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职业生涯设计的视角看大学生村官队伍建设

2016-03-23邹小荣

关键词:大学生村官长效机制

邹小荣

(武汉工程大学 学报编辑部,湖北 武汉430074)

从职业生涯设计的视角看大学生村官队伍建设

邹小荣

(武汉工程大学 学报编辑部,湖北 武汉430074)

摘要:大学生村官工作是一项创新性的工作,学术界对该工作进行理论研究的不多,实践中存在村官工作职责不明确、报酬不高、职业培训指导和农村知识技能培训缺乏,队伍不稳定等问题。大学生村官队伍长效机制的建设,需要以职业生涯理论为指导,政府为大学生村官在农村的成长、成才做好制度性安排;高校要开设农村指向的专业、课程,并做好大学生的职业生涯教育;大学生要根据社会需要合理地规划职业生涯。

关键词:大学生村官;职业生涯设计;长效机制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人才是新农村建设的关键要素。为培养有知识有文化、有理想信念和奉献精神的新农村建设带头人,引导大学毕业生转变就业观念,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施展才华、实现个人价值,近年来,党和政府积极鼓励大学生到基层、到农村就业,担任农村基层干部,大学生“村官”由此产生。2005年6月中共中央发布《关于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意见》,要求从2006年开始,每年选拔一定数量的大学毕业生到农村就业,争取用3到5年时间基本实现全国每个村至少有1名高校毕业生的目标。2006年2月,中央组织部、人事部、教育部等八部委下发通知,联合组织开展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基层从事支教、支农、支医和扶贫工作。2007年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完善鼓励大学毕业生到农村服务的有关办法,引导他们到农村创业。2008年3月中共中央组织部会同教育部、财政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召开选聘高校毕业生到农村任职工作座谈会,从2008年开始,用5年的时间,选聘10万名高校毕业生到农村任职[1]。由此,大学生村官工作进入到一个全新的发展时期。大学生村官工作按照公开招聘、自愿报名、组织选拔、统一派遣、合同管理的程序进行。大学生到农村主要从事支教、支农、支医和扶贫工作,时间一般为3年,工作期间给予一定的生活补贴,工作期满后自主择业,择业期间享受一定的政策优惠。大学生“村官”到农村基层工作以后,充分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为农村改革服务,为农业现代化服务,同时自身也得到了锻炼和提高,成长为新农村建设的新生力量。[2]大学生“村官”工作是一项创新性的工作,实践中难免出现一些不尽如人意的现象,引起学术界的广泛关注:秦国伟、蒋秋艳、成亮等从制度建设方面探讨大学生“村官”建设[3~5];张淑春、代兴梅等从高校培养教育方面谈大学生“村官”队伍建设[6~7];韩新宝、李文波等从思想政治教育方面提出大学生“村官”建设的措施[8];甘丽华、陈国利等从调查实证入手分析大学生“村官”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具体建议[9~10]。总的来看,大学生“村官”队伍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政府、高校、大学生共同努力,以科学的理论为指导,为大学生“村官”队伍建设创设良好的环境。职业生涯理论起源于西方,现广泛应用于人力资源管理和大学生就业教育中,将职业生涯发展理论引入大学生“村官”队伍建设中,将有助于大学生“村官”队伍长效机制的建设。

一、大学生“村官”队伍建设有待解决的问题

大学生“村官”对农村来说是高素质的人才资源,他们在农村的成长、发展及对农村工作的拉动作用,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总体看来,发达地方对大学生“村官”很重视,制度也很健全;而在一些比较落后的地方,大学生“村官”工作还是一个面子工程,缺少制度建设,一些配套的教育、管理、服务工作没有跟上来,不利于大学生“村官”队伍在农村的成长、发展,其存在的问题如下。

第一,工作职责不明确。按相关政策,大学生村官到基层农村后,一般安排担任村党支部书记助理、村主任助理或村团支部书记等职务。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第11条规定:“村民委员会主任、副主任和委员,由村民直接选举产出。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指定、委派或者撤换村民委员会成员”。按法律规定,村官应由村民选举出来,并由村民担任。大学生“村官” 不是村民,是上级安排来的“官”,且聘任合同中对大学生“村官”具体的工作职责没有明确,这种制度安排没有给予大学生村官参与农村事务的实权。落后地方的基层政府制度建设比较薄弱,使大学生到农村后,不知道自己该干什么,时间长了,必然会影响到大学生“村官”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第二,工作报酬缺少激励。许多大学生“村官”来自不发达的地方,家境并不富裕,往往靠贷款缴费上学,完成学业。到农村工作他们不怕吃苦,不怕环境差,急切想通过自己的艰苦奋斗,还清贷款,同时帮助家庭改善经济状况。他们讲理想,更关注现实;讲奉献,也关心回报;讲投入,也掂量产出。国家给予的工作、生活补贴往往是参照当地事业单位同类人员的工资发放的,没有奖金福利,与大城市工作的同学收入比较,相对较低。没有城市优质的公共服务,也没有公务员优越的待遇,一旦工作不能得到基层政府的重视,不能埋头扎进工作,“村官”们就可能对自己的选择产生怀疑和动摇。

