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高考改革新方案的地理选考复习方法初探
2016-03-21姚秀元
姚秀元
(长泰县第一中学, 福建 漳州 363900)
基于高考改革新方案的地理选考复习方法初探
姚秀元
(长泰县第一中学, 福建 漳州 363900)
“三维综合复习法”就是以区域地理空间为第一维度、以普通地理要素为第二维度、以历年高考综合题为第三维度的综合复习方法。这种复习方法能够用较少的时间把高中地理知识的一些重点难点和需要拓展的理论知识,分散下放到一些较典型区域进行一步到位的“三维综合复习”,达到快速提高学生“在复杂情境中对多元地理知识进行综合应用”的能力,从而提高学生解答加试题的水平。
高考改革;地理复习;方法
根据浙江省关于统一高考招生改革方案,地理学科的第一次选考时间被安排在高二上学期初的10月,第二次考试时间最迟也必须在高三下学期的4月完成。很显然备考时间比改革前减少半年至一年以上,但从浙江省公布的地理科选考内容要求和2015年10月选考试卷分析来看,考试的内容和难度与原来的地理高考要求差不多。那么如何解决时间少与复习内容多的矛盾呢?笔者认为采用“三维综合复习法”是最佳途径之一。所谓“三维综合复习法”就是以区域地理空间为第一维度、以普通地理要素为第二维度、以历年高考综合题为第三维度的综合复习方法。
一、以区域地理空间为第一维度,加强横向联系力求全面覆盖
《浙江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暨高考选考地理科考试标准》对考试内容和考查程度提出了明确要求:学业水平考试只考必考要求70分,而选考地理的考生除了考必考要求70分外还要加考30分的加试题。从2015年10月开始实施的地理选考卷来看,30分的加试题就是两道15分的分别以世界区域和中国区域为载体的传统综合题。所以选考地理复习的主要目标就是如何提高区域综合题的应试能力。因此,选择世界地理和中国地理中典型的重点和热点区域进行初高中地理知识高度融合的复习,并注意不同区域间的异同点比较分析,着重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和提高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是第一维度的要求。
1.区域地理概念
区域是地球表面的空间单位,它是人们在地理差异的基础上,按一定指标和方法划分出来的。由于目的不同,所用指标和方法不同,人们所划分出的区域类型也不同。这里所说的区域地理,是指传统的世界地理和中国地理所划分的区域类型。课堂上选择各种类型且具有代表性的区域作为复习重点,着重教给学生方法。按此方法让学生自主全面系统地复习,力求做到世界和中国各区域都全面覆盖。
2.区域定位
对于每一区域的复习首先都要从区域(空间)定位入手:①要求记忆该区域在世界经纬网中的经纬度位置(也叫绝对位置),对于较小区域重点记住经过该区域中心的经纬度,对于较大的区域既要记住经过该区域中心的经纬度,还要分别记住东西部与南北部的主要经度与纬度;②要求记忆该区域的相对位置(包括该区域与周边的政区、地形区、海陆等位置关系);③要求记忆该区域的轮廓特征;④要求记忆该区域一些特殊地理事物的特征及位置(如山脉的走向、河流的干支流结构与流向、湖泊的形状特征以及城市、交通、名胜古迹等)。
3.区域地理内容
在区域定位基础上,进一步重点掌握区域地理特征及其成因。综合分析该区域的自然地理各要素(重点地形、气候、水文)特征及其成因和人文地理的农业、工业、人口、城市、交通、资源利用等各方面有哪些突出的特征?为什么有这些特征?在人类活动中存在什么问题和如何解决这些问题等,进行详细的分析和总结概括并加以强化记忆。在掌握各区域地理特征的基础上,还要注意从不同角度进行不同区域之间的异同点比较,从而更加牢固地掌握区域特征,也更突出独有特征的重点掌握。把每个区域地理特征及成因都掌握清楚了,那么所有高考题涉及的内容也就尽在其中了。
二、以地理要素为第二维度,加强纵向联系力求深度理解
