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航海类高校学科建设研究
2016-03-21潘辉
摘 要:航运发展离不开航海类高校的发展水平,航海类高校为航运提供人才支持和智力保障以及科学研究,而这些的基础就是航海类高校学科建设,所以研究航海类高校学科建设模式从而形成竞争优势显得至关重要。本文在梳理我国航海类高校学科建设的历史及演变后,对比分析了国内外航海类高校学科建设模式的类型,并在此基础上为提升我国航海类高校学科建设优势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航海类高校;学科建设;对策
1.引言
与综合类高校相比,具有航运特色的航海类高校从自身现实条件出发,结合行业特色,依托现有特色学科,积极拓宽学科领域,加强学科交叉,多学科协调发展,形成可持续发展的“学科专业生态群”。强化优势特色学科,积极支持重点学科,以高新技术提升传统学科,大力发展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扶持和加强基础学科及人文社会学科。所以航海类高校的发展始终以学科建设为核心而开展的。而航运作为建设海洋强国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更要肩负起国民经济和国家强大的历史重任。
2.我国航海类高校学科建设的历史及演变
2.1 中国高等航海教育的兴起(1909-1953)
19世纪中后期,中国的轮船航运业虽然有了一定发展,但当时在轮船上从事驾驶、轮机操作业务的高级船员都是外籍人士,这对于维护我国航权和经营民族轮船航运业非常不利。随着中国近代高等教育的发展,学习西方科技和思想的西式教育开始受到重视,促进了近代中国航海教育的产生。经过漫长的准备阶段,上海高等实业学堂增设船政科(1909年),由此發展而来的邮传部上海航务学院是中国海运高等教育历史最为悠久的学府。
随着中国民族航运业的发展,清政府邮传部积极的筹措设立单独的高等商船学堂,成立了邮传部高等商船学堂,设高等、中学、预科三个层次。
1952年8月,中央交通部、教育部根据国务院关于高等院校调整的精神,为新中国海运实业培养大批新生力量,决定将上海航务学院和东北航海学院合并成立大连海运学院。后福建航海专科学校的并入,使得大连海运学院成为新中国唯一的海运高等学府,开启了中国高等航海教育新时期。
2.2 单一航海专业演变之路(1954-1976)
在1953年全国高等工业学校院系调整之后,大连海运学院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相对稳定,苏联及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经济建设发展办学经验与模式成为学校建设的主导方向和目标,教育层次和服务功能逐步完善,办学规模越来越大。经过一系列专业调整,我国高等航海教育的专业体系初步稳定,专业分类相对齐全,教学设施齐备,教学条件优越。
2.3 新时期的改革与发展(1977-1993)
我国的高等教育经历了“文化大革命”的打击和破坏,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工作重心得到恢复和发展,并伴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并走向繁荣。在20世纪90年代初期,我国的高等航海教育在教育水平与质量、教育层次与服务功能、办学条件与规模等方面确立了在国际同类院校领先的优势地位。这一时期,大连海运学院作为我国高等航海教育的领军力量,在学科建设方面取得了较为出色的成绩。
2.4 建设世界第一流高等航海学府的战略机遇期(1994至今)
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我国交通运输事业跨越式发展的背景下,“科教兴交”和“科教强交”等机遇造福了我国高等航海类院校,“211工程”建设得以实施,促进世界一流高等航海学府的形成,学科建设工作也取得丰硕成果,办学水平显著提高。建立起现代化建设需要,航海特色突出,多学科、多层次和多种办学模式的综合性海事大学以及世界一流高等航海学府,是我国高等航海类高校在21世纪的发展目标和时代责任。
