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实践视域下的高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论析*
2016-03-23乔守春
乔守春
(安徽机电职业技术学院人文系 ,安徽芜湖 241000)
・高教研究・
社会实践视域下的高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论析*
乔守春
(安徽机电职业技术学院人文系 ,安徽芜湖 241000)
立足社会实践,高校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能够加快知识获取的速度,增加情感培养的深度,强化意志锤炼的韧度,提升行为管控的力度;高校应该以教育型实践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理论知识教育,以主题型社会实践突出家国情怀教育,以服务型社会实践强调社会关爱教育,以素养型社会实践彰显人格修养教育;为构建传统文化教育稳固的社会实践保障体系,高校应明确顶层设计,注重基地建设,强化师资培养,完善评价机制。
传统文化;社会实践;素质教育
目下,高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开展,方兴未艾,如火如荼,应该说,在弘扬国学、继承传统等方面用力甚巨,收获不菲,然亦存颇多缺失,其一乃是社会实践重视不够,极大地削弱了教育效果。本文拟就社会实践视域下的高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意义、主要缺失和保障体系试做论析。
一、社会实践视域下的高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意义
(一)加快知识获取的速度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国人民世世代代积淀传承的精华,是五千多年文明智慧的基本元素和珍贵结晶。但相对于“90后”大学生来说,这些经典却如阳春白雪,显得曲高和寡,不像社会上流行的外语、计算机和各种职业资格考试等能为他们所快速接受。因此,高等学校在开展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过程中,通过社会实践这种形式,形象直观,寓教于乐,做中学、学中做,能激发学习传统文化的热情,使他们乐于接受传统文化教育,积极参与各种教育活动,切实领会传统文化的有关知识要点、精神内核,为下一步弘扬传统文化夯实牢固的基础。譬如,欲要了解中国古代兵器知识,可以组织学生参观相关博物馆、展览馆、历史遗迹,观看有关出土文物,如刀、枪、剑、戟、斧、钺、钩、叉等,再聆听有关解说。经由此径,相较单纯的理论学习,则可加快获取中国古代兵器知识的速度。
(二)增加情感培养的深度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包含着中华民族最根本的精神基因,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示,“一方面具有强烈的历史性、遗传性;另一方面又具有鲜活的现实性、变异性,它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今天的中国人,为我们开创新文化提供历史的根据和现实的基础”[1]。在开展传统文化教育的过程中,高校通过社会实践这种方式,或者复现远古,或者亲临其境,耳闻目睹,心领神会,立体地、交叉地教育学生,不再拘囿于纸上的文字,从而纵深感悟传统文化,不断推进更加繁复、更加深层的精神涵咏、培养。“百闻不如一见”,此之谓也。现在,有些学校组织学生参加的“成人礼”,披上汉服,穿上唐装,俯下身子,叩头跪拜,就是一种很好的活动。参加这种社会实践,可使参与的学生进一步正视自己肩上责任,完成角色转变,宣告长大成人。那种庄严感、厚重感,不是仅仅读读有关成人礼有关知识就能培养的。
(三)强化意志锤炼的韧度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典,不难发现有很多锤炼意志的文明结晶,鼓励我们历练宠辱不惊的心理品格,保持积极进取的精神状态,锻造百折不挠的进取意志。孟子曾说:“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因此,高校实施传统文化教育,经由相应的社会实践形式,更能促进学生不断认识自我、完善自我,砥砺高尚情操、锤炼意志品行。譬如,可以组织学生参加当地历史文化名人及重大历史事件的研讨、纪念活动,吸纳学生志愿者参与档案馆、纪念馆和博物馆等的管理和维护工作等,以感受传统文化中包孕的那种坚韧不拔、百折不挠的进取精神、斗争意志。
(四)提升行为管控的力度
虽然大学生的认知能力发展水平较为成熟,然因社会阅历的缺乏和自我意识的幼稚,他们的认知心理存在一定局限。故而,面对一个事物,他们虽较快形成判断,但却经常缺少通盘考量,出现偏差,甚至错误,在接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样一个体系复杂、内涵丰富的知识体系时,更是如此。他们往往根据自己的感觉、知觉和想象,急于判断,对传统文化精神内核形成不太客观的认知。而社会实践是一种客观实在,具有现实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具象化。通过实践,可以展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某些实物、实景,甚至具象化思想观点、价值理论等,使之可闻、可见、可感,使之入眼、入脑、入心,从而在现实生活中,甄别良莠,察识善恶,主动规避不良思想的侵蚀。经由此途,高校学生能切实提升管控行为力度,促使其全面发展,成为合格公民。
