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国际化背景下的中国高等教育持续竞争优势研究

2016-03-21左世翔

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6年4期
关键词:高等教育国际化

左世翔

(西华大学 经济学院,四川 成都 610039)



国际化背景下的中国高等教育持续竞争优势研究

左世翔

(西华大学 经济学院,四川 成都 610039)

摘要:高等教育及高校参与国际市场竞争已成为教育国际化的重要内容,但如何获取持续的竞争优势却是当前中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的难题之一。为此,基于国际商务的持续竞争优势理论,在梳理相关文献的基础之上,从静态优势与动态优势两个层面探讨了中国高等教育产业参与全球教育产业链的持续竞争优势,并认为核心资源、核心能力及外部环境是影响高等教育国际化成败的主要因素,从而为研究中国高等教育的国际化发展拓展了思路。

关键词:国际化;高等教育;持续竞争优势

1高等教育国际化的不断深入

高等教育国际化是现代教育、教学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这一将国际维度或跨文化维度整合进高等学校的教育、科研和服务功能的动态过程即被称为高等教育的国际化(Knight,1993)。就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内容来看,主要包括了教师与学生、组织机构与课堂、教学课程及其实施方案等的国际化,具体表现为人员、知识及文化的跨境流动[1]。在当前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包括中国在内的世界高等教育的国际化进程正在加快,并且这一国际化进程渐渐成为影响一国教育产业能否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选择。

竞争优势是参与国际竞争的基本条件,这一来自企业理论的概念同样适用于对高等教育的研究。对一般企业而言,竞争优势是指处于同一市场中的两家企业之间所表现出来的一家相对于另一家更高的现实或潜在的盈利能力、市场控制力等。而对于高等教育而言,高校的竞争优势同样是其超越其他竞争对手的竞争能力[2]。就其本质来看,一国教育产业所独有的核心资源与特殊能力是主要内容。

如今,作为新兴的服务贸易增长方式,高等教育产业参与国际市场竞争已越发受到重视,特别是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经济体国家,已将教育的国际化问题视为了长远的战略问题。因此,如何构建中国高等教育持续的国际竞争优势已成为了当前研究中国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课题之一。

2持续竞争优势理论与高等教育研究的结合

持续竞争优势理论是企业竞争理论的分支,“持续”一词强调了此类竞争优势区别于传统竞争优势的动态性与潜在性,因而是企业最难掌握的一种能力。正如靳希斌(2005)所认为的,持续竞争优势表现为不断放弃原有的竞争优势,创建并维持新的竞争优势这一动态过程,从而形成连续的竞争优势。结合中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具体特点,我们可以将高校持续的国际竞争优势定义为:在国际市场环境中,能够保障学校持续获得超额利润的由知识、信息、技术、关系等资源和能力组成的动态比较优势。这一定义是基于竞争优势的市场观、绩效观以及能力资源观的综合考虑,将有助于开展针对高等教育国际化的研究。

与此同时,结合竞争优势来探讨高等教育发展的研究已得到广泛关注,相关文献值得借鉴。其一,在对竞争优势理论的借鉴方面,不少学者借助国际贸易的比较优势理论,从服务贸易的角度研究了高等教育的可持续发展。靳希斌(2004)[3]在对比了比较优势理论、自由市场理论以及公共选择理论等的优劣之后,详细论述了中国教育机构的持续竞争优势构建。邱小健(2007)运用比较优势理论对目前国际教育的贸易现象进行了分析,并将比较优势理论视为国际教育服务贸易研究的基础理论。其二,在竞争优势的构成要素方面,高等教育竞争优势的内涵、层次及结构等成为了研究的重点。余传杰(2015)[4]认为竞争力资源、竞争力环境、竞争力过程三项因素的综合是一所高校持续竞争力的构成。张庆华等(2013)[5]研究了高校核心竞争力的提升过程,尤其强调了资源要素与能力要素在形成核心竞争力过程中的关键作用。黎志华、戚业国(2005)[6]针对高校竞争优势的形成轨迹,从三个“需求”与办学优势的角度探讨了高等教育竞争优势的构成。其三,在竞争优势与国际化的关系方面,竞争优势是一国高等教育实现国际化发展的基本前提。Angel Cabrera, Callie Le Renard(2015)研究了高等教育核心竞争力在国际化进程中的作用。Jandhyala B. G. Tilak(2008)阐述了在WTO/GATS框架下,高等教育从公共产品向私人产品转变的过程,以及这一过程中高等教育核心资源与能力的变化。

