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精准扶贫基本方略阐析
2016-03-23杨新华
杨新华
(福州外语外贸学院,福建 福州 350003)
习近平精准扶贫基本方略阐析
杨新华
(福州外语外贸学院,福建 福州 350003)
习近平十分重视扶贫开发工作, 把扶贫攻坚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中之重来抓。2013年他提出 “精准扶贫”的思想,从理论到实践形成了科学的精准扶贫方略。他阐述了精准扶贫的重要意义和紧迫性,提出精准扶贫的指导思想、基本要求,指明了精准扶贫的关键和根本途径。习近平精准扶贫的基本方略是指导我国扶贫攻坚的强大指针。
习近平;精准扶贫;基本方略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扶贫开发工作,把扶贫攻坚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中之重来抓。为确保2020年前我国彻底消除贫困,2013年11月习近平在湖南湘西考察时首次提出 “精准扶贫”的思想。此后,习近平在三十多次讲话和报告中论述“精准扶贫”的相关问题,从理论到实践形成了科学的精准扶贫的基本方略。习近平“精准扶贫”的基本方略内涵丰富、思想深邃,意义重大。我们必须深刻领会,准确把握,并以其为指导思想,打好全国的扶贫攻坚战。
一、精准扶贫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也是我们党的重要使命
习近平指出:“消除贫困、改善民生、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我们党的重要使命。”[1]在他看来,实施精准扶贫方略是为了消除贫困,并为实现共同富裕奠定基础。作为社会主义价值目标的共同富裕,是包括所有贫困群体在内的共同富裕,这是社会主义制度与资本主义制度的根本区别。社会主义就是要实现广大人民共同富裕。因此,“如果贫困地区长期贫困,面貌长期得不到改变,群众生活长期得不到明显提高,那就没有体现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那也不是社会主义。”[2]从这个意义上说,精准扶贫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精准扶贫是党的重要使命,不仅在于它是社会主义本质要求,而且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点难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党的十八大提出的宏伟目标,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进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一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我国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全面进步,全体人民生活水平也会普遍提高。当前,我国处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然而农村贫困人口还有7 017万。这是全面建成小康的最大瓶颈。因此,我们必须把精准扶贫作为党的重要使命来对待。全党全国要下大力气完成这一重要使命。
精准扶贫也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体现。精准扶贫让7 000万人民摆脱贫困,这是贯彻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的重要举措;是现阶段最重要的民生工程;也是我们党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的有力行动。
正是基于这种认识,习近平始终高度关注贫困地区和贫困农民的脱贫工作。宁德曾是全国18个集中连片贫困地区之一。早在1988年,习近平赴福建省宁德地区担任地委书记,就殚精竭虑带领宁德人民脱贫致富。根据脱贫工作的实践,他出版个人专著《摆脱贫困》,系统阐述了自己对贫困地区脱贫致富的感想体会和经验总结。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作为中国最高掌舵人,把扶贫攻坚摆在头等位置上。他始终心系贫困地区和贫困人民,想贫困人民之所想,急贫困人民之所急。三年多来他考察国内大部分的贫困地区,尤其是老、少、边、穷地区。就如他自己所说,“扶贫始终是我工作的一个重要内容,我花的精力最多。”
二、要增强扶贫攻坚战的紧迫感和主动性,“省市县乡村”五级书记要一起抓扶贫工作
