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湟中银铜器:匠人匠心出精品

2016-03-23尹生香

中国西部 2016年12期
关键词:银器铜器作坊

文·图/ 尹生香

湟中银铜器:匠人匠心出精品

文·图/ 尹生香

一年一度的中国·青海绿色发展投资贸易洽谈会(简称青洽会)在西宁城南开幕,我早早来到青洽会的展馆区内。这里,银铜器制作及鎏金技艺工艺美术大师何满正在现场制作银铜器制品,引来了众多参观者驻足观看。经他手里几样简单的工具一阵敲打,精美的艺术品就呈现眼前,在场的参观者赞叹不已。精美的技艺,同样吸引了来自各地投资商的目光,在青洽会期间,就已经有几家投资商与何满达成了合作协议。

在和何满老师交谈中我得知他这几天要去北京参加非遗银铜器制作及鎏金技艺展演,于是恳请他给我一点时间去他银铜器作坊采访,他考虑了片刻说:“后天我抽点时间,你到湟中塔尔寺旁我的作坊来。”

铜银器:地方特色 精致考究

那天早晨我坐车去湟中县塔尔寺。距离青海西宁约三十公里的佛教圣地塔尔寺,初建于明朝嘉靖三十九年(公元1560年),是中国藏传佛教格鲁派(黄教)创始人宗喀巴诞生地,为中国藏传佛教格鲁派六大寺院之一。沿湟中县城金塔路到距塔尔寺院不远处就是何满的铜银器作坊。金塔路是湟中县城铜银器一条街,街上到处是铜银器作坊,“叮叮当当”的敲打声不绝于耳,只见铜银器作坊里炭火熊熊、锤声叮当,打的打,锻就锻,好不忙乎。埋头干活的匠人,目不转睛地盯着手中的活计,用灵巧的手在银铜料上雕刻着、敲打着。流光溢彩的银铜制品摆满了各家作坊。因做工考究,湟中银铜器受到越来越多游客的喜爱,成为著名的旅游产品品牌。作为一种具有浓郁地方文化特色的工艺品,鎏金银铜器早已走出神秘的青藏高原,走向全国各地乃至海外。

金塔路上一幢极具藏式风格的三层小楼就是何满的作坊,流光溢彩的银铜制品摆满了橱窗。一楼为销售展厅及传习场所,二楼为收藏展厅,三楼为生产加工车间。一楼和二楼展厅里,银铜器品种繁多,有服饰用具:藏袍上的银碗以及银镯儿、银簪子、银耳环、银戒指、银辫饰、银项链等各种佩饰,都具有鲜明的藏式风格;有生活用具:银茶壶、银茶盖、银茶托、银木碗、银酒具、银筷子、银挖耳、银牙签等日用器皿。那银酒具十分的别致:银酒壶中间有一小烟筒,内有炉孔,可以放火块,用以暖酒;再看酒盅和酒碟,酒盅实际上是一只小银木碗,酒碟有方形的,也有圆形的,上面的花纹十分考究,做工也十分精细。还有寺院的供器、小转经轮、净水壶、供水壶等法器,唢呐、镶翅法螺等乐器,做工精巧的各种银铜制品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

何师傅的工作室

①传承人何满

制作技艺:心细手稳 精益求精

操作间里,穿着蓝大褂的传承人何满,左手拿着银酒壶,右手拿着棉签牙刷,神情专注地在制作一个儒马衔杯提梁壶。何满虽已年过半百,但动作依然精准而又敏捷。操作间里放满了制作铜银器的十八般工具,风箱、镫子、錾子、锉子、操作台等。

②③④何满的“十八般兵器”

⑤何满制作《儒马衔杯提梁壶》

⑥儒马衔杯提梁壶

⑦工作间墙上画好的样图

青海塔尔寺旁的银铜器制作及鎏金工艺已经有三百多年的历史。银铜器以形薄、光亮、轻柔、质纯等特点著称,加工精美,审美价值极高。做银铜器要有耐心和恒心,讲究心细、手稳,银铜器表面的光滑度全是靠匠人一锤一锤地敲、击、划、刻、打磨出来的。每件银铜器都要经过手艺人千锤百炼,历经几十道工序后才能完成。鎏金是一种金属加工工艺,是把金和水银合成的金汞剂,涂在银铜器表层,加热使水银蒸发,使金牢牢固附在银铜器表面不脱落的技术,这些技术都是祖传的。

