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水浒传》与《隋唐演义》“忠君义友”观念比较分析

2016-03-21房广涛

卷宗 2016年1期
关键词:水浒传

摘 要:我国古代两部小说巨著《水浒传》和《隋唐演义》。二者在许多方面有着相似之处,尤其是都表现出了“忠义”思想。“忠义”二字在经过历代儒家演化之后,变成了“忠君义友”之意。《水浒传》中,宋江率领的一百零八条好汉,在劫富济贫的过程中流露出强烈的忠君思想,“忠”明显居于“义”之上;而《隋唐演义》中以秦琼、单雄信、徐懋功为首的一批豪杰之士却举起了反对皇帝的大旗,他们更看重兄弟之间的情谊。“忠君义友”观念的一些差异在二书中有着各种各样的体现。

关键词:忠义观;《水浒传》;愚忠;《隋唐演义》

1 《水浒传》与《隋唐演义》之同

《水浒传》与《隋唐演义》作为传奇小说有着较多的有相同之处。首先,都系中国古代小说繁荣时期的长篇巨制。《隋唐演义》一百回,70余万字。120回本的《水浒全传》85余万字左右。其次,二者都有历史根据并具有英雄传奇性质。《水浒传》根据北宋末年宋江起义的史实演绎生发,《隋唐演义》根据隋炀帝伐陈至唐玄宗经历安史之乱那段历史演绎生发。《水浒传》中的宋江、蔡京、童贯、方腊,《隋唐演义》中的秦琼、单雄信、李密、隋炀帝、唐太宗等人,都是史有其人,史有其事。再次,都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世俗社会和底层民众的审美意识,深受普通民众喜爱,具有强大而持久的感染力,得到广泛传播。相反,很多有较高认识价值和艺术价值的其他优秀作品,由于其描写的人物、故事及体现的情调与普通百姓相距较远,被普通百姓关注、记住的东西不多,因此相比于《水浒传》和《隋唐演义》而言,流传性不广。

2 “忠君”思想的差异之处

(一)愚忠至死 死而无憾

《水浒传》中,“忠”的集大成者毫无疑问落在了宋江身上,他在刺配江州的途中遇到来劝说他上梁山的刘唐时,态度很坚决:“这个不是你们弟兄抬举宋江,倒是陷我于不忠不孝之地,若是如此来挟我,只是逼宋江性命,我自不如死了。”到了山上见了晁盖,也是百般不愿,极力推托。在他心中,如若上梁山,便是“上逆天理”、“下违父教”,不能尽忠,而且对不起父亲对自己的教导,即便后来上了梁山,也是“权借水泊避难,专等朝廷招安”。晁盖死后,宋江做了梁山的头领,第一件事便是将“聚义厅”改为了“忠义堂”,可见“忠”在他心中的地位。

另一体现是招安,梁山内部对招安是持反对意见的。对弟兄们的反应,宋江是耐心讲解:“今皇上至圣至明,只被奸臣闭塞,暂时昏昧,有日云开见日,知我等替天行道,不扰良民,赦罪招安,同心报国,青史名留,有何不美!因此只愿早早招安,别无他意。”宋江对皇帝,对朝廷可以说是忠贞不二。

(二)忠君与否 缘何不同

同是豪杰之士,同是杀尽贪官污吏,同处于昏庸无能的帝王统治之下,为什么宋江会表现出一种“愚忠”,而《隋唐演义》中的英雄“不忠”呢?首先,从书中所描绘的时代背景来看,宋江处于已经具有了一百年基业的北宋末期,他的“忠义观”在当时的北宋王朝,不是他的个体意识,而是一种社会心理,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到了仁宗时代,“二程”、“理学”出现,主张“存天理”,“灭人欲”。这样,又进一步使封建传统的“三纲五常”得到强化,在民间深入普及。然而,《隋唐演义》中众位英雄处于隋唐交替之际,隋建立前是南北朝时期,天下本就四分五裂,战乱四起。秦琼之父秦彝是北齐武卫大将军,后周主出兵伐齐,齐兵大溃,秦彝战死。581年,北周外戚杨坚代周称帝,即隋文帝。可以说隋朝与秦叔宝有着间接的仇敌关系,叔宝对隋的“不忠”是可以理解的。其次,从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而言,《水浒传》中所反映的创作思想是比较复杂的。施耐庵是元末明初人,在元末社会矛盾日趋激化的情况下,像梁山好汉那样劫富济贫的行为是很容易被人们认同的,但是在文人士大夫的心中,这些本为“盗匪”的人物,只有接受招安,效力朝廷,才是最好的归宿。《隋唐演义》成书于康熙年间,作为清初之人的褚人获,不得不说他还是受到了明末李贽的影响的。因此在《隋唐演义》中,众位好汉也是凭着自己的心性行事,没有彻头彻尾的受到伦理道德的束缚,他们选择忠于值得忠心之人。

