有度、细若绒羽,层次交叠透彻清晰,可使作者行笔从容。这大概也是齐白石作此图的赏心之处,故留此图于人间。

六.赠季藩先生山水图(图6)

水墨,纸本,立轴,纵65.5、横35厘米。

画面中上方左右两座山峰一高一矮,山形一尖耸一平圆,均以“米点”法描绘并简单勾勒,笔触几无空隙,略有浓淡变化。中部树木林立,树干一笔写成,枝叶则以浓、淡墨大笔点画,密不透风。树林背后些许留白,渐淡用墨,似有雾气蒸腾。近处屋舍重墨勾轮廓,不作细节刻画。岸边以浓墨画一条线延至画外,并于其下点画两笔短竖线,便是一座小桥,令未见人影的画面骤添生气。纸有矾性不发墨,但水墨控制得当,仍使画面有湿润感。整幅画表现出雨后山林云雾氤氲的景象。

左上落款:“季藩先生正此。己未九月九日,弟齐璜制。”钤印:白石翁(白文)、齐大(朱文)。左下有收藏印一方:祁州李保身藏(朱文)。可知此图作于1919年,齐白石时年57岁,距离远游六出六归已近十年,山水画与书法已初具己貌,笔法也愈加趋于成熟自然。

图4 齐白石 雨后云山

图6 齐白石 赠季藩先生山水图

七.松屋夕照(图7)

设色,纸本,立轴,纵59、横57.5厘米。

画面以平远法构图,简洁明朗。最下方以浓墨勾勒房屋轮廓,淡墨罩染屋顶,简笔写其意。屋前水面用留白,不作其他刻画,平缓宁静。水中浅滩浮现,其上松柏挺拔,高下相生。中锋淡墨写松干,松叶以浓墨横排点画,枝叶与地面罩以花青。水面尽处,有远山低伏,重墨似剪影。一抹淡红色依山烘染并延至天空,似夕阳余晖自山后而来。

整幅画面对比用色。暖色调渲染天空,冷色调点染树石,相互映衬,使暖者更暖冷者更冷。两者交叠处又以重墨隔开,远其天空。以颜色为载体对自然界作真实写照,颜色的运用、明暗的对比均使画面生动自然,富于活力。齐白石山水画用色浓艳,一方面源于“红花墨叶”的变法思路,一方面来自他敏锐的观察、真实的感受,为前人所不为。

左上有款识一行:“兴公先生正。辛酉,齐璜”,其后钤印:白石翁(白文)。可知此图创作于1921年。

八.杏花烟雨(图8)

设色,纸本,立轴,纵67.5、横30厘米。

此图作于1922年,此时白石已60岁。花甲以后,其山水创作已臻成熟。

高远构图。淡墨渲染天空,雨后即将放晴。山峰三两座,耸然高叠。虽是以“米氏云山”法,却不为古人所拘束,用笔洒脱,墨色淋漓。山下雾气缭绕,有树林一片。枝叶以淡红色大笔点染,着色单纯明丽、浓淡相宜,似轻烟晕散,正是杏花烂漫时。又以浓墨绘近景村舍和树林,大笔墨点染树叶,水墨充沛,气息湿润,整幅图仿佛被一层迷蒙的烟雨所笼罩一般。

从《雨后云山》到1919年《试纸》之作又到《赠季藩先生山水图》再到1922年的《杏花烟雨》,可见其“米家山”的横点画法越来越粗犷厚重。而于墨色中的那一片淡红色甚是明快艳丽,可见其画作的独到之处。

左上方款识:“壬戌春,白石山翁”,钤印:白石翁(白文)。右侧上方题:“前时春色校今浓,红杏开花烟雨工。清福无声寻不见,何人知在此山中。宾丞将军雅正。齐璜并题”,钤印:阿芝(朱文)。六十岁的齐白石长年客居京华,思乡之情甚浓。年少时的村野生活,不仅仅是记忆、情怀,更像是一场怀念的梦。

上款“宾丞将军”应为蒋雁行(1875-1941年),河北阜城人,字宾丞,北洋时期曾任参谋次长、靖威将军、陆军总长等。

九.为燮元先生贺寿山水(图9)