第三,缺乏培训指导。大学生村官到农村工作,普遍存在“水土不服”的现象,虽然许多“村官”在农村长大,但为“跳农门”,一直“一心只读圣贤书、两耳不闻窗外事”,很少关心农事,参与农业生产,没有基本的农业生产常识。多年的大学生活,使他们的生活方式和交流方式城市化,更加远离农民及农业生产,一旦回到农村工作,对农村政策法规不了解,对农业生产技术不熟悉,对农村传统的文化习俗不清楚,不能用农村通俗的语言与农民交流,缺乏组织管理经验、协调沟通能力,急需专门的组织进行长期专项辅导。而目前,大学生“村官”一般接受3到7天的岗前培训后就上岗工作,后续的政治素养、业务素质、专业技能培训跟不上,使大学生“村官”不能快速融入工作角色。

第四,缺少农村指向特点的知识技能。我国高等教育体制的城市指向特点明显。目前我国的高等教育在培养目标、专业设置、教学内容等方面明显带有为城市服务的特点,即使农业高等院校在专业设置上的农村指向性也相当弱,农村指向性专业占全部专业的比例只达到了28.26%[11]。在这种城市指向的教育体制下学习,大学生掌握的知识技能绝大多数只适合在城市使用,带有城市专用性特点。有些基层政府选择大学生“村官”时,不是根据本地的需要,有选择性地聘用专业对口的“村官”,只考虑完成上级的指标和安排任务。“村官”到农村后,专业用不上,必然会导致人力资本浪费。

第五,“村官”队伍不稳定。国内外研究证实接受过高等教育的群体更愿意选择居住和工作在城市。我国的城乡差别较大,多年来我国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大多集中在城市,特别是发达的“北上广”地区。大学生就业首先考虑城市当然是因为较高的工资收入,但更深层次的原因可能在于城市工作机会多,工作转换成本低,越来越多的大学毕业生宁可蜗居在城市,特别是发达的大城市,即便工作不稳定,在城市“漂”也在所不惜[10]。大学生“村官”在城市接受高等教育后,已习惯城市的生活,城市的有优质的公共服务,信息资源,到基层农村工作虽有一定的心理准备,但面对艰苦的工作环境和较差的生活条件时,还是感到与自己的想像落差太大,一时难以适应。工作受到挫折后,如果得不到及时的教育和指导,就会往城市寻找机会,从而影响村官队伍的稳定。

二、职业生涯发展与大学生“村官”队伍建设的关系

(一)职业生涯发展理论

职业生涯发展理论起源于美国。上世纪初,美国著名社会学家,结构功能主义创始人帕森斯(Frank Parsons)创建了特质-因素理论,对职业发展理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特质是指通过测验而衡量出来的人格特征,因素是指成功的工作表现所需要的人格因素。特质-因素理论认为,个人的主观条件和社会职业岗位需求条件应相匹配,这样才能让个人的才能得到充分发挥。美国学者舒伯(Donald E.Super)提出了职业生涯发展理论,指个人的职业生涯发展包括成长(出生到十四五岁)、探索(十五到二十四岁)、建立(二十五到四十四岁)、维持(四十五到六十四岁)和衰退(六十五岁以上)五个阶段。成长阶段的特征是对自己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对工作及其意义有一定的认识;探索阶段开始尝试不同的工作,试图发现最适合自己的工作;建立阶段个体相信自己已找到合适的工作领域,并希望确立长期的地位;维持阶段个体主要考虑如何维持目前的地位,很少寻求在新的领域发展;衰退阶段则指退休后,工作进展会减缓以乃至停止。根据舒伯的职业生涯发展理论我们可以发现不同年龄阶段的职业发展问题,并进行咨询和辅导。美国职业心理学家霍兰德(John Holland)创立的“人业互择理论”是目前应用最广、最为简便的职业发展理论之一。这一理论是根据劳动者的心理素质和择业倾向,将劳动者划分为6种类型:实际型、调研型、艺术型、社会型、企业和常规型,相应的职业环境也划分为以上对应的6种类型。职业选择理论实质上要求劳动者选择适宜的劳动岗位,让才能和积极性得到充分发挥。例如,社会型的人,喜欢与人交往且愿意教导别人,教师、客户服务等职业较符合;实际型的人,通常愿意使用工具从事实际操作性工作,计算机工作人员、摄影师等是比较好的选择;艺术型的人渴望表现自己的个性,实现自身的价值,诗人、作家等职业较宜。职业锚理论是由美国教授施恩(Edgar.H.Schein)1975年提出的,职业锚是指个人内心深处对自己的看法,是自己的才干、价值观、动机经过自省后形成的,可以指导、约束或稳定个人的职业生涯。职业锚具有8种类型:技术/职能型、管理型、自主/独立型、安全/稳定型、创业型、服务型、挑战型、生活型。经过30年的发展,职业锚理论已成为职业发展与职业设计的必选工具之一[12~13]。近年来,西方的职业生涯发展理论被我们广泛应用于人力资源管理和大学生就业教育中。

