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及对策研究

2016-03-23

重庆开放大学学报 2016年4期
关键词:儿童农村学校

任 华

(青海民族大学 公共管理学院,青海 西宁 810007)



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及对策研究

任华

(青海民族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青海西宁810007)

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已受到普遍关注。目前,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存在的问题有:学习成绩不理想,心理问题较为突出,道德行为有偏差,亲情关怀不到位,安全教育保障低等。这些问题的形成有社会政策、学校教育、家庭影响等因素。解决农村留守儿童的问题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完善相关政策法规,优化各级政府的职能作用,加强社会组织建设,强化学校教育管理,重视家庭环境影响等。

农村地区;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教育对策

我国工业化、城市化和现代化的发展,必然导致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的转移,进而促使农村“留守儿童”这一特殊群体的产生。农村“留守儿童”是指因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务工,不能长期生活在父母身边由父母直接抚养和管教,而被留在户籍所在地(农村)由他人代为监护的,年龄在6—16岁之间的儿童。当下,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已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与重视。解决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需要讲究策略,应该深刻认识其教育现状,多层次介入,多角度求解。

一、留守儿童的教育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 学习成绩不理想

由于父母外出务工缺少对子女的直接监护和教育,留守儿童的学习成绩和学习兴趣都受到了很大程度的影响。在农村留守儿童群体中,超过70%的留守儿童学习成绩在中等水平及以下,成绩不合格的占32%。而在这些儿童中,能够升入高中继续读书的却不到2%[1]。在留守儿童的平时学习生活中,经常出现课堂违纪现象,个别同学甚至还撒谎、逃学等。部分留守儿童排斥学校和班级组织的集体活动,对学习的兴趣大大降低。个别留守儿童甚至有抵触情绪,他们的学习成绩下降得十分明显,很难顺利完成九年制义务教育。

2.心理问题较为突出

因为父母长期不在身边,很多留守儿童很少有和父母相处交流的机会,缺少感情和心理上的关怀,在遇到问题时找不到倾诉和求助的对象。根据《光明日报》2013年所发布的《全国农村留守儿童、城乡流动儿童状况研究报告》的数据显示,父母外出务工后,24.8%的农村留守儿童有孤独感。其中有16%的留守儿童感觉自己被遗弃了,只有7.4%的农村留守儿童有轻松自由的感觉。他们中大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性格缺陷和心理问题,时常流露出悲观消极的一面。比如,部分农村留守儿童经常在情感上表现出冷漠的态度,行为上较孤僻,不善与人交流,有自闭倾向。这些问题也容易导致农村留守儿童产生自卑心理。自卑感一旦形成就会产生一种负面的情绪体验,严重影响了他们的身心健康。

3.道德行为有偏差

多数农村留守儿童缺少深入学习和了解社会公德具体内容的条件,他们的法制常识和纪律观念都极其薄弱。部分农村留守儿童缺乏基本的自我道德约束,尚未形成对他人应有的尊重意识,难以建立起对社会应负的责任意识。外出务工的父母无法经常陪在孩子的身边,于是“金钱+物质”便成了他们最常用也更直接的弥补方式。多数农村留守儿童持有一定数目的零用钱。在监管不到位的情况下,他们极易受社会上诸多负面因素的影响,从而逐渐形成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的人生观,养成好逸恶劳、不爱读书学习,经常撒谎、说脏活、沉溺于网络游戏等坏习惯,甚至还有打架斗殴、小偷小摸等行为发生。

4. 亲情关怀不到位

农村劳动力的大规模流向城市,使得一种长期稳定不变的家庭结构被打破了。父母与子女长期分离,父母在家庭中的经常性缺位导致农村留守儿童得不到足够的亲情关怀。这是留守儿童教育中的无奈。大多数的农村留守儿童不能长期和父母中的任何一方生活在一起,他们长期在这种不完整的家庭结构中成长。与其他儿童相比,农村留守儿童缺少父母的呵护与关爱,不能得到应有的亲情关怀。显然,农村留守儿童与其父母之间的关系的疏离正是由于这种长久的亲情隔离所造成的。因此,由亲情关怀的不到位所造成的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扭曲和性格异化也是目前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现状中较为突出的问题。

