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辽宁省2012~2014年奶牛布鲁氏菌病监测净化分析

2016-03-22杨国丽王军高志峰马建山赵培孙世宇张丽

新农业 2016年2期
关键词:布鲁氏菌病辽宁省奶牛

杨国丽 王军 高志峰 马建山 赵培 孙世宇 张丽

摘 要:布鲁氏菌病是一种重要的人畜共患病,也是自然疫源性疾病。奶牛布鲁氏菌病是人感染布鲁氏菌的重要感染源。笔者对辽宁省2012~2014年奶牛布鲁氏菌病监测结果统计分析发现,规模奶牛场布鲁氏菌的阳性率低于散养户。辽宁省奶牛布鲁氏菌病的阳性病例逐年减少,目前已达到稳定控制标准。

关键词:辽宁省;奶牛;布鲁氏菌病;监测净化

布鲁氏菌病(Brucellosis,简称布病)是由布鲁氏菌(Brucella,简称布菌)感染包括人在内多种动物所引起的一种严重的世界性传染性变态反应性疾病,也是一种自然疫源性疾病。布菌可感染60余种动物,在家养动物中,羊、牛、猪和犬易感染布菌。奶牛感染后,除引发流产等繁殖障碍造成严重的生产损失外,还能通过包括牛乳在内的多种途径向外界排菌污染环境,对易感动物和人类健康构成严重威胁。尽管牛种布菌对人的传染性和致病力较羊种布菌弱,但在人布病病例中,因感染牛布菌的病例仍有一定比例。鉴于布病对养殖业和公共卫生安全的巨大危害,世界动物卫生组织(OIE)将其列为B类传染病,我国政府将其列为二类动物疫病;在《国家中长期动物疫病防治规划(2012~2020年)》中,将其列为11种优先防治的二类动物疫病之一,并且明确要求到2015年辽宁地区奶牛布病的防治标准应达到控制标准,即辽宁省所有的市奶牛布鲁氏菌病阳性检出率均小于1%。

布病是重要的人畜共患病,布菌并不在人与人之间传播,人布病的感染源是动物布菌。牛奶及其制品已成为我国现阶段人们日常生活消费的必需品,由于布菌可经牛奶传播,人们对牛奶及其制品的生物安全也倍加关注。受市场消费需求和养殖效益的拉动,现阶段我国奶牛养殖业呈现出蓬勃发展的可喜局面,辽宁省近几年奶牛存栏量始终维持在20余万头以上,随着饲养量的加大,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动物布病和人布病的发病率均有上升势头,动物布病及人布病的防控历来都受到政府的高度重视。辽宁省开展奶牛布病净化工作已有多年,目前已达到稳定控制水平,现将2012~2014年的监测净化工作总结如下。

1 监测时间

2012~2014年,每年的4~6月份各县区疫控中心对本辖区内饲养的奶牛逐头采集血液和/或全乳样品进行实验室血清学检测;辽宁省疫控中心在每季度例行监测采样时,随机在每个市抽取1个奶牛场按一定比例采集血液和/或全乳样品进行实验室血清学检测;各市疫控中心在每季度例行监测采样时,随机抽取辖区内的1个奶牛场按一定比例采集血液和/或全乳样品进行实验室检测;省、市、县三级疫控中心实验室负责对检出的阳性样品进行复核检验和疑似感染牛群的重复监测。

2 监测依据

依据GB/T 18646规定的方法进行检测和结果判定。

3 监测方法

按照GB/T 18646进行。筛选试验用虎红平板凝集试验(RBPT)、全乳环状试验(MRT);复核检验采用试管凝集试验(SAT)和补体结合试验(CFT)。

4 检测结果与分析

2012~2014年辽宁省奶牛布病的检测结果汇总见表1。由表1可看出,0.2%<2012年辽宁省奶牛布病阳性检出率<1%,达到国家规定的控制标准;2013~2014年辽宁省奶牛布病的阳性检出率均<0.2%,达到国家要求的稳定控制标准。从连续3年的监测情况看,规模奶牛场布病的阳性率低于散养户的布病阳性率,并且呈逐年下降趋势;相反,散养奶牛布病阳性检出率却呈逐年增加趋势,原因是规模饲养场无论在生产硬件还是软件方面都明显优于散养户。2012~2014年间,辽宁省奶牛布病的阳性病例逐年减少,一方面的原因是饲养者对该病的危害的认识程度普遍提高,在加强饲养管理的同时,进一步强化生物安全措施,从而减少了布病的感染发病;另一方面,在市场调节下,奶牛养殖模式正在向规模化养殖方向发展,规模养殖的奶牛数量在增加,而散养奶牛的比例在减少,由于规模饲养场的养殖条件优于散养户,利于对疾病防控。

