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情教育”课程在留学生培养教育中的作用
2016-03-23孙望舟
孙望舟,王 倩
(后勤工程学院 外训系,重庆 401311)
“中国国情教育”课程在留学生培养教育中的作用
孙望舟,王倩
(后勤工程学院外训系,重庆401311)
当前,在教育对外开放不断深化、留学生工作稳步发展的同时,“中国国情教育”系列课程的重要性也日益凸显。在对留学生进行“中国国情教育”时,应重视课堂教学,积极开展实践活动,加强情感纽带联系。
留学生;中国国情;培养教育;情感教育
我国自1950年开展外国留学生教育工作以来,已有60多年的历史,从摸索前行到日益成熟,逐步建立起一套具有中国特色的来华留学生教育管理制度。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最近10年,留学生教育培训事业得到长足发展,管理制度也日趋规范完善。2010年,国务院出台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在第十六章中明确提出“扩大教育开放”,“加大教育国际援助力度”,“进一步扩大外国留学生规模”[1]。该文件指出,应加强国际交流合作,引进优质教育资源,并重点资助发展中国家学生,优化来华留学人员结构。同年9月,教育部也颁布了《留学中国计划》,明确了“到2020年使我国成为亚洲最大的留学目的地国家,全年在内地高校及中小学就读的外国留学人员达到50万人次,其中接受高等学历教育的留学生达到15万人”的具体目标[2]。而根据教育部最新数据统计,截至2014年,共有来自203个国家和地区的37.7万名学生在华学习,比2009年增加了58.3%[3]。
一、留学生“中国国情教育”系列课程开设情况
当前,国内留学生人数稳步提升,人员结构、留学层次和教育水平也呈现出多样化特点。在教育对外开放不断深化、留学工作稳步发展的同时,“中国国情教育”系列课程的重要性也日益凸显,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加深对汉语的理解
谈及语言在交流中的重要性就不得不提及严复先生的译著《天演论》。该书是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下本着特殊目的以特殊方法翻译出来的。特殊方法在于有选择、有取舍、有改造地摄取原作精髓,同时将原作的第一人称改为第三人称,使译文更接近中国古籍的风格,易为受众所接受。同时,增加了大量按语,强调个人见解。此外,当时人们对外来文化尚有抵触情绪,译文的古雅文体更利于受众接受西方思想,适合当时的知识分子阅读和理解[4]。由此可见,在教育活动中使用社会群体熟悉的语言或文字,能让其更快地接纳新事物。同理,没有语言障碍的留学生也更容易融入当地人的日常生活。
语言学习是不少来华的留学生首先需要面临的挑战。目前,国内各高校均对留学生开设了不同水平的汉语课程,国家汉办也有针对母语为非中文的人士和外国人的汉语水平考试(HSK)。此外,由孔子学院举办的“汉语桥”比赛也成为世界人文交流领域的知名活动和各国大学生、留学生学习汉语、了解中国的重要平台。随着中国对外开放的进一步扩大、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汉语的文化价值和使用价值也在不断提升,世界各国对汉语的需求正在迅速增长,而“汉语桥”正好满足了这方面的需求,对扩大汉语在世界范围内的影响具有深远意义。学习任何一门语言,都必须要学习其背后的文化。因此,广大留学生在学习汉语的过程中,通过“中国国情教育”课程,一方面可以了解中国文化,另一方面也可以加深对汉语的理解。
2.了解中国的历史文化和风土人情
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国家,而大多数留学生在来华前对中国的认知仅停留在表层。在华学习过程中,教育机构应当利用有利条件,还原中国的国际形象,引导留学生认识真实的中国,从宏观层面加深对中国基本制度、国情等的理解,帮助留学生打破关于中国人的“固定形象”,近距离感知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从而提升其对华认同感,并进一步做到“亲华”。
早期国内留学生多集中在“北上广”等一线城市和东部发达地区,而近年来,随着国家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投入,越来越多的留学生开始选择到其他地区的高校留学。例如,重庆作为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龙头城市和长江上游最大的区域性经济中心,近年来不遗余力地加快推进科技教育发展,实施科教兴渝战略。根据重庆市教委有关数据显示,“十二五”期间,重庆累计接收外国留学生超过23000人次,生源国别(地区)134个,学历生比例达44.42%,高于全国平均水平[5]。直辖以来,重庆也实施了“留学重庆计划”,建立了较为系统的教学与管理并重的工作体系;在“十三五”期间,重庆将把来华留学工作作为教育对外开放的重点支持内容,吸引全世界优秀人才来渝留学。在渝各类高校共计50多所,除第三军医大学和重庆通信学院以外,其余各高校均培养外国留学生,并以各种形式开设汉语课程。但目前,各高校对担负情感教育任务的“中国国情教育”等公共课程重视不足,仅过半数学校开设相关课程;不少院校即便开设中国国情教育相关课程也主要局限于课堂教学,缺少课外必要的引导。