3.国内外航海类高校学科建设模式的类型对比分析
3.1 国外航海类高校学科建设模式的类型
3.1.1专业教育型学科建设模式
德国、荷兰等西欧国家是这种以专业教育为主的学科建设模式的典范。学生除进行理论和实践教学外,还要接受模拟器训练和其他专业证书训练。德国从事航海教育的人员包括专职和兼职教师,航海师资较强,一般都有硕士以上学位、海上经历和教师资格证书。
3.1.2实践与科研并重型学科建设模式
以此模式设置的学科既涉及到了高级船员实际操作的技术课程,又包含了大量的航运管理等方面的航运陆上课程。学生培养不再只局限于高级船员,更加重视科研能力的培养,提供硕士、博士学位教育。
3.1.3衍生型学科建设模式
随着航运技术的提高和世界经济发展,越来越多的航运界陆上职业正在不断升温,具有海上经历的航运界陆上人才成为当今世界航运领域的热门和紧缺人才。
3.2 我国航海类高校学科建设模式的类型
我国航海类高校的学科建设模式可总结为“大规模综合型学科建设模式”。目前我国有三十多家培养高级航运人才的培训机构,有四所设有航海类专业的大学,其中大连海事大学和上海海事大学航运特色比较鲜明,且发展水平处在我国高级航运人才培养上居于领先地位。
通过对这两所航海类高校的调查,可以发现它们都具有鲜明航运特色的多学科综合性大学。国内航海类高校均采取一贯式教学模式,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和操作实务的训练相比于西方国家航海类高校而言显得力度不足。虽然两所高校都具有相对齐全、先进的实验模拟设备,并具有实习船等设施,但是从学时分配和日常教学上来看,我国航海教育总体上还是重理论、轻实践的教育形式,相对于职业教育,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不强。
4.提升我国航海类高校学科建设优势的对策
4.1 建立特色优势学科和交叉学科非均衡发展模式
4.1.1办学定位决定理性学科建设机制
航海类高校担负着培养高水平航运人才,促进航运产业技术创新,推动航运业快速健康发展的重任,必须明确办学定位,在满足行业发展需要的前提下,不断提升航海类高等教育的水平。
4.1.2特色优势学科群可以促进生长型学科体系
通过集中资源重点建设传统优势学科和特色学科,并在科研发展和学术成果上取得突出成绩,形成优势力量,并在此基础上带动相关学科群的发展,促进新兴、交叉学科的建设,形成动态的学科建设体系。
4.1.3学科生态体系促进学科交叉融合
学科的交叉融合有利于新学科的萌发和新技术方法的应用,同时有利于原创性科研成果的产生,培养出高层次、复合型的创新人才。航海类高校应大力发展新型学科和交叉学科建设,加强学科间的联系和相互支撑的强度,保持传统特色学科的优势地位,促进多学科的协调、互动发展。
4.2 产学研合作能够提升科研创新能力和服务社会能力
首先,航海类高校应将自身视为航运业发展的一部分,以满足市场需求为前提,及时捕捉市场信息,适时、主动地调整专业结构,发展新兴、交叉学科,调整和淘汰学科方向长期不明、社会需求不大、不具备竞争力的学科,形成合理的学科体系。
其次,通过打造科研实验基地和承担、参与重大科研项目,培养高水平科研人员,促进行业技术创新,不断提高在航运领域的影响力,提高竞争力水平。
再次,参与国际交流与合作,不但可以很好的宣传我国的航运科技的最新成果和航海教育的成就,扩大世界知名度,而且可以及时地了解国际海运界的最新知识、经验和技术,促进新知识的交流与合作,提升我国航海教育的水平。
最后,通过创新培养模式,培养高水平航运复合型国际化人才,即具有国际视野和通晓国际规则的人才,并通过半军事管理,船上实践等途径增强学生的吃苦精神和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提高航运人才的综合素质。以提高我国航海教育的国际地位,增强我国航海教育的影响力和竞争力。
参考文献
[1]翟亚军.大学学科建设模式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07
作者简介
潘辉(1979-),武汉交通职业学院航海学院讲师,主要研究领域:航海技术、海事管理、交通管理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