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厦门“智慧城市”建设现状与对策研究

2016-03-23邓富亮

关键词:智慧城市厦门市厦门

张 彬,邓富亮

(1.厦门理工学院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研部,福建 厦门 361024;2.厦门理工学院 计算机与信息工程学院,福建 厦门 361024)



厦门“智慧城市”建设现状与对策研究

张 彬1,邓富亮2

(1.厦门理工学院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研部,福建 厦门 361024;2.厦门理工学院 计算机与信息工程学院,福建 厦门 361024)

厦门智慧城市建设主要围绕智慧政府、智慧产业与智慧民生三个层面展开,在智慧城市建设和发展的基础及条件上有待提升,需要进一步打破“信息孤岛”、发展智慧教育并普及智慧家庭,共创“美丽厦门”,推动“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

厦门;智慧城市;现状;对策

2015年3月,为推进实施“一带一路”,我国政府制定并发布了《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在这份纲领性文件中,福建省成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核心区,厦门市成为“海上丝绸之路”建设的排头兵和主力军。在“智慧城市”建设方面,厦门分别在2013年获得“中国十大智慧城市奖”,2014年荣获“中国智慧治理领军城市”称号。这为厦门建设“智慧城市”,打造“美丽厦门”既带来了机遇,同时又面临着挑战。

现有关于厦门“智慧城市”的研究主要针对厦门建设“智慧城市”的必要性以及建设现状进行分析,从产业体系、基础设施以及应用体系三个方面提出厦门“智慧城市”建设以及发展模式[1];介绍厦门智慧城市建设中公安户籍信息、医疗卫生信息、城市公共交通、智慧教育等方面的智慧民生建设[2];对“智慧城市”的顶层设计、财政支持、创新应用、智慧产业、评价体系、人才保障以及厦漳泉一体化七个方面对厦门“智慧城市”发展提出建议和指导[3]。因此,现有研究与厦门“智慧城市”的建设现状存在一定差距,未能紧跟“美丽厦门”的建设进展,与“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建设愿景也尚未贴合。为此,本文以“智慧城市”理论模型为基础,从“智慧政府”“智慧产业”与“智慧民生”三个层面对厦门“智慧城市”建设现状展开分析,指出厦门现有智慧城市建设和发展的基础及条件有待提升,对厦门“智慧城市”建设与“美丽厦门”图景进行展望,为“一带一路”建设提供参考。

一、“智慧城市”顶层设计框架

“智慧城市”的核心被认为是以一种更为智慧的方法,通过新一代的信息技术来改变政府、社区或公司和人们相互交互的方式,以提高交互的明确性、效率、灵活性和响应速度[4],它包含五大核心特征:物物互联、信息移动、信息共享、绿色生态、人本幸福[5]。在“智慧城市”的顶层设计中,涵盖了外层的六个基础要素(城市居民、自然环境、政策环境、城市基础建设、技术、经济)以及内层的三个核心要素(智慧政府、智慧产业、智慧市民)[6]。外层是“智慧城市”建设和发展的基础与条件,内层是“智慧城市”建设和服务的内容与对象。

城市政府是“智慧城市”建设实施的主导力量。智慧政府主要是利用现有信息技术,建设高效政务系统,形成统一的基础设施、经济发展、社会管理、公共安全等方面的数据库系统与信息网络平台,提高政府信息的利用水平和政策科学制定水平,促进城市信息资源的共享和开发利用[7];企业(IT 企业、投融资企业、基础建设企业等)是“智慧城市”建设实施的执行力量。智慧产业与经济建设是智慧城市建设的重要内容,既包含利用新一代信息技术对传统产业进行智能化改造,又包含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并形成新的智慧产业生态体系[7];市民是“智慧城市”建设实施的基础力量,智慧城市建设的实施过程需要市民的参与和支持。智慧市民是市民素质提升的表现,研究表明,受大学教育居民比例的增加可显著提升城市的生产力与城市的整体竞争力[8]。同时,智慧市民也是智慧城市建设人才的源泉和基础,能够为智慧城市的建设与治理做出贡献。

二、厦门“智慧城市”建设现状

厦门“智慧城市”建设主要围绕智慧政府、智慧产业与智慧市民三个层面展开。

(一)厦门“智慧政府”建设情况

围绕“智慧名城”的建设,厦门市在全国范围内率先实现了电子政务云,以信息化方式打造服务型政府,开辟了电子政务新模式。通过电子政务建设,实行网上审批制度,实现了部门间信息资源的共享,提升了工作效率。

