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女娲补天》的教学设计与课后反思

2016-03-21武汉市青山区钢城三小张婷婷

成才 2016年2期
关键词:女娲板书想象

■武汉市青山区钢城三小 张婷婷



《女娲补天》的教学设计与课后反思

■武汉市青山区钢城三小张婷婷

鄂教版《语文》第七册《女娲补天》按要求分2个课时上完,以下是我对第2个课时的教学设计与实际教学后的反思。

一、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学习复述故事。

2.学习女娲冒着生命危险拯救人类的勇敢精神和高贵品质。

3.通过读文,让学生对阅读神话故事产生兴趣,并从中感受我国古代劳动人民丰富的想象力。

教学重难点:

1.通过朗读、想象,了解女娲怎样冒着生命危险,克服重重困难把天补好。

2.体会女娲的勇敢、顽强的精神和无私的高尚品质,感受我国古代劳动人民丰富的想象力。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神话故事——女娲补天。(学生齐读课题)

2.复习本课生字词:

天哪熄灭浓稠液体震裂燃烧喷射冶炼轰隆隆欢歌笑语熊熊大火

3.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课文第一自然段,了解到女娲补天的原因是——(生回答)天塌地裂。

4.师出示图片及声音,这番景象多么可怕啊!齐读“远远的天空塌下……许多人在水里挣扎。”

5.看到孩子们在水火中挣扎,女娲是什么心情呢?(指名说,指名读“女娲难过极了。”)

(二)学习第二自然段,总结批注方法

1.指名读第二自然段,思考:女娲为了救孩子们做了些什么?(指名回答,师引导用词语总结并板书:求雨灭火、造船救人)

2.师总结批注方法:当我们读完一段话后,要想一想这段话主要讲了什么?可以用一个简单的词语或短句概括,写在相应段落旁边,这是做批注的一种方法,这也是学习语文的一种好方法,我们在下面的学习中可以尝试。

(三)精读3~5自然段,想象补白,感受女娲精神

1.人们暂时安全了,但天上的大窟窿仍然在喷火,为了孩子们,女娲依然做出一个决定——师范读:女娲决定冒着生命危险,把天补上。

2.你们也读读看,从这句话中你体会到什么?(根据学生回答,相机指导朗读,初步感受女娲的坚定,勇敢、无私)

3.勇敢也好,坚定也好,从中我们也能体会到补天绝非易事,女娲能克服困难补好天吗?(出示学习提示:①默读3、4自然段,想想女娲遇到了哪些困难,她是怎样克服的?②画出重要的词句,尝试做批注。学生先根据提示自学)

4.交流体会,感受人物宝贵品质,指导朗读

师:女娲遇到的第一个困难是什么?(指名回答,引导总结,板书:找石难)

从哪些词句感受到找石难?抠词品句,情感朗读“她原以为这种石头很多,用不着费多大力气,到山上一看,全是一些零零星星的碎块。”

(引导学生从“零零星星”体会石头数量少,分布散,所以难找。指导朗读。)她忙了几天几夜,找到了红、黄、蓝、白四种颜色的石头,还缺少一种纯青石。

A.指名回答,学生从“几天几夜”谈体会,指导朗读

B.师出示图片,引导学生想象,深入体会“找石难”。(学生根据图片想象,同桌讨论后再指名回答)

第一天,女娲来到危险的沼泽边,她小心翼翼地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天,女娲来到高高的山崖边,她鼓足勇气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三天,女娲_____________;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四天……

C.师引读:再难,我也不能放弃——女生读

为了孩子们,再苦再累我也不怕——男生读

再坚持一下,我一定能找齐——生齐读

④于是,她找哇找哇,终于在一眼清清的泉水中找到了。

学生从“找哇找哇,终于”体会找石的不易,师指导朗读。

预设:她不停地找。(尽管她已经很累了,生读)

她到处找。(茂密的草丛中找到了吗?于是——指读;黑黑的山洞中找到了吗?于是——指读;幽深的谷底找到了吗?于是——齐读)

⑤功夫不负有心人,她找到了吗?还有哪个词体现找石不易。(生感情朗读“终于”,师相机评价引导朗读,感受女娲历经艰辛找到后的激动、喜悦之情)

⑥据说女娲补天一共用了三万五千六百块五彩石呢!从你们的脸上老师看到了惊讶,敬佩!让我们合作读,读出对女娲的敬意。

⑦补天过程中女娲还遇到什么困难?(指名回答,总结板书:炼石难)

出示句子“炼了五天五夜,五彩石化成了很稠的液体。”

学生抓住“五天五夜”说体会,相机指导朗读,读出“炼石难”。

师引导补白想象,感情朗读:

大火烤得她汗不停地流,她没有休息——第一组读

火舌烤裂了她的嘴唇,她咬牙继续——第二组读

粘液溅出烫伤了她的皮肤,她忍痛坚持——齐读

⑧找石难,炼石难,女娲克服困难的法宝是什么?(指名回答:勇敢、顽强、善良、无私、伟大……)