设色,纸本,立轴,纵76、横32.5厘米。

构图平远,疏阔简练。画远眺沧海。画面下方淡墨赭石作小丘,上植松树。浓墨写松叶松干,枝叶罩以花青,粗拙厚重,苍翠茂盛。近岸水中有山石各自耸然屹立,以浓墨勾勒,披麻皴法简练,笔触厚重,大圆点点苔,并用花青作渲染。海上波浪层叠起伏,近疏远密,画至天际,旷远绵邈。画面上方水天之际似有朦胧雾气,只有船帆高扬,不见船身。虽然笔触粗犷,然而效果刻画用心细致。整幅作品入篆书笔意,浑厚圆健、质朴古拙。

左上署款:“湘潭齐璜画此,为燮元先生八十寿”,钤印:白石翁(白文)。署款书法风格尚较端正,结构略瘦长,据此判断,此画约作于20世纪20年代中前期,是为燮元先生祝寿的画作。浩渺的海水,水中独立的山石,沿岸的苍松,无一不寓意长寿。

十.赠宋若夫人扬帆图(图10)

水墨,纸本,立轴,纵135.5、横33厘米。

构图简洁,主题明确。只有简单的柳枝、帆船以及波浪。下方以浓墨写柳条枯枝,因风而摆。运笔游刃爽利,不滑不涩。柳枝纵横交错,疏而不乱,虽静尤动。中部至上方主体以大写意描绘一帆船迎风而行,配以不断起伏的淡墨波纹水面,正有欲乘此风离去之意。

齐白石画船帆题材山水多以大面积江海水浪为画面主体,帆船或成群或单只,而像此幅船帆与船身占据三分之二画面这样的布局是其独特的稿本之一,如此必有其用意。而且此画以狭长的竖幅突破常规,形式和画面皆独特。

左上有款识三行:“一日晴波山万重,柳条难系故人篷。劝君莫到无边岸,也恐回头是此风。宋若夫人法正。齐璜白石山翁画并题”。钤印:木居士(白文)、白石翁(白文)。所题诗句表达对离别的惆怅之情。“柳条”寓意对故人将要离去的挽留;“难系故人篷”寓意挽留不得,后两句意为期盼有朝一日能与故人再相见。情感真挚,诗画相得益彰。据款识风格,约为20世纪20年代中前期作品。

图5 齐白石 村居图试纸小品

图7 齐白石 松屋夕照

十一.雨后山光(图11)

水墨,纸本,镜心,纵98、横49厘米。

构图高远。写骤雨初歇,一切焕然一新,荒寒之气一扫无余。山脚下的杂树各自成态,林间茅屋被雨水洗刷得一尘不染。山势屹立挺拔,以“米点皴”绘成,似有桂林山的影子,无论远近,皆显得高耸嵯峨。山上零落可见的“个字点”,像是苔草,令山峰更显生机盎然。远处山峰只晕染轮廓,虚实远近则用墨色浓淡加以分别。全画用笔恬淡,墨色滋润,雨后清透明丽的山间风光一览无余。

画面右侧藏款:“少臣仁弟清论。齐璜”,钤印:老齐(朱文)、老苹(朱文)。左上有题诗:“雨初过去山如染,破屋无尘任倒斜。丁巳以前多此地,无灾无害住仙家。乙丑正月,白石山翁又题”,钤印:老齐郎(朱文)、木居士(白文)。右上方书篆书大字:“雨后山光”,后题:“三百八十二甲子,齐璜居京华第九年制”,钤印:阿芝(朱文)、白石(白文)。画面右下角处有押角印一方:乐石室(朱文)。

丁巳为1917年,此年5月白石为避家乡兵匪之乱,只身赴京,待10月返湘潭时,家中已被洗劫一空。至1918年兵乱愈炽,离家避居紫荆山下,1919年1月才再次赴京。1925年4月再次返乡,而此时家乡的战乱也未停止,只居湘潭城中。有家归不得的无奈使得齐白石思乡之情愈发强烈。此图在追忆往昔乡间平静安逸生活的同时也表达了期待平静生活的心愿。齐白石身处乱世,笔下则多有浓重的恬静。

