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平江一中学校特色文化建设研究与实践*

2016-03-21张勇

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6年6期
关键词:学校文化美德

张勇

(平江县第一中学,湖南 平江 414500)

平江一中学校特色文化建设研究与实践*

张勇

(平江县第一中学,湖南 平江 414500)

摘要:重视学校文化建设,已经成为当代中外教育界的共识。平江一中在学校文化建设过程中,立足于天岳书院美德文化,以求真求善、经世致用、爱国主义为价值导向,以知识传授为主线,以美德培养为目标,从三种途径入手,从四个方面展开,采用五项措施,全方位建设具有书院美德的学校特色文化。

关键词:天岳书院;平江一中;美德;学校文化

平江一中前身为始建于公元1720年的天岳书院,而“平江起义”赋予了它新的文化内涵。在这里儒家文化、湖湘文化、红色文化交相辉映。时至今日,天岳书院所蕴含的深厚传统文化底蕴和书院美德文化,为学校文化建设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1天岳书院美德文化

1.1求真求善美德

儒家学派虽然没有明确提出“知识即美德”,但他们对真知的敬仰与推崇,特别是对知识和德性的统一,告诉世人,求真求善即美德。自孔子开门授徒起,具有当代学校功能的——私学正式走上了中国历史舞台。私学以“传道授业”为目标,这里的“道”指真与善,而我们常说的“闻道”即指求真与求善。求真是对知识的学习,求善是对道德伦理的追求。求真求善是为了获得个体生命在社会的尊严与能过上幸福的生活。古私学和当代学校教育的根本目标都是用知识守护人性,孕育德性,促进个体存在的完满,培育个体人生的尊严感和幸福观。

书院另一个最大特点是注重培养学生的伦理道德,把以德育人作为书院的教育理念。各级书院都有完备的道德教育机制,一旦进入书院学习,要求以躬行道德为根本,以修身养性为重任。天岳书院完全承袭岳麓书院教学思想、办学规制,以传播经世致用之学,重视德育教育为学风。天岳书院“天径地纬,岳峙渊渟”这副门联是对其办学思想的完美概括。上联对学习提出目标,告诫学生要有一番成就,必须有天经地纬匡时济世之才;下联就德性作出要求,士者须有伟岸刚正之品,厚德载物之德。

1.2经世致用美德

甲午战争后,以湖湘士人为主的维新派站上了中国文化变革的前沿,走上了一条文化救国之路。由谭嗣同、王先谦等领衔创办的时务学堂,标志着湖南教育由旧式书院制度转向新式学堂制度,它对湖南近代教育的发展起了巨大推动作用,这也是湖南近代化教育的开端。在这种环境下,天岳书院教育要维持原状已不可能,改革变得势在必行。

天岳书院改革的内容包含在《变通天岳书院课程告示》《平江县天岳书院课程表》《致时务学堂梁院长(梁启超)书》中。洗宝幹在《变通天岳书院课程告示》中为天岳书院改革明确了指导思想,“为变通书院课程以崇实学而起人才事。照得天下之治乱,视乎人才,人才之盛衰,存乎学校。书院者,所以辅学校之不逮,人才所从出也。”天岳书院变通课程,使理想走上一条实用教育之路,尤其是将算学、外语列入五门学科之中,在湖南乃至全国县级教育中并不多见。

1.3爱国主义美德

真正将天岳书院文化推向顶峰的是“平江起义”。1928年7月22日,彭德怀在天岳书院大操坪宣布起义。从此,天岳书院的名字便和“平江起义”一起载入了中国史册。1930年7月22日,彭德怀又在这里发动和指挥20余万红军、赤卫队攻打长沙。1949年7月18日,国共两党代表在此举行湖南和平解放谈判首次会晤,促成了湖南全境的和平解放。平江起义后,天岳书院便贴上了爱国主义标签,书院也改名为“平江起义纪念馆”,成了全国青少年道德教育基地与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今天看来,天岳书院在不同时代所表现的文化特征,从求真求善,到经世致用,再到爱国主义,天岳书院文化在不同时代的转变,既是历史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也是中华传统美德在平江的培育与践行过程。天岳书院美德在不同时代都为平江、湖南的发展乃至新中国的成立产生了巨大影响。它不仅表达了平江儿女与时俱进、革故鼎新的强烈愿望和卓绝胆识,更是平江儿女对先进文化的追求与实践。这样的追求与实践,无疑是当前我校文化建设须紧密参考与对照的。