(二)职业生涯发展理论对大学生“村官”建设的重要意义

大学生“村官”队伍建设的过程中,如果不考虑职业生涯发展,势必会出现只顾当前,不考虑长远的做法和现象。基层政府因为对大学生“村官”的职业生涯发展意识不够,不能针对大学生的专业特长以及性格特征合理地安排工作任务,并系统地培训和指导,使“村官”尽快适应工作环境,将所学知识用于工作实践中,取得应有的成就感,从而坚定在农村工作的信心和信念。因为对大学生“村官”这一群体的职业生涯发展重视不够,高校不能针对农村发展的需要,培养大量综合素质好、专业针对性强,具有良好的协调组织能力、创新创业精神的大学生“村官”队伍。因为对职业生涯发展认识不够,大学生把当“村官”当作逃避就业难的缓兵之策,学非所用,在农村经历一点挫折后,就对前途产生迷茫和消沉,不能安于眼前的工作。在我国的中小教育中,职业生涯教育尚属空白,高校教育也缺乏职业生涯知识的指导。根据舒伯的职业发展理论,大学生正处于职业探索期,对职业目标有初步的打算和想法,但不是很明确,正像一个在职业路上蹒跚起步的孩子,需要有人引导,这时,职业生涯教育显得尤为重要[14~15]。大学生“村官”队伍建设是一项浩繁的工程,只有政府、高校、毕业生相互配合,共同努力,以职业生涯发展理论为指导,建立有助于大学生“村官”成长发展的良性互动的长效机制,才能确保大学生“村官”下得去、待得住、干得好、流得动。

三、促进大学生村官队伍建设的策略

多年来,党和政府高度重视大学生“村官”队伍建设,2009年中组部、中宣部、教育部、公安部、民政部、财政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农业部、中国人民银行、国家林业局、国务院扶贫办、团中央、全国妇联等十多个部门,制定出台了《关于建立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工作长效机制的意见》,明确要求大学生“村官”工作要建立定期选聘制度、岗位培训制度、配套保障制度、跟踪培养制度、正常流动制度等。但如何将中央的政策精神落实到位,让大学生“村官”的职业生涯在农村得到更好发展,尽快成为新农村建设的中坚力量,在新农村建设中发挥示范、鼓励的效应,确保大学生村官下得去、待得住、干得好、流得动,需要基层政府做好细致周到的管理服务工作;高等学校针对农村发展需要开设实用的专业、课程并做好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大学生将职业生涯规划植根于社会需要的土壤中,肩负起历史责任,具体策略如下。

(一)基层政府为了大学生“村官”的职业发展应进一步完善培训和管理工作

一是进一步明确身份。大学生“村官”队伍是通过公开平等、竞争择优脱颖而出的中共党员或担任过学生干部的优秀高校毕业生。他们职业生涯意识强,个人素质高,对未来有比较高的期许,希望得到社会关注和重视。大学生“村官”到农村后,作为“村级组织特设岗位”人员,没有机关事业单位编制,好像被安排在一个临时增设的岗位,不能进行准确的角色定位。如果组织和人事部门与大学生“村官”签订聘任合时,明确作为人事组织部门的聘用人员,细化工作职责,按照事业单位人员的统一考核和管理,工资、津贴、待遇按照事业单位人员发放,缴纳社会保险,这样大学生“村官”具有较强的单位归属感,也容易让村民感到政府对大学生“村官”的重视,不至于让大学生感到身份尴尬。

