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京津冀高校图书馆移动服务现状