地理学科高考考核的四大能力要求是:①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②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基本技能;③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地理基本原理与规律;④论证和探讨地理问题。从地理学科的知识体系来看,每个地理区域都是由地理各要素组成的,初中地理以展示区域各地理要素的特征表现为主,高中地理是以地理要素来构建知识体系,重在地理要素特征的成因分析。因此,只有把高中地理各要素的主干理论知识与初中地理区域特征有机融合起来,才能更有效地提高学生综合应用地理知识的能力。也就是说,要以区域为载体,结合具体区域情境对每个重要地理要素的特征、成因及其影响等进行深入拓展与延伸。即对每一个区域的复习可按照“在哪里?”→“有什么?”→“为什么”?→“怎么样?”→“怎么办?”等层层深入地进行初高中地理知识的融合,着重培养学生地理核心素养和综合应用地理知识的能力,这是第二维度的要求。
下面以“东南亚”区域复习为例。
1.“在哪里?”(位置与范围)
“在哪里?”就是首先要对区域进行定位,主要包括经纬度范围(绝对位置)、海陆位置(相对位置)和空间范围。东南亚地处亚洲东南部,主要由中南半岛和马来群岛两大部分组成。大致位于东经100°至东经140°,南纬20°至北回归线之间,赤道穿过马来群岛,绝大部分地区位于热带。
(1)中南半岛:有6个国家:越南、老挝、柬埔寨、泰国、缅甸、马来西亚,老挝是唯一的内陆国。中南半岛位于太平洋和印度洋之间,北部同中国陆地相接,南部狭长,一直延伸到赤道附近,叫做马来半岛。
(2)马来群岛:马来群岛在中南半岛的东南方,岛屿总数有两万多个,我国习惯上叫它南洋群岛,是世界最大的群岛,有6个国家和地区——印度尼西亚、菲律宾、新加坡、马来西亚、文莱、东帝汶。印尼在东南亚面积最大,也是世界最大的群岛国家,首都雅加达是东南亚最大城市。
2.“有什么?”与“为什么?”(区域特征及成因)
“有什么?”主要是搞清楚该区域有哪些突出的自然地理特征(主要包括位置特征和自然地理要素特征)和人文地理特征(主要包括资源特征和人文要素特征)。“为什么?”就是要用高中地理理论知识对该区域突出的自然地理特征和人文地理特征进行成因分析。
(1)特殊位置——东方的“十字路口”
东南亚位于亚欧大陆和澳大利亚大陆、太平洋和印度洋之间的“十字路口”位置。尤其是马来半岛与苏门答腊岛之间的马六甲海峡,它是从欧洲、非洲向东航行到东南亚和东亚各港口最短航线的必经之地,是连接太平洋与印度洋的海上交通要道。日本把马六甲海峡称为“海上生命线”。马六甲海峡,包括新加坡海峡在内,全长900千米,在马来半岛与苏门答腊岛之间,最狭窄处仅37千米,是本区的咽喉,载重通过能力25万吨。
(2)地形——山河相间,火山频发
①半岛上山河相间,北高南低。中南半岛北部地势高峻,与中国横断山脉山水相连,高山、大河由北向南延伸,形成山河相间、纵列分布的形势。主要由印度洋板块与亚欧板块相撞挤压产生褶皱形成。
②群岛上以山地、丘陵为主,地表崎岖,河流短促,平原较少,多火山活动和地震。因这里处于亚欧板块与印度洋、太平洋两大板块交界处,地壳不稳定,多火山活动和地震。印度尼西亚是世界上火山最多的国家,仅活火山就有70多座,有“火山国”之称。
(3)气候——高温多雨的气候
东南亚位于热带,终年高温。根据降水情况的不同,分为热带雨林和热带季风两种气候类型。
①马来半岛南部和马来群岛的大部分(包括大巽他群岛和努沙丁加拉群岛及菲律宾群岛南部),属于热带雨林气候,终年高温多雨。因为全年受赤道低气压带控制,盛行赤道气团,所以形成高温、多雨、潮湿、微风的热带雨林气候。这里每天上午气温很快升高,水汽在空中大量凝结,几乎每天午后两三点钟,天空即浓云密布,雷电交加,降下急骤的对流雨。全年降水量在2000毫米以上,最冷月均温≥25℃。