习近平指出,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关键在贫困的老乡能不能脱贫。这是习近平对扶贫攻坚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重要性的准确定位,也说明扶贫攻坚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只有通过扶贫攻坚,才能使7 000万贫困群众彻底告别贫困。要实现这一目标,需要全党真抓实干。为此,习近平告诫全党:在对待扶贫攻坚的问题上,各级党委要有紧迫感和主动性。
勿容置疑,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扶贫攻坚事业取得巨大成绩,6亿多人消除了贫困。但我国贫困状况依然严峻。全国还有14个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592个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12.8万个贫困村、近3 000万个贫困户[3]。
打好扶贫攻坚战,不仅是经济任务,更是政治任务。习近平要求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充分认识扶贫攻坚的艰巨性、长期性和复杂性。当前,扶贫开发已进入攻坚克难的关键时期。习近平要求强化扶贫开发工作领导责任制,党政一把手要当好扶贫开发工作第一责任人。针对一些地方领导在扶贫攻坚工作中领导不力,责任感不强、履职不当、敷衍了事、作风不正等问题,习近平指出,“省市县乡村”五级书记要一起抓扶贫工作。地方党委书记要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明确自己的历史使命,认真履行职责,发扬苦干实干的精神,确保本地区扶贫攻坚的任务如期完成。
三、精准扶贫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分类指导
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分类指导,这是习近平精准扶贫方略的指导思想。实事求是是中国共产党人特有的马克思主义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是我们党能够在革命、建设和改革中不断取得胜利的法宝,也是搞好精准扶贫工作的根本方法。习近平明确地指出,要坚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不喊脱离实际的口号,不定好高骛远的目标。
首先,精准扶贫要从实际出发,即扶贫一定要从贫困地区的实际情况出发,因地制宜,帮助贫困农民找到摆脱贫困的切实可行的路子。现在,一些地方领导不从实际出发扶贫,扶贫项目盲目跟风,脱离当地条件大搞养殖热、种植热。结果事与愿违,贫困农民面貌依旧,白白耗费大量资金。实践证明,只有坚持从实际出发,精准扶贫才能取得成效。
其次,在把握脱贫标准上要实事求是,既不随意拔高,也不降低标准。目前,我国脱贫标准是农民年人均纯收入按2010年不变价2 300元为基准(即将农民年人均纯收入2 300元作为国家扶贫标准),并且每年根据物价的变动,进行动态调整。按这个标准,2014年末全国还有7 017万农村贫困人口。如按世界银行制定的贫困标准,即每日生活费低于1.9美元计算,我国还有两亿多人生活在贫困线以下。这说明精准脱贫的标准是按我国现行规定的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为此,习近平明确指出,脱贫和高标准的小康是两码事。我们不是一劳永逸,毕其功于一役。相对贫困、相对落后、相对差距将长期存在。要实事求是,求真务实,踏踏实实做这个事,不能搞数字游戏[4]。
第三,要坚决反对精准扶贫中搞面子工程,弄虚作假。有的地方拿扶贫的钱去搞高标准的新农村建设,做形象工程,这不是真扶贫。习近平批评一些地方搞不符合当地实际的面子工程。如在贫困地区修建“长安街”、盖起“天安门”。 这种做法完全不顾民生的疾苦,把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抛在脑后。面子工程的背后是政绩观念和经济利益在使然,这也反映了原有考核干部的政绩观有严重偏差,亟待改进。
习近平十分强调,精准扶贫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因地制宜就是针对不同的贫困家庭,采用不同的扶贫方法。如有的贫困家庭可以提供产业扶持和职业培训实现脱贫,有的通过易地搬迁实现脱贫,有的可以通过社会保障实施兜底扶贫。总之,精准扶贫要做到“一把钥匙开一把锁”。习近平考察过的湖南湘西十八洞村因地制宜,从本地实际出发,根据当地条件开发生产猕猴桃、蔬菜、油茶 。“精准扶贫”已初见成效:2013年,全村人均纯收入仅有1 680元,目前,人均纯收入增加到3 580元。
四、精准扶贫要看真贫、扶真贫、真扶贫
习近平指出,要看真贫、扶真贫、真扶贫,少搞一些盆景,多搞一些惠及广大贫困人口的实事。这是习近平对精准扶贫方略的基本要求。
首先,要“看真贫”。看真贫就是要识真贫,要把贫困户状况逐一摸清搞准,这是搞好精准扶贫工作的首要前提。要通过进村入户,深入调查研究,弄清哪些家庭是因灾、因病、因学成为贫困户,哪些家庭是因无技术、缺劳力沦为贫困户,逐一登记造册,建档立卡,做到情况明、问题准。如果连哪些家庭是贫困户?贫困原因是什么?贫困程度如何都不清楚,精准扶贫就无从谈起。
