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汉语大字典(第二版)》“攴”部字补苴

2016-03-23殷艳冬

文教资料 2015年34期
关键词:注音字形

殷艳冬

摘 要: 《汉语大字典》收字众多,释义详尽,是一部以揭示汉字形音义为主要任务的大型语文工具书,在汉语辞书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但由于《汉语大字典》的编纂时间紧迫,所涉内容广泛,加之成于众手,故难免存在一定的疏漏。本文以“攴”部为研究对象,对《汉语大字典》“攴”部下释义有失妥当的字予以补苴。

关键词: 《汉语大字典(第二版)》 “攴”部 注音 释义 字形

引言

《汉语大字典》(以下简称为《大字典》)作为一部古今兼收、源流并重的大型汉语工具书。该部字典自1986年出版以来,受到了社会各界和海内外人士的好评。由于初次修订的缘故,其注音和释义存有不合理之处。汉语大字典编纂处专家针对这些问题对《大字典》进行了第二次的修订,纠正了不少体例性、硬伤性的错误。由于《大字典》的修订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不可能一蹴而就,所以需要相关语言文字工作者不断地加以补正。在此笔者不揣浅陋,利用相关文献资料对《汉语大字典(第二版)》“攴”部字的注音和释义进行考察,并从以下八个方面对“攴”部字予以补苴,以期为《汉语大字典》的修订工作奉上一份绵薄之力。

一、注音待商

《大字典》作为一部综合性的字典,在注音释义各方面都力求详尽,但是其中有些字的读音还是有待商榷的。

1581页,“数”字“shuò”音下义项④:“细;密。《集韵·烛韵》:‘数,细也。……《孟子·梁惠王上》:‘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赵岐注:‘数罟,密网也。杨伯峻注:‘数,音朔(shuò)。细也;密也。”

按:《大字典》将“数罟”中的“数”读音标为“shuò”,而《汉语大词典》、《古汉语常用字字典》、《简明古汉语字典》等辞书将“数罟”中的“数”标为“cù”。“数罟”中的“数”音“shuò”还是音“cù”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通过查检古代的文献资料,笔者认为音“cù”更为妥当。《集韵》:“数,细也。毛苌曰:‘庶人不数罟。”[2]P561该解释处于《集韵》“促”小韵下。“促”,《集韵》注“趋玉切”,属入声,烛韵三等字。据此“数”切出的音应为“cù”。又因毛苌为西汉著名学者,与毛亨并称,其注释具有可信性。“庶人不数罟”,是说百姓捉鱼不用细密的网。这也正是《孟子》“数罟不入洿池”的意思。故表示“细,密”义时音“cù”比较合适,而《大字典》“数”字下并未收录“cù”这一读音,欠妥当。

二、释义待考

《大字典》中某些字的释义有待商榷,还需要继续完善。

1551页,攷字下义项④:“用同‘考,旧称已死的父亲。唐陈子昂《唐故朝议大夫梓州长史杨府君碑》:‘攷坟其左,叔茔其旁。”

按:《大字典》将“攷”释为同“考”指“已死的父亲”,此解释未反映出词义发展演变的过程。许多词典都将“考”和“妣”解释成“死去的父亲”和“死去的母亲”。其实“考妣”的本义并非如此,在先秦文献中“考妣”指的是“父母”,而并不特指“亡故的父母”,如《尔雅·释亲》:“父曰考,母曰妣。”《仓颉篇》:“考妣延年。”《尚书·酒诰》:“‘奔走事厥考厥长。孔安国传:‘奔走事其父兄。”由此可知先秦时代,“考”指父亲,并非特指亡父。到汉代,“考妣”的词义范围缩小,“考妣”开始专指“亡父亡母”,《礼记·曲礼下》:“生曰父曰母曰妻,死曰考曰妣曰嫔。”《释名》卷八:“父死曰考。”“考”由“在世的父亲”发展成为专指“死去的父亲”,《大字典》应该将“考”的本义点明。“攷”用同“考”,释义应为“本义为父亲,后专指已死的父亲。”