二、社会实践视域下的高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主要路径
(一)以教育型社会实践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理论知识教育
高等学校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积极构建、完善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弘扬体系,除开设思想政治课程、中国传统文化课程,结合专业特点增设中国历史、文学、艺术、科技等相关选修课程外,还要注重以教育型社会实践纵深推进。所谓教育型社会实践,就是以普及理论知识,提高学生认知水平为主要目的的社会实践。而校内实践活动是实施“教育型社会实践”的主要途径之一,它是第二课堂教育,是课堂实践教学的延伸。通常来说,校内实践以丰富多彩、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活动为主。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理论知识教育,经由校园文化活动开展效果尤佳。报载,2014年6月,《光明日报》与教育部联合推出“礼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校园巡礼”栏目,详细报道了有关各校的社会实践活动。如武汉大学在9月孔子诞辰日举行释菜礼活动,倡扬尊师重教的传统礼仪。湖南大学依据岳麓书院传统,探索开展祭孔典礼、拜师礼、成人礼等活动。华东师范大学以清明、端午、中秋、重阳四大节日为时间节点,积极开展活动,让学生在对传统活动的体验中认知中华文化。吉林大学则开设励志立志训练营,以“野蛮其体格、文明其精神”为宗旨,每天清晨六点在操场上开展早起签到、国学诵读、素质拓展、定时长跑等四项固定活动。这四项活动,两年来,该校已有四千多名学生参与[2]。上述高校校园活动的开展,极大地推动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理论知识的普及,构成了高校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系列活动中亮丽的风景线。
(二)以主题型社会实践突出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为重点的家国情怀教育
所谓主题型社会实践,是指在学校或教师的指导和帮助下,学生从学校和社会选择和确定一个特定主题,主动地获取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过程。它以学生为主体,从确定选题到最终产生成果,每一个环节、步骤均由学生自主完成,教师的作用仅仅体现在启发思路、介绍方法、引导探究。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浓郁的家国情怀,既倡导以孝为先、由孝而敬的家庭伦理,又倡导“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民族担当。《礼记・大学》有言曰:“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作为“四书”之一的《大学》的总纲,这段话是儒家思想中最为核心的思想之一;其中体现出的家国同构思想,更是承载着中国传统文化的血脉。而今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过程中,这种家国情怀具有重要价值。今天,高校在开展传统文化教育活动中,可以经由主题型社会实践,诸如教学实践、专业实习、社会调研等形式,深入追寻历史长河中涌现的爱国志士、古往今来流传的爱国典故等,准确定位它们的价值。譬如,可以“当今如何过端午”为选题,开展社会实践,使学生明确端午的由来,理解端午具有的特定民俗文化内涵,并通过赛龙舟、吃粽子、挂艾蒿、办诗会、公祭屈原等多种活动,切身理解其所寄寓的浓郁文化内涵,从而使大学生受到家国情怀教育,自觉地将自己的理想与国家的荣辱、富强结合起来,承担起当代大学生的历史责任感和时代使命感。还可以组织学生参观、瞻仰当地历史人物的故居、纪念馆或其他人文景观等,来开展社会实践教育,培养学生浓郁的家国情怀。
(三)以服务型社会实践强调以仁爱共济、立己达人为重点的社会关爱教育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社会关爱意识。对此,先哲们有广泛而深刻的阐述,譬如“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等等。高校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培养大学生以仁爱共济、立己达人为重点的社会关爱情怀,可经过服务型社会实践来实现。所谓服务型社会实践,是指大学生立足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为区域发展贡献力量的一类实践活动。贯彻到现实中,就是高校可以组织大学生参加暑期“三下乡”、“四进社区”、扶贫支教和志愿服务等多种活动,鼓励他们通过行为养成将社会关爱理念植入心中,弘扬乐于奉献、热心公益慈善的良好风尚,促成学生争做高素养、讲文明、有爱心的中国人。目前,许多高校正在积极开展这一社会实践活动。教育部简报〔2015〕第42期载,北京师范大学组织多个社团如“寸草春晖协会”、“师英爱心社”、“未来教育家协会”等,以及免费师范生等组成90支义务支教实践队,分赴青海、甘肃等贫困地区开展教育帮扶活动。而黑龙江中医药大学则结合专业特点,发挥专业优势,开展义诊、针灸推拿、中医药知识科普、关爱留守儿童等活动,直接受益群众高达4万余人[3]。这些都是很好的以服务型社会实践强调以仁爱共济、立己达人为重点的社会关爱教育的生动实例。积极开展这种实践活动,能够促进学生乐于助人奉献精神的养成,有助于高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推动。