3 “义友”的各自初衷

(一)出生入死 义字当头

讲义气不得不提宋江,为救晁盖,他杀阎婆惜;为救时迁,他扰祝家庄;为救卢俊义,他攻北京城;为给晁盖报仇,他打曾头市等。他之所以能够坐上梁山的第一把交椅,靠的就是一个“义”字。在招安、征辽、征方腊的过程中,兄弟们都跟着他出生入死,死心塌地。“义”是梁山好汉聚集的巨大精神动力,“义”是梁山好汉生死相托的牵引绳。

《隋唐演义》中并无将“义”集大成者于一人。王伯当跟随魏公李密出生入死,即使李密兵败投降,也不离不弃。秦琼是“有勇仗义,只听母亲教诲,似吴国专诸的为人”,因此,被人称作“赛专诸”。他为救程咬金而“灯前焚捕批”,古今罕见。程咬金为不让叔宝为难,也是甘愿被捕,且不供出尤俊达。罗士信为保护秦叔宝家人,更是用尽全力,不惜拼上自己的性命,可谓义薄云天。。

(二)同为义气 初衷不同

《水浒传》中众位豪杰跟随宋江上山,大多是因宋江名声所致。一闻宋江,不管三七二十一,纳头便拜,甘愿上山,并无半点犹豫。而宋江真的如人们认为的那样仗义疏财、讲义气吗?有的时候是,而有的时候“义气”只不过是宋江和吴用为了赚一些兄弟上山的由头而已。为赚朱仝上山,派李逵将一个知县的四岁儿子打死,知县亲子一死,朱仝走投无路,只能投靠梁山了;为赚卢俊义上山,吴用用计,扮作算命先生,骗卢俊义将四句谶言,即后来所谓的“反诗”写于壁上,就是那四句谶言,再加上“陷害”,使得卢俊义家破人亡,差点冤死刀下。亏得宋江等“搭救”上梁山,才保一命。这种先害后救的方法,是宋江一贯的伎俩,效果不菲。

再看《隋唐演义》,单雄信是潞州二贤庄庄主,“是个延纳的豪杰”。他与叔宝结义之后,便处处为叔宝着想。叔宝回家心切,他欲以厚赠叔宝,又恐他多心不受,便做一副新鋪盖起来,将白银打扁,缝在铺盖里。后来叔宝被捕,他又花千金救之。叔宝在去山东投奔来护儿的途中到单雄信庄上拜谢,雄信把杯放下就催叔宝起身回家,原来叔宝之母宁夫人寄书雄信,称身体有恙,请叔宝速归。雄信为朋友细心至此,可谓义气深重了。《隋唐演义》中的众位豪杰可以说是处处为兄弟着想,绝不会有任何加害兄弟的想法,更不会为逼迫兄弟入伙而有“先害后救”之说。他们都是凭着一颗真心结交义士,这种“义”比宋江等人费尽心机赚弟兄入伙要坦荡得多、纯洁得多!

纵观二书,《水浒传》中作者要表现忠君思想的意图是十分明确的。从宋江的身上,我们可以看到作者施耐庵作为地主阶级文人士大夫对儒家传统伦理道德的发自内心的信奉。梁山好汉的整体忠义观是“忠”在先,“义”在后,“忠”是凌驾于“义”之上的,以致因“忠”而灭“义”。尽管大家对《水浒传》的忠义观大多都保持肯定的态度,但由于历史认识水平的限制,《水浒传》中所宣扬的“忠义”和“替天行道”,终究是有其局限性的。而《隋唐演义》中众位豪杰虽然也有忠于明主的,但大多还是义气当先,义在先而忠在后。作者褚人获在李贽学说的影响下写众位豪杰之义,就是想让读者欣赏这一“义”之可贵,从而揭示更具取向性的真正之“义”,也为我们今天交友提供一个参考。由上可看,二者的忠义虽有相同之处,但更多的还是价值取向的天壤之别。

参考文献

1.商传.明代文化史[M].北京:东方出版中心,2007.351-352.

2.郭英德.中国古代文学通论·明代卷 [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2004.277-279.

3.马幼垣.水浒论衡[M].北京:三联书店,2007.307.

4.庆啓娟.论《水浒传》的忠义观[J].科学大众,2008.(04):23.

作者简介

房广涛(1980-),本科,现就职于安阳职业技术学院助教,专业方向汉语言文学。

猜你喜欢

水浒传
《水浒传》中鲁智深的人物特征探微
读《水浒传》,看北宋社会风俗
真正的好汉——读《水浒传》有感
试论《水浒传》的道教思想
德译《水浒传》——欧洲最早、最奇、最经典的译本
《水浒传》绰号中智能文化的解读
时代悲剧——浅析《水浒传》中宋江人物形象
《水浒传》(节选)教学案例
四大名著,如此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