5. 安全教育保障低

长时间得不到家庭及父母的及时有效的监管与陪护,农村留守儿童较容易产生一系列的安全问题。首先,因为缺少亲情的有力照看而产生安全问题,特别是人身安全问题。众所周知,在农村,留守儿童的生活条件与其他地方相比较差。他们几乎都是由隔代长辈抚养照看。通常这些抚养人的文化水平都较低,没有全面的保健知识,对疾病的预防意识较为淡薄。因而,农村留守儿童常常会出现有病不能及时就医的情况。其次,当留守儿童受到人身伤害时,他们很难得到及时有效的保护。再次,因为安全教育方面得不到有力的保障,农村留守儿童的自身行为容易失范,很容易走上违法犯罪甚至轻生的道路[2]。

二、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原因分析

1. 社会政策的影响

政策性壁垒是引发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最直接原因。由于我国工业化、城市化及现代化的迅速发展,其结果必然导致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目前,我国流动人口的数量呈持续上升的趋势,因而家庭式整体流动的现象将越来越明显。而事实上,长期以来的城乡二元制结构确实成为阻碍农村剩余劳动力大规模流动的第一要素,也是一道不利于解决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政策性壁垒。这种由城乡二元制结构所形成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大规模流动与城乡壁垒之间的矛盾,使进城务工的父母无法很好地解决子女读书受教育的问题。在我国义务教育阶段,财政制度上采用地方分责分级的管理模式。如果务工子女离开原户籍所在地跟随父母在他们打工的地方就读,那么很多务工子女便无法享受他们该有的教育经费[3]。这些儿童到了流入地之后,因不是当地户口,当地政府的财政支出也不会为其拨划相关的教育补贴。这直接导致了农村留守儿童的受教育困难问题。同时,因目前的中考、高考户籍地考试制度等一系列限制性政策,也使得农村留守儿童不得不在其原户籍地学习生活,不能长期待在外出务工的父母身边。此外,在加快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带动地方经济快速发展的影响下,个别地方政府部门将关注点侧重于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的规模和由此产生的经济效益,以及对地方性财政收入的贡献,忽视了对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认识,重视度不高,缺少相应的政策保障。

2.学校教育的影响

目前,很多农村地区的中小学校办学条件不容乐观,相应的教学设施不完善,教学理念落后,师资水平远远低于城镇地区的学校。学校里某些课程的设置与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的状况不相适应。农村中小学校的合格师资甚少,大部分学校只有一些教授语文、数学等基础文化课的教师,而教授思想品德、美术、音乐、体育等方面课程的教师很少,甚至没有。学校应该扩充这部分的师资投入。同时,因为家庭结构的不完整,农村留守儿童在心理发展上有比同龄人更多的困惑与问题。但由于各方面条件的制约,农村中小学校几乎不开设专门的心理健康课程,也没有专业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和生活指导教师给予农村留守儿童更细致的关爱与照料。学校应从心理健康教育方面为在校的留守儿童提供良好的教师帮助。此外,农村教师大多教学负担重。他们的教学压力较大,还有自身家务的关系,教师们很少能抽出时间与留守儿童进行课外交流和谈心活动。农村的中小学校也很少有计划地专门组织一系列的讲座,诸如心理健康教育讲座、生存教育讲座、安全教育讲座、法制教育讲座等。这些教育内容对所有的儿童教育都是至关重要的,对广大农村的留守儿童的作用更是如此。由此可见,学校的教育现状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和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家庭环境的影响

为了使家里条件越来越好,大量的农民离开了土地选择进城务工。由于父母长期在外务工,家庭教育的责任主要由孩子的祖父母、外祖父母或者其他亲戚承担。在一个人的成长中,完善而有效的家庭教育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在农村留守儿童的家庭中,抚养他们的老年人大多文化程度不高,身体健康状况偏差,加之对隔代人较为宠爱,不利于孩子养成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这些因素非常容易对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产生负面影响。在亲戚家中生活的农村留守儿童,总是感觉自己缺少归属感,不能专心学习,容易出现极端性格。同时,在外务工的父母整日忙于辛苦劳作,几乎没有时间与精力关照留守儿童的学习,造成孩子们本应享有的家庭教育存在缺失。正处于身心迅速发展期的农村留守儿童在学习、生活、心理上有许多问题与困惑需要父母的及时帮助,而正是由于这种家庭教育的缺失使他们无法得到父母的支持与解答。除此之外,还有一些家长认为读书无用,认为不去学校读书学习可以省钱还可以赚钱。这种错误思想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健康发展产生了极大的负面影响。

