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心理资本视域下的高职生创业教育研究

2016-03-21李昱霏

卷宗 2016年1期
关键词:心理资本创业教育高职生

摘 要:高职生的就业问题是当前重要的社会民生问题,创业是就业的源头,通过创业带动就业。因此,高职院校该如何做好创业教育成了重中之重。心理资本的提出为高职院校的创业教育翻开了新的一页。创业成败的客观因素不可控制,可以控制的是创业者的主观因素,心理资本正是这一主观因素。本文在心理资本视域下分析心理资本的四个因素并将其运用于高职生的创业教育,为提高高职生的心理素质和创业成功率提供依据。

关键词:心理资本;高职生;创业教育

基金项目:江苏省职业技术教育学会2015-2016年度职业教育研究立项课题“区域职业院校开展创业教育与实践的现状调查研究——以连云港市为例”,批准号:XHDY2015028

随着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国家急需职业教育的发展,为我国的产业发展提供一线高技能应用型人才。温家宝总理在十一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上作政府工作报告时指出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高等职业教育为各行各业培养和输送了专业、技能等应用型人才。高职生毕业后通常面向与其专业相关的职业岗位就业、深造。《2014年教育蓝皮书》数据显示,高职高专院校初次就业率为78.1%,但是存在就业岗位社会地位偏低、薪酬偏少等问题,就业质量无法保障。因此,创业成为高职毕业生的新方向。为此,国家和地区相应的出台了有关政策与法规为高职生提供了良好的创业环境及技术支持,高职院校也积极开设创业教育课程,讲授创业知识和技能。然而,2014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指出,2013届高职高专毕业生自主创业比例仅为3.3%,比西方发达国家大学生创业率的20%要少得多。《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职业教育要着力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和就业创业能力。教育部在《关于以就业为导向深化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职业教育应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走产学研相结合的道路。就业是根本,创业是就业的源头,通过创业带动就业。因此,高职院校对学生的创业教育势在必行。

创业教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称为教育的“第三本护照”,被赋予了与学术教育、职业教育同等重要的地位。创业教育是培养人的创业意识、创业思维、创业技能等各种创业综合素质,并最终使被教育者具有一定的创业能力的教育。目前,我国高职院校对创业教育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将创业教育课程纳入“正规课程”的必修课中。通过举办讲座、课堂理论教学等方式传播了创业知识、创业的法规与政策、面试技巧等理论知识。然而,创业是一项实践技能,很多高职院校的创业课程存在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轻意识、重技巧轻思维的问题,进而导致无法将所学创业知识应用于实际,甚至部分学生缺乏创业精神与意识,缺少创新思维。靖治的研究表明,系统性的实施创业心理训练方案可以显著提高创业心理水平。张蔚,李哥的研究也表明有针对性的团体心理训练对提升大学生职业核心能力有显著的效果。综上所述,从心理层面上研究创业教育很有必要。

心理资本是个人在成长和发展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一种积极心理资源或状态。著名管理学家Fred Luthans教授提出心理资本是经济资本、人力资本及社会资本之外的第四大资本。在创业过程中,创业压力来自四个方面:1、资金的缺乏,这属于经济资本范畴,是对创业者资金的要求。2、知识储备不足,这属于人力资本范畴,是对创业者专业技能、经验、知识的要求。3、缺乏社会支持,这属于社会资本范畴,是对创业者社会关系、社会人脉的要求。4、对失败的恐惧,这属于心理资本范畴,是对创业者潜力的挖掘。前三个因素都属于客观因素,人为很难控制。心理资本范畴的对失败的恐惧属于主观因素,可以通过创业教育等方式来改变。因此,在心理资本视域下研究高职生的创业教育很有意义。

心理资本是一种积极的心理因素,更强调在创业时需要认识到“我是谁,我想成为什么样的人”。Luthans提出心理资本的具体表现为:(1)在面对充满挑战性的工作时,有信心(自我效能)并能付出必要的努力来获得成功;(2)对现在和未来的成功有积极的归因(乐观);(3)对目标锲而不舍,为取得成功在必要时能调整实现目标的途径(希望);(4)当身处逆境和被问题困扰时,能够持之以恒,迅速复原并超越(韧性),以取得成功。由此可见,心理资本主要包括四个方面:自我效能感,乐观,希望和坚韧性。掌握这四个方面的内容,就能很好的培养高职生创业的心理资本。

1 运用策略,提升创业的自我效能感

自我效能感是指个体相信自己能够调动为在特定情境下成功地完成特定任务所必需的动机以及认知和行動资源。创业自我效能感特指对自身创业能力的信心与信念。创业自我效能反映的是个体对自身完成创业目标的能力的知觉力。在创业教育中,高职院校该具体使用几方面的策略来提升高职生的自我效能感:(1)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模拟创业活动,例如模拟创业大赛等,让学生在模拟中增加创业经验,获得自我效能感。(2)开展暑期创业实践活动,投入一些创业基金,让学生在实践中不断丰富自己的创业经历,从而培养了创业意识,提升创业自我效能感。(3)通过示范作用来推动自我效能感的提升。榜样的经验替代作用是自我效能感的形成的重要影响因素。高职院校可以通过树立一定的创业榜样来激发高职生的创业热情,进而提升自我效能感。例如邀请本校创业人才返校演讲,与学生共同分享和探讨创业时的心得与体会。通过校园网站、校园报纸、校园广播、校园宣传栏等形式宣传创业经验和创业理念。(4)从心理健康教育入手,让学生学会控制情绪,提升情商,完善心理健康水平,从而形成较高的自我效能感。

