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动画的角色塑造中基督教和佛教文化体现

2016-03-21周宇琛

卷宗 2016年1期
关键词:康定斯基动画影片点线面

周宇琛

摘 要:动画角色是动画片的灵魂载体,宗教文化作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动画角色的塑造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本章笔者以宗教文化中的基督教和佛教文化为例,通过对基督教与佛教文化的比较研究来探讨基督教和佛教文化与动画角色塑造。

关键字:基督教;佛教;动画;角色

动画角色塑造不仅是纯粹的视觉符号,更是动画影片的文化精神主旨所在。角色的深层塑造主要是性格塑造,展现动画人物的人格魅力和气质因素,传达动画影片的文化精髓和思想内涵,与观众形成情感联系。在宗教中,耶稣与释迦牟尼二人的外貌特征、言行举止和所代表的宗教不同,体现的教义和文化思想也不尽相同,本章节笔者以研究动画中耶稣和释迦牟尼的角色塑造为重点,向读者阐述了动画角色塑造中基督教和佛教文化的不同。

西方如镜,东方如影,这是对基督教文化和佛教文化差异的贴切形容,基督教源于西方,是西方文明的重要思想来源和精神基础;佛教起源于东方,是东方文化的精神淬炼和思想起源。

表现基督教文化题材的动画影片中非常注重耶稣角色的塑造,纵观以基督教文化为主题的各类动画影片,对耶稣外形特点的塑造在设计理念和思路上保持一致,棕色的毛发,刚毅的面庞和眼神中流露出来的善良,与圣卷中的耶稣形象相吻合。在《耶稣复活》中,耶稣倾听到门徒的祷告,他复活了,从坟墓中走出,这时耶稣的造型整体上似大病初愈的人,经历钉在十字架上的劫难,耶稣身形瘦弱,往日刚毅的面庞更加柔和,头部呈圆形,磨平了棱角,重生后的希望之光照耀着门徒们。康定斯基认为:“直线是面的全盘否定,曲线本身就是面的核心。若情况依然不变,这两种力就继续一步步将曲线压弯,已经形成的弧线将迟早到达一度是起点的地方,起点和终点会聚在一处,形成最后的稳定,同时又是最稳定的平面图形——圆形。”在康定斯基看来,圆形是对周围环境所抱的平和态度,逐渐趋于融合,起点与终点交汇,最终达到圆的自我圆满。耶稣为拯救世人,经历死亡、重生,始终平和的对待众生,印证了基督教的宣扬平等、宽恕与博爱精神,这样的造型风格是写实的造型,逼真,与故事情景相符。

在《拯救耶稣》中,五只动物展开了一场通往仁爱和宽容的旅程,历经种种磨难终于把耶稣救出来。这部动画片在角色设计上运用了夸张和拟人的手法,让观众看到一个与众不同的青年耶稣形象,面部轮廓呈三角形,眼神熠熠生辉,充满希望,没有神的威严,平易近人,与动物一起惺惺相惜、彼此信任,共度劫难。康定斯基以“温度”的角度来谈线条,他说:“垂直是“暖”,水平是“冷”,而斜线则根据其位置会呈现出暖或冷,对角线亦同。而依相关位置配置特定元素时,可达到不同的效果。”生活中,垂直的线使人感到挺拔、坚强有力和方向感;水平的线使人感到平衡、宁静与安定;斜线使人感到发展、方向与动态感,由不同线条组成的三角形,给人一种稳定、平衡和力量的感觉。动画中的耶稣在磨难中不断救赎,在与动物的交往中传播爱与力量,用夸张、拟人的手法把耶稣和动物塑造的有血有肉、有情有义,是基督教奉献、大爱、平等的文化体现。

两部动画影片中对同一个动画角色采用了两种截然不同的表现手法,形成不同的形体特征和造型风格,一个注重写实,形象更为直观、具体;一个夸张、拟人,角色更为艺术、生动。在康定斯基看来,形式与内容的关系,就是形式与精神的关系,就是形式与心灵的关系。基督教文化是一种以基督教为其存在基础和凝聚精神的文化形态,包括其崇拜上帝和耶稣基督的宗教信仰体系,以及相关的精神价值和道德伦理观念。两部影片虽然表现手法不同,但所体现的基督教宣扬平等、宽恕、博爱,爱所有人,爱人如己,以至于爱我们的敌人的思想境界是一致的。