1576页,“●”音kuaì“钱。《改併四声篇海》引《川篇》:‘●,钱也。”

按:“攴”部字下各字多以“攴”为形旁,故字的本义多与治事、动武有关。该字引《川篇》释为“钱”,无其他例证,故释义的准确性待商。张涌泉认为“●”字“钱也”之训有误,“以其形音而言,此字应为‘害攴的俗体。”[3]P625在古代文献资料中,“害”可俗写作“●”,《玉篇·宀部》:“害,何赖切,残也,利害。俗作●。”[4]汉《营陵置社碑》:“灾●不侵,五谷熟成。”北魏《元袭墓志》:“喻以安危,晓以利●。”以“害”作偏旁的字,其中的偏旁“害”也可俗写作“●”,如《敦煌俗字谱》:“●,同‘轄。”《龙龛手镜》:“嗐●(俗)。”[5]P267另《康熙字典》引《五音篇海》注“●”同“衤害”,“●”同“●”。由此类推,“●”应该为“害攴”的俗写。“害攴”,《广韵》注“苦盖切”,“害攴,伐也,击也。”[6]P362“●”,《改併四声篇海》引《川篇》注“口外切”,两字古音相同。故“●”应为“害攴”的俗写,表“伐也”、“击也”而非表“钱”义。

1576页,“亲攵”字条:“同‘亲。《字汇·攴部》:‘亲攵,古文亲字。”

按:就形体来看“亲攵”与“亲”字繁体“親”相近,但从目前掌握到文献资料来看,没有充足的例证可以证明该解释的正确性。《龙龛手镜》中记有该字,文部入声下记“亲攵”音“煞”,这就出现了矛盾的地方,因为“亲”在《广韵》中为平声真韵七人切,而“亲攵”列于《龙龛手镜》入声字下,既然两字不同音就不应该释作“亲攵”同“亲”。张涌泉先生在《汉语俗字丛考》中对“亲攵”进行了一番考释,认为“亲攵”应为繁体“殺”的俗体,并从音韵和字形等方面做了考证。“杀”字在《广韵》中有两个读音:一是所拜切,为去声怪韵字;一是所八切,为入声黠韵字。当“杀”音“所八切”时与“亲攵”在声调上正相合。从字形来看,繁体“殺”与“亲攵”也相近,故张涌泉先生认为“亲攵”并非“亲”的异体字而是繁体“殺”的讹俗字,笔者认为张涌泉先生的观点是有道理的,《大字典》在修订时应当对“亲攵”字进行适当的补充说明。

三、义项缺失

义项缺失是词典编纂过程中最易出现的一个问题。虽然《大字典》以释义详尽见长,但是难免也存有义项缺失的现象。笔者在对“攴”部进行查检时,发现下列字存在义项缺失的现象。

1551页,“收”字条共收17个义项,漏收“消散,消失”这一义项。唐于鹄《途中寄杨涉》:“日色云收处,蛙声雨歇时。”宋林逋《秋日西湖闲泛》:“疏苇先寒折,残虹带夕收。”“收”的“消散,消失”义其实是与“收回,取回”义相对应的,“收回、取回”这一动作导致的结果便是事物的“消失”,《大字典》中收录了“收回、取回”义而未收“消散、消失”义,有失妥当。

1556页,“政”字条缺少“惩罚、处分”义。元孟汉卿《魔合罗》第三折:“观其言而察其行,审其罪而定其政。”其中“政”意为“惩罚、处分”,《大字典》失收。

1563页,“救”字收录表动作的“援助;救护,使脱离灾难或危险”义,如《诗·邶风·谷风》:“凡民有丧,匍匐救之。”名动相因,“救”又可作名词表示“救兵、援兵”,如《墨子·号令》:“凡守城者,以亟伤敌为上,其延日持久,以待救至,明于守者也。”《北齐书·段韶传》:“计彼援兵,会在南道,今断其要路,救不能来。”这一用法在古汉语中使用频率比较高,应立为一个独立义项。