此幅题款书法横斜倚侧,挥洒自若且圆转渐多。自20世纪20年代中期前后,象这样任笔游行的行书落款逐渐出现在其画作中。至20年代中期已显得坚实老练,神采奕奕。其篆书风格也基本确立。

上款“少臣仁弟”应是房德(1885-1969年),字少臣,民国时期画家,工花鸟。与齐白石有交往,研讨画艺。

十二.赠半丁仁弟山水扇面(图12)

设色,纸本,扇面,纵19、横51厘米。

扇面左侧下方,有小汀露于江水之中。汀上江风吹柳,猎猎生风。对岸村舍成群,白墙灰瓦,浓淡相间。远处青山如卧,朦胧隐现。画面中间,一队江帆正鼓风而行,浩浩荡荡。虽不见一人,却一派热闹繁荣的景象,处处散发着浓郁的乡村气息,体现了画家对田园生活的热爱,这也正是齐白石山水画独特风格之所在。款识于扇顶部中央横书一行:“半丁仁弟先生教,兄璜”,钤印:齐白石(白文)。

上款“半丁仁弟”应是陈半丁,齐白石在1922年的《壬戌杂记》中曾记述了他与陈半丁相识的经过:“陈半丁,山阴人,前四、五年相识人也。……半丁居燕京八年,缶老、师曾外,知者无多人,盖画极高耳。余知其名,闻于师曾。一日于书画助赈会得观其画,稍顷,见其人,则如旧识。是夜,余往谈,甚洽。”当时,齐白石55岁,陈半丁42岁。齐、陈多有合作或互为题句的作品流传于世,这主要基于两人有着约略相同的艺术观点、爱好和艺术追求。陈半丁得吴昌硕亲授,在绘画上追求苍拙、厚重和古艳的风格。而齐白石“衰年变法”也以吴昌硕为主要学习对象。变法期间的作品,常受到其他画家的排挤或是讥讽,但陈半丁却能理解、支持。这使齐白石大有知遇之慨,遂引为知己。

此画署名中“璜”字最后两笔作两点,约在1925年秋开始,行书款中“璜”字末二笔左侧一点写法有变,改为直接从右下“由”字中竖一笔穿出。至1926年,璜字右下作两点的写法已较少,1927年后则基本没有。故此扇面应创作于1922年至1926年之间。

十三.江水扁舟(图13)

水墨,纸本,立轴,纵73、横20厘米。

画面狭长,最下方重墨绘劲松数棵,疏密有致中姿态各异。中锋一笔写树干,粗壮有力。松叶以横排大点表现,取自古人写远松法,与之前《松屋夕照》中松树的画法相同,但手法则更趋粗犷。中部以大尺幅流畅舒缓的水波纹来表现江面的广阔,淡墨流转,层叠起伏。远岸山峰着浓墨大笔横抹。江中小舟人物,重墨几笔勾出,是整幅画作的点睛之处。纵观整幅画,只江水用淡墨描绘,其余皆重墨,几似剪影。以萧疏荒寒、苍茫孤寂点明此画主题。

右上竖题:“森然先生。白石”,钤印模糊。右侧中下题:“何物与人同患难,只有扁舟。三百石印富翁并题”,钤印:木人(朱文)。

齐白石有多次乘船渡海的经历,曾有诗句“行尽波涛三万里,能同患难只孤舟”(《白石诗草二集》卷五)。这种对往日真切的感慨、深刻的印象不断地表现在齐白石的山水画作中。此画亦同。松林苍劲,远山萧寂,江水茫茫,唯一人一舟漂泊其间。整幅画面虽简而又简,却表现出极为复杂的情感。对世态炎凉的无奈以及漂泊不定、孤独无所依的悲凉之情。

上款所提“森然先生”当指王森然(1895—1984年),号杏岩,河北定县人。当代国画家,美术教育家。曾撰写过《中国国文教学概要》、《回忆齐白石先生》等。齐白石与王森然年龄相差三十多岁,自1925年结为忘年之交。他们是相互切磋、相互提携的朋友,而不是师生或师徒。1931年,王森然于华北大学艺术专修科任主任期间,聘请齐白石为名誉教授。1944年,齐白石在北平中山公园水榭为王森然举办首次个人展览,并撰写前言:“森然之画,用功凡四十年。凡昔时名家法。尝冶为大成。余早知森然精考据、音韵, 创作、文艺,未知画亦能事。近来以画见示,予太息日: 君用工之苦,见于笔墨,不知世人尽知其人,虚牝黄金,费尽何益? ”可知齐白石对王森然的画极力推崇。