2赋予书院美德新内涵

虽然书院教学比较灵活,但基本以儒家经典著作为主。儒家推重人格的价值,对于抑制世俗价值观的泛滥,对于铸造“杀身成仁”、“舍生取义”、重视气节操守的民族性格和爱国主义精神起到了重要作用,但儒家忽视个人的权利,积极鼓吹“三纲”,否定个性自由,又起了阻碍社会的反动作用[1]168-169。

当时湖湘书院教育开展实学救国改革,主张经世致用,强调即学即用,源于当时国家和社会的迫切需要。但现在很多家长、学生乃至老师,过早追求“学以致用”,把学习与工作职业捆绑在一起,让教育变得急功近利,造成青少年信仰低俗价值观偏差。过度追求教育的实用性,就会放弃或者淡化德性的培育,这样的结果是求真与求善距离越来越远,青少年学生随着知识的增加而生命的意义越发迷失,人也逐渐物化与工具化。

教育本质就是教人求真与求善。教育必须关注个体人生幸福,“传统美德教育也必须通过生活发出力量才能成为真正的德性教育,日常生活是个体德性的养成之所”,[2]但美德教育又绝不能限于个体当下世俗的生活。尤其是学校教学不仅仅要关注知识教育,教学生学会认知,更要引导学生学会做人,实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有机整合。所以,在继承与创新书院文化美德时,要求学校既能适应科学技术发展的要求,与时俱进,把传播知识理性、科学理性的“真”作为重要职责,同时又能把人文价值之“善”与知识理性、科学理性有机统一,让“善”去引导“真”,让“真”来丰盈“善”。

3建设具有书院美德的学校文化价值观体系

3.1以书院美德为价值导向,推动学校文化自觉发展

学校作为文化传播的主阵地,它的性质决定着其是文化的集合体,本身就具有丰富的文化底蕴。学校在传播文化的过程中,经过长期发展历史积淀,自身也会形成包括教育理念和教学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系列文化。这是自发的文化。自发的文化是文化发展的第一阶段,由自发文化迈入自觉文化是文明的一大进步,然而更重要的是对文化的自觉[3]。学校成员主动对这种自发文化进行分析、反思与取舍,形成核心价值观体系,并发展与之相适应的物质环境、制度建设以及行为方式,促进学校内涵式发展,就是学校文化的自觉过程。

从1720年至今,天岳书院所形成的三个文化内核,是这所地方性书院能在全国熠熠生辉的根本原因。在其基础上建成与发展的平江一中,传承着优秀的文化基因,儒家文化、湖湘文化、红色文化已在这所学校自发落地生根。随着新世纪教育改革风涌云动,虽然学校在艰难的摸索中取得一些成绩,但改革还没有触及真正的核心与关键所在——学校文化的生成。应根据自身蕴含的深厚文化底蕴,实现从自发文化到自觉文化及文化自觉的转变,建设具有书院美德的学校文化核心价值观体系,着力提升学校的精神品质。

3.2以传授知识为主线,以品德培养为目标

好的教育,追求真善美的和谐统一,注重培养人的高贵品质和健全情感。拥有卓越的美德、健康的情感和完备的知识,才是教育的最高目的。作为一所普通高中,高考无可非议是学校工作的重心所在。以高考大纲为教学指南,向学生传授知识是学校最为主要的常规活动。但我们并不把知识累积为唯一目的,而是通过知识这座桥梁,让知识来呵护人的德性,把个体通过教育获得的现实生活的力予以德性的引导,从而使个体不至于迷失在世俗的力的崇拜之中,而能找到人生的方向[4]。