5 讨论

布病是重要的人畜共患病,属于自然疫源性疾病,其发生和流行与动物宿主的地理分布及流动有关。布菌可感染人、家畜、家禽和野生动物等60余种动物。布菌根据因子血清、染料抑菌特性、CO2需求、H2S产生情况、噬菌体裂解特点等,可分为6个种19个生物型,每个生物型可感染特定的宿主,但这种宿主特异性并不十分严格,带菌动物可跨物种感染其他动物和人。能够感染牛的布菌有牛种菌和羊种菌,由于牛、羊是人类饲养的大宗家畜品种,养殖数量庞大且流动性大,特别是在目前我国羊绒市场和羊肉市场前景普遍看好的大背景下,受养殖利益的驱动,羊饲养量迅速增加,并且与牛相比羊只的流动性更大,很可能与散养奶牛共用草场和水源,无疑对布病的防控带来更大挑战。

对动物疫病控制的最终目的是根除动物疫病,而动物疫病的净化是根除动物疫病过程中必不可少的步骤。通常对于高流行率的动物疫病的控制采用免疫、监测、扑杀、生物安全、无害化处理等方式降低其感染发病率;对于低流行率的疾病则采取监测、扑杀阳性感染动物、强化生物安全措施、无害化处理等方式达到净化目的。对于奶牛布病的净化,有效的监测特别重要。布病的监测分两类,一类是筛选试验,另一类是确诊试验。目前,布病监测的筛选试验采用虎红平板凝集试验(RBPT)、全乳环状试验(MRT);确诊试验采用试管凝集试验(SAT)和补体结合试验(CFT),是我国法定的试验方法。SAT是牛、羊、猪的国际贸易中指定的筛选试验方法之一;CFT是牛、羊国际贸易中指定的确诊试验方法之一。每个国家根据各自国家的自然状况、动物分布流动及养殖业发展状况、兽医科技水平、国家经济状况等综合考虑决定采用何种监测试验方法,目前在国际上有多种新的灵敏性和特异性更高的试验方法被采用,如间接ELISA(I-ELISA)、荧光偏振试验(FPA)、竞争ELISA(C-ELISA)等,发达国家已将I-ELISA和FPA用于筛选试验,C-ELISA用于确诊试验。在我国新修订的《布鲁氏菌防治技术规范》(尚未发布)中已将I-ELISA和FPA列为筛选的监测方法,将C-ELISA方法列为复核试验方法之一,辽宁省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已使用新方法进行布病监测。

辽宁省奶牛布病净化工作已持续近20年,已取得很大成绩。目前,工作难点首先是奶牛养殖量大、监测基数大,任务繁重;其次是生物安全措施有待进一步强化,严格的生物安全措施是控制感染发病、维持净化效果的基本前提;三是需要更充足的资金支持,保障大量的监测、生物安全建设和扑杀无害化处理、对饲养者补偿,需要政府进一步加大资金投入。针对目前辽宁省奶牛布病净化工作现状,笔者参与起草了辽宁省地方标准《规模化奶牛场布鲁氏菌病净化技术规范》,对奶牛布病的诊断、净化等方面的技术要求进行了明确规定,旨在使辽宁省奶牛布病的监测净化工作更科学、更规范。目前,该规范已通过专家组评审,即将在2015年年内发布实施。按正常的净化监测程序,对于布病监测为阴性的奶牛群,每年应进行2次常规监测,以检验牛群是否有新的感染和净化效果的保持情况;对于污染(监测有阳性)的奶牛群,在剔除病牛以后,每月应进行1次全群监测,直到连续3次监测为阴性时转为每年2次常规监测;采用SAT/CFT法连续2年检测血清均为阴性,且奶牛群中(区域内)无布病发生,即为达到净化标准。奶牛布病净化监测的工作量非常繁重,在短期内实现辽宁省奶牛布病的控制标准达到净化的目标,对于目前各项监测任务量持续加大的各级疫控中心、特别是县(区)疫控中心,在人力、财力等方面紧张的现实情况下,是比较困难的。另外,目前养殖业各种疾病频繁发生的根源是生物安全措施不到位,甚至可以说长期以来只注重养殖数量而忽视生物安全建设。现阶段,一方面加大奶牛布病净化的工作力度;另一方面要花大力气建立严格的生物安全措施,为奶牛布病等疾病的净化打下坚实基础。

目前,辽宁省奶牛布病净化工作的着眼点应是保持和扩大净化群(区域),减少阳性牛群和阳性牛的数量,同时加大生物安全建设的力度,逐步将净化群(区域)扩大连接成片,最终达到全省大区域净化。

(责任编辑 李晟阳)

猜你喜欢

布鲁氏菌病辽宁省奶牛
乍暖还寒时奶牛注意防冻伤
夏季奶牛如何预防热应激
奶牛吃草
辽宁省各级工会收看十九大开幕会
辽宁省环境保护厅与辽宁省气象局进一步深化合作
辽宁省自然环境分类探索
辽宁省建环保举报奖励制度
连云港市布鲁氏菌病流行状况及防治对策分析
血清学技术在布鲁氏菌病诊断上的应用研究现状及评价
合并胸腔积液的布鲁氏菌病1例临床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