齐白石与王森然结识于1925年,故此画所作当不早于此年。

十四.江村鸬鹚(图14)

设色,纸本,立轴,纵104、横44.5厘米。

图8 齐白石 杏花烟雨

图9 齐白石 为燮元先生贺寿山水

此画前景以水面为载体,一群鸬鹚停在浅滩上聚散相望,似是捕鱼嬉戏,姿态甚是动人。简笔重墨,像是逆光而见,剪影效果跃然纸上,顿生趣味。对岸小山重叠,渐高渐远。山上树密枝繁,远处则崇峰掩映。画中山峰整体呈“之”字走势,山体浑圆,用笔朴拙,披麻皴法错落有致。墨色的浓淡加之花青渲染,使明暗对比更为清晰,充满生机与立体感。远山淡墨几笔,正是这寥寥几笔便将山的远近虚实表现得恰到好处,丰富视觉。

齐白石山水画取材多见源于其远游印象和家乡记忆。在其1943年所作的《旧游所见》中,近景主题也是如此画鸬鹚,款题:“前甲辰(1904年)余游南昌,侍湘绮师过樟树,于舟中所见也。後四十年癸未,白石。”可知鸬鹚形象源于1904年游历南昌时所见。整幅画格调平朴浅显,呈现出一种亲切的生活气息。

左上题款:“江上青山树万株,树山深处老夫居,年来水浅鸬鹚众,盘里加餐哪有鱼。白石山翁并题”。钤印:齐大(朱文)。右上题:“少怀仁弟为小儿女补读病假之书,甚勤快。捡此赠之。甲戌冬,璜”。钤印:木居士(白文)。

上款“少怀仁弟”即为齐白石的弟子娄师白(1918- 2010年),原名娄少怀,字亦鸣,斋号老安馆,湖南浏阳人。毕业于辅仁大学美术系,当代杰出画家。其全面继承了齐白石艺术技法特色,并有所创新。娄师白曾在《我的老师齐白石》中提到:“有一年,师妹良怜辍学,我给她补习了一年的功课。老师(齐白石)就捡出一幅裱好的山水画送给我,作为酬劳……”。当正是此幅画作。

甲戌为1934年,可知此图所作应不晚于1934年冬季。

图10 齐白石 扬帆图 

图11 齐白石 雨后山光

十五.松影临流(图15)

设色,纸本,成扇,纵18、横50厘米。

扇面主题是两株苍松立于岸石之上,似隔水问山,又似临流若饮。松干以双钩穿插,笔法古朴简练;松叶则细笔勾勒,罩以墨绿,碧透山间。溪流澄澈,自上而下,涓涓不断。沿岸烟峦叠嶂,远山如黛。点睛之笔则是天际一抹曙红,给整幅画面增添温暖平和之感。夕霞远山,松影临江,意境悠远,余味绵长。向往恬淡、美好的心境始终伴随着齐白石。

右侧两行竖题:“松影临流龙起舞。白石用旧句作画”,其后钤印:木人(朱文)。

十六.紫丁香馆图 (图16)

设色,纸本,横幅,纵32.5、横102.5厘米,罗纹宣纸,淡青花绫旧装。

此画作于1938年。如可将这幅图称为山水画,那么这一横幅形式在齐白石山水画中则是较为少见的。整幅画用笔简约,惜墨如金,却大篇题识,体现了齐白石在山水创作中构图的老练和对文人画境界的追求。

画面左侧下方用水墨画瓦舍三间,横斜错落,虽少犹多。远近两堵院墙以墨线勾画并延伸出画纸,仿佛间半个院落浮现纸端。一株并不茂密却满赋生机的小树自院中舒展而出。树梢以淡青、墨绿、间或浅紫色点染。赋色疏朗清逸,过渡自然。远在画面右上角,以淡墨大笔触寥寥几笔抹出矮山一座,山势虽不巍峨,却透出几分庄严,高下参差,略显起伏。画笔于此搁住。小院远山,遥相呼应。

