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蜡蚧特性及风险评估
2016-03-22任斌
任斌
红蜡蚧属同翅目,蜡蚧科,分布于华北、华中、华东、华南及东北等地,寄主植物有山茶花、柳、榆、樱花、苹果等35科近200多种。雌成虫和若虫吸取植物枝、叶汁液,排泄蜜露,常诱致煤污病的发生,造成树势衰弱、落叶,严重时使枝梢或整株枯死,影响观赏效果。
1 红蜡蚧生物学特性
红蜡蚧在我国东北、西北各省常为害温室木本植物,是危害果树、园林、森林和经济林木的重要害虫。红蜡蚧雌虫多密集寄生在植物枝干和叶柄上,雄虫多密集寄生在叶柄和叶片上吸食汁液,雌虫和雄虫能够形成蜡壳和蜡茧,以适应各种不利的外界条件,从而保护虫体,还能阻止化学农药渗入,所以,此虫生存优势强,可抵御不利的环境影响,具有较强的抗逆性。从气候条件来看,我国大部分地区是红蜡蚧的适生区。在自然情况下,介壳虫活动性小,其自身传播扩散能力有限,主要靠风力传播,其次是虫体自身爬行和人、畜、昆虫携带。红蜡蚧繁殖能力强,但也有丰富的天敌资源,寄生性天敌有蜡蚧啮小蜂、花角跳小蜂等32种寄生蜂;捕食性天敌有红点唇瓢虫、二双斑唇瓢虫、异色瓢虫、中华草蛉等4种。其中蜡蚧啮小蜂为红蜡蚧的主要寄生蜂,占寄生蜂总数的42.55%,花角跳小蜂占寄生蜂总数的14.63%。
2 防治措施
防治红蜡蚧,首先做好苗木、接穗、砧木检疫。其次在植株管理方面,要剪除虫枝和摘除虫叶,受红蜡蚧危害的植物,要注意适当、合理的疏枝,增加树冠的通风、透光度,恶化害虫环境。还要保护、引进、释放天敌,对初孵化若虫在分散转移期用内吸性、内渗性及触杀性较强的药剂进行喷雾防治。但红蜡蚧虫体小、产卵量大、孵化期长,检疫难度较大。随虫龄增大,红蜡蚧耐药性增强,蜡壳逐渐加厚增大,不利于药液接触虫体,抗药能力强,防治比较困难。因此,一旦发生,不易清除干净。
3 风险评估
笔者参照有害生物风险分析方法,结合我国红蜡蚧寄主植物的资源状况、该虫的生物学特性等,建立综合的评价指标并赋分。其中国内分布情况(P11)为“20%≤某种有害生物分布面积占其寄主(包括潜在的寄主)面积的百分率<50%”,赋0.5分;有害生物被截获的频次(P21)为“偶尔被截获”,赋1.5分;运输过程中有害生物存活率(P22)为“10%≤存活率<40%”,赋1.5分;有害生物的适生性(P23)为“繁殖能力和抗逆性都较强”,赋2.5分;传播方式(P24)为“由活动能力很强的介体传播”,赋2.5分;国内适生范围(P25)为“≥50%的地区能够适生”,赋2.5分;潜在经济危害性(P31)(权重0.40)为“20%>如传入可造成≥5%的树木死亡率或产量损失”,赋1.5分;非经济方面的潜在危害性如潜在环境、生态、社会影响的可能性(P32)(权重0.40)为“防治手段和有害生物本身都对生态和社会资源造成严重损害”,赋2.5分;官方重视程度(P33)(权重0.20)为“0~9个国家将其列入禁止进境有害生物名单”,赋0.5分;受害寄主的种类(P41)为“≥10种寄主”,赋3分;受害寄主的分布面积或产量(P42)为“分布面积广或产量大或生态效益大”,赋2.5分;受害寄主的特殊经济价值(P43)为“经济价值高,社会影响大”,赋2.5分;检疫鉴定的难度(P51)为“当场鉴定的方法可靠性一般,需要饲(培)养由经过专门培训的技术人员才能进行鉴定”,赋1分;除害处理的难度(P52)为“常规方法的除害效率<50%”,赋1.5分;根除的难度(P53)为“效果差,成本高,难度大”,赋2.5分。
计算方法:
P1(国内分布情况)
=P11
=0.5;
P2(定殖和扩散的可能性)=
=2;
P3(潜在危害性)
=0.4*P31+0.4*P32+0.2*P33
=1.7;
P4(受害寄主经济重要性)
=Max(P41,P42,P43)
=3;
P5(管理难度)
= (P51+P52+P53)/3
=1.67。
R(红蜡蚧的危险性)=
=1.53
按上述有害生物危险性综合评价方法,红蜡蚧的危险性(R)为1.53,表明红蜡蚧是一个重要的有害生物,虽然目前危害程度不大,得到控制,但仍具有较强的扩散蔓延趋势,对森林资源将会构成较大的潜在威胁,一旦传入,根除困难。因此,林业保护和检疫部门对其要进行谨慎检疫监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