二是确立合理的工作职责。刚走出校门的大学生“村官”,乡村工作是一个全新的领域,他们对农村及农村工作充满热情和期待,希望运用所学知识,多办实事,让农村经济发展、农村面貌的改变看得见,摸得着。所以乡镇的基层政府要根据大学生的专业知识和个人特长,让“村官”具体负责村里的某项工作,必要时给予一定的资金资助,比如:学畜牧专业的,负责村里的猪、牛、鸡等家畜的养殖和疾病防预工作,并协助有条件的农民搞规模化养殖,这样既将所学的知识用到实践中,又解决农民的就业,增加农民的收入。医学专业的,负责农村的健康卫生。现在农村卫生条件差,农民看病难,为改变这种状况,大学生“村官”可以先帮助农民搞好村容村貌的整治,还农村一个干净整洁的环境;其次要帮助农民改变饮食观念,现在农民收入提高了,生活好了,但不注意营养结构,“三高”症开始在农村蔓延,为了防患于未然,应教育农民注意日常的饮食平衡,形成正确的健康观念。学文学专业的,可以帮助农民提高文化知识、审美情趣,让农民远离低级趣味的赌博和迷信活动等。

三是做好培训指导工作。大学生“村官”到农村工作后,一般需要一年的时间了解农村、农民的基本情况。为了尽快缩短适应期,应加强大学生“村官”的政策理论学习及业务技术培训并有专人负责。村支书记和镇党委书记应作为大学生“村官”的政治思想指导老师,要加强大学生“村官”的政治理论和思想道德教育。相关的管理部门应就涉农法律法规、市场经济及农村经营管理知识进行培训,必要时应请高校及科研院所的专家进行辅导。请农村的技术骨干进行农业实用技术示范,让“村官”了解农村的生产实际;有针对性地请创业明星进行创业讲座,指导“村官”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开辟创业致富的项目。通过系统的培训,帮助大学生“村官”尽快进入工作角色,迅速打开工作局面。

四是做好大学生“村官”的管理工作。当前,农村的基础设施比较落后,文化、信息设施建设远远落后于城市。为了改变大学生“村官”进村时环境不适应的问题,基层政府应就大学生“村官”的住房、办公设施及吃饭等问题安排好,让大学生村官先安家,然后配备相关的报刊及书籍,为大学生“村官”创建学习型环境。建立完善的大学生“村官”的考核机制,从德、能、勤、绩四个方面着手,做到平时考核和年终考核相结合,领导考核和群众考核相结合,让大学生“村官”通过考核,认识到自己的知识能力的短板和不足,找到进步成长的突破点。为大学生“村官”制定合适的工资增长机制,激励大学生“村官”自觉自愿地多干事,出成绩。为大学生“村官”办理社会养老保险,解除大学生“村官”的后顾之忧。对于聘任期满的大学生“村官”,做好后续服务工作,对表现优秀的,可以充实到当地的公务员队伍;对有意创业的,给予政策和资金支持;对于另外选择工作单位的,积极给予推荐,使大学生“村官”踏实工作,对未来始终充满信心。

(二)高校要开设农村指向的专业、课程,并做好大学生的职业生涯教育

一是高校要根据国家振兴农业农村的战略规划,有针对性地开设新农村建设急需的专业、课程,培养农村建设的实用人才。人才培养、科技创新、社会服务是高校的根本任务,高校要经常到农村开展调研,设立加速农村发展的科技创新、管理创新的专项课题,增设农村指向性的专业和课程,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引导大学生到农村,到生产一线学习锻炼;必要时采取“订单式”培养,采取校地合作,让大学生到农村后,知识结构,能力结构更能满足农村的需要[16]。

二是高校要搞好大学生的职业规划教育。对有志于毕业后当“村官”的大学生,积极引导他们经常到农村调研,对农村、农民问题进行了解,对农村急需的知识、技术有针对性地进行补充和培训,让大学生的知识结构及组织沟通能力、动手协作能力等满足农村和农民的需要。并请优秀的“村官”校友回校讲座,鼓励更多的大学生投身到新农村建设中。另外,大学生“村官”到农村后,高校应作为大学生的坚强后方,要时时关注、关心大学生“村官”这一特殊群体,利用网络和通讯等科技手段及时了解他们的思想、工作、生活状况,适时化解他们思想上的困惑,引导他们学会在基层做人做事的方法,激励他们在农村工作的信心和决心;必要时通过科技援助,协助大学生“村官”为农民开辟因地制宜的致富项目。