其次,要“扶真贫”。有的地方不是扶真贫,而是扶假贫,即扶富不扶穷。近日,审计署发布一份调查公告:广西马山县认定的扶贫对象中,就有3 119人不符合扶贫标准。其中有2 454人购买了2 645辆汽车,439人为个体工商户或经营公司[5]。这一调查结果暴露了一些地方政府扶贫工作中存在严重官僚主义和腐败。“扶真贫”是搞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关键。要切实“扶真贫”,必须做到精准识别,要通过入户调查、群众评议、张榜公示、上级抽查,确保真正贫困的农民得到政府和社会的扶持和帮助,并优先脱贫。
再次,要“真扶贫”。如何真扶贫?习近平提出,一是要采取过硬的、管用的举措进行精准扶贫。为了到2020年如其实现7 017万人脱贫,可以根据贫困地区和贫困农民的不同情况,对症下药,通过发展产业扶贫一批,即立足当地资源,扶持产业发展,增加农民收入;易地搬迁扶贫一批,即将居住在生存条件恶劣地区的贫困农民搬迁安置到条件较好地区,确保搬迁对象尽快脱贫;发展教育扶贫一批,即帮助贫困家庭的子女接受良好教育,使其成为社会有用人才,实现脱贫;技能培训扶贫一批,即对缺少劳动技能的贫困农民进行职业培训,使其掌握一门技能实现脱贫;社会保障兜底扶贫一批,即对贫困人口中丧失劳动能力的人,由社会保障来兜底。
二是中央和地方政府要加大扶贫资金的投入,制定更加优惠的扶贫政策。以增加扶贫的资金投入为例。2016年中央财政投入扶贫资金为661亿元,比2015年增加201亿元,增幅高达43.4%。地方政府加大扶贫的资金投入。如贫困人口多的甘肃省在2015年整合省级20个部门涉农资金440亿元,专门用于精准扶贫。同时,实行开发式扶贫政策,重点提高贫困地区贫困农民自我发展能力。加大改善贫困地区水、电、路、通讯等基础设施的力度,为脱贫奠定物资条件。
三是要举全党全社会之力,确保实现脱贫目标。精准扶贫是一个系统工程,要充分依靠社会力量,发挥企业、高校、科研单位、社会团体在精准扶贫中的积极作用,确保到2020年现行标准下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如贵州一些有实力的企业积极参与扶贫攻坚活动,万达集团拟投入10亿元资金帮助贫困县丹寨县脱贫;恒大集团与毕节市大方县结对帮扶,拟投入扶贫资金30亿元,扶持地方发展产业、增加就业,帮助大方县如期完成脱贫任务。
五、精准扶贫,贵在精准,重在精准,成败之举在于精准
精准扶贫,重在精准。这指明了精准扶贫方略的成败关键在于能否“精准”。习近平这一论断是认真总结过去“粗放扶贫”的经验教训提出的,是有的放矢。一些地方过去扶贫工作官僚主义、形式主义严重,扶贫没有扶到点子上、实惠也没真正落到贫困人口身上。虽然国家每年花费大量资金扶贫,但收下效甚微。因此,习近平指出,精准扶贫,贵在精准,重在精准。也就是说,精准扶贫,关键在“精准”两个字上。
贵在精准、重在精准,必须要做到“六个精准”。即扶贫对象精准、项目安排精准、资金使用精准、措施到户精准、因村派人(第一书记)精准、脱贫成效精准[6]。如扶贫资金使用精准,就是要把国家扶贫资金真正用到最贫困的群众身上,帮助他们早日脱贫。同时,实行产业发展扶持项目要精准到村到户,生产生活条件改善要精准到村到户,职业能力提升要精准到村到户,社会保障要精准到家到户。
贵在精准、重在精准,要突出对特困村和特困户的帮扶。有些地方扶贫,并未扶到最困难的农民身上。如让贫困农民易地搬迁是实现脱贫的有效途径,但是,在一些地方,能享受政府扶贫资金补助搬迁出来的多是经济条件相对较好的农户,而最穷的农户因自家无钱根本无法搬迁。这样的扶贫,就把特困农户排除在外,不是精准扶贫。因此,习近平指出,贵在精准、重在精准,必须瞄准特困地区、特困群体、特困家庭,扶到点上、扶到根上、扶到家庭。
六、精准扶贫要扶志和扶智并举
习近平认为,扶志和扶智是精准扶贫的根本途径。 精准扶贫,关键在于扶人。扶人重在扶志和扶智。首先,精准扶贫,要扶志。贫困地区贫困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人们精神 “贫困”。某地发生过这样的事,当地政府为了增加农民收入,花钱从国外买进适合当地种植的优良小麦品种,可是,贫困村的农民却把领回去的良种磨面吃掉了。有的贫困农民领到扶贫款后不是用来发展生产,而是用于吃喝玩乐;还有一些贫困地区千方百计争当贫困县,一些农民争当贫困户。这说明在一些贫困地区和贫困农民不想勤劳苦干,只想“等、靠、要”。若不改变此类精神上的“贫困”,不改变“帮扶就是帮钱帮物”的思想,就无法真正脱贫。习近平早年在领导宁德地区脱贫时就指出,“扶贫先要扶志,要从思想上淡化贫困意识”,“摆脱贫困首要意义并不是物质上的脱贫,而是在于摆脱意识和思路的贫困。”[7]只有扶志,才能摒弃“等、靠、要”的思想,激发起人们“穷则思变”决心和意志。只有扶志,人们才能树立奋发有为的精神去艰苦奋斗,摆脱贫困。