何满老师详细地为我们讲解了银铜器的加工工艺流程。“首先是画图。”何满说。工作间的墙上挂着画好的不同款式品种的样图。他说:“传统的银铜器图案繁复,要先在图纸上把即将要制作的银铜器的造型以及花纹勾画出来,图画要一比一的呈现,才能更好的还原到银铜器上雕刻出来。”画好样图,就准备选料,选的材料通常都是之前制作过程中多余的边角料,因为银可以高温融化,所以之前的废料可以重复利用。先将要制作的银器称好所需重量,为化银做准备。何满老师带我走到化铜银的火炉前说:“通过八百摄氏度左右的高温,把99.9%纯度的银料加热并融化,待银子融化后,在坩埚中反复撒入硼砂,用铁棍搅拌,其目的是为了将银水中的杂质分离出来,使银水达到更高的纯度。银水要达到清水一样的状态,才算化银成功。”然后倒入油槽形成银胚,将银胚先通过三磅重的大铁锤反复敲砸,也就是开胚工序,需要注意的是不宜砸的太重或太轻,太重容易砸断,太轻砸不出想要的形状。敲砸要有一定的规律性,下锤力道需均匀,轻重不匀会使银料变型。在敲砸的过程中需要反复加热,目的是为了银胚内部的缝隙融合紧密,达到更高的密度。最后用小锤砸出所需的厚度。银片厚度砸好后,就开始造型。他指着正在制作的一盏纯银佛灯说:“需要把开胚过的银片用小锤砸成扇形,然后折弯成锥形,再把对口焊接,再根据图纸的形状反复敲砸成型。焊接的时候将焊药和硼砂水放在接口处,用煤气喷枪焊接(以前没有煤气喷枪的时候用煤油灯点着后用嘴吹的办法来焊接)。把焊好接口的银子放在磨具上反复敲砸,使其圆滑,达到标准形状。这个时候就开始溶胶,把由松香、草煤灰、植物油构成的胶按比例加热搅拌溶解,慢慢用小火融化,火太大容易把松香点燃,也很容易形成疙瘩状,胶溶解不好会影响在物件上的錾刻效果。将融化的松香胶注入器物内,这个过程需要慢慢注入,使得注入胶的凝结效果更均匀,为錾刻过程打好基础。”说到这里,他坐到工作台前,用铅笔在已灌好胶的容器上勾画图形,一边画一边说:“一般在佛灯表面錾刻的都是吉祥纹案,不能在佛灯上乱画乱刻。”錾刻通过小锤一锤一錾,刻出之前画好的花纹,錾刻中要左手扶好錾子,右手拿好小锤来轻轻敲砸,錾子走的过程中要纹路均匀流畅,这样錾刻出的效果更为美观。最后将制作出的几件成品进行焊接、打磨,把焊接部分的焊口挫平,打磨挫平后让人看不出来焊接焊口。

①纯银弥勒佛

②纯银佛塔

③纯银吉祥八宝宝盒

④银首饰及各种佩饰

⑤流光溢彩的银铜制品摆满了橱窗

⑥制作流程图

“银铜器制作讲究的是耐心和恒心,制作时要心细手稳,一锤一锤地敲、击、划、刻,手上的功夫就是在年深日久的重复中得来的。对每一件作品都是精益求精,这才配得上手艺人的称号,顾客看到精美的银器活,才会承认我们的劳动价值的。”何满说。

传承:秉承传统 大胆创新

今年五十一岁的何满,1965年出生于湟中县鲁沙尔镇水滩村,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湟中银铜器制作与鎏金工艺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何满爷爷辈上在鲁沙尔镇就有制作银铜器的铺子,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这门手艺传到何满的父辈。1981年,十六岁的何满开始跟父辈们学手艺。说起初学手艺的艰辛,何满很是感慨:“在学艺之初一年多里,父亲总是让我下料、递工具、拉风箱、打下手,干一些外围的粗重活,直到学艺快两年时,才开始学画图。慢慢上手后,父亲才让我制作了第一件制品——银手镯。当时不理解父亲为何老让自己‘打杂’,现在才明白父亲的良苦用心,那是为了磨炼我的耐心,练就基本功。要成为一名真正的手艺人,必须打下扎实的基本功。我开始学做一些简单的银器,如手镯、银勺。五年后,渐渐地可以独自做酒具、佛教用品,如银塔、金顶、佛灯、屋饰、门饰等。那时大部分时间是到牧区给一些寺院和藏人家里打银铜器,没少吃苦,有时几个月连片绿菜叶都吃不上。”就这样,何满跟着父亲一学就是十五年。记得在1994年,何满自己第一次独立完成了一把银壶,高兴得几天几夜都睡不着,何满从此对自己的手艺有了信心,也正是这一年,何满和父亲何生寿在景区塔尔寺旁搭建门店加工银铜器制品。

2010年何满自己开店收徒。他说:“银铜器加工很枯燥,整天灰头土脸,每天低着头敲敲打打,时间长,成本高,太熬人,现在的年轻人都没有兴趣学这些老手艺了,就我那两个娃也是硬不肯学。”何满有一双儿女,女儿现已经参加工作,儿子在山西读研究生。两个娃不愿意学,何满思前想后便将手艺传给了村里踏实能干的老实人柳斌。如今的柳斌早已出师,与师傅合伙经营着银铜器作坊。“国家现在非常重视这些传统技艺,世人也不断了解、接受、喜爱这些民族的传统东西,我的作坊规模不断扩大,愿意学的年轻人也慢慢多了起来。我现在有七个徒弟,都二十来岁。国家把我确定为代表性传承人,我得好好教会这些娃娃们,希望他们将来都能成为大师。”何满说。在长期的艺术创作实践中,何满在传统风格的基础上积极探索,大胆创新,逐步形成了独特的风格,成为湟中银铜器制作与鎏金工艺的代表性人物。

一件精美的银铜器,背后是工艺师的专注和对完美的追求。何满很自豪地说:“现在我们这些艺人是越来越被认可了,国家和省上每年都给我补贴,希望把这门手艺传承下去。我也希望这一技艺和匠人精神能够打动更多的年轻人,让更多的人了解我们中国的民间艺术银铜器制作及鎏金工艺,让湟中银铜器制作发扬光大。”

(责任编辑/吕文锦 设计/毛豆)

猜你喜欢

银器铜器作坊
假鸡蛋作坊开工啦
汾酒老作坊
俄罗斯银器有多少种装饰手法
殷墟妇好墓铜器铭文研究
由新见阳小叔父鼎看叔姬鼎等铜器及相关问题
寿县朱家集楚铜器“前”字补说
人大代表的“女子作坊”
山西定襄中霍墓地出土铜器的初步科学分析
银器一试,鸡蛋猕猴桃有毒?
白银之美 曲水流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