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培养研究生创新能力的课堂教学问题探讨*

2016-03-21闫艳陈坤华胡斌梁

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6年6期
关键词:研究生创新能力课堂教学

闫艳,陈坤华,胡斌梁

(湖南科技大学 a.教育学院;b.研究生学院,湖南 湘潭 411201)

培养研究生创新能力的课堂教学问题探讨*

闫艳a,陈坤华a,胡斌梁b

(湖南科技大学 a.教育学院;b.研究生学院,湖南 湘潭 411201)

摘要:课堂教学对培养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具有重要作用,但目前存在重理论轻实践、重任务轻指导、重形式轻实质、重规范轻个性等影响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问题。产生的原因主要有师资力量不足、知识的真理观和课堂教学严谨的逻辑完整性。提升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课堂教学有效性途径是问题引路,活化知识;把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纳入导师的个体与团队考核内容;建立合作创生课堂,提升师生创新的主体活力。

关键词:研究生;课堂教学;创新能力

在“大众”创新、万众“创业”的时代,研究生教育中创新能力的培养必须落到实处,这种实处体现于研究生教育的各个环节中。课堂教学是研究生教育的重要环节,其教学文化、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教学方式等对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都具有重要的影响[1]。本文根据研究生课堂教学的现实情况探究培养研究生创新能力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

1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在研究生课堂教学中,尽管教师们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进行了许多有益的探讨,并取得了丰厚的实践性成果,但由于受到现实的多种因素的影响,仍存在一些问题,现将其归纳如下。

1.1重理论,轻实践

在人们的观念中,课堂教学就是传递成熟的理论知识与技能,这种成熟性体现为具有现代价值取向与普适性、前沿性和深刻性。这是对研究生课堂教学的客观要求与现实祈求。研究生课堂教学中重理论、轻实践是由传统的教学方式决定的,其在研究生课堂教学中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作为对专业知识的重视,强化学科的理论知识传授,而忽视理论的现实问题性;二是针对现在日日强化的创新要求,强调“创新”的理论讲授,而对“创新”实践活动组织少。

理论教学是研究生课堂教学的固有要求,但在学科内容的知识传授中强调理论的系统性、逻辑性和完整性,体现深刻性,而研究生对理论深刻性的理解需要长期的训练才能见效,且学生对学科知识的真实情境体验少,这就可能导致一部分能力不足的研究生感觉“创新”是天方夜谈之事,在现实中无从下手,无法找到突破点。

1.2重任务、轻指导

研究生课堂教学采用的教学形式一般有3种:一是教师系统地讲授一门课程;二是教师选择性讲授+学生自学;三是教师专题讲授+学生自学+专题讨论[2]。目前采用比较多的主要是第三种形式,这种形式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创新能力。其主要做法是:1)课时分配为教师讲授1/3的课时数,学生自学1/3课时,学生专题讨论1/3课时(或其它比例)。2)内容安排。教师讲授基本理论,布置自学内容与专题内容,学生根据教师布置进行相关的学习和专题讨论准备[3]。

然而现实的教学中主要表现为重视任务布置而缺乏读书方法和问题凝练指导。就专题讨论而言,教师大多任由学生根据资料对现状与历程的现象描述,而不指导其如何揭示事物的本质,推进研究的深入。

1.3重形式,轻实质

在研究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一般采用教师命题的课堂讨论、学生自拟的专题发言、课程论文报告等形式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但实际操作中存在这样的问题:创新引导性不够。教师没有指导学生做好前期的阅读、资料收集与问题思考,以致学生表述内容感性,经不起考证,无法提升讨论内容的深刻性与创新性;讨论过程中启发性不够。在讨论课中,教师往往把自己当成一个旁观者,很少参与讨论,既没有将自己的观点融入到学生的讨论中,也没有有效地启发学生讨论的深入。

1.4重规范,轻个性

研究生教学中规范有两层意思:一是教学活动安排的计划与落实的规范,二是学科教育的专业性规范。从培养研究生创新能力视角主要是第二方面的规范。这里的规范强调学习内容的专业性、研究方法的学科性和成果表述的专业规范,专业性规范实质上强调专业传承,这是无可厚非的,但局限于专业视域规范,可使人的思维方式、方法和技能的标准化与模型化,这使创新主体养成思维的惰性、缺乏想象力。同时,这种专业规范忽视不同专业跨专业学生,这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学生个性发展。

2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课堂教学问题形成的原因分析

培养研究生创新能力的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其归纳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

2.1师资力量不足,导致学生创新能力缺少课堂训练

研究生课任教师不足主要表现为高水平师资数量不足和任课教师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动力不足产生的折损。目前我国研究生教育进入了一个高速发展时期,1998年招收研究生72 508人,2011年招收418 612人,2014年招收621 300人。在校研究生规模急速扩大,使高水平的教师与学生比例拉大。为此,许多学校或降低对教师水平的要求来保证研究生任课教师的数量,或扩大班额以维持研究生教学工作的正常进行。出现教师担任课程教学之目的在于巩固职业工作岗位、增加工作量,混淆研究生教育与本科生教育的差别等情况,使课堂教学偏离了研究生教育的初衷。

2.2知识的“真理”观,扼制了学生创新意识

科学知识是对普遍律则进行描述,具有高度的确定性。规则性知识因为“有利于研究生在短时间内获取大量知识,满足认知需求,也为研究生发展创造条件、解决问题提供工具和材料及个人行动提供帮助等”[4]特征而成为研究生课堂教学的主要内容。但规则性知识仅仅是研究生发展的基础,作为基础有利于发展,但不是发展本身,不能替代发展,基础也不是能力,不能替代能力。对不确定性的知识重视不够,使得学生的学习活动成为一种承袭,学习者成为别人的延伸。