1564页,“敕”字诸义项多含有“戒”、“谨”、“治”义。除《大字典》列举的义项外,“敕”还有“周备、详明”义。王充《论衡·问孔》:“圣人之言,不能尽解,说道陈义,不能辄敕。”又:“周公告小材敕,大材略。”例句中“敕”意为“周备、详明”。

1568页,“敢”字条,义项⑥列举了“敢”作副词的几种用法:“1.正、正好;2.准;定;3.莫非、大概”,其中失收了“敢”作副词表“可、可以”这一义项。元郑光祖《亻刍梅香骗翰林风月》第三折:“白敏中云:‘小生敢去也不敢去?正旦云:‘先生,你去不妨。”例句中“敢”作副词“可、可以”用。

1573页,“敦”字音dūn时失收“敦”表“盛、茂盛”义,古称太岁在午之年为“敦牂”,意为是年万物盛壮。《尔雅·释天》:“[太岁]在午曰敦牂。”孙炎注云:“敦,盛也。”又《淮南子·天文训》:“太阴在午,岁名曰敦牂。”高诱注云:“敦牂,敦,盛。牂,壮也。言万物皆盛壮也。”

四、书证偏晚

《大字典》在为义项列举书证时,存在某些书证年代偏晚的现象,笔者根据自己掌握到的文献资料提前了一部分义项的书证。

1553页,“改”字义项③:“修改。如改文章;改衣服;叶圣陶《倪焕之》四:‘学生作了文,必须认真给他们改。”

按:书证明显偏晚。《左传·襄公九年》:“荀偃曰:‘改载书。公孙舍之曰:‘昭大神要言焉。若可改也,大国亦可叛也。”又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附会》:“改章难于造篇,易字艰于代句,此已然之验也。”上述用例都可用来作“改”表“修改”的书证。

1555页,“放”字条义项⑩:“开,行(船)。唐杜甫《陪诸贵公子纳凉晚际遇雨》:‘落日放船好,轻风生浪迟。”义项{11}:“发出,发射。如放枪;放光;放冷箭。唐王绩《古意六首》之五:‘但使雏卵全,无令缯繳放。”

按:魏晋南北朝时期就已经出现了“放”表示“开、行(船)”的用法,谢灵运《石室山》:“清旦索幽异,放舟越坰郊。”“放”表“发出、发射”义举唐王绩诗为例也偏晚,汉代就有这种用法。汉陈琳《檄吴将校部曲文》:“大兵一放,玉石俱碎,虽欲救之,亦无及已。”

1557页,“故”字条义项⑨:“死亡。如身故;病故。《徐霞客游记·黔游日记一》:‘时沙土官初故。”

按:汉代就有“故”表“死亡”的用例,如《汉书·苏武传》:“单于召会武官属,前以降及物故,凡随武还者九人。”颜师古注:“物故谓死也,言其同于鬼物而故也。”《大字典》举明代用例,偏晚。

1567页,“敝”字下义项⑦:“同‘弊,毛病。《汉书·晁错传》:‘陈胜行戍,至于大泽,为天下先倡,天下从之如流水者,秦以威劫而行之之敝也。”

按:该例证偏晚。《尹文子·大道下》:“其敝在于不知乘权藉势之异,而惟曰智能之同。”战国时期“敝”已被借作“弊”,表“弊病、害处”。

1577页,“敲”字义项⑤:“敲诈。如:敲他一笔钱……鲁迅《且介亭杂文·病后杂谈之余》:‘自有历史以来,中国人是一向被同族和异族屠戮,奴隶,敲掠,刑辱,压迫下来的。”