通幅大部留白,空白处补以上下两段长题,使画面不致过于空虚,同时增加了小院与矮山之间的联系。如此构图方式不愧大家,必是成竹在胸而后作,充分体现了老练画手对画面的掌控能力。两侧构图的呼应不似刻意设计,而是纯以意作、游刃于虚的一挥而就,如同书法中笔断意联的两个点画。

上段题识从矮山左侧开始,行文至小院上方。篆书大字题:“紫丁香馆图”;小字行书“紫丁香馆在旧京慈惠殿,院中满植紫丁香树,因名。其馆乃南湖弟尝奉养尊太夫人于此处。此十年前事也。自太夫人下世后,南湖即徙家南下,偃蹇海上,而紫丁香馆早属他人。王谢旧居,令人慨叹。因拟为图并报南湖先后之请也。戊寅三月,齐璜并记于旧京”。 其后钤“木人”(朱文)小印一枚。

下段行书题诗二首。自小山下方漫书将至小院右侧。题诗其一:“扬尘东海几栽桑,迁变如云可断肠,曾是故人莱舞地,门前一树紫丁香”。小字注:“此十年前过友人故居之作”。其二:“煤山山顶天风凉,丁香馆前野草芳,惟有旧时如客燕,只今犹觅佛爷堂”。小字注:“南湖尊太夫人堂上曾悬金冬心先生画佛四尊,故云。此画图成作也”。署款:“齐璜又题”。钤印:“白石翁”、“老白”(白文)。

自题识中得知,画面左边画的即是“紫丁香馆”。那一株伸出院外的矮树便是紫丁香树。紫丁香是北京较常见的植物,在小巷楼屋间常可遇见。灌木或小乔木类,高大的可达三四米,几可称树。春季五六月开花,淡紫或蓝色花序布满全株,疏疏落落,清香逸溢。画中紫丁香似有所夸张,应是强调主题所致。再看穿枝用色,极尽神似。

题识中言:“紫丁香馆在旧京慈惠殿”。慈惠殿是地安门内大街东侧的一条胡同,今名“慈惠胡同”。因明朝此地有座名为慈惠殿的寺庙,故以之得名。题诗中“煤山”当是右上所画矮山。北京景山旧时一称煤山。明朝成祖迁都北京后,命人在此山下堆放煤炭,以备皇宫之需,所以旧称煤山,清初改名景山。而慈惠胡同与景山两相对望。

偶然一次漫步,笔者曾踏入齐白石画中描绘的地方。东西走向的普通胡同,往里走倒是有几处旧时大户院落于胡同南侧。广亮大门,有三四进的庭院,不过现今已是大杂院,自建的屋棚快要将空地占满,紫丁香更无处可寻。身处胡同中,其南向偏西不远处便是景山,若没有解放后兴建的高楼遮挡,想必是可以望见的。此与《紫丁香馆图》中小院与矮山的方位正合。驻足于此,恍然见一老者长衫布履,停留在某院门前,俯仰唏嘘。

题识中被称为南湖的人是胡鄂公,号南湖,湖北省江陵人。与齐白石因购画而相识,上世纪初一、二十年代,二人往还甚密。胡南湖1927年曾任中共北京临时市委宣传部长,居北京。画中云:十年前奉养其母于此园中,而图作于戊寅(1938年),则胡南湖奉养其母的事不晚于1928年,也确与史料相符。

胡南湖与齐白石交往匪浅。《己未日记》(1919年)七月七日记:“胡南湖人最慕余,一见如故。”闰七月十八日记:“胡南湖见余画篱豆一幅,喜极。正色曰:能赠我,当报公以婢。余即赠之。并作诗以纪其事。”恰巧2015年西泠印社拍卖公司春拍中有一件齐白石诗文手札似与此事相关。此件诗文信笺一通二页,内容为:“南湖有所赠,不受报答,余画篱豆以赠之。南湖不可却也。草呈南湖直论。菟丝情短此情长,世事何如为口忙。采撷不思红豆子,加餐欣坐紫丁香(南湖有紫丁香馆)……”

