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视域下聋校语文课堂教学优化策略探究*
2016-03-21莫胜蓝
莫胜蓝
(湘潭市特殊教育学校,湖南 湘潭 412007)
生活视域下聋校语文课堂教学优化策略探究*
莫胜蓝
(湘潭市特殊教育学校,湖南 湘潭 412007)
摘要:探究聋校语文课堂教学优化策略,目的是贴近聋生的生活经历和学习需要,有效提升聋校语文教学效率,促进聋生语言文字能力的形成和发展。通过分析优化聋校语文课堂教学的前提和基础,结合教学课例提出优化语文课堂教学的五项策略:图文结合,促进理解;渗透导学,习得方法;读写并举,提高能力;顺学而导,发展思维;品读悟情,引发共鸣。
关键词:聋生;生活视域;语文课堂教学;优化策略
对于存在听觉障碍的学生(下称聋生)来说,习得和掌握语言文字进而能够运用语言文字与人交流、平等参与社会生活是理想的追求。结合生活教育理论,将聋生的语言文字学习与生活世界紧密联系,把握聋校语文教学规律和聋生语言认知特点,使课堂教学真正落到现实生活的语言表达和沟通上,是生活视域下聋校语文教学倡导的教学宗旨。围绕聋校语文课堂教学优化策略开展探究,着重分析优化聋校语文课堂教学的前提和基础,并结合教学课例提出具体优化策略。
1优化聋校语文课堂教学的前提和基础
1.1聋生学习语言文字的主要任务
聋生与健听学生的语文学习有着天壤之别,健听学生有听话能力,靠听觉学习语言,有一定的口语基础和抽象思维,在入学前就在与周围人的交往中自然地学会了句子,他们学习语文属于语言学习的提高阶段。聋生由于听力的缺陷,不能充分利用周围丰富的语言刺激帮助自己形成口语,只能通过简单原始的手势比划、表情、指点等方式与人交流,缺乏抽象思维。直到入学以后,在语文教学的帮助下他们的口语和书面语才逐步建立起来,所以聋生学习语文主要是习得基础性的语言(口语和书面语),如掌握事物的名称、表达的方式、语境的理解、语用的把握等。因此,聋校语文教师应尊重聋生的生命价值和主体性,尽可能把握聋生的能力发展水平,确立其掌握语言文字的合理目标,这是优化语文课堂教学的重要前提。
1.2聋生掌握语言文字的突出特点
健听学生通过语言来学文字,“语”是“文”的基础;而聋生通过文字来学语言,“文”是“语”的支架。简言之,健听学生是“先语后文,由语及文”,聋生是“依文学语,读写并举”[1]。其主要呈现两个特点:一是以目代耳识语言。语言是抽象思维的工具,但是聋生由于听力缺陷,认识和理解语言时,“往往是将听觉符号转换成视觉符号,凭借视觉感知语言、学习语言”,无法从丰富的语言材料上认识事物的本质。二是以手代口用语言。聋生在学习生活中大多用手势比划,只能采用符号系统来学习,缺乏语言学习的自然过程,这使得他们的语言学习不能利用自然法则。同时中国手语词汇非常有限,大多是形象,表义的,与书面语完全脱节,故存在一些局限,甚至对语文学习产生负面干扰。
2例谈聋校语文课堂教学的优化策略
2.1图文结合,促进理解
聋生获取信息、感知活动主要依靠视觉,触觉、听觉(残余听力)等其他感官起辅助作用。“借助教学辅助手段,发挥聋生多种感官的代偿功能,可在很大程度上帮助聋生克服理解抽象性知识的学习障碍。”[2]44课堂教学中应采取多样化手段实现“图文结合”,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和学习动机,促进对文本的感知与理解。如课例1《斑羚飞渡》:
1)设疑:斑羚的后面是(猎人、猎狗在追赶),前面是(悬崖),两座山都是(笔直的绝壁,无路可走)……怎么办?请大家快速默读第8~15自然段。
2)提问:斑羚采用什么方法摆脱绝境?课文中哪一段详细描写了具体过程?
