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健康教育干预在采血晕针体检者中的护理体会

2016-03-22褚南疆陈婷婷孙燕平

养生保健指南 2016年4期
关键词:护理体会

褚南疆++陈婷婷++孙燕平

【摘要】目的:总结健康教育干预在采血晕针体检者中的护理经验。方法:选择2013年8月至2014年8月进入我院进行体检者100例,作为对照组,选择2014年9月至2015年9月进入我院进行体检者100例作为实验组,对照组进行常规采血,实验组加强健康教育干预,比较两组在采血晕针发生率。结果:对照组晕针发生率5%明显高于实验组0%的晕针发生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使用健康教育干预模式应用于采血工作以及预防采血晕针工作中能够有效降低晕针发生率,同时对促进护患关系也有一定积极意义,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关键词】健康教育干预;采血晕针体检者;护理体会

随着人们养生意识以及健康意识的不断提升,体检已经成为了不少人每年都进行的项目。在体检中采血属于一项十分常见的检查项目,但是在采血中出现晕针的现象时有发生[1]。在医学中,晕厥是由于各种原因导致的过性脑供血不足引发的意识障碍[2]。而采血晕针是体检者在进行血液标本采集的过程中因为过度紧张或者疼痛刺激导致的晕厥,由于晕厥可能引发严重的后果,因此本文将健康教育干预应用于降低采血晕针发生率的研究中,现具体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13年8月至2014年8月进入我院进行体检者100例,作为对照组,选择2014年9月至2015年9月进入我院进行体检者100例作为实验组,对照组100例,男性52例,女性48例,年龄在20-75岁之间,平均年龄(45.2±4.77)岁。实验组100例,男性58例,女性42例,年龄16-77岁之间,平均年龄(45.3±5.01)岁。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方面差异不显著,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采血工作模式,包括以下几点:①嘱咐体检者体检之前需要禁食、禁水;②由护理人员进行采血操作,使用一次性真空采血针与采血管进行静脉采血,在进行采血之前检查试管是否正常。护理人员在采血过程中应该保证采血的穿刺深度,选择最佳的采血部位,整个采血过程应该严格遵守无菌操作原则,及时标贴血氧,确保整个采血工作正确无误。

实验组采用健康教育干预体检模式,包括以下几点:①心理护理:考虑到体检者在采血时容易出现情绪上的波动,加上疼痛容易促使患者情绪烦躁,因此护理人员应该使用各种方式加强对患者情绪上的安抚。例如使用转移注意力的方式,尽快完成采血工作。护理人员可以可以利用音乐来进一步放松患者紧张心理,促进患者内啡肽的分泌,降低患者产生不良情绪的机率,让患者产生愉悦感。②加强环境的护理:对采血室的温度、湿度进行调节与控制,加强通风,保持室内温度恒定。保证采血室的清洁、卫生,严格按照相关消毒标准进行地面、台面的消毒。③护理人员自身需要注意其言行举止,在于体检者交谈的过程中尽量轻声细语,耐心回答患者提出的各种问题,同时向体检者讲解各种采血的相关知识。④加强宣教:在才学前询问体检者的既往史,向体检者介绍积极配合采血工作的意义,在交谈过程中发现体检者的兴趣点,转移体检者在采血时的注意力。⑤加强对高危人群的护理,针对年龄较大的体检者应该重点加强采血前的准备工作,陪伴在体检者身边分散体检者的注意力,护理人员在穿刺的过程中尽量避免来回推针,尽量做到一次完成,又快又准。

1.3疗效评价标准

统计与比较两组100例患者发生晕针的次数。

1.4统计学分析

应用 SPSS l7.0软件分析,计量数据采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 检验;计数资料采用百分比表示,数据对比采取X2校验,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比较两组在采血过程中发生晕针的情况

在采血过程中如果发生晕厥,轻则恶心、呕吐、头晕等,重则出现意识丧失、血压下降、休克等[3]。体检者出现晕厥的原因可能与心理因素、年龄太大、身体素质、空腹状态以及其他因素有关,因此受到外界刺激等导致人体迷走神经兴奋,内脏器官血管扩张,心率缓慢、心肌收缩无力导致大脑供血不足引发晕厥[4]。为了最大限度的减少采血晕针发生率,使用健康教育的护理干预模式是一种良好效果[5]。在此次研究中,实验组采用健康教育干预模式,通过对体检者一个有计划、有目的的交流,让体检者在心理上得到放松、精神上得到放松以及注意力上得到转移,同时联合有效的其他护理工作,借助护理人员良好的专业操作技术以及职业道德充分做好对体检者的健康教育,在完成采血的同时将各种注意事项以及其他指导事项告知体检者,有效降低采血晕针的发生率。考虑到心理因素与晕厥存在较大关系,因此护理人员要着重加强心理护理工作,可以在扎止血带、采血穿刺的过程中与体检者聊天,针对是针对初次采血的体检者以及年龄较大的体检者,通过交谈分散其注意力,从而减轻体检者在采血过程中的不适感。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对照组晕针发生率5%明显高于实验组0%的晕针发生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使用健康教育干预模式应用于采血工作以及预防采血晕针工作中能够有效降低晕针发生率,同时对促进护患关系也有一定积极意义,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刘士梅.健康教育干预在采血晕针体检者中的护理体会[J].基层医学论坛,2011,18(03):12-14.

[2]罗致宁,王丽娟.院外健康体检静脉采血晕针相关因素及护理对策[J].中国医学创新,2013,27909):58-59.

[3]农红颜.预防晕针的研究进展[J].右江医学,2013,11(02):277-280.

[4]胡靖.浅谈健康体检中语言交流对于晕针现象的作用[J].中国疗养医学,2013,19(07):670-671.

[5]曹晓涛.健康体检采血晕针的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5,23(17):121-122.

猜你喜欢

护理体会
开放性骨折合并软组织缺损的负压封闭引流治疗及护理体会
中医外治对老年患者输液渗漏的护理体会
白内障合并糖尿病患者围术期中使用胰岛素泵及护理体会
求助者中心疗法治疗急性冠脉综合症焦虑的护理分析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心理护理干预措施及效果
分析老年慢性支气管炎的护理体会
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的护理体会
50例胸腔闭式引流术在自发性气胸治疗中的护理体会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护理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