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打造“志愿之城”的实施路径探索

2016-03-21张驰

卷宗 2016年1期
关键词:留守儿童

摘 要:2013年武汉市政府十件实事第8点提到要建设留守儿童关爱服务站10个;2014年武汉市政府十件实事中第10点继续提到要新建留守儿童关爱服务站10个,并探索建立服务站健康运行机制。江汉大学作为市属高校第一时间响应号召组织志愿者投入到服务留守儿童活动中。基于此,本文将对“志愿之城”的发展进行探索讨论,希望对今后的志愿工作提供参考。

关键词:志愿之城;江汉大学;留守儿童

2014年1月,武汉市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上人大代表王波指出,目前武汉市经济社会发展进入到一个关键期,如果将武汉打造成“志愿之城”,就能树立城市特有的名片,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重要的精神动力和人才支撑。2013年9月,江汉大学体育学院20余名学生组成“关爱留守儿童”志愿服务团队,服务五所留守儿童关爱服务站点。在志愿工作收获了不少经验,也面临着诸多问题。下面以江汉大学体育学院“关爱留守儿童”(以下简称“关爱”)志愿服务团队为例,阐述打造“志愿之城”的几点实施路径。

1 志愿者团队

(一)志愿者身份认定

在本次“关爱”活动中,武汉市妇联给每一位志愿者派发工作牌,以便确认其志愿者身份。但在工作过程中我们不难观察到,工作牌的使用率并不高。志愿者的身份并不能仅靠一张卡片、一顶帽子、一件T恤来认定,而是需要以更官方、更正规的渠道给予身份。每一次志愿服务活动都由志愿者参与完成。在这一过程中,志愿者和活动本身是各自独立,还是应该建立一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互依靠、相互支撑的互助互关系呢?显然,在我们看来,后者是更为理想、更为科学的状态。

(二)志愿者身份认同

在本次“关爱”活动中,因为属于市级项目,由市级部门牵头组织,服务时间较长且具有教育意义,志愿者在每次服务中饱满热情,认可度较高。当自己认可了自己,对自己的身份有了自豪感、对所属的组织有了归属感、对所做的事业有了责任感,志愿服务质量的提升才指日可待,志愿服务系统建设也可由此起步了。同时,社会的认同会伴随着志愿服务质量的提升而加强。社会认同不光是对参与志愿服务的人员的认可,还是对志愿服务这一行为的认可,继而对活动、活动主办方、负有监管责任的政府方面都会有相应的认同。这样,为武汉市发展成为“志愿之城”打下了内部和外部的双向基础。

(三)志愿者团队管理

对志愿者团队的管理目的在于减少人员的流动性和志愿服务的规范化。让有资本、有能力、有时间的人都能加入到志愿服务活动或志愿服务他人的队伍里来,尽可能地全员志愿者,打造名副其实的“大爱之城”。就团队管理来说,最起码的规范化是让志愿者们各得其所。从前面说到的,组织一支全员参与的志愿者团队,要把这件事落到实处,就得让每个志愿者都能够真正地发挥自己的作用。

2 志愿服务活动

(一)志愿者基本保障

本次“关爱”活动中志愿者们的人身安全是院方最为关注的。留守儿童关爱服务站所在的学校都位于武汉市远城区的偏远乡村,志愿者为了节省时间、保持状态、提高效率,每次都选择包车前往服务站点。短期意外险的购买成本并不高,但是由于观念的原因、或者是避免麻烦等,少有购买保险再出门组织活动的行为。

按照市妇联要求以及志愿者理应具备的服务意识和奉献精神,志愿者不允许拿服务点的一瓶水、一盒饭。另外志愿者为了按时到达,中午饭都来不及吃就上了车,下车后就开始组织活动,水都喝不上。如果社会周边的支持能跟上话,志愿者的难题应当能得到较好的解决。

(二)服务活动周边支持

结合我院本次志愿服务的实际,服务活动所需要的周边支持就是有合作的保险公司提供保障、有爱心车队负责接送、有配套饮食或固定餐标。

目前,时间相对集中、次数相对较少、人员相对较多的大型志愿服务活动一般都按以上标准操作。但是有很多是按一次补贴一定费用来折算的。这种方法相对来说较为简单粗暴,正是这样的行为使得原本以奉献精神为主旨的志愿服务活动渐渐变得利益化起来,甚至有向兼职类型转向的趋势。往后发展,可能会出现志愿服务活动被市场经济导向的局面。