3)引导学生边读边想,勾画出描写老斑羚和小斑羚“飞渡”的动词。
4)齐读片断,加深印象。出示动画“斑羚飞渡”,直观感受情境。
交流:读到这里,你的心情是怎样的?(生答:悲伤、难过……)
5)你能根据课文带感情地复述吗?要求:要突出重点,抓住关键动词。
同桌互相复述,教师巡视辅助和指导;学生代表复述,播放“结对试跳”动画。
6)师:在你的心目中,这是一幅什么样的画面?(学生交流感受:悲惨、震惊、悲壮……)
动物小说《斑羚飞渡》引人入胜,但聋生在理解斑羚如何“飞渡”的情节时却模糊不清。引导学生初读感悟、勾画关键动词,再运用交互式课件,使聋生直观感受“斑羚飞渡”的全过程。在“阅读感悟、动画观赏、动作联结”铺垫下,组织学生进行复述。图文紧密结合,帮助学生梳理情节,同时培养复述能力,加深了情感的体会。
2.2渗透导学,习得方法
反思聋校语文课堂,教师往往忽视了一个重要问题:阅读的主体是学生而不是自己。所有的感知、理解、体会都必须是以学生自主的阅读为前提才能有效达到,教师主要在于引导和调控。“聋生学习方式的改变是以教师教学行为的变化为前提的。”[3]在聋校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从分析课文内容的教学转向以方法为导向的教学,注重读法、学法和写法的指导,努力培养阅读理解和自学能力。如课例2《中国石拱桥》:
1)读课文,思考作者按怎样的顺序介绍中国石拱桥的?
师生共同归纳写作顺序并小结写作方法。
2)快速浏览,归纳出中国石拱桥的特点。
观赏石拱桥图片,学生从文中找出描写石拱桥特点的词语。
3)课文介绍了哪两座桥?是如何具体介绍的?指名口头填空,师评议。
课文具体介绍了( )和( ),这是运用了( )的说明方法。
课文从( )、( )、( )三个方面来具体介绍这两座桥。
4)研读文本,从赵州桥、卢沟桥的描写中找出说明中国石拱桥特点的文字?分组活动:结合课文和图片找出相应的句子,探讨两座桥的不同之处并填表。
5)出示图片对比赵州桥和卢沟桥。思考:这两座桥都有以上的共同性,那它们有什么不同之处?为什么要选这两座桥来写?交流:两座桥的结构特征、他们的个性和共性。
首先让学生从写作顺序入手回顾课文内容,对全文有一个完整清晰的思路,然后围绕中国石拱桥的特点和两个典型展开研讨。教学中重视对学生进行阅读方法和领会文本的示范和指导,使他们在读中理解,在读中思考,做到了“读为所用”。渗透学法指导的目的是为了适应社会交际的需要,加大聋生自主学习的力度,强调“老师不要一切包办,要给学生充分思考的空间。”[4]28
2.3读写并举,提高能力
国学大师品叔湘说过:“使用语文是一种技能,具备两个特点,一是正确,二是熟练。要正确必须善于模仿,要熟练必须反复实践。”聋生在阅读时看不懂,写作时写不通,其原因在于普遍存在语言形式与语言内容脱节的特点,加上教学措施不力,问题越发严重。从聋生学习语文的任务来看,语言文字的训练是语文教学的重点。什么是训练?“训”即教师教导、指点,“练”即学生反复、有针对性的实践。因此,语文课堂教学要将文本理解和学习表达有机融合,注重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如课例3《少年闰土》:
1)读文思考:“我”与闰土初次见面,闰土长着什么模样?
快速阅读,请用笔把课文中描写闰土外貌的词句用“────”画出来。
2)指导朗读。
闰土来了,你们的心情怎么样?让我们带着高兴的心情去见闰土吧。
3)过渡:闰土是个怎样的少年?(生答:年少、健康、活泼、可爱……)
师小结后再问:为什么?作者是怎么写的?
