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积极老领化视角下的老年人社会参与及社会工作的介入路径

2016-03-21孔德华

卷宗 2016年1期
关键词:积极老龄化社会参与社会工作

孔德华

摘 要:随着中国老龄化进程的不断加快,老年人的养老问题日益突出,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积极老龄化是目前应对人口老龄化的科学政策框架,老年人的社会参与对促进积极老龄化有重要意义。实现老年人的社会参与,丰富其晚年生活,是对传统养老模式的有益补充,也是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的有效途径。文章从老年人社会参与的理论和现实依据分析了老年人社会参与的必要性,基于影响老年人社会参与的主要因素,探索了社会工作介入老年人社会参与的路径。

关键词:积极老龄化;老年人;社会参与;社会工作

2002年联合国第二届世界老龄大会正式提出将“积极老龄化”作为应对2l世纪人口老齡化的“政策框架”。“独立、参与、照料、自我实现、尊严”逐渐成为世界公认的老年工作基本原则①。老年人社会参与,更是被提升到“老年人的基本权利”和“老年人应该享有的充实的生活”的高度,在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受到广泛关注。中国在《老年人权益保护法》中也提出“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教、老有所学、老有所为、老有所乐”的老年人权利保障目标。老年人社会参与可以让老年人发挥自己的睿智和才能,展现自身价值,不仅是“老有所为,老有所乐”的基本内容,更是实现“老有所为、老有所乐”的基本途径。随着社会工作在老年人社会服务中的介入越来越深入,本文在分析老年人社会参与的必要性基础上,探索了社会工作介入老年人社会参与的路径,以期通过社会工作的介入,为老年人社会参与整合资源、提供平台。。

1 老年人社会参与的必要性

老年人社会参与,就是在老人的身体健康条件允许的前提下,老年人为满足其自身的生活、情感需要,实现自我价值而与社会接触互动,参与一切有益于社会的活动,以建立“不分年龄,人人共享”的社会的过程②。任何人都生活在一个特定的社会群体之中,不可能脱离社会或群体而离群索居。老年人在晚年能够继续与社会的互动,保持与社会交换的资本,发挥自身价值,才能提高幸福感,因此,社会参与对于提升老年人生活质量特别必要。

(一)老年人社会参与的理论依据

活动理论(ActivityTheory)认为,个体在社会中的角色并不因为年龄的增长而减少。一个人只要在生理和心理上有足够的能力,他便可以扮演其角色、履行其义务③。社会生活帮助老年人重新认识自我,保持生命力。活动理论家Havinghurst和Albrechth还认为,如果一个老年人的社会参与层面越高,他的精神和生活的满意度就会越高。因此,老年人不能因为年龄的原因,被剥夺参与社会活动的权利和扮演社会角色的机会。老年人应积极开创其他补偿性角色取代失落的角色,把自身与社会的距离缩小到最低程度。站在社会工作者的立场来讲,社会不仅在态度上应鼓励老年人积极参与他们力所能及的一切社会活动,而且应努力为老年人参与社会提供条件。

延续理论(ContinueTheory)着眼于社会撤离理论和活动理论或者片面强调撤离或者一味主张活动的缺陷,提出了自己的观点。该理论认为无论什么样的年龄阶段,人们总有着不同的个性和独特的生活方式,而个性在人们步入老年时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老年人的生活面貌④。在延续理论看来,如果一个人在老年时仍能保持中年时代的个性和生活方式,那么他便会有一个幸福的晚年。特别对于性格外向,爱好交际的低龄老年人,在身体条件允许的情况下继续参与社会活动,发挥他们的智慧,满足自己的兴趣爱好,非常有益于身心健康。

社会交换理论的创始人乔治·霍曼斯(G.C.Homans)认为,利己主义、趋利避害是人类行为的基本原则。因此,人与人之间具有普遍的功力关系,他们之间的互动根本上是一种交换过程。在社会交换理论中,老年人的权利大小将依据其资源,如地位、金钱、技术减退或丧失后剩余的能力而定,因其本身条件受限,失去社会认可、影响力和独立性,老年人自然成为无力的群体,倾向于充当依赖者和服从者的角色。因此,要提升老年人的地位,就要增加其资源,提高其价值资本。社会参与是增加老年人经济资源、信息资源、社会支持资源的重要途径。换言之,社会参与可以增加老年人的社会交换资本,提升老年人的社会价值、社会地位以及自身的效能感。

尽管,活动理论、延续理论以及社会交换理论都有其局限性和片面性,但是对老年人的社会参与都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在身体条件允许下,老年人的社会参与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是显而易见的。

