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专业教师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协同育人的困境与出路
2016-03-21吴晓璇
吴晓璇
(东莞职业技术学院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 广东 东莞 523808)
高职专业教师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协同育人的困境与出路
吴晓璇
(东莞职业技术学院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 广东 东莞 523808)
摘要:高职专业教师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都承担着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立足高职院校的实际,促进两者协同育人具有实现教育资源配置最优化、师生关系最优化、德育效果最优化的意义。然而实践中两者面临育人目标、效果和机制不协同的困境,因此,可以从协同育人目标、课程育人、实践育人、教师队伍以及机制等方面推进协同育人,实现良性互动效应。
关键词:专业教师;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协同育人
党的十八大提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高职专业教师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都承担着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然而,长期以来,两者在育人过程中未能形成合力,直接影响了育人的效果。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问题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领域长期存在的基础性难题[1]。本文立足于高职院校的实际,探讨专业教师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协同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困境与出路。
1高职专业教师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协同育人的意义
1.1实现教育资源配置最优化
协同育人力图整合各类资源,并且共享资源,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专业教师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协同育人,一是有利于优化不同学科间的教学资源配置。理清思政课与专业课的契合点,推动学科间教学资源的融合和配置。二是有利于优化教育队伍间的人力资源配置。协同育人各参与主体之间是联动的、合作的。专业教师参与辅导员、班主任学工队伍的部分工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走进学生的实训室、校企合作企业,加强两支队伍的融合,实现良性互动,发挥不同教育主体的育人潜力。
1.2实现师生关系最优化
专业教师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协同育人,意味着专业教师不仅授予学生以知识和技能,还关注学生的思想动态,关心学生的生活问题,有的放矢地为学生提出解决问题和困惑的意见和建议,适时教育和引导学生,让学生感受师爱之所在,使得师生之间更加融洽和谐。
1.3实现德育效果最优化
协同育人的教育理念注重发挥整体功能,提升整体效果,实现1+1>2的教育实效。一是专业教师育人的适时性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育人的系统性形成优势互补的作用。专业教师与学生接触的机会和时间较多,他们利用课余时间与学生适时地聊天,有时便能达到一语惊醒梦中人的效果,这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系统性形成优势互补的作用。二是专业教师育人的随意性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育人的刻意性形成优势互补的作用。专业教师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深得高职生的认可,他们在上课时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学生在不经意间会欣然接受。这种教育是潜移默化的,显得更为随意,更为自然,这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刻意性形成优势互补的作用,协同推进德育效果最优化。
2高职专业教师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协同育人的困境
2.1育人目标不协同
就高职院校而言,专业教师立德树人的意识比较淡薄,甚至在认知上有所偏差。有的专业课教师认为本职工作是传授理论知识和实操技能,育人工作是专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事情,存在重教书轻育人的问题,甚至散布错误思想和言论。
思政课教师不了解学生的专业培养目标,甚至对学生的专业一无所知,脱离学生的专业学习。学工队伍则认为自身的任务是做学生的思想工作,对学生的专业学习、职业困惑不闻不问或是无所适从。这必然造成两者在育人目标方面无法找到契合点,协同育人更是无从谈起。
2.2育人效果不协同
就课程育人而言,思政课教师不了解学生的专业动态,导致思政课教学漂浮于专业教育之上,在形而上的层面讲道理,脱离学生实际需要。而专业教师则注重知识与技能的传授,突出课程的工具性,缺乏对课程蕴含的育人资源进行探究。思政课教学与专业课教学就如两条平行线,各自延伸,没有交点。
就活动育人而言,专业教师抱怨学工队伍组织的活动过多,干扰了教学秩序。活动组织者则认为专业教师一心只教专业书,两耳不闻学生事,不支持学工队伍的工作,两者互相不认同,导致专业教师贬低活动的育人意义,而活动又偏离学生的专业学习,教育不但没有形成合力,反而是相斥的后果。
2.3育人机制不协同
高职院校协同育人机制的缺乏是制约高素质应用人才培养目标实现的瓶颈。第一,教学考评机制设置不到位。专业课的评价重在技能的操练,而对学生学习态度、职业操守的考核则很少,对专业课教师的评价也并没有育人的要求。第二,资源共享机制不健全。一是教学资源没有共享机制。专业课与思政课之间有清晰的边界,对教学资源的运用各取所需,缺乏共享,更不用提课程相互渗透和融通。二是学生思想动态信息没有共享机制。显然,专业教师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对于学生思想动态的了解各具优势,但两者缺乏沟通交流,更谈不上共建共享网络平台或是档案资料。
3高职专业教师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协同育人的对策
3.1协同育人目标
“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这是一切教育必须回答的根本问题。党的十八大提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这应该成为高职专业教师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共同的教育目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一直秉承育人的目标,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这是达成共识的。同样的,专业教师也不仅是专业知识的传授,也应该有知识背后情感价值的教育,实训课也不仅是技能的操练,也应该有职业操守和社会责任的教育。以“立德树人”的目标协同两者的教育目标,一切以学生的终身成长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3.2协同课程育人