(三)服务活动效果监督

扫清志愿服务活动中存在的问题,目的是为了减少志愿者负担、扫清志愿服务活动开展的障碍,从而推进志愿服务活动的有序进行,同时,要对服务活动进行监督,对服务活动效果作出考察和评估。这是建设一支规范化的志愿团队的重要环节。监督是全面的监督:从个人到组织,从细节到整体,从预期到结果。只有当方方面面达成了共识、形成了标准,志愿服务工作水平才能上到一个新的台阶,服务活动效果监督也才算是真正志到了监督的效果。

3 志愿服务运行系统

(一)人员储备体系

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中提到:“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从小抓起”。目前大部分志愿者来自高校大学生群体,这是因为青年易于指挥、体力充沛、精力充足。未成年人在监护人的陪同下参与一些力所能及的志愿服务活动,培养关爱他们、乐于奉献的精神。中老年人同样有参与相关活动的权利。

在各年龄段、各社会阶层、各行业都加入到团队中来后要对志愿者进行基本培训。培训的內容和形式可以分为大众型和专业型。大众型主要从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规范道德行为准则、指导志愿服务基本礼仪等方面进行;专业型顾名思义是对某一专业领域相关知识作普及。

(二)人员分配体系

人员分配主张两个原则:就近原则和专项原则。对专业专项要求不高的志愿服务需求,根据工作分工安排各个年龄段的志愿者参与;而对专业专项有一定要求的,则根据志愿者团队中专业的对口性来进行人员的分配。

建立专门的人员分配体系,对志愿者的年龄、专业、专长、常住地甚至家庭背景进行分类并创建数据库;其次对每一位志愿者进行注册登记,对其参与的志愿服务活动实时记录,并对服务时长进行累计,以服务次数和服务时长为依据,以便对志愿者工作能力进行评估;第三,对志愿者服务内容细化指标,对迟到早退、无故缺席、重大工作失误等情况有档案体现;最后,对整个志愿团队定期进行数据化分析,为后期吸纳或调整人员提供依据。

(三)活动运行体系

志愿服务活动的开展需要对内部活动组织和外部活动支援作有效操控。

活动运行体系主要针对某一志愿者需求到达后,在内部对拟参与志愿服务的志愿者进行组织筛选,这一项工作一方面要照顾到一大批乐于奉献的志愿者的热情,另一方面也要兼顾到活动可能需要的专业知识储备。

在外部则是指外部支援的调度。如果有保险公司、爱心车队或餐食配套的话,志愿服务活动会更加纯粹、高效和简明。外部的支援更多的是以合作的形式加入,合作的方法很多,如何操作和配合,就需要活动运行体系进行调配。

(四)监管评估体系

为了整个志愿团队健康向上发展,也为了提高整体志愿服务水平,一套监管评估体系是必需的。在对活动现场工作秩序、后期人员评估之后,由政府拨给一些优秀、先进、榜样的名额,让社会大众更多更全面地了解和认识志愿者,以此拉动全社会的关注与参与度。

建立一支有专业、有素质、有奉献精神的志愿团队,建全一个有组织、有体系、有分工的志愿服务运行系统,是建设的需要,是发展的需要,志愿精神需要传递,“大爱之城”就在前方。

参考文献

[1]熊玉琴.中国志愿服务谱写精神文明建设新篇章[J].党建,2015(3).

[2]熊玉琴.大学生志愿服务长效机制探究:以广州工商学院缘梦公益团队为例[J].清远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3).

[3]贾方、包磊、李娜.我国高校志愿者团队现状及构成因素[J].科教导刊(上旬刊),2015(6).

作者简介

张驰,江汉大学,硕士研究生。

猜你喜欢

留守儿童
农村初中留守儿童教育中的困境及对策
个案工作方法介入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研究
体育舞蹈对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干预效应的实验研究
论城镇化进程中农民工的生存写照与人文关怀
学生的个性发展与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