按:元代已有“敲”表“敲诈”的书证。马致远《青衫泪》第四折:“掩那虔婆见他是个官人,心中要敲他一下,不想又没甚么大钱,好生埋怨。”该句可作“敲”表示“敲诈”义的书证。

五、书证缺失

1554页,“攽”字条义项①:“分。《说文·攴部》:‘攽,分也。《广雅·释诂二》:‘攽,减也。王念孙疏证:‘攽者,分之减也。”

按:该义项未举书证。其实《说文》中已收录“攽”表“分”的例证,“攽,分也。从攴,分声。《周书》曰:‘乃惟孺子攽,亦读与彬同”。《大字典》引《说文》时未将书证引用出来,导致该义项书证缺失,有失妥当。

1572页,“隹攴”字条,“《广韵》士咸切,平咸崇。①鸟啄物。《广韵·咸韵》:‘隹攴,鸟隹攴物也。”

按:该义项《大字典》未举书证,蒲松龄《日用俗字》可补书证。《日用俗字·庄农章》:“煮了信石须谨慎,鸡隹攴狗舔染黄泉。”《日用俗字·禽鸟章》:“鸜鹆鹦哥秦吉了,虽然嘴巧亦隹攴张。”其中的“隹攴”表“鸟啄物”义。

1572页,“朋攴”音“pēnɡ”。“击。《改併四声篇海》引《川篇》:‘朋攴,击也。”

按:“朋攴”字缺少书证,蒲松龄《日用俗字·争讼章》“揢着脖子朋攴打,掿起石头束攴脑浆”中的“朋攴打”即为“击打”之义,可为其补充书证。

1575页,“敫”音“qiǎo”时义为“击”。“《集韵》牵幺切,平萧溪。击。《集韵·萧韵》:‘敫,击也。”

按:该字未举书证。《太平御览》卷九一七引《淮南子》:“夫雁从风飞,以爱气力;衔芦而翔,以备弋矢敫。”其中“敫”为“击”义,可用作书证。而“敫”之“击”义具体指的是“弋射”。

1576页,盍攴:“《集韵》克盍切,入盍溪。敲打。《集韵·盇韵》:‘盍攴,敲也。”

按:禅宗语录中有相关例证,《蔗庵范禅师语录》卷十:“横三竖四机机相副,撞头盍攴额法法全该。”又卷十五“虽然于着不得处,不妨敲盍攴,没交涉时正好商量。”其中“盍攴”表“敲打”义。

六、书证与释义不合

《大字典》中存有书证与释义不合的现象。

1567页,“敝”字条下义项{13}:“通‘蔽。清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履部》:‘敝,假借为蔽。1.遮挡。《周礼·考工记·弓人》:‘长其畏而薄其敝。郑玄注引郑司农曰:‘敝,读为蔽塞之蔽,谓弓人所握持者。《墨子·经说下》:‘足敝下光,故成景于上;首敝上光,故成景于下。”

按:“敝”表“遮挡”义时,所举的第一条例证有误。《周礼·考工记·弓人》中的“敝”应表“弓把”义,郑玄注“谓弓人所握持者”指的就是“弓把”。孙诒让《正义》引戴震曰:“敝与柎皆弓把。”该处的“敝”表示的是名词“弓把”,而非“遮挡”义,书证与释义不合。《墨子·经说下》中的“敝”字才是“遮挡”的意思。

“敝”的“弓把”义源于“被”字。《周礼·考工记·庐人》:“凡为殳,五分其长,以其一为之被而围之。”郑玄注:“被,把中也。围之,圜之也。”陆德明《释文》:“被,皮义反。”“把中”为“手握持处”,孙诒让《正义》:“《说文·手部》云:‘把,握也。言当手握处之中也。”故“敝”为假借字,假借作“被”,表示“弓把”义。

七、字际关系不明

1572页,忽攴,音hū“击。《改併四声篇海》引《川篇》:‘忽攴,击也。”