齐白石作紫丁香馆图时胡南湖已经徙居上海约十年,二人仍有交往,其情意于此图可见一斑。况且题识中追忆故事,形容量物尽现怀旧之情,看来紫丁香馆给齐白石留下了许多深刻的记忆。制此图时齐白石自然倾注了大量的情感。

图12 齐白石 山水扇面

图15 齐白石 松影临流

图左另附纸,有易克臬、江天铎两人题跋各一段。易跋:“一院丁香手自栽,半依书馆半南赅,八旬画友千秋笔,万劫煤山一掬灰。从画里,话风雷,江山何处著雄才,自今更有神州梦,挽得乾坤满袖回。右寄调鹧鸪天一阙。白石山翁花卉几乎迈轶二衲,并驾缶翁。山水则极不轻为人作,偶作亦极疏逸隽永。其为江陵湖南湖先生写旧居图竟达五帧之多,交谊故也。《南湖村居图》、《铁女庙图》、《西湖古屋》先后两图,一即最近所作之《紫丁香馆图》,时山翁年已八十矣。每图各有胡先生迎养其太夫人逸事一段,别有传记存焉,诚家庭文献之至宝也。今南湖先生嘱为题记于此图之尾,虽文疏字拙何敢乱乎,即乞教正。己卯孟秋,埻白弟易克臬拜题,时同旅沪渎”。钤印:易克臬(朱文),师心(白文)。

此跋为易克臬奉胡南湖所嘱题写。其先做词一首,前半阙赞画家画笔老练,后半阙赞英雄以家国为己任的理想。词后述齐白石画笔超迈,并言及为胡南湖作旧居图共有五幅,并且记载了题目及内容,均与胡氏奉养其母有关,而《紫丁香馆图》最为晚作。看来易与胡、齐二人的交往也非同一般,他了解许多胡、齐二人的情况。五幅旧居图的记载当是齐白石画作的明确资料。此图作为家庭记事,胡南湖很是珍重,延请两位名士好友题跋。然往事如烟,旧日殷勤,今已零落,图画散落世间,如今五幅中只见此一幅,其他四幅不知何处,更不知五图能否合璧。

江跋:“一角煤山一树花,题诗满幅几兴叹,似将国土存心画,开卷依稀认故家。‘心如画师,想成国土’,董元宰语也。昔玄宰称元李有佳纸,请赵文敏书,文敏不敢落笔,但题其尾。至文徵仲,止押字一行。今南湖尊兄出此图嘱为加墨,固辞不可,率拈二十八字少塞听命。书本拙,酷暑挥汗,非佛头着粪类耶,即希粲正。己卯秋日,在上海之宝山无所住室旅次。弟江天铎拜题”。钤印:二克(朱文),铎(白文)。两跋均为己卯(1939年)秋月所作,题于上海。

齐白石画于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已少作山水题材,而此时其山水画已臻成熟老练,非至交或价高不与。其为胡南湖制“家庭文献”五幅,足见其二人交情。

无独有偶,曾有某拍卖行拍品亦名《齐白石作紫丁香馆图》竖幅,其题识内容与上述《紫丁香馆图》一字不差,无题诗。其所绘丛山突兀掩映,山下房屋一片,其间乔木丛生。拍品提要言:齐白石作此图时应有两本,此为其一。言之如亲历。但细审此图,凭所画景物便可断其真伪。“紫丁香馆图”应有一定记实意义,因此齐白石不会将煤山画成群山掩映效果,其他就更不用论了。

以上十六幅山水画,按大约创作时间排序,虽无法概括齐白石一生山水画的发展历程,但作为研究资料应是有意义的,特撰文拈出。

(本文图片及作品尺寸引自:人民美术出版社编辑出版《巧夺天工—北京市文物公司珍藏齐白石书画》。)

(责任编辑:刘昱)

图16 齐白石 紫丁香馆图

图13 齐白石 江水扁舟

图14 齐白石 江村鸬鹚

猜你喜欢

白文紫丁香钤印
紫丁香
本期拉页
夏昶作品欣赏
担当
紫丁香
紫丁香
水墨名家
哈尼族“老关工”白文达二三事
白丁香紫丁香
十个骨灰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