“契合是知识的最终目的”[2],“从联系的观点看,知识的各类形态之间是相通的”[3],思政课与专业课可以相互融通。其一,思政课融合专业知识。一是在思政课教学中融入行业企业文化。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重要模式是校企合作,也有定向的订单式培养,将这些企业具有的文化融入到思政课教学中,既为学生的就业做好知识铺垫,也能培养学生具有企业人的基本素质。如,针对我院的“易事特电子班”,在讲解“职业理想”和“就业选择”课程内容时,阐述广东易事特电源股份有限公司的企业文化,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二是在思政课教学中融入行业道德规范。引导学生遵守职业道德,养成良好的职业态度和职业操守。如,针对我院的“佳居乐橱柜销售顾问班”,阐明销售人员的职业道德,增强学生对职业理念和职业使命的认识与理解。其二,专业课融合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专业课蕴含有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如道德意蕴、知识的诞生和技能的养成中个人综合素质,包括理想信念、社会良心、人生抱负在科学知识发现过程中起到的举足轻重的作用,将这些资源融入到专业学习中,强调人文素养与职业能力的结合,达到专业知识学习与思想境界升华并举的效果。
3.3协同实践育人
其一,专业教师参与学工队伍组织的相关活动。学工队伍负责组织策划的学生活动可以聘请专业教师担任指导老师,这样既有利于在时间上统筹安排,避免与专业学习冲突,也能增进专业教师对活动意义的了解,从而支持学生活动。更为重要的是,专业教师能对活动提出具有专业特色的建议,融通专业学习与学生活动,使得活动更具有教育意义。其二,专业课实习实训与思政课实践教学相融通。高职专业课的实训课占有很大的比重,思政课每一门课也都有实践教学,可以寻找两者的契合点进行融通。如,我院艺术设计系学生赴安徽宏村的风景课程的写生活动,由专业教师、思政课教师、辅导员共同担任带队老师,这既是专业课的实训,也是思政课的实践教学。艺术来源于生活,让学生在领悟生活的真谛、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基础上,创造出更好的艺术作品。
3.4协同师资队伍
协同育人各参与主体之间是联动的、合作的,“各个主体不断发生碰撞、交流和突破,使系统从无序走向有序,从不协调归于协调和统一。”[4]其一,实施“生活导师制”的育人模式。聘请专业教师和思政课教师担任学生的成长成才导师是推动协同育人工程的有效途径。当前,学生生活中思想层面上的问题主要是由班主任、辅导员和心理咨询师负责。专业教师和思政课教师的教育都局限于课堂上,课后较少了解和关心学生,聘任他们担任学生的成长成才导师,让他们走进系部、进入班级,既可以是一对一的帮扶,也可以是团队式的辅导,真正成为学生学习和生活上的人生导师,增进师生感情,提升学生的精神境界,进而提高专业课堂和思政课课堂的实效性。其二,实施“实训带队老师双师制”的育人模式。如前文所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参与专业教学活动,担任学生实训、顶岗实习的带队老师,尤其要发挥辅导员的专业教育优势,高职院校的辅导员并非都是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科班出身,而是与所带学生专业相同或是相近的专业毕业,具有一定的理论知识,他们的学习经历能与学生产生共鸣。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可以排解高职生尤其是理工类学生在实训期间重复性操作、苦、累等带来的消极情绪,解决思想层面上的问题。
3.5协同育人机制
协同育人机制是促进专业教师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共同实现立德树人目标的重要保障。针对前文提及的机制不协同问题,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解决。其一,制定立德树人的考核机制。教师考评机制是提高育人动力和保证育人质量的有效手段。为提高专业教师育人的积极性和考评育人的效果,对教师的评价不仅要体现学生专业知识和能力提高的要求,也要有“教书育人”“思想政治渗透”的全面考评机制。其二,建立共建共享机制。“协同育人是各个育人主体以人才培养和使用为目的,在系统内共享资源、积聚能量的有效互动。”[5]为实现协同效应,需要建立教学资源和学生思想动态的共建共享机制。制定“协同育人教研会”的制度,共建共享双方在教学与研究中的融通点,建立教学资源共享的网络平台,实现资源共享和实时交流。此外,建立学生思想动态共建共享机制,结合专业教师、班主任、辅导员、思政课教师对学生的接触与了解,联合心理咨询室建立学生个人心理档案,在不违反保密原则前提下,建立资源共享平台,充分利用新媒体沟通机制,突破时空限制,促进沟通交流,提高育人有效性。其三,建立利益激励机制。对立德树人有突出贡献的专业教师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给予合理的利益激励,如有相应的工作量计算。同时,将立德树人作为教师年度考核、评优奖励、岗位聘任(聘用)的首要标准。总之,对表现突出的教师予以表彰奖励,对表现不良的及时劝诫、督促整改,形成有效的利益激励机制。
高职人才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立德树人是专业教师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共同的教育目标和任务,推进两者协同育人,整合各类资源,实现良性互动的协同效应,有利于共同促进学生的成长成才,实现立德树人的目标。
参考文献:
[1] 张彦.以“精致化”要求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发展[J].思想教育研究,2010(4):24-26.
[2] 爱德华·威尔逊.论契合[M].田洺,译.上海: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2.
[3] 王洪贤.构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协同创新机制的问题探讨[J].湖州师范学院学报,2014(6):92-94.
[4] 袁小平.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协同育人模式研究[J].教育评论,2014(6):101-103.
[5] 徐平利.试论高职教育“协同育人”的价值理念[J].职教论坛,2013(1):21-23.
(责任校对朱正余)
doi:10.13582/j.cnki.1674-5884.2016.04.052
收稿日期:20150907
基金项目:东莞职业技术学院科研基金资助专项课题(2015b16)
作者简介:吴晓璇(1984-),女,广东揭阳人,讲师,硕士,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中图分类号:G71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5884(2016)04-016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