三、解决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基本对策

1. 完善相关政策法规

在解决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上,需要进行政策方面的创新与引导。我国现有的城乡二元户籍制度,对农民工子女的身份、教育、升学、就业等方面产生了极大的制约。为此,应尽快改革这种僵化的城乡二元户籍管理制度。改革户籍制度的核心是将各种与户籍相关联的城乡分离制度逐步弱化乃至取消。应采用法律手段,实施一系列的优惠政策与相关配套措施,让进城务工的农民也可以与城市里的普通市民一样享有同等的待遇,享受同等的权利,承担同等的义务,切实为广大农民工创造出在城里工作与生活的正常条件。同时,在逐步完成户籍制度改革的过程中,更要加大力度将教育、就业、医疗、住房等各种制度的壁垒拆除。事实证明,有效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在城市与农村间的合理流动的关键在于打破这种持续多年的“二元制经济体制”。只有这样,农民工才会把孩子长期带在身边生活,并接受城市教育。务工的父母也能及时履行对子女应尽的义务和责任。除此之外,各级地方政府应加强对农村留守儿童自身权益的保护,将《宪法》《教育法》《义务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等相关法律法规落到实处。加强对农村留守儿童的法制教育和自我保护教育,依法保护农村留守儿童的合法权益,使他们享有和城里儿童平等的受教育权、健康发展权、受保护权和参与权等,为保障农村留守儿童的身心健康成长积极创造良好的法律环境。这是有利于解决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最行之有效的法律途径。

2.优化各级政府的职能作用

有效地处理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需要中央、省市和地方各级政府采用政策协调与资源统筹相结合的方法,做到未雨绸缪,提早将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处理好,不要在问题发展严重时才想到采取相关的补救措施。政府部门要进一步完善公共财政制度,尤其是要在加强教育体系建设上下功夫,按照实际情况和发展的需求合理规划教育保障经费,使留守儿童的教育得到长足发展。乡镇一级的地方政府要根据农村学校的实际教育现状,加大经费投入力度,促进农村学校教育的快速发展。在调整与改进教育经费的筹措与管理方式上,做到无挪用和占用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经费的现象发生。如今,尤其需要地方各级政府着力加大对农村留守儿童管理工作的支持力度,设立专门为农村留守儿童教育与管理服务的财政基金,严格依照专款专用的原则,保证农村留守儿童管理工作具有稳定的资金来源[4]。加快改进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使农村的投资环境更加完善,积极改进不合理的教育资源配置情况,全力推动城乡义务教育的合理平衡有序发展。从目前农村学校教育的现状看,各级地方政府可为开办寄宿制学校提供资金支持,尽力为农村留守儿童提供方便的住宿,使留守儿童在大集体中学习生活,用老师和同学们的关爱来弥补他们缺失的家庭关怀。因此,各级政府应从完成各自的工作职能出发,切实保证农村留守儿童可以和城市儿童一样享受到优质的教育资源和教育服务。这是有效解决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的关键所在。

3.加强社会组织建设

在发达国家,设有较多帮扶性质的社会组织。他们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便是帮助儿童。在我国,类似于这类非政府组织的作用还不显著,社会组织的体系尚不完善。随着广大农民工不断涌向城市,农村留守儿童的数量不断增加,政府部门应鼓励非政府组织对农村留守儿童进行帮扶。社会组织在对进城务工的农村家长的教育方面更有优势。相对于政府而言,社会组织能有更多精力和热情来强化农民工家长对子女的家庭教育观念,能够更有效地促进进城务工的家长与留守儿童的沟通、交流,发挥父母对子女的独特的教育功能。就我国目前的教育现状看,社会对少年儿童发展提供有效扶助的组织太少。尤其在广大的农村地区,几乎没有专门关注留守儿童教育的相关社会组织。因此,社会应加大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帮扶和关怀力度,可以在乡镇上尝试建立诸如农村留守儿童关爱服务中心等社会组织;招募志愿者,定期安排专门走访留守儿童的家庭。此外,社会组织的建设关注焦点也应放在发展农村社会文化、改善农村人文环境、引导和丰富农民的文化生活,充分发挥社会组织的公益作用,开展健康向上的娱乐活动,减少暴力、色情等腐朽文化对农村留守儿童的侵害,使农村留守儿童有和谐、健康、平安的成长环境,以实现解决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目的。