2 积极归因,保持创业的乐观精神

在创业实践过程中,有成功有失败。有的人在遭遇失败之后倍受打击,从此一蹶不振。然而重要的不是成功与失败的结果,而是对成功和失败的归因。美国心理学家韦纳提出了成就动机的归因理论,他分析了成功与失败的结果及个体对此结果的反应,提出个体对行为结果能否正确归因会影响个体的情感,从而影响个体随后对行为的期望和活动倾向。正确的归因有助于调整心理状态,从而坚定自己的信念,保持创业的乐观精神。如何在创业时做到积极归因呢?(1) 将失败归因于不稳定的、外部的、可控制的原因,例如努力因素。学生将失败归因于自己不够努力,就会更加激发他的成就动机。当学生把精力放在自身是否努力时,他就不在乎一时的成败。(2)将成功归因于稳定的、内部的、可控制的原因时,会强化进一步行为的动机,例如能力。学生会认为此次创业任务的成果是个人能力的结果,本人是有能力做好创业活动的。借此激发学生的创业热情,保持乐观的创业精神。

3 调整目标,播种创业的希望种子

创业目标的确立不仅要考虑到个人主观的兴趣、爱好和实际能力,更需要充分考虑到一些客观因素。从主观因素来看,确立目标需要切合自身实际。首先树立创业意识,是自己的主观意愿让自己去进行创业活动,而不是随意的从众,随大流。其次是把握自身的实际情况,结合自身的优势,选定合理的创业目标,而不是人云亦云,赶潮流。从客观层面上来看,社会是创业者的舞台,在社会环境中创业需要考虑到社会的总体需要,创业的领域是否饱和,创业者的活动是否能得到社会认同,都是社会总体需要的体现。基于上述所言,高职院校的创业教育应该从确立创业目标着手,帮助高职生树立正确的、符合实际的、有科学论证的创业目标。这样可以使高职生在创业过程中重新定位自己的创业目标。如果目标定位高于自己的能力,就会脱离现实,不易实现,从而产生挫折感,丧失创业的希望。如果目标定位过度低于自己的能力,会使创业者的内在潜能无法得以发挥,创业活动也会失去希望。只有分析创业者的实力和创业环境,调整创业目标,才能在创业者心理播种希望的种子,创业的大树才能发芽开花最终结出胜利的果实。

4 提高逆商,磨练创业的心理韧性

逆商AQ是指人们身处逆境时的应对能力,包括面对挫折的能力、摆脱困境的能力和超越困难的能力。在创业过程中,逆商的高低是创业成功与失败的关键。当代高职生多为“90后”,从小生活在父母的保护伞下,拥有优越的生活条件和无忧无虑的生活环境,很少感受到生活的压力和艰辛,因此逆商一般较低。有研究显示,自主创业人群中有80%的人都会经历失败,此时逆商低的人就会出现情绪低落,对失败恐惧,最终对创业失去信心,创业活动半途而废。高职院校创业教育开设逆商教育,能增强高职生的情绪控制能力,增强他们对逆境的认知能力。进而提升人格魅力,增强组织的团结协作能力。高职院校可以设计逆商情境,开展创业拓展训练。在创业拓展训练中,设计一些专门的挫折情境,例如让学生完成一个人根本不可能完成的任务等。通过这些设计,在训练中磨练高职生的意志,让他们在艰辛与挫折中体验失落的情绪,提高逆商。

5 结语

从心理层面分析创业所需要素,开拓了创业教育的新领域。除去客观因素外,我国高职生创业失败的主要原因在于创业者所具备的心理资本不足。创业教育不仅需要教给学生如何解决客观问题,更需要注重心理资本,从积极心理学的角度关注创业者的心理问题。教育学生,在创业时提高自我效能感,相信自己的努力會换来成功;对创业的成功与失败有着正确的积极的归因;调整自己的创业目标并锲而不舍的坚定自己的目标;即使在追求目标的过程中经历挫折与失败也要迅速复原,持之以恒,增强心理弹性,面对失败,取得成功。

参考文献

[1]靖治.北京市下岗再就业人员心理训练之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

[2]张蔚,李哥.团体心理训练在提升高职学生职业核心能力中的应用研究[J].科技资讯,2010(18):219-220

[3]Luthans F,Luthans K,Luthans B.2004.Positive Psychological Capital:Beyond Human and Social Capital.[J].Business Horizons,2004,47(1):45-50.

作者简介

李昱霏(1987-),女,江苏省连云港市,助教,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心理健康教育。

猜你喜欢

心理资本创业教育高职生
知识型员工心理资本提升策略研究
素质拓展与贫困生心理资本的关系研究
创业型大学青年教师心理资本问题探析
构建高校研究生创业实践平台的有效途径分析
在经济新常态下地方本科院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研究
基于“创业岗位”需求的新课程体系建设研究
三年制高职生与五年制高职生学习力比较研究
基于自律的当代高职生自我教育探析
要为高职生打造更多的“学习路径”
浅谈高职生讲演能力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