2.3教学的理性逻辑性,阻止学生的创新思维

在现实教学中存在两个基本事实。一方面,教学过程强调管理者的意志,按计划要求进行相关的教学活动,且在教学活动过程体现普遍的有效性,即一般性。对研究生教学中,强调以创新能力培养为核心的情境中,就会影响学生创新思维的训练。另一方面,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以某一理性逻辑为起点,教学中“丝丝入扣”,强调知识的逻辑理性的教学,学生在创新活动中显得束手无策,无从下手,无法打开自己的创新思维和想象。

3课堂教学中培养研究生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

3.1问题引路,激活知识

研究生课堂教学中的“问题”是以现实“问题”为依据,激活知识,促使研究生的学习成为一种创新性活动。我们可以将其分为应用性问题、革命性问题、经验性问题等。研究生课堂教学中实现问题引路、激活知识应做好如下几方面的工作。

第一,指导学生扩大阅读量,做好知识储备。研究生是高级知识分子集群,需要将学习和研究并重,不仅要传承知识,而且要创新知识[5]。创新知识的前提是具备较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洞察和把握学科前沿的能力。在教学中,教师应着重指导研究生增强相关的专业知识的阅读,训练学生的专业特长,但不盲目拓宽基础知识面,应给予学生触类融通之时间与空间。学生专业知识扎实全面、做好知识储存是研究生理性创新的基础。

第二,促进学生理论知识的实践转化,激活知识。课堂教学中存在理论知识讲授和实践技能实训割裂的现象,学生往往不能把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如机械专业的学生学习了现代机械,也学习机械设计技术,如何将人性化体现于机械设计中就不会了;又如教育学专业学生学习了教育要体现以人为本,也学习了教学设计,但体现以人为本的教学设计就不会了。对此,培养研究生的创新能力,首先是要学会理论的实践转化,在课堂教学中就是通过布置作业和课业的课堂展示来促进理论的实践转化[6]。

第三,以问题为中心,提升知识活性。学生按老师拟定的领域进行专题学习,形成问题,并开展研究,学生将研究结果进行课堂展示,其他同学进行讨论、质疑和帮其完善,从而提升知识活性。老师在此主要做四项工作:一是帮助学生提升经验,凝练问题;二是指导学生查找最新研究成果,体悟问题探究思维;三是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研究方法;四是指导学生将自己认知与体悟和实际情况融合深化研究。

3.2完善教师考核机制,提升课堂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作用

高水平师资建设过程是一项长期的工作,根据现实情况提出促进教师奋发向上、快速成长的建议。

第一,加强研究生课程任课教师的考核,促进导师队伍不断提高创新素质和能力。首先,要求研究生导师每年作一次学术研究报告,以促进研究生导师提高创新能力和科研能力,以此保证其将研究生带到学科前沿和创新领域,收获创新的见解和创造性成果;其次,把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纳入研究生导师的考核指标,促进研究生导师加强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第二,推行个体和联合相结合的研究生导师制度。采取个别指导与联合指导相结合,通过发挥高水平的作用,凝聚集体智慧,促进老师提高水平。在教学中可以集体拟定专题,由任课教师具体指导,加强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同时促进教师业务水平的提高。在研究生导师考核中加强团队考核,以促进教师团队学术水平的提高,增加在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精力投入量。

第三,加强任课教师的遴选,建立合理的教师约束机制。优先选择高水平的教师担任课程教学工作;严格对任课教师的教学考核,特别是没有导师资格的课任教师;加强研究生课程教学内容与方式的集体研讨。从而在师资力量不足的情况下达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的要求。

3.3建立合作课堂,提升师生创新的主体活力

研究生教育阶段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学生、教材、媒体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有机整体,这种有机整体在于强调师生、生生间认知与情感在教学活动中的互动,是学生主体的生命及生命价值的提升。

在合作创新课堂教学中,教师与学生应树立创新、共享和共同发展的理念,建立共同的价值体系。教师作为课堂的一份子,应该利用自己专业知识与能力的某些先知先觉,了解研究生教育课堂的环境、学生的能力基础与知识需求,创建一个能够促进知识学习、交流、积累与应用的环境,促进学生课堂讨论的高质量及其主体作用的发挥,启引创新思维。

参考文献:

[1] 杨明.研究生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12.

[2] 于昆.“概论”课专题教学的回顾与思考[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0(6):24-27.

[3] 陈华东,刘冰.拔尖班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大学物理课程多元化教学模式的研究[C]//2013年全国高等学校物理基础课程教育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13:123-125.

[4] 何海燕,陈振凤.研究生教育管理创新的新维度:知识管理[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0(7):18-22.

[5] 李栋,田良臣.“转识成智”:课程知识教学的“破”与“立”[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5(7):60-64.

[6] 汤启萍,段吉安.我国研究生创新能力培育的现状"问题与对策分析[J].高教研究,2013(3):41-46.

(责任校对王小飞)

doi:10.13582/j.cnki.1674-5884.2016.06.032

收稿日期:20160129

基金项目:湖南省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教改研究项目(JG2014A025)

作者简介:闫艳(1992-),女,河南杞县人,硕士生,主要从事小学教育研究。

中图分类号:G424.2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5884(2016)06-0098-03

猜你喜欢

研究生创新能力课堂教学
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创新能力培养视角下的无机化学教学研究
推进软件产业创新能力提升
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高职音乐教育改革探讨
且行且思,让批注式阅读融入课堂教学
论研究生创新人才的培养
对初中化学课堂教学的几点思考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导入法
把“三个倡导”融入课堂教学
幸福院里出了个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