4.强化学校教育管理

农村留守儿童接受教育的最主要场所是学校。解决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学校不能只是下达命令,更应该负起责任。为此,各地农村学校要高度重视留守儿童及其相关问题,并采取有效的应对措施。学校应当认真探讨每一个可以解决该问题的举措,结合学校自身的实际情况,取其精华,传达到各个班级,并严格监督实施。首先,在对学生的管理工作方面,应完备学校的留守儿童教育管理档案。留守儿童的学生档案由学校开展摸底调查,将其学习与成长的重要信息收集起来,进行动态追踪,全面了解每个留守儿童的家庭、学习与生活状况。学校和教师及时掌握留守儿童实际情况的第一手资料,让外出务工的父母及时知道孩子的教育情况,以便对他们给予关怀和帮助。其次,学校不应为了应付上级部门的检查,开展一些形式化的活动。解决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要以实用、有效为出发点,例如,可以多开设一些有针对性的学习类、安全类、法制类的讲座,以加强学校与社会、家庭的密切联系。切实把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和家庭教育组成一股有效合力,形成良好的教育环境和氛围,以帮助农村留守儿童健康成长。另外,针对农村留守儿童的特点,学校有必要设置一些特定课程,让他们可以解决自身的实际问题,处理好学习上和生活上的矛盾,使留守儿童的自尊、自立意识得到强化,自理、自主能力得到提高。学校还要开展帮扶活动,以结对的形式让农村留守儿童在集体大家庭中得到温暖,弥补家庭教育缺失给孩子带来的不利影响,让每个农村留守儿童在学校教育上“不留守”。

5.重视家庭环境影响

如果儿童长时间缺少正常的亲子交流与亲情照顾,他们更容易形成内向、冷漠、孤僻的性格。因此,有效解决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更应该重视家庭教育的影响。亲子之间的感情、父母与子女的直接交流,对孩子的成长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首先,外出务工的父母在平时应多与孩子沟通交流。可以采用电话、书信、网络等方式进行联络,将教育因素渗透在每一次交流中[5]。另外,父母也应积极主动地联系与孩子成长密切相关的监护人和老师等,关心孩子的身心健康和成长情况,让留守儿童能够更多地感受到父母的关怀[6]。父母在外出前应主动与班主任及任课老师联系,委托老师多关注、教育。其次,要增强家长的法律意识,提升家长的素质。家长应明确自己的责任与义务,认真学习科学的育子方法。再次,家长应为子女提供必要的学习条件,不要让留守儿童在家做更多的家务、农活,为其留出充裕的学习时间。加强家庭环境建设,积极营造一种乐观、民主的家庭环境,为孩子树立好的榜样。家长不能重物质轻教育,要培养孩子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因此,我们绝对不能忽视对农村留守儿童这一特殊群体的教育。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对整个社会教育体系都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其有效解决需要家庭、学校、社会、政府等有关部门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任重而道远。

[1]全国妇联课题组.全国农村留守儿童城乡流动儿童状况研究报告[J].中国妇运,2013(9):30-34.

[2]周林,青永红,等.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研究[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7:17-21.

[3]曾雷.打工经济背景下的农村留守儿童受教育问题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7.

[4]黄华珍.重庆市酉阳县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08.

[5]黄应圣,刘桂平.农村“留守孩子”道德品质状况的调查与思考[J].教书育人,2004(11):27-28.

[6]曹景宽.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希望月报,2005(10):44.

(责任编辑虹谷)

10.3969/j.issn.1008-6382.2016.04.011

2016-06-27

任华(1992—),女,辽宁盘锦人,青海民族大学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教育经济与管理研究。

G521;D422.7

A

1008-6382(2016)04-0062-05

猜你喜欢

儿童农村学校
农村积分制治理何以成功
“煤超疯”不消停 今冬农村取暖怎么办
留守儿童
学校推介
六一儿童
在农村采访中的那些事
赞农村“五老”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
“六·一”——我们过年啦!
捏脊治疗儿童营养不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