综上所述,竞争优势理论已成为研究高等教育国际化问题的重要理论工具,进一步探讨和分析中国高等教育的持续竞争优势将为中国教育产业参与全球市场提供思路,这也是研究中国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

3高等教育国际化持续竞争优势体系的解析

3.1国际竞争的核心资源

资源基础理论(Resource-Based View)提出了核心资源的概念,在Penrose(1959)等看来,企业拥有的稀缺资源可以为企业带来优质的产品,并使企业从中获得持续的盈利。这种企业独有的特殊资源就是企业核心竞争优势持续的基础。然而,高等教育的核心资源是一项复杂的概念。黎志华、戚业国(2005)认为高校的竞争性资源主要包括了生源、师资、科技成果、政府和社会投入等办学资源。张庆华等(2013)则将高校核心资源进一步划分为硬件资源和软件资源。而余传杰(2015)认为人力资源、学科资源及财务资源才是高校核心资源的重要基础。可见,高等教育及高校的核心资源可以划分为两大类,即有形资源与无形资源。前者主要由人力资源与财物资源构成,后者由学科资源与信息资源组成。具体而言,在有形资源方面,人力资源主要由专职教师、教辅人员及学生等组成,代表了高等教育产业的劳动密集型、知识密集型以及技术密集型特征,是高等教育产业中“人”的属性所表现出的独特优势;财物资源则反映了高等教育及高校在基础设施、设备仪器、资料图书及资金等方面的物质条件基础,是高等教育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优势。在无形资源方面,学科资源体现了高等教育在教学、科研及社会服务等方面的积累与成就,是高等教育产业中无形价值所形成的特色优势;信息资源度量了高校掌握市场需求、政府政策、技术进步以及学科前沿等的实际情况,是高等教育产业中争取发展机会的一种动态优势。

可见,在高等教育不断国际化的过程中,核心资源发挥了关键作用。我们很难想象,一所没有核心资源的高校能够顺利适应国际市场的激烈竞争并得以发展,因而核心资源即是持续竞争优势的来源。概言之,人力资源与财物资源构成其有形资源,学科资源与信息资源组成其无形资源。识别、获取与积累这两种资源的动态过程即是高校形成持续竞争优势的一种过程。

3.2国际竞争的核心能力

传统战略管理理论提出了核心能力的概念,并且这是现代企业管理的经典概念(C. K. Prahalad & G. Hamel,1990)。一种观点认为,决定企业竞争优势的能力是组织的积累性知识和各种技能与技术流的有机组合,而不仅是简单的企业资源积累[7]。因此,企业的本质不仅是静态资源的集合,而更应是动态能力的集合。由于核心能力具有价值性、独特性、稀缺性以及难以模仿性等特征,高校一旦掌握了某种核心能力就能在国际竞争中占据一定优势。

结合核心能力理论与高校国际化的实践,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核心能力主要包括了创新能力、营销与管理能力及战略能力三项关键能力。首先,在创新能力方面,高校的国际化是一系列创新活动的结果(Rogers,1962)。创新与国际化的联系是高等教育产业内外作用机制的结合,这就要求高校在教学范式、科研组织、学生培养以及社会服务等各个方面不断寻求突破与革新,从而保持在国际教育市场中持续的吸引力和影响力。其次,在营销与管理能力方面,国际化“蛛网模型”(鲁桐,2001)值得借鉴。这就要求高校在参与国际竞争的过程中,一方面,时刻重视自身管理水平的提升,不断提高教职员工的工作效率,增进师生之间、领导与员工之间的沟通与协调;另一方面,不断加强国际营销能力的建设,通过市场调研与细分等战术手段开拓并巩固市场,从而实现教育产业的竞争性成长。其三,在战略能力方面,高校应立足长远。正如Chandler(1962)提出的经典的“企业跟随战略”“公司的战略必将决定其结构”等观点,高校战略管理的能力将最终决定其国际化的成败。因而高校应在发展目标、办学理念及规划定位等长远战略的制定和实施中实现国际化的绩效增长。