(四)以素养型社会实践彰显以正心笃志、崇德弘毅为重点的人格修养教育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一直非常重视人格修养教育。《大学》里明确提出,“自天子以至于庶人,一是皆以修身为本”。孔子则以“君子”这一人格标准作为教导弟子们修身的目标。泱泱一部《论语》,随处可见君子与小人在修身上的对比。例如,“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等等。而人的道德品格也被世界卫生组织纳入健康范畴,成为衡量健康的重要指数。高校应通过素养型社会实践,也即以提高学生素质修养为目的的社会实践,开展传统文化教育,积极发挥教化功能,提升学生整体素质,培养学生人格修养。目前,全国一些高校在这方面做了积极的、有益的探索。譬如,四川大学从2004年起,就明确把“具有深厚人文底蕴”作为人才培养目标之首,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该校尤其注重培育传统文化学生社团。目前已成立京剧研习社、戏曲社、古筝协会、皮影协会等数个与传统文化相关的学生社团。一个个学生社团开展了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活动,已成为传承传统文化的沃土,使社团里的每位学生都能体会传统文化的魅力,培育他们自觉弘扬中华民族优秀道德思想,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很好地实现川大学生“多一些人文知识,多一份人文精神,多一些人文素质,多一份人文境界”[4]的目标。
三、社会实践视域下的高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保障体系
(一)明确顶层设计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社会实践视域下的高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亦不例外。为确保教育取得实效,立足社会实践角度,高校必须认真调查研究,明确顶层设计。首先,明确教育目标。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根本目的是促进青年大学生明确在实践中“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而落实到传统文化教育,就是着力完善青少年学生的道德品质,培育理想人格,提升政治素养,开展“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为重点的家国情怀教育”、“以仁爱共济、立己达人为重点的社会关爱教育”和“以正心笃志、崇德弘毅为重点的人格修养教育”。其次,强化组织管理。高校的传统文化教育意义重大,任务艰巨,经由社会实践这一载体,更是事项繁多,必须成立专门管理机构,统筹规划、全面安排,强化组织管理,梳理、整合各种社会实践教育资源,出台具体可行的措施以指导学生开展传统文化教育的社会实践活动。第三,保证经费供给。高校应充分保证资金的投入,既可将该项经费列入年度经费预算,确保专款专用;亦可通过学生的技术转让、社会服务和企业赞助等方式获取活动经费;更可利用市场机制,同有关单位签订学生社会实践协议,建立活动基金,筹集经费。
(二)注重基地建设
加强社会实践基地建设,不仅是培养复合型、应用型、技术型人才的教育需求,也是应对知识经济竞争与挑战的客观需要,更是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的现实需要。不言而喻,对高等学校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同样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高校应整合发掘各类可以利用的社会资源,加强与各级政府、社区街道、企事业单位和校友等的合作,积极主动建设一批稳定、长效的社会实践基地,有计划地组织大学生积极开展学习参观、生产劳动、志愿服务等实践活动,以资全面学习和践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社会实践基地建设过程中,应把握两个原则:其一,联合地方政府、企事业单位共建,争取合作双赢,共同推动大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活动的全面展开。当前,已有部分高校与相关单位开展社会实践基地共建活动,并取得较好的教育效果。例如,2014年7月,成都大学与成都杜甫草堂签订了共建社会实践基地协议书,拟通过情景再现、礼仪展演等形式向游客普及国学知识和中华传统文化,更好地丰富“杜甫草堂”这张成都文化名片;同时,也通过杜甫一生的经历,极大丰富学生爱国情怀,提升学生思想素质。2015年3月,中国计量大学为扎实开展实践育人,进一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邀请长期有合作关系的社会实践基地负责人与新建立实践基地关系的单位负责人,专门召开社会实践基地建设研讨会。其二,注重完善实践基地结构和功能,使其类型多样、功能互补,“形成结构完善、布局合理、功能齐全的实践基地网”[5]。并以点带面,注重发挥社会实践基地的典型示范作用,更好地推动大学生全面学习和践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神。
(三)强化师资培养