(二)老年人社会参与的现实依据

第一,传统的家庭养老为主的养老模式,正面临着来自家庭结构、居住方式、人口流动和文化观念等方面变化的挑战,出现越来越多的“空巢老人”、“独居老人”和“候鸟老人”。第二,机构养老模式,存在床位供不应求、服务理念滞后、专业人才不足等问题,不能有效满足老年人的养老需求。第三,社区居家养老模式在理论上结合了上述两种模式的优越性,但其对社区发展程度要求较高,城乡发展不平衡的情况下,难以惠及更多的农村老年人。基于上述三种养老模式存在的困境,结合理论上的支持,提倡老年人积极参与社会,提高自养能力不失为养老事业的有益补充。一方面,老年人社会参与可减轻家庭养老模式中子女的赡养负担,维护家庭稳定;另一方面,参与社会活动能帮助老年人维持较好的精神状态,增进身心健康,从而减轻国家医疗和照料的负担;老年人参与社会经济发展,变单纯的消费群体为生产主体和消费主体的统一体,可以提升社会整体的福利水平。此外,倡导老年人积极参与社会还有助于消除社会排斥,实现社会融合,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和本质体现。

2 影响老年人社会参与的主要因素

(一)传统观念的束缚

一方面,社会上普遍存在老年人就应该安详晚年的观念,认为老年人在基本生活得到保障后,应享受安宁、休闲的生活,不应再去外面参加活动。还有一部分人为老年人贴上“多病”、“迟钝”、“糊涂”的标签,认为老年人行动缓慢,参与社会活动可能给自己造成伤害,还可能妨碍活动正常进行。另一方面,老年人自己对生活的要求比较简单,满足于“吃饱穿暖”的最基本需求,主动压抑社交与自我实现的需求,或者感觉自己有能力为儿女减轻负担,就应该为他们照顾孩子,出去参加活动,就是“不务正业”,自己不愿意参加社区活动,还可能对别人的老人参与社会活动表示不满。这些都是中国的传统文化对老年人社会参与造成的观念性的束缚,促进老年人社会参与首先要转变这种不利的观念。

(二)社区支持的匮乏

经济发达的城市社区,特别是新兴社区,服务设施、专业服务人员等养老服务体系相对较完善。但是,农村社区以及经济欠发达的城市社区不仅养老服务体系的硬件设施硬件设施(如健身设施、老年人活动中心等)跟不上,可供老年人参与的政治、经济、文化、娱乐等活动更是缺乏。社区在老年人服务方面理念较落后,提供的服务倾向于解决弱势老年人的基本生活保障问题,对大多数老年人的精神生活关注不足,老年人没有或者缺少参与社会活动机会和平台。个别老年人的社区参与只是老年人凭兴趣自发组织,社区未能有效激励或者组织老年人参与社会活动。

(三)社区服务专业化程度低

根据国内学者对社区的调查结果分析,现在活跃在社区服务的社区管理者和服務人员大多没有接受专业的教育培训,缺乏专业的服务理念和服务技能,在老年人服务方面片面重视老年人的物质保障,忽视老年人社交、尊重和自我实现的精神需求。要提高老年人社区参与热情,创造老年人社会参与的环境,需要有专业的工作人员,如社会工作者、有经验的志愿者等的介入与引导。专业的工作人员可以依据自身的专业知识和工作经验去评估老年人的实际需求、挖掘老年人的潜力和整合社区资源,搭建“老有所为”“老有所乐”的服务平台。虽然近几年来政府对专业社会工作者的培养力度加大,培养了一批专业的社会工作者,但是专业人员多集中在个别发达城市的社区,经济欠发达城市和农村,几乎没有社区配备专业社会工作者负责老年人服务,老年人社区参与处于无人关注、无人负责、无人引导的“三无”状态。

3 社会工作介入老年人社会参与的路径

社区专业社会工作人员的缺乏相当程度上影响了老年人社区的参与度,在社区配备专业的社会工作者开展老年人社区服务是引导老年人社会参与、提高社会参与质量的必要条件。社会工作者介入老年人的社会参与有以下几个路径可以借鉴:

(一)观念重塑

社会建构理论指出所有人的日常生活都建立在自己为之赋予的社会意义上(Ray,1996)。对所有人来说都一样的“固定现实”并不存在。如果老人把晚年视为社会活动较少,偏重内省的日子,那么就会减少社会参与。相反,如果老人把这一时期看成是做所有自己早年没时间做的事情的时机,那么就可能会偏向有较多的活动⑥。老年人对社会参与的消极态度以及社会对老年人的刻板印象—─社会财富的消耗着、社会发展的拖累、家庭中的麻烦等观念阻碍和排斥了老年人的社会参与。可见,老年人自我消极塑造与社会的“污名化”塑造共同影响了老年人社会参与的主动性和能动性。因此,社会工作者应该了解老年人的自我建构以及社会对老年人的观念和叙事建构。一方面,尊重老年人的价值观和自决权,帮助其参与与价值契合的活动;另一方面,要通过个案辅导促进老年人自我积极构建,通过社区“积极老龄化”宣传,促进社会对老年人观念的转变,降低或消除内化到个体意识中对老年人的认知偏差以及情感排斥⑦。