政务平台建设效果显著。2014年创办的“i厦门”一站式信息惠民服务平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通过分析、融合厦门市政府与社会各类公共服务资源与应用两百多项,对公共服务各种需求做出智能感知与及时响应,为全社会提供一体化、个性化、便捷化的、安全的在线公共服务。2015年该平台与微信挂钩,首创了“市民实名认证”,把个人身份信息与微信账号关联,市民只需登录一次,即可使用天气预报、图书馆馆藏图书查询、医院预约挂号、机动车违章等在线公共服务,真正实现了便民服务的移动互联。

厦门市电子口岸建设成效显著并推广到全省,成为福建电子口岸信息平台。通过实行“一次申报、一次查验、一次放行”的“三个一”通关模式以及国际贸易的“单一窗口”,实现了“信息互换、执法互助、监管互认”,贸易供应链上各环节的信息资源得到了有效整合,创建了新的口岸管理机制。

惠民电子服务信息平台的建设体现了厦门市“智慧政府”建设以市民需求为中心,以提高政府行政效率为目标,以整合各项服务资源为手段,以统一惠民服务接入口为指导,以智能感知服务为核心的建设思路,形成了一个全生命周期的、全方位的、个性化的、智能型的政府在线服务信息平台。

(二)厦门“智慧产业”建设情况

“智慧城市”的建设既离不开软件服务业的发展,又能够提升并改造智慧应用的基础和环境,促进“智慧产业”的发展。厦门软件服务产业逐步形成了新一代信息技术智慧产业链,以参与厦门“智慧城市”多个建设项目的厦门市信息集团为例,为了解决市民出行难、停车难的问题,集团推出了“一路”智慧停车。车主通过手机能够快速查询附近停车场信息,查找停放车辆所在位置以及在线支付停车费。通过整合全市的停车信息,创建了厦门停车信息共享平台,市民可以对全市停车场剩余车位进行实时在线查询,该平台还具有预约、付费等便民功能。

旅游业是厦门市国民经济支柱产业,是厦门“智慧城市”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2014年启动的厦门市“智慧旅游年”,提出了涵盖数据采集、游客采样分析、智慧景区建设、免费无线上网等十大“智慧旅游”建设工程,为市民和游客提供全方位的“智慧旅游”服务。由厦门市旅游局主管,亚太旅游发展中心运营建设的“厦门智慧旅游公共服务平台”,现已成为包含网站、移动客户端、旅游咨询服务中心等多维立体的旅游服务平台,有效提升了厦门市旅游信息化与智能化水平,提高了旅游服务质量和效率。

现代服务业是“智慧城市”建设的重要内容。厦门市已初步形成了以软件和信息服务业、电子商务和现代物流、计算机和通信设备产业链及配套产业、平板显示产业链及配套产业为龙头的产业板块,构建出“以业助用,以用兴业”的“智慧产业”体系,形成了一批“智慧产业”示范项目,打造了产值超千亿的产业集群,有力推动了厦门市信息化建设以及“智慧城市”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三)厦门“智慧民生”建设情况

2014年厦门市的常住人口接近四百万,城市建设面积不断扩大,出行难、就医贵、入学、就业、城市管理等方面的“城市病”随之出现。破解这些难题需要围绕城市宜居、民众生活便利、幸福指数高这些目标展开,借助“智慧民生”建设从交通出行、健康医疗、社区服务等方面逐步实现。

1.“智慧交通”保障出行畅通

智慧交通是智慧城市建设重要的应用领域。厦门公安交通管理部门根据不同时段、不同交通状况实现了对交通信号灯的联网联控,让市民出行更加畅通。此外,通过联合保监部门、保险行业,运用高清视频技术,交管部门开创了“交通事故视频远程定责定损平台”,用来快速准确固定交通事故证据。厦门在全国首创交通微信平台——“厦门市智能交通控制中心”公众号,市民通过这个平台能够随时查询路况信息、轻微交通事故快速处理、个人交通违法情况、缴交罚款等功能,还可以通过上传交通拥堵情况、传送路面画面辅助交通管理部门进行交通管理决策。

在公共出行方面,厦门公交集团2010年在全国率先推出“掌上公交”应用,为市民提供公交车辆信息、出行线路查询等便民服务,发展到今天已成为厦门本地最具影响力的应用之一。通过整合公交车、出租车的GPS车辆运行数据,厦门市在全国率先推出覆盖全市所有公交线路的手机电子站牌服务,除了查询公交车辆信息等常用功能,市民还可以查看公交车实时运行图与实时路况。2015年再次推出的“厦门公交微电子站牌”,乘客只需用手机扫描公交站台上的二维码,即可快速查询到该站点所有公交车的实时到站信息,大大提升了公交出行运行效率和公共服务水平。