教育工作者应当认识到,文化是一种软实力,看不见摸不着,而文化的渗透性和影响力却不容小觑。古往今来,一个民族要被认可或者灭亡,往往都是始于文化的认同和消灭。因此,在各国留学生在华学习期间,我们应当把握时机,积极宣传中国文化和传统,介绍外交政策理念,让他们亲身认识和感受中国人民的友善热情和热爱和平的愿望[6]。
二、留学生中国国情教育需要遵循的原则
外国留学生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增强国家“软实力”的重要战略之一,所以对来华留学生进行中国国情教育不容忽视[7]。在中国国情教育中,应坚持以“共生”理念为引领——在追求本国利益的同时,兼顾他国合理关切,秉承和平发展、共同繁荣的战略,促进各方利益最大化。概言之,需要把握好以下六条基本原则:
1.坚持文化认同的取向性
在当今世界,“文化霸权主义”还有一定的市场。因此,在我们的中国国情教育中,应当贯穿“多元文化”的思想,正确认识并尊重不同的文化与传统,既正面宣传中国文化的本质、精髓和优秀品质,又鼓励不同文化间的相互沟通和交流。
2.突出教育内容的真实性
不管是课堂教学还是课外活动,留学生教育都应本着实事求是的精神,真实客观地传递信息,切忌夸大宣传、刻意拔高;也不宜隐瞒、回避我们的问题或不足。中国和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都一样,在努力提升国力、发展经济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存在着各种困难和矛盾。我们应当展现更真实的中国,和各国留学生分享成功的经验,但也不回避我们存在的问题。这样的国际形象才更真实、更可信,也是做好国情教育的前提。
3.增强教育活动的互动性
中国国情教育不应采取单向灌输的方式,而应该努力提高留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育组织者应激发留学生对相关话题的兴趣和深层交流的意愿,让他们在学习中发挥更主动的角色,并通过讨论、团体协作、专题研究、社会调查、论文撰写等方式对学习中的热点难点问题开展深入交流和思考,帮助其深化对这些问题的认识和理解,真正达到中外文化相互认同、相互支持、相互依存的效果。
4.把握教育方式的多样性
传统的课堂教学向来都是开展教育和传递知识的重要途径,我们应当基于而不局限于这样的方式。要探索通过座谈会、联谊会、文体活动、文化讲座等方式向留学生传播中国文化,鼓励并帮助留学生拓展人际交往圈,让他们在课堂内外都有机会逐步了解中国历史、社会和文化。
5.认识教育目标的持久性
按照党中央和国务院的长远部署,留学生培养既是教育改革对外开放的举措,也是新时期一项战略性投资,是一项关乎国家外交的长期性工作,要特别注意避免急功近利或过于功利的做法。早在20世纪50、60年代,我国曾在桂林和南宁设立“育才学校”和“老挝学校”,为越南和老挝培养了数千名学生,其中不少学生后来成为这两个国家的领导人和各行业的优秀人才[8]。所以,国情教育归根到底是做培养人的工作。因此,在教育过程中不宜宣讲过多、说教过强、做事操之过急,以避免不必要的抗拒心理和逆反情绪。要更多着眼于平时的教育和细节,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影响和感染留学生,让其充分感受到中国政府和人民对他们的友好和尊重,从根本上接受和认同中国文化。
6.尊重教育效果的存异性
无论是留学生专业课还是“中国国情教育”系列课程,其教学目标是明确的。但在实践中,我们应当认识和尊重教育对象的个体差异性。他们可能由于本国国情、基本制度、社会经济教育发展水平的差异或者自身教育背景、学习能力、政治倾向甚至宗教信仰不同,在学习效果上有所差异。此时,求同存异、尊重差别才是培训国和教育机构应展现的胸襟和气度,不管留学生有何等差异,我们都应该一视同仁,尽全力做好教育工作。
四、留学生“中国国情教育”实施方案建议
1.重视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是学生获取知识最便利、快捷和权威的途径,也是留学生认知中国的主要渠道之一。“中国国情教育”系列课程可使留学生更快适应在中国的学习和生活,克服文化冲突所带来的“文化休克”等现象[9]。