⑨师板书并总结批注方法:我们可以把对文章、人物的感受用简单的词写在相关语句旁边,这也是批注的一种方法。

5.五彩石炼好了,终于可以补天了!(指名读“女娲把它装在一个大盆里……立刻被补好了。”)

6.课文用什么方法描写女娲补天的?(引导学生圈画动词,做一做、读一读)从女娲补天的动作中感受到什么?(指名回答)

7.多么神奇啊!故事到这里似乎意犹未尽,我们能给故事想象一个结尾吗?(同桌讨论后再指名回答)

天火_______,天空又________,天边还_________,大地上又恢复了____________,人们又__________,看到这一切,女娲____________。

8.师总结:看,有了丰富的想象,你们也能讲出精彩有趣的故事!

9.同学们喜欢这个故事吗?想试着讲一讲这个故事吗?

出示“因为……所以……”“先……接着……然后……再……最后……”,用这些词语结合板书上的内容,试着讲讲这个故事。

10.学生思考后,指名简单复述故事。

11.师小结复述故事方法。(提示同学根据板书内容在课文相应地方将批注补充完整)

(四)拓展延伸

1.课文改编自《山海经》中的《女娲补天》,原文情节更精彩,想了解一下吗?(出示一部分原文故事图画及内容)

2.同学们喜欢神话故事吗?为什么?师总结:神话故事就是远古劳动人民观察自然并加以想象创造出来的,充满了神奇的色彩,非常具有吸引力,今天我们通过课文的学习,也尝试了用想象创造故事的方法。我国的大部分神话故事都出自《山海经》,喜欢的同学回家可以查找了解一下其他的神话故事,在班级中开个神话故事会。

板书

22女娲补天

原因经过结果

天塌地裂求雨灭火补好天

造船救人

找石(难)

炼石(难)

勇敢、顽强、无私

二、课后反思

《女娲补天》是鄂教版第七册第22课,本单元课文选编的主题是“英雄品质”。本文围绕着女娲冒着生命危险拯救人类展开故事,凸显女娲的勇敢和无私的高贵品质。

课文文本内容较为浅显,学生基本阅读没有障碍,如何突破难点感受女娲这一人物的英雄品质?如何让语文学习的方法渗透在语文课堂教学中?以下是我执教本课后的反思。

(一)抓准“留白”,解读文本

通过本文的教学,我认为越简单的文本想象的空间就越大。实践证明,抓住了文中的“留白”,我的课堂教学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1.挖掘词句空白,走近神话人物女娲

为了子女们重新过上幸福快乐的生活,女娲补天,这不仅仅是一个决定而已,可以称之为“壮举”。可是文章中只有一句简单的过渡语“女娲决定冒着生命危险,把天补上。”如何能让学生体会到这一点呢?教学过程中,我先设计了一个教师的激情范读,通过老师对这句话的朗读,学生自己再反复读,说说从这么简单的一句话中听懂了一些什么?果然,孩子们读懂了文中的留白——生1:我看出来女娲很勇敢,也看出来她坚定的决心。生2:我感受到女娲很爱孩子们,为了他们可以牺牲自己的生命。生3:补天不是很容易的事情……有了理解的基础,感情朗读自然是水到渠成了。

2.体验人物真实内心,抓住内心独白

这篇文章语言平淡朴实,几乎没有人物心理活动描写,可是在体会人物形象时,如果不抓住内心活动来感受,总会觉得人物形象不够丰满生动。怎样才能让孩子们进一步走进这个神话人物的内心世界呢?在交流讨论女娲补天遇到的种种困难时,学生们找出了文中的句子“于是,她又找哇找哇,终于在一眼清清的泉水中找到了。”很容易的,学生们都说出了女娲找到纯青石很不容易。可是,仅仅只此而已吗?显然不是的。

所以,我设计了一段补白引读:

在茂密的草丛里,她找到了吗?(生:没有)于是——

在黑黑的山洞中,她找到了吗?(生:没有)于是——

在幽深的山谷底,她找到了吗?(生:没有)于是——

在这一番引导后,学生的“终于”一词感情读得不一样了,我顺势评价“是呀,老师从你的朗读中感受到了女娲内心的激动与兴奋。谁还能读出女娲此时的心情?”