交流:抓住了闰土外貌特点来写,如“紫色的圆脸”“戴小毡帽”等。
4)仿写你熟悉的一个人的外貌。
学习鲁迅描写闰土外貌的方法,用一段话描写你熟悉的一个人的外貌。
选择2名学生习作,共同评议。
让学生在朗读人物描写片断后感悟人物形象,再设置仿写练习,当堂模仿作者描写的方法仿写自己熟悉的人的外貌。教师抓住课堂中黄金时间,给学生创造语文的实践机会,落实了读写并举的教学原则,促进了学生语言的积累和运用能力。
2.4顺学而导,发展思维
聋校师生之间存在一定沟通和思维的客观障碍,预设往往估计不到位。所以,上课时要仔细观察学生,不能忽视他们是富有生活气息的完整的人。同时“特殊教育不同于普通教学,也就是说特殊教育的语文教学更加注重学生的智力启迪。”[5]202教师要善于根据学情灵活引导,鼓励聋生积极表达自己的观点,提倡创新思考问题的视角,有效发展学生思维。如课例5《社戏》:
1)提问:课文中写了哪些人物?(我、双喜、六一公公、桂生、阿发、母亲……)
2)请运用“我喜欢文中的_____(人物),因为他(他们)_____(评价其性格的品质),比如____(举人物表现)”的句式,结合课文合作讨论。教师示例讲一个人物的一个品质。
3)学生代表上台汇报,教师相机提问,引导学生阐述观点。
交流一:“我喜欢文中的六一公公,因为他是一个朴实的人。比如他知道……”
交流二:“我喜欢文中的阿发,因为他为人正直,还是个憨厚无私的男孩……”
交流三:“我喜欢文中的母亲,因为她是温柔、仁慈、关心我的好母亲……”
4)出示其他代表性的人物描写,朗读感悟。
5)归纳:课文中写了一个群体人物形象,他们热情好客、淳朴无私、勤劳善良……
课堂上,聋生注意力集中,参与度高,能积极思考并自主解决问题。根据课文设计的句式练习有效锻炼了学生的文字组织能力,教师没有设置固定答案,而是引导、鼓励学生大胆表达自己的所感所悟,落实了聋生语言能力和思维能力的培养任务。
2.5品读悟情,引发共鸣
《聋校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试行)》中强调“关注聋生发展,提高语文素养”的课程理念。语文素养包含语言的积累、语感和语文运用能力,也包含文化、审美、思维品质和道德修养。相比传统聋校语文教学关注语文知识的传授和语言缺陷的补偿有很大转变,教师需打破聋生感情淡薄和思想执拗的观念,如重视拉近聋生与文本的情感距离,使他们能更多感受和表达情感,逐渐形成健康积极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认知。如课例4《卖火柴的小女孩》:
1)自由默读第五自然段。
2)品读感悟,共同探究。
提问:小女孩从火光中看到了什么?(生答:小女孩看到了温暖的大火炉。)
齐读小女孩幻想的句子,问:当小女孩看到温暖的大火炉时,她的心情怎样?
(指名生答:高兴 舒服 幸福……)
带着小女孩的心情朗读句子,加深感受。
齐读火柴灭了的句子,体会幻想与现实的对比。
欣赏小女孩第一次擦火柴的动画视频。再次带着感情朗读句子。
说说小女孩为什么会从火光中看到大火炉呢?
3)齐读句子,产生共情。
教师在教学中将“体会、欣赏、共情”与朗读灵活穿插,使学生逐步走进人物内心,产生共鸣从而总结出小女孩为什么有这样的幻想,体会小女孩所处现实的残酷。教师以饱满的情感,借助读、写、演等多样化的体验,让聋生在学习中获得情感和思想的熏陶。
3结语
聋校语文教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是责任更是使命。生活视域下聋校语文教学倡导教师转变传统观念,把握聋生认知规律,创新课堂教学方式,激发聋生学习热情,切实提高聋生语言文字的实践运用,促进聋生语文素养的有序形成。
参考文献:
[1] 陈云英.中国特殊教育学基础[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
[2] 陈建军.聋校语文课堂有效教学的思考与实践[J].绥化学院学报,2015(1):41-45.
[3] 赵锡安.听力障碍学生教育教学研究[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6.
[4] 黄丽.谈“有效教学”在聋校语文课堂教学中的运用[J].考试周刊,2015(10):28.
[5] 蔡春江.特殊教育语文课堂教学措施分析[J].中文信息,2015(2):202.
(责任校对朱正余)
doi:10.13582/j.cnki.1674-5884.2016.06.003
收稿日期:20160222
基金项目:湖南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XJK013CZXX033)
作者简介:莫胜蓝(1983-),女,湖南湘潭人,小学高级,硕士,主要从事特殊教育教学研究。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5884(2016)06-0007-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