其次,扶贫要扶智。习近平非常重视教育在脱贫中的作用。在他看来,治贫必须治愚,要抓好贫困地区下一代的教育工作,把贫困家庭的孩子培养成有用之才,这是脱贫的根本之道。贫困从表面看固然是物质的贫乏,但背后是知识和技能的欠缺。让贫困地区的孩子们接受良好教育,是扶贫开发的重要任务,也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途径。
摆脱贫困,需要技能。习近平十分重视职业教育在脱贫中的重要作用。因为精准扶贫不仅要“授之以鱼”,更要“授之以渔”[8]。对贫困农民进行职业培训,使其掌握某一方面技能,就是“授之以渔”。实践证明,通过加强对贫困农民的职业教育,可以帮助其掌握某一方面农业技术或职业技能,增强贫困户“造血”功能,从而开拓致富门道。
未来五年,是我国彻底消除贫困的关键五年。习近平精准扶贫的基本方略为我国绘就了“十三五”脱贫新蓝图。只要我们坚定不移地全面实施习近平精准扶贫的基本方略,如期脱贫的目标就一定能够实现。
[1]人民日报评论员.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论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重要讲话[N].人民日报,2015-11-30.
[2]中共云南省委.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开发的战略思想[J].求是,2015(7):11-14.
[3]胡敏.精准扶贫精准脱贫需要新思路[N].中国经济时报,2015-07-28.
[4]霍小光,张旭东,罗宇凡.打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之战——习近平总书记同出席全国两会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共商国是纪实[N].人民日报,2016-03-16.
[5]达仁.中纪委机关报批马山扶贫造假:应调查尽快追责[N].中国纪检监察报.2015- 10-10.
[6]习近平.谋划好“十三五”时期扶贫开发工作确保农村贫困人口到2020年如期脱贫[N].人民日报,2015-06-20.
[7]尤权.学习习近平同志《摆脱贫困》一书的体会[N].人民日报,2014-08- 19.
[8]刘解龙.精准扶贫的几个基本问题分析[J].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6):98-104.
Analysis on the Basic Strategies of Xi Jinping's Precise Poverty Relief
YANGXin-hua
(FuzhouCollegeofForeignStudiesandTrade,Fuzhou,Fujian350003,China)
Xi Jinping pays great attention to the task of poverty relief and development, and puts it into the top priority to build a well-off society in an all-round way. In 2013, he proposed the idea of "precise poverty relief", from theory to practice, to form a scientific and precise strategy of poverty alleviation. He expounded the importance and urgency of the precision of poverty alleviation; put forward to the guiding ideology and basic requirements of precision poverty alleviation, and pointed out the key and basic way of precision poverty alleviation. Xi Jinping precise poverty alleviation is the basic strategy of poverty alleviation to guide our strong pointer.
Xi Jinping; precise poverty alleviation; basic strategy
2016-08-19作者简介:杨新华(1949-),男,汉族,福建福州人,教授,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
第31卷第5期2016年9月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OFCHANGSHAUNIVERSITYOFSCIENCE&TECHNOLOGY(SOCIALSCIENCE)Vol.31No.5Sept.2016
D616
A
1672-934X(2016)05-0122-05
10.16573/j.cnki.1672-934x.2016.05.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