以国内某高校为例,“中国国情教育”系列主干课程包括“汉语学习”和“中国国情”,其中,“汉语学习”分入门篇和初级篇,适用于汉语零起点的留学生,学习完成后可达HSK一至二级水平。其课程设置均以情景为纲,选取日常生活中的典型场景,重点介绍实用口语句型句式,每课简要介绍相关语言、文化等知识点,全方位培养口语交际能力。“中国国情”分不同的版块,从地理、历史、人口、行政规划、民俗禁忌等多个角度向留学生介绍中国,旨在展现中国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引导其客观正确认识当今开放的中国。此外,定期开展中国国情文化系列讲座,内容涵盖法律简介、外交与国防政策、中国武术、艺术、书法、茶艺、饮食文化等各个方面,尽可能让留学生全方位地认识中国。经过系统教学,留学生汉语词汇储备显著增加,汉语综合运用能力明显提高,并在使用汉语过程中对中国文化产生更多兴趣,进而增加了关于中国文化的知识储备,提高了跨文化交际能力,并能以多元化的视角理解中国文化。
2.积极开展实践活动
课堂内的理论教学固然重要,但国情教育也应扩大外延,以社会环境为大课堂,并使二者相得益彰,在潜移默化中巩固教育效果。对于成年人留学生而言,放手让其自由接触社会不失为一种较好的教育方式,但来华初期多数人存在语言障碍,在接触社会方面存在一定的困难。为此,高校可以定期利用课余或周末等时间举行各种文体活动或外出参观活动,让留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体验生活、广交朋友、游览观光,身临其境地感受中华文化。这些课外活动有助于留学生快速熟悉生活环境,增长见闻,真正融入当地生活,加深对中国的感情。
3.加强情感纽带联系
留学生在华学习期间,校方应与其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维系友善的情感纽带。但这种良好的关系若后期不加以维护,则容易在留学生毕业归国后逐渐淡化,出现所谓“人走茶凉”的尴尬局面。这无疑有悖于国家留学生教育的总体方针。
各留学生教育培训机构应当重视并完善学生信息采集、资料存档等工作,每年以重要节日等为契机,以电子邮件、电子贺卡等方式与留学生校友保持必要联系,了解其工作生活近况。在条件允许时,还可利用社交网络构建“留学生之家”等公共交流平台,让学生即便在离开中国后也能感受到来自母校的关怀和温暖。更重要的是,在华学习、生活过的留学生对中国国情有切身体会,回国后往往成为传播中国文化的“使者”,可以把一个更真实的中国介绍给亲朋好友,扩大中国在国际上的影响力。与“知华”和“友华”相比,“亲华”显然更进了一大步,我们应当认识到培养国际友好力量的重要性,要不断厚植国际人脉资源,提高教育对外开放工作的质量和效益。
[1]教育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EB/OL].(2010-07-29)[2016-03-20]. http://www.moe.edu.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s4693/201407/xxgk_171904.html.
[2]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印发《留学中国计划》的通知[EB/OL].(2010-09-21)[2016-03-22]. http://www.moe.edu.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moe_850/201009/xxg k_108815.html.
[3]教育部.我国教育事业迈上新台阶(辉煌“十二五”)[EB/OL].(2015-10-13)[2016-03-22]. http://moe.gov.cn/jyb_xwfb/s271/20 1510/t20151013_212827.html.
[4]张锦兰.目的论与翻译方法[J].中国科技翻译,2004,17(1):17.
[5]华龙网.重庆市教育国际文化节今开幕 “十二五”期间2.3万人次留学生赴渝[EB/OL].(2015-11-09)[2016-03-22]. http://cq.cqnews.net/html/2015-11/09/content_35720233.htm,2015-11-09.
[6]孙望舟.谈外训攻心战之“五心”管理模式[J].训练与科技,2014(3):87-90.
[7]马彬彬.浅议中国—东盟合作背景下来桂东盟留学生情感教育对策[J].东南亚纵横,2014(5):47-50.
[8]梁劲松,陈碧兰,徐福才.扩大东盟留学生教育规模 推进广西高校国际化[J].东南亚纵横,2010(1):88-92.
[9]于子倩.重庆医科大学医学专业留学生汉语教学探索[J].中国医学教育探索杂志,2013(12):1134-1137.
(责任编辑安然)
10.3969/j.issn.1008-6382.2016.04.010
2016-06-16
重庆市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外训《中国国情教育》开放式教学课程体系构建与实践研究”(113179)。
孙望舟(1983—),男,重庆人,后勤工程学院讲师,主要从事英语口笔译等研究;王倩,女,后勤工程学院外训系讲师。
G648.9
A
1008-6382(2016)04-005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