这段人物内心的补白设计很好地引导学生更深地体会到了女娲顽强的意志和无私的母爱。也使这位神话人物的英雄形象跃然眼前。

3.抓住一笔带过的描写,想象补天的艰难过程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

在本课中,对女娲艰难寻找五彩石的过程用“几天几夜”一笔带过,为了能让女娲“克服万难补天”的形象具体化,让学生对人物的内心有真切的体会,我设计了这样的口头练笔:

听了同学们的描述,老师脑海中仿佛看见——

第一天,女娲来到危险的沼泽边,她小心翼翼地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天,女娲来到高高的山崖边,她鼓足勇气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三天,女娲________________;她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四天……

通过这样的情节想象,学生既真切地体会了女娲这几天几夜是怎样度过的,进一步感受到人物顽强的意志,又锻炼了语言的表达。

还有描写女娲炼石难的一句“炼了五天五夜,五彩石化成了很稠的液体。”一个“五天五夜”,孩子能说出来炼石花了很长时间,可是这一过程仅仅只是时间长吗?显然不是,于是我补白引导:

大火烤得她汗不停地流,她没有休息——生读

火舌烤裂了她的嘴唇,她咬牙继续——生读

粘液溅出烫伤了她的皮肤,她忍痛坚持——生读

在这样一轮轮的补白引导朗读中,学生通过老师语言文字的引导来想象,通过自己的朗读来表现,就是读进了文本,读出了情感。

(二)渗透语文学习方法,重视学生语文能力的养成

1.批注方法的渗透

不动笔墨不读书,批注体现着学生对文本的感悟,是学生与文本最直接的对话。四年级上学期的学生是在初步认识学习这一语文学习方法的过程中,所以我在本课的教学中渗透了批注学习方法的指导。在朗读第二自然段后,引导学生概括女娲为了救孩子“求雨灭火、造船救人”,老师总结“读完一段话后要想一想讲了什么,用简单的词语或句子概括写在旁边,这是批注的一种方法。”在感悟女娲艰难的找五彩石,炼五彩石过程后,提问“是什么法宝让女娲克服一个又一个困难?”学生回答后,老师总结“我们把自己对课文、对人物的感受写在相关词句旁边,这也是批注的一种方法。”

2.复述方法的指导

复述课文其实考查的是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首先要建立在对课文充分理解的基础上,然后对于课文条理有很清晰的认知,最后还要能用流利的语言表达讲述,看似简单,其实对我们的孩子来说是有难度的。课文学完后,我提供了“因为……所以……”“先……接着……然后……再……最后”两组词,让学生根据板书内容试着讲一讲这个故事。提供了方法,列出了纲要,给足了时间,跳一跳学生够着了这个果子,非常清晰流畅地简单复述了课文。我相机总结“复述课文先要熟读课文、理解内容,然后理清顺序,简单概括,最后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可以展开合理的想象。”

3.语文学习能力的养成

重视朗读训练。多种形式的读,自读、默读、齐读、男女生读、分组读、师生读、教师范读,让语文课堂始终书声琅琅,充满语文味。

重视品读词句,教给学生研读文本的方法。划一划句子、圈一圈词语、说一说自己的体会、简单做批注。将怎样读书的方法渗透在课堂教学的环节中,让每一个学生在语文课中都能真正有所收获,逐步形成语文学习的能力。

重视语言表达训练。引导学生根据图画想象,说一说女娲怎样艰难的寻找五彩石;根据文章内容想象,补充课文结尾;学完全文根据方法指导复述课文。学生在一次次说的练习中学会语言文字的运用,掌握表达的方法。

教师只有深刻地解读文本,充分了解学生,多琢磨,才能设计出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案。教学后的及时反思也能帮助我总结利弊,为今后更好地开展教学活动打下坚实基础。

责任编辑郑占怡

武汉市新一轮学前教育保教实验展示活动举行

2016年1月13日,武汉市新一轮学前教育保教实验学前展示活动在湖北省直机关第三幼儿园多功能厅隆重举行。武汉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基础教育研究所所长张汉强、学前教育研究室主任张敏,武汉市教育科学研究院资源中心主任方河滨,以及来自武汉市各城区的教研员们出席了本次活动。

活动分为经验交流、教学展示、互动点评、专业总结四大环节。在经验交流环节,省直机关第三幼儿园、江岸区珞珈幼儿园、省直机关第一幼儿园分别从教研团队、教研实效、教研选题三个维度对园本教研进行了深入的剖析,引发了与会园长、教师们的认真思考。在现场教学展示环节,青山区第二幼儿园张凝老师、江岸区珞珈幼儿园叶凯老师分别展示了“谁是配音王”(中班)、“朋友的来信”(大班)两节语言活动课,并进行了现场活动反思。展示的两节优质活动课设计巧妙,注重精讲多练,过程也是适合幼儿的游戏化方式,获得了现场观摩教师的一致好评,起到了良好的引领示范作用。

教学展示活动后,张敏主任从活动的立意和设计两方面进行了精彩点评,方河滨主任也就如何利用资源中心的媒体资源服务幼教教学一线作了简短的发言,张汉强所长对本次活动精彩的经验交流和教学展示予以了高度的评价,并对今后武汉市幼教教研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此次活动为推进武汉市新一轮学前教育活动的深入开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武汉市教科院基础教育研究所供稿)

猜你喜欢

女娲板书想象
快乐的想象
女娲
细观察 多想象 善表达
女娲造人
女娲造人
硬笔书法教学板书实录(二)
这些并不是想象,有些人正在为拥抱付费
那时我们如何想象未来
女娲造人
好的板书是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果的重要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