2.“智慧医疗”破解就医难题

为了破解就诊流程的复杂繁琐,厦门市依托各大医院统一的预约挂号平台,各个医院依照本院特点运用信息化手段整合病人就诊的各个环节,创建电子挂号系统,全部实行预约制,缩短患者等待时间。除此之外,各医院还为病患提供自助挂号机,只需一张社保卡,便可在自助终端上完成挂号、缴费、取药、打印化验单、购买病历卡等多种功能,病人就诊实现了全程数字化管理。

厦门是我国首个实现区域医疗信息化的城市。在医疗云建设方面取得了阶段性成效,完成了91个医疗机构的云平台迁移,实现了全市范围内医疗信息的资源共享。市民健康大数据应用也取得了实质性进展,市民健康信息系统覆盖全市90%以上的医疗机构,为厦门市85%的常住人口建立了个人健康档案。云计算平台与市民健康大数据所建立的新型医疗信息服务体系,为市民提供了最优化的一体化医疗服务,实现了卫生信息资源的充分共享以及医疗硬件资源的集约化管理,有效提升了医疗信息服务能力。

3.“智慧社区”创新社区管理

智慧社区建设是智慧城市实施的重要环节,通过运用新一代信息技术,整合现有社区资源,能够为居民提供一站式的社区政务服务、商务服务以及生活服务,满足居民多元化需求,并且进一步延伸政府公共服务职能,提高社会治理水平,降低社区服务运行成本。厦门市政府通过建立信息共享、数据同步与业务协同机制,将市—区—街—社区四级联网,把社区划分为不同的网格单元,由专门的社区工作人员对处于网格中的社区居民进行服务。

“社区网格化”建设全面提升了社区的综合管理水平,以信息化手段实现了基层社会服务与治理创新模式,实现了“责任网格化、平台信息化、管理精细化、服务人性化”的目标,成为厦门“智慧社区”建设的典范。厦门市政府创建的“社区网格化服务管理信息平台”通过实行“一个入口、一个终端、一个系统”为社区居民提供“一站式”、多功能的社区服务,减轻了社区工作人员的负担,提高了工作效率。

三、厦门“智慧城市”建设对策

厦门市在“智慧政府”“智慧产业”以及“智慧民生”这三个核心要素的建设方面取得了阶段性成果。然而,对“智慧城市”建设和发展的基础和条件而言,厦门“智慧城市”建设需要在打破“信息孤岛”、发展“智慧教育”、培养“智慧人才”以及普及“智慧家庭”三个方面寻求突破。

(一)打破“信息孤岛”,实现数据共享集成

智慧城市建设是应用性极强的系统工程,涉及城市建设的诸多方面,需要充分利用新一代信息技术对城市管理、运行、服务、运营模式、长效机制进行综合规划、统筹设计,而不是把各个领域进行简单地堆砌和拼凑,造成投入成本高,资源有效利用低。因此,厦门“智慧城市”建设需要围绕顶层设计,以“三通一兴”—网络通、资源通、服务通、产业兴为目标,由市政府推进“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机制,协调系统各部分之间、各部分与系统之间的相互关联,解决多系统间彼此独立、数据重复采集、数据无法兼容、网络接口不统一等问题,打造城市—社区—家庭全覆盖、全协同的创新管理模式,最终打破“信息孤岛”,实现厦门“智慧城市”建设的“民情无遗漏、管理无缝隙、服务无死角”。

(二)发展“智慧教育”,整合优质教育资源

“智慧教育”是利用新一代信息技术,以教育的信息化为手段,实现优质教育资源的普及与共享。“智慧教育”建设是构建学习型社会的重要保障。目前,厦门市通过云教育远程同步互动教学系统实现了两岸小学生“同上一堂课”,实现了海峡两岸同步互动教学,开启了两岸教育合作交流的新模式。这种教学模式体现出厦门“智慧城市”建设中智慧教育的基本特征,需要在全市、全省范围内进一步推广普及。