按:“攴”偏旁与“手”偏旁在意义上有相通之处,这两个偏旁有时会出现换用,如《大字典》中“冒攴”字下注“冒攴”同“扌冒”,“皆攴”字下注同“揩”,“易攴”字下注同“揚”,“夫攴”字下注同“扶”,类似情况还有不少,它们都是音义皆同的异体字。“忽攴”字也有异体字,但《大字典》没有点明。手部下“扌忽”字与“忽攴”音义相同,“扌忽,《广韵》苦骨切,入没溪。又《集韵》呼骨切。击。《方言》卷十:‘南楚凡相推搏曰扌必,或曰扌忽。《广雅·释诂》:‘扌忽,击也。”[1]P2014《大字典》也应在“忽攴”下注明“忽攴”同“扌忽”。

八、音义未详

《大字典》中也有不少音义未详或者音阙义阙的字。考这类字的读音和意义对于《大字典》的修订十分有必要。

1566页,字条“秃攵”,“秃攵,音义未详。《说文长笺·攴部》:‘秃攵,阙。《石鼓文》:‘秃攵●康康。《字汇补·攴部》:‘秃攵,音义阙。”

按:“秃攵”当为“敕”的异体字,音chì。《字学呼名能书》昌石切,入声字下有“秃攵”字。《康熙字典》引《说文长笺》注“《石鼓文》申敕。敕字讹作秃攵。”[11]P1427《生冷僻字汇编》、《异体字字典》“敕”字下异体字中都有“秃攵”,由此可知“秃攵”是“敕”的异体字,“秃攵”与“敕”音义相同。

结语

通过对《大字典》“攴”部字进行考察,我们可以发现《大字典》在注音释义等方面确实存在着疏漏之处,其中义项缺失、书证偏晚、书证缺失等问题较为严重,这与当时编写者掌握的语料有限有关。随着我们掌握的语料越来越多,《大字典》中也应该适当地增加义项,更换、补充书证,不断更新完善。除此之外,“攴”部字中还有一些疑难字和未详字,我们应加强对这类字的关注和考释,以期早日作出合理的说解,补全《汉语大字典》的阙失。

参考文献:

[1]汉语大字典编辑委员会编纂.汉语大字典(第2版)九卷本[M].湖北长江出版集团,2010.

[2][宋]丁度.集韵.新兴书局影四部备要本.

[3]张涌泉.汉语俗字丛考[M].北京:中华书局,2000.

[4][梁]顾野王.大广益会玉篇.元至正二十六年南山书院刊本.

[5]释行均.龙龛手镜(高丽本)[M].北京:中华书局,1985.

[6]陈彭年,丘雍.宋本广韵(张氏泽存堂本)[M].北京:中国书店,1982.

[7]宗福邦,陈世铙,萧海波主编.故训汇纂[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

[8]许宝华,宫田一郎主编.汉语方言大词典[M].北京:中华书局,1999.

[9]许慎.说文解字[M].北京:中华书局,2013.

[10]章太炎讲授.章太炎说文解字授课笔记(缩印本)[M].北京:中华书局,2010.

[11]张玉书等编.康熙字典[M].北京:中华书局,1958.

[12]张永言,杜仲陵,向熹编.简明古汉语字典[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1.

[13]李学勤主编.字源[M].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2012.

[14]毛远明.《汉语大字典》指瑕[J].四川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3).

[15]曹瑞芳.“如丧考妣”辞书释义辨析[J].古汉语研究,2012,(3).

猜你喜欢

注音字形
异体字字形类似偏旁的互用类型综合字图构建
“”字形体结构的意蕴及其影响
用语文方法为数字分组
甲骨文“黍”字形义考
甲骨文中的字形直立化二则
《说文解字》注音释义识略
复习生字字形的方法
用语文方法为数字分组
《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注音有变化
东巴文从音补到注音式形声字的演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