3.3国际竞争的外部环境

由于国际竞争环境的动态变化将影响到核心资源与核心能力作用的发挥,因而大量研究还将注意力放在了高校外部环境方面。一般认为,高等教育及高校的国际化不能脱离外部环境而孤立完成。外部环境的动态变化将对教育产业的国际化进程随时产生影响。在早期国际商务研究中,Farmer和Richman(1965)研究了环境与跨国经营效率之间的关系,认为工作效率和经营机能受到国际、国内双重环境因素的综合影响,这同样适用于针对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探讨。

结合竞争环境的分析框架,高等教育国际化所面临的环境因素主要包括了政治法律环境、经济市场环境以及社会文化环境等。首先,在政治法律环境方面,许国彬(2003)、邬志辉(2003)等就WTO的原则与例外探讨了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壁垒与障碍。Lorenzo, Cappellari(2009)基于意大利学生的调查数据,对“博洛尼亚进程”的实施对高等教育的影响进行了分析。其次,在经济市场环境方面,靳希斌(2004)研究了国际教育服务贸易的境外消费市场。Simon Marginson(2006)[8]从全球教育服务贸易市场的角度,对当前国际教育的基本格局进行了描述。再次,在社会文化环境方面,Jane Knight(2007)基于教育国际化的动机与现实,指出商业优势、语言和知识优势、国际化课程等是适应教育国际化环境的重点。李航敏、陈文敬(2014)[9]则从社会环境稳定、国际关系良好及教育体系领先等角度分析了高等教育服务贸易的社会环境因素。

外部竞争环境的多样性、动态性及客观性决定了一国高等教育产业参与国际竞争的复杂性。加之高等教育国际竞争优势的形成与保持又高度依赖于诸如社会、文化、法律、语言及习俗等环境因素的变动,因而只有做到了重视环境分析与适应环境变化才能使中国的高等教育产业赢得持续的国际竞争优势。

4结语

一方面,纵观世界高等教育现状,以美欧为代表的西方发达国家拥有优秀的教育资源、雄厚的科研能力以及良好的市场环境,每年都吸引着全世界的留学生慕名前往。可以说,这些传统教育强国已经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持续竞争优势。另一方面,以中国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高等教育的国际化尚还处于起步阶段,持续竞争优势的形成尚需时日。面对愈发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国高等教育产业及其高校必然面临可持续发展的现实挑战。因此,按照持续竞争优势理论的发展思路,中国高等教育应当从核心资源、核心能力与外部环境三个层面构建起具有自身特色的国际竞争优势体系,并且通过不断学习与创新,实现竞争优势的动态保持,从而深化高等教育产业的国际化与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肖凤翔,王光明.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高等教育国际化[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8(1):107-112.

[2] 蒋峦,谢卫红,蓝海林.企业竞争优势理论综述[J].软科学,2005(4):14-18.

[3] 靳希斌.国际教育服务贸易研究——规则解读与我国的承诺[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1):14-19.

[4] 余传杰.高校核心竞争力的构成要素及其作用机理[J].当代教育科学,2015(1):27-30.

[5] 张庆华,付金龙,王磊.高校核心竞争力提升过程中的知识整合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3(23):182-186.

[6] 黎志华,戚业国.我国高校竞争及其竞争优势的形成[J].现代教育科学,2005(3):28-31.

[7] 李允尧.基于动态能力理论的企业持续成长机理[J].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5):40-43.

[8] Simon Marginson. Dynamics of national and global competition in higher education[J]. Higher Education, 2006(52):1-39.

[9] 李航敏,陈文敬.全球高等教育服务贸易发展态势及对我国的启示[J].国际贸易,2014(3):63-66.

(责任校对晏小敏)

doi:10.13582/j.cnki.1674-5884.2016.04.037

收稿日期:20150929

基金项目:2015年度四川省教育厅科研项目一般项目(15SB0084);西华大学经济学特色专业和国际贸易特色专业资助

作者简介:左世翔(1983-),男,四川成都人,讲师,博士,主要从事国际商务与高等教育国际化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5884(2016)04-0114-03

猜你喜欢

高等教育国际化
聚焦港口国际化
人民币国际化十年纪
从园区化到国际化
风电巨头的艰难国际化
新形势下加强高校师德建设的对策研究
大数据对高等教育发展的推动研究
关于应用型计算机专业培养方案的研究
基于Flash+XML技术的护理技能虚拟教学平台设计与实现
中国高等教育供给侧改革研究:起源、核心、内涵、路径
高等教育教学中的重与轻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