优秀的指导教师,是大学生社会实践得以有效、全面开展的保障。他们的角色定位“不在于讲授理论、传道授业,而在于组织活动、指导实践”[6],启发、引导大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精神贯穿于大学生专业实习、社会调研、勤工俭学等活动中。当然,这支社会实践指导教师队伍,应以学校从事文史哲专业工作或者具有文史哲专业背景的教师、学生管理人员为主体,也可聘请社会实践基地的专家、领导干部担任指导教师。在开展大学生传统文化教育的社会实践活动时,应保证每项活动或每支队伍配备一定数量的指导教师,以期在实践中切实提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效果。另外,要对社会实践的指导教师提出明确的工作要求,明确其工作职责、工作量以及考核办法,将其指导学生社会实践的具体表现、实际效果与其职称评定、职务晋升等挂钩,以充分调动他们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还应创造条件,不断鼓励他们积极开展传统文化教育的大学生社会实践载体的研究,在课题立项、外出考察、经费保障等方面予以倾斜,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困难。
(四)完善评价机制
社会实践视域下高校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活动应积极完善评价机制,这是对大学生参与教育活动态度、效果、效能的全面测评,也是对教师参与的态度、指导的水平等的综合评价。做好这项工作,首先应明确评价原则。除遵循主体性原则、知行统一原则和差异性原则外,还应特别注重综合性原则。机制的制定应涵盖大学生传统文化教育的社会实践的准备阶段、实施阶段、总结阶段,整体把握社会实践活动的方方面面。之所以如此,是因为“人的思想品德的形成与发展实际上是知、情、信、意、行等要素的发展过程”[7]。其次应明确评价内容。突出高校传统文化教育社会实践活动的目的、内涵、特点等,包括实践主题、实践方案、实践态度和能力、实践成果和影响等四个层面。第三应明确评价方式。为客观、公正、科学地评价大学生传统文化教育的社会实践活动,在评价方式上需要注意“四个结合”:一是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二是动态评价与静态评价相结合;三是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四是自我评价与他人评价相结合[8]。
习近平同志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高校应该以社会实践活动为载体,扎实有效地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培养大学生成长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者、弘扬者,成长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自觉践行者。
[1]张岱年,方克立 .中国文化概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7.
[2]王庆环.青青校园 传统文化“活起来”——“礼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活动综述[EB/OL].http://epaper.gmw.cn/ gmrb/html/2014-09/24/nw.D110000gmrb-20140924-4-01. htm,2016-05-10.
[3]2015年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丰富多彩[EB/OL].http://www.moe.edu.cn/jyb-xwfb/s3165/201509/t20150915-208343.html,2016-05-10.
[4]四川大学:让优秀传统文化入心入魂[EB/OL].http:// www.cajcd.edu.cn/pub/wml.txt/980810-2.html,2016-05 -10.
[5]孙楚航.创新大学生社会实践模式的一种尝试——开展大学生“三进三同”社会实践的探索与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1(4):89-92.
[6]黄落生,白显良.关于加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教学环节的几点思考[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2009(1):11-13.
[7]张耀灿,陆万柏.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83.
[8]徐国庆.大学生社会实践路径研究[D].沈阳:东北林业大学,2013:40-42.
(实习编辑:郑 舒)
G641
A
1004-342(2016)04-110-05
2016-03-21
安徽省高等学校省级质量工程项目“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创新基地”(2015zsxm008);安徽机电职业技术学院重点教研项目“社会实践视域下的高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研究”(2014yjyxm15)。
乔守春(1972-),男 ,安徽机电职业技术学院人文系副教授,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