(三)大学生要将职业生涯规划植根于社会需要的土壤中,肩负起历史的责任

目前,我国国民素质正从人力资源大国迈向人力资源强国,广大农民落后的科学文化素质,影响我国向现代化强国进军的进程。农民科学文化素质的提高,迫切需要数以千万计的高素质人才的示范引领,大学生要树立正确的就业观、择业观,将社会的需要与自身发展结合起来,合理地规划职业发展。大学生应树立一种到基层就业、到农村工作的荣誉感和使命感。多年的学校生活为大学生奠定了厚实的理论知识,农村这个广阔天地为大学生施展才干提供了大舞台。大学生到农村当“村官”,要清醒地认识到理想与现实之间的落差,明确自己所肩负的历史职责。当前,农村正处于一个改革发展的转型阶段,科技兴农孕育了大量的发展机遇,大学生“村官”应在农村一线充分发挥聪明才智,全面提高自己的能力,通过示范带动作用,进一步激发基层干部整体素质和工作质量,促进农村各项事业深化改革,稳步发展。在工作中,放下架子,甘当小学生,向实践学习,向基层干部和农民学习,善于理论联系实际,将国家的涉农政策法规、所学的专业知识与农村工作的现状紧密联系起来,勤学善思,学会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立足于基层、扎根于基层,做到干一行,爱一行,在新农村建设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17]。

参考文献:

[1]张维贵.论大学生村官与新农村建设[J].经济体制改革,2010(1).

[2]王淼.建设新农村“新知青”能否落地生根[N].中国改革报,2011-03-01(4).

[3]秦国伟,卫夏青,叶资英,魏岩岩.从制度视角看大学生村官现象[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0(7).

[4]蒋秋艳.“大学生村官”实施的现实问题与对策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2010(9).

[5]成亮.大学生村官计划发展瓶颈探析[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

[6]张淑春.高校培养大学生村官有效机制的探讨[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0(5).

[7]代兴梅,李龙,王勇,孙尊.高校大学生村官素质要求与培育[J].高等农业教育,2010(1).

[8]韩新宝,李文波.大学生村官思想政治教育的多维思考[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0(2).

[9]甘丽华.调查显示:大学生村官协调沟通能力最受看重[J].新闻与观察,2010(2).

[10]陈国利.真实生存现状调查:大学生村官到底面临哪些问题[J].乡镇论坛,2010(1).

[11]孟大虎.城市专用性人力资本与大学生就业[EB/OL].http://www.ccdy.cn/2010-02/26/content_329934.htm.

[12]刘青平.职业生涯与自我管理[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1.

[13]胡元聪,黄晓梅.职业生涯规划实践的国际比较及我国的改革方向探析[J].人大复印资料,2008(5).

[14]陈德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5(16).

[15]邹小荣.国外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教育对我国高校的启示[J].武汉工程大学学报,2009(11).

[16]艾文静.大学生村官及对高校人才培养的启示[D].山东理工大学,2011.

[17]邹小荣.大学生基层就业的困境与出路[J].孝感学院学报,2011(6).

责任编辑 胡号寰E-mail:huhaohuan2@126.com

The Construc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Village Officials Team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areer Design

Zou Xiaorong

(JournalEditorialDepartment,WuhanInstituteofTechnology,Wuhan430074)

Abstract:The College student village official is a creative work,the academic circles on the work is not much.In practice,there are many problems in the work of village official,such as responsibilities are not clear,pay is not high,lack vocational training guidance and knowledge and skills training in rural areas,and the team is not stable,etc.Firstly,the construction of long-term mechanism of College student village official team needs to be guided by the theory of career,the government should make institutional arrangements for College student village official in rural growth.Secondly,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should set up the countryside-oriented major,and curriculum,and do a good job in college students’ career education.At last,College students should plan their careers reasonably according to the needs of the society.

Key words:College student village officials;career design;long-term mechanism

收稿日期:2016-02-21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12YJA710080)

作者简介:邹小荣(1968-),女,湖北汉川人,副教授,硕士,主要从事人力资源管理研究。

分类号:D42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1395 (2016)04-0072-05

猜你喜欢

大学生村官长效机制
构建长效机制推进扫黑除恶治理常态化
关于构建审计整改长效机制的思考与探索
建立三大长效机制 保障矿井长治久安
大学生村官队伍建设问题研究
大学生村官在江苏农村基层团组织建设中的作用
管理教育视阈下的大学生村官培养探究
大学生村官发展农村经济的创新举措调查与研究
治理校园欺凌需要长效机制
为资源下沉建长效机制
以“三好一满意”为抓手 建立创先争优长效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