在高等教育方面,厦门高校的网络课程、信息平台、教育云服务等优质教育资源整合与共享正在进行之中。厦门大学、华侨大学、厦门理工学院等高校不断丰富和完善网络课堂、课程中心的优质资源,探索灵活多样的学习方式,并充分利用微信、微博等社交网络搭建师生互动平台。然而,厦门市高等院校之间的教育资源尚未实现优化整合,校际之间的信息壁垒尚未打破。因此,厦门“智慧教育“的建设与发展,不仅需要教育部门对特定区域内教育资源进行系统规划与设计,还需要厦门各高校之间推进信息数据的共享,加强数据间的有效集成和利用,实现厦门市教育资源跨学科、跨校际和跨区域的网络化与均衡配置。

(三)普及“智慧家庭”,激发市民参与热情

智慧家庭是智慧城市的“细胞”,是一项系统工程。它以信息网络为基础,将与家庭生活相关的子系统,如安防系统、照明系统集成管理,提供一个更为高效、舒适、安全与环保的居住环境。在这方面,厦门市政府以“横向到边,纵向到底”为理念,设立“城市—社区—家庭”三级结构,推进光纤化改造,积极建设“宽带厦门”,推进资源共享。通过建设“智慧家庭示范室”,打造“智慧城市标杆小区”,围绕市民的衣食住行等民生领域开展互联网智能应用服务,实现家居智能化、社区信息化和城市综合化。现阶段厦门“智慧家庭”建设面临的问题是市民的积极性和参与度不高,智慧家庭、智慧社区建设未能形成以点带面,以面成片的局面。因此,在普及智慧家庭上,政府需要加大宣传力度,扩大试点范围,以增强用户体验为目标,围绕家庭智能终端领域,打造社区生态系统与智慧家庭产业链,实现与“智慧社区”“智慧产业”的协同发展。

[1]王巧燕.厦门市“智慧城市”对策研究[D].福建:厦门大学,2012.

[2]姜红德.厦门:智慧城市应用逾越[J].中国信息化, 2013(9):18-19.

[3]欧阳元生.加快推进厦门智慧城市建设的几点建议[J].厦门科技,2014(1):1-4.

[4]IBM商业价值研究院.智慧地球[M].北京:东方出版社,2009.

[5]王辉,吴越,等,编著.智慧城市(第2版)[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12:31-36.

[6]闫海,任利成.智慧城市研究述评[J]. 城市管理与科技,2012(5): 40-43.

[7]王爱华,陈才,等,编著.智慧城市——构筑于信息高地上的城市智慧发展之道[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4: 219-220.

[8]Jesse M Shapiro.Smart Cities: Quality of Life, Productivity, and the Growth Effect of Human Capital [J]. Review of Economics and Statistics, 2006,88(2): 324-335.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Its Countermeasures of Xiamen "Smart City" Construction

ZHANGBin1,DENGFu-liang2

(1.DepartmentofIdeologicalandpoliticalTheoreticalCourse,XiamenUniversityofTechnology,Xiamen,Fujian361024,China; 2.SchoolofComputerandInformationEngineering,XiamenUniversityofTechnology,Xiamen,Fujian361024,China)

The Construction of Xiamen "Smart City" mainly focuses on three layers: smart government, smart industries, and smart people's livelihood. This construction need to be promoted on the basis of smart city's construction and development, "information isolated island" need to be further broken, smart education need to be developed, and smart families need to be popularized, thus co-building "beautiful Xiamen" and promoting the construction of "21st Century Maritime Silk Road".

Xiamen; smart city; current situation; countermeasure

2016-08-17基金项目:福建省社会科学规划项目(青年项目)(FJ2015C008)的阶段性成果作者简介:张 彬(1982-),男,河北保定人,讲师,博士,主要从事工程哲学、科技与公共政策研究;邓富亮(1982-),男,安徽太和人,讲师,博士,主要从事科技与社会发展,地理信息科学与城市管理研究。

第31卷第5期2016年9月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OFCHANGSHAUNIVERSITYOFSCIENCE&TECHNOLOGY(SOCIALSCIENCE)Vol.31No.5Sept.2016

F299.2;F49

A

1672-934X(2016)05-0060-05

10.16573/j.cnki.1672-934x.2016.05.009

猜你喜欢

智慧城市厦门市厦门
厦门正新
组织祭扫活动 缅怀革命先烈
“偶”遇厦门
厦门猫街
食在厦门
智慧城市视野下城市规划创新探究
基于无线组网的智慧公交站点信息系统研究与实践
基于大数据背景下的智慧城市建设研究
2015年厦门市一般公共预算收支决算总表
老区情难忘——记厦门市老促会原会长张振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