(二)政策倡导

“赋权”是社会工作者提供老年人服务的重要价值理念和服务导向。为老年人“赋权”,一方面要激发老年人自身潜能,增强其自我维权意识;另一方面,要优化政策环境,为其享有权利创造制度条件。政治参与机制不完善或者流于形式,强化了老年人在社会参与过程中的挫败感,进而弱化了老年人对社会参与的积极认知。参与渠道畅通和健全的参与制度是老年人参与社会活动的根本保障。因此,社会工作者应该发挥政策影响、政策倡导的角色,提倡政府建立健全社会参与制度,为老年人政治参与提供公平而公正的机会,借助有效的社会政策消除政策性歧视,为加强老年群体与社会的联系,实现老龄社会的和谐发展奠定制度基础。

(三)资源整合

社区缺乏社会参与的平台,或许对于参与意愿不强的老年人影响并不是很大,但是对于有参与需求的老人,直接影响的就是生活的质量,甚至是对社区的满意度。社会工作要争取社区的支持,并充分调动多方参与,整合人力资源、场地资源、智力资源等为开展老年人服务营造一个软件和硬件兼备的平台,保证有足够丰富的社会活动可以参与,活动本身有足够场地提供、足够的志愿者支持和足够的智力支撑。

(四)项目开发。

“积极老龄化”在某种程度上讲,也就“老有所为”。邬沧萍教授把“老有所为”定义为:“老年人自愿参与社会发展,为社会所做的力所能及的有益贡献。⑧”社会工作者一方面要开发常规性的让老年人发挥余热的系列增值活动项目,让老年人通过参与活动,发现自身价值,提升自身价值。例如,开发低龄老年人的再就业项目、老年人社区服务志愿者项目、老年人原创艺术品义卖等公益项目。另一方面,要适应了解老年人的真实需求,为他们开发形式多样的在教育和培训项目。如手机软件应用、电脑基本应用、乐器、书法、花鸟养育等多样性、系统化的服务,让他们“老有所学”,进而能“老有所为”。除此之外,让老年人“老有所为”还要让他们“老有所乐”,社会工作者要组织和引导老年人开展文化娱乐活动,发展社区老年人文化产业,满足老年人多元化的需要。例如,组织开展音乐欣赏、跳舞、棋牌等活动,丰富老人的业余生活。

4 总结

积极老龄化以尊重老年人的人权为前提,以独立、参与、尊严、照料和自我实现为原则,以“承认人们在增龄过程中,他们在生活的各个方面,都享有机会平等的权利”为出发点,努力创造条件让老年人回归社会,充分发挥其技能、经验和智慧。实现积极老龄化不仅是对老年人的尊重,更是社会发展的内在需求,而实现积极老龄化的重要途径就是老年人积极的社会参与。老年人通过积极参与社会活动走进社会、融入社会。从老年人自身来讲,社会参与让其实现了生存的价值,获得生命的意义,促进了身心健康;从家庭层次来讲,老年人的社会参与减轻了儿女养老的物质负担,还减轻了养老的精神负担;从更高层次来讲,老年人的社会参与促进了社区的融合和社会的和谐。因此,社会工作介入老年人的社会参与,为老年人社会参与创造条件、搭建平台,不仅提高了老年人的生活质量,也促进了社会福利的提升。做好老年人社会工作,社会工作者在介入过程中要切实了解老年人的真实需求,综合利用多种专业工作方法,充分整合社会资源,尽力为老年人开展多元、专业、系统和优质的服务。

参考文献

[1]刘颂.积极老龄化框架下中国老年人社会参与的心理健康价值研究[C].会议论文.2013.

[2]曲江川.老年社会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1).

[3]周玉萍,薛仲,康永征.老年社会工作[M].知识产权出版社.2008(1),第116页.

[4]周玉萍,薛仲,康永征.老年社会工作[M].知识产权出版社.2008(1),第118页.

[5]吴仙.探析老年人社会参与的有效途径[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1(3).

[6]凯瑟琳·麦金尼斯—迪特里克.老年社会工作:生理、心理及社会方面的评估与干预[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第二版).2008(1),第77页.

[7]李宗华.老年人社会参与的理论基础及路径选择[J].山东: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9(4).

[8]邬沧萍,王高.论“老有所为”问题及其研究方法[J].老龄问题研究.1991(6).

猜你喜欢

积极老龄化社会参与社会工作
网络民粹主义近十年(2007—2016)的研究梳理
积极老龄化视角下的酒店营销创新研究
社区退休老人的老有所为与社会工作介入
以社会工作视角解决四大国有控股银行服务质量提高困境
“积极老龄化”中的社区居民自治与社区邻里网络的构建
浅析儒家文化对老年社会工作的影响
积极老龄化视野下的老年体育发展对策
积极老龄化面临的问题及其实施途径
普利兹克奖2016新标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