表现佛教文化题材的动画影片中不仅重视角色的外在形体特征,而且重视提炼角色的内在精神气质。动画片《三个和尚》中,采用写实手法描述小和尚的形象,把小和尚的单纯幼稚、活泼可爱的形象设计的惟妙惟肖;采用夸张手法描述胖和尚的形体特征,把胖和尚的懒惰、自私刻画的入木三分;采用写实手法描述老和尚的形象,把老和尚的正直、古板展现的淋漓尽致。虽然对每个角色的形象设计各具特点,表现手法不一,角色性格迥异丰富,但是三个和尚的形体设计有一个相同点就是旨在角色人物中融入了中国传统佛教形象,以“似与不似之间”为造型准则,讲究简练、单纯,省略到极致,身体的头部、躯干,甚至包括五官都是用简单的几何体来表现,大体运用了椭圆形和方形的不同组合来达到了风格迥异的效果。三个和尚的五官和身体设计都用到了点线面,康定斯基理论认为,点线面与精神密切相关,无论是点、线还是平面的圆形、方形都蕴含着精神内容。圆具有“绝对”之意,即真理是独一无二的,世上万物在因果循环中流转往复;具有“圆满”之意,包含世间万象万物,追求圆满和永恒。因此,和尚的圆形头部和椭圆形的身体看似简单的几何图形,实则寓意佛教的圆满和完美。三个和尚的长相和身材不仅反映出三位不同的性格特征,也反映了佛教文化的不同教义,小和尚体现出本真,老和尚是悟道,胖和尚是历经磨难,通过修行达到彻底觉悟,最后圆满。

日本经典动画片《聪明的一休》中,运用夸张手法为观众描绘了一位机灵、聪慧、善良、勇敢的一休形象,成为家喻户晓的动画角色。一休的形象设计恰到好处的应用了康定斯基的点线面理论,面部五官灵动、立体,圆圆的眼睛就是用到了点,翘起的嘴角用到了线。点是“雄辩与沉默”,一个点在一个空白的画面上,它是“雄辩”着自己的存在;要是點的数量增加了,这时的点在画面上不再是“雄辩”,而是“沉默”。点的数量、大小和形状随情况而改变,与佛教的教化相通,佛祖教化众生学会容忍,随境遇而安,豁达心境。线具有张力和方向,线条的长、短、粗、细、曲、直、方向等因素的变化产生了不同形态、不同个性的形式感的视觉语言,与佛教宣扬的处世之道、修行之法理念一致。一休的手势动作也被弧线的优雅描绘的生动深远,我们通过一休看到的是日本佛教文化的行善、助人的精神,这也和佛教的教义相融合。

以佛教为主题的动画影片中,同是和尚的角色,采用了夸张、写实、变形都多种手法,使得同一角色绽放不同色彩。不论是何种手法,归根结底离不开点线面的处理,康定斯基点线面理论在佛教动画角色的形象设计中被充分体现,圆的点重复的排列就是线,线的多种重复是面,佛珠是点,连接佛珠的是线,也可以被理解成佛教教义是大家努力,才会圆满,一个人毕竟身单力薄,众人拾柴火焰高,万众一心才会功德圆满。点线面勾勒的动画形象体现的佛教教义都是行善乐施、追求圆满、普度众生,修道悟道,这也是感化众生的佛教文化内涵。

综上所述,在动画影片中,尽管角色形体特征和造型风格有所差异,但都能将其想要表现的宗教含义恰到好处的传达给观众。在基督教文化的影响下,创作者用多使用刚劲线条,让形象方正,于基本造型中体现基督教的教义:博爱、宽恕、平等。而在佛教的影响下,线条简单,造像圆润敦实,体现了佛教的本意:普度众生,功德圆满。动画设计师通过自我认识、自我调整,从而使宗教、人格与艺术实现审美统一,让动画与宗教文化和谐共生。

猜你喜欢

康定斯基动画影片点线面
吴冠中的点线面
勾股定理应用“点线面”
收藏康定斯基
实例研究动画影片中国文化新元素的视觉呈现与应用——以《雪人奇缘》中呈现的中国文化元素为例
东郊记忆——点线面
绘画点线面
浅析动画电影中“听”语言的特点与功能
构图技法对动画影片观众视觉效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