怎样才能实现知识传授和美德培养相互转化?问题的症结在于课程——教学改革[5]。知识让人懂礼节、知荣辱、明是非、辨美丑,求知会让人获得内在利益,而“内在利益是与美德相连的”[6]。现代基础教育急需解决的,是在制度教化中让学生自主地充满乐趣地学习,以便在激烈地考试竞争中更好地展现创造力。教师要做的,是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让学生发现和领略字词句的魅力、抛物线与双曲线的美感、速度与力量的激情、原子与离子的能量。这种领略是超物质的,是高级审美,它必然会激发出对科学真理的追求,也必然会迁移到对道德伦理的追求上。

3.3在教学实践活动中培育和践行书院美德

一是推进美德实践。分别是“美德进我家”“美德进社区”“美德在行动”。“美德进我家”要求学生能尊敬父母长辈懂得感恩,能尽量帮父母做些家务,并能积极参与和谐家庭的创建。“美德进社区”要求学生利用假期,在社区开展社会实践活动,为创造文明社区做点事。“美德在行动”要求学生能对照学校制定的“做一个美少年”标准,不断加强道德修养,不断改善行为习惯。

二是丰富美德内涵。学校以“思想、情感、素养、习惯”四方面内容为美德抓手,丰富校本德育实体。“思想”是指以热爱学校、热爱故土为核心,引导学生树立最基本的爱国主义情怀。“情感”是指缅怀“平江起义”革命先烈,继承他们保家卫国革命精神,树立学好本领,长大后能为实现“中国梦”尽自己最大力量。“素养”是要重视师生与生生间的感情交往,尊重和培养学生的社会性情感品质,发展他们的自我情感调控能力,形成独立健全的个性与人格特征。“习惯”是参考《平江一中学生必读》,按照规章制度来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

三是开展美德实践。第一项:宣传措施。充分利用校园广播、宣传窗、校刊等多渠道进行美德宣传,营造美德氛围。第二项:利用特定节日进行美德教育,让学生在行动中感受与实践美德。第三项:充分利用天岳书院的德育资源,开展美德教育。第四项:走向社会,实践美德。学校成立了敬老院义工社、书院环保部等多个社团组织,通过活动培养学生的美德。第五项:评比促进。每学年学校有“最美一中人”“最美班级”两项大奖,既挖掘好人好事,又通过评选树立楷模,激发学生正能量。

美德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素材来源。平江一中充分利用身边的美德资源,挖掘美德文化,建设以书院美德为核心价值观体系的学校文化,充分体现了对民族文化的自信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要求,对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 张岱年.中国文化精神[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

[2] 李桂梅.对大学生进行传统美德教育的思考[J].伦理学研究,2009(5):86-90.

[3] 冯骥才.自发的文化、自觉的文化与文化的自觉[J].金融博览,2014(1):1.

[4] 刘铁芳.重申知识即美德:古典主义教育的蕴含[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7):76-83.

[5] 陈桂生.也议“美德可教吗”[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3(5):3-5.

[6] 秦越存.美德与人的存在[J].道德与文明,2009(6):65-68.

(责任校对谢宜辰)

doi:10.13582/j.cnki.1674-5884.2016.06.002

收稿日期:20151223

基金项目:湖南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XJK014QZXX050)

作者简介:张勇(1977-),男,湖南岳阳人,中学高级教师,主要从事学校体育学与学校文化研究。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5884(2016)06-0004-03

猜你喜欢

学校文化美德
诚实是美德
逆境中成长起来的美德少年
她是自立自强的美德好少年
逝前的美德
做好档案编研工作 提升学校文化氛围
论中小学学校文化建设
小学英语有效教学情境对促进学校文化建设的教学研究
学校优质特色发展需要校园文化的浸润*
“多元教育”视阈下的学校文化建设探索
提高大学生学校认同感的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