②中南半岛和菲律宾群岛中部及北部属于热带季风气候,一年分为旱季和雨季。因受季风环流影响,每年冬季亚欧大陆降温比海洋快形成高压(蒙古-西伯利亚高压),所以每年11月到第二年5月这里盛行来自亚洲大陆的东北季风,降水较少,形成旱季;每年夏季亚欧大陆升温比海洋快形成低压(印度低压),所以每年6月到10月,由于赤道低气压带北移到北半球,使东南信风和澳大利亚西北面的东南季风越过赤道并受印度低压吸引右偏形成西南季风控制了该地区,因盛行来自海洋的气流,降水较多,形成雨季。年降水量1500毫米左右,最冷月均温15℃以上。
(4)河流——流量大,水能丰富
①半岛上河流:受季风气候影响,流量季节变化大。受地形影响,各大河自北向南流,形成山河相间、纵列分布。自东向西依次有红河、湄公河、湄南河、萨尔温江、伊洛瓦底江等五条河流,均自北向南或东南流。其中红河在中国河段称元江,湄公河在中国河段称澜沧江,萨尔温江在中国河段称怒江。各河流上游以侵蚀作用为主,其主要特征:河谷成V字型,两岸高山耸立,水流湍急,蕴藏着丰富的水能资源;各河下游以沉积作用为主,其主要特征:河谷展宽,流速减慢、泥沙沉积,形成冲积平原。其中,湄公河平原是东南亚最大的平原,是东南亚人口稠密、农业发达的重要农业区。
②群岛上河流受地形与气候影响,共同特征:河流短促,流量丰富,落差大,水流急,水能丰富。
(篇幅所限,人文区域特征及成因等内容略)
3.“怎么样?”与“怎么办?”(主要问题与解决措施)
“怎么样?”就是要搞清楚该区域目前存在的最主要的问题及成因是什么。“怎么办?”就是要综合应用地理知识与地理原理对该区域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解决措施。
存在问题一:过去经济畸形单一(以出口热带经济作物产品或某些矿产为主,因受历史上殖民经济影响),现在环境承受着发展与人口双重压力。解决措施:首先要控制人口,同时经济向多样化发展,坚决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根据本国优势条件大力发展工业,并努力推行清洁生产;农业发展实行生态模式,加强农田基础设施建设,防治水土流失,合理利用土地资源,优化种植结构,加强科技研发、应用与推广,提升产业化水平,延长产业链(农产品深加工)等。
存在问题二:热带季风气候区容易发生水旱灾害,山区和群岛地区容易发生滑坡、泥石流、火山、地震等地质灾害。解决措施:水旱灾害通过兴修水利工程加以解决,如修水库和防洪堤,引水灌溉,推行节水灌溉技术,培育耐旱农作物等;地质灾害要采取各种防灾减灾措施来应对,如建立灾情监测预警系统,建立健全减灾工作的政策法规体系,提高建筑物的抗震强度和实施护坡工程以及植树造林等预防措施,通过宣传教育提高公民的环保意识和防灾减灾意识等。
三、以高考题讲遮评为第三维度,加强综合联系力求实战能力
《浙江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暨高考选考地理科考试标准》将地理学科知识考核要求划分为“识记”“理解”“简单应用”“综合应用”四个认知层次,并明确要求学业水平考试主要为“识记”“理解”“简单应用”三个层次的内容(70分),而选考地理的考生除了考必考要求70分外,还要加考30分的加试题,主要为“综合应用”层次的内容,其呈现形式与历年高考题中的以区域为载体的综合题相同。因此,笔者认为采用历年高考综合题按区域类编,并作为课堂教学典型例题分析和学生课后配套的精练题,具有三大优点:一是让学生真正明确掌握基本地理知识的深度和广度;二是有利于学生重点掌握和巩固地理主干知识(因高考题都是涉及重点主干知识);三是有利于学生较快提高规范答题和实战的能力。所以,做好历年的高考综合题按区域类编,并做好课堂精讲精评与学生课外精练是第三维度的要求。
总而言之,按照如上所述的“三维综合复习法”进行浙江新高考模式的地理选考复习,能够用较少的时间把高中地理知识的一些重点难点和需要拓展的理论知识,分散下放到一些较典型区域进行一步到位的“三维综合复习”,达到快速提高学生“在复杂情境中对多元地理知识进行综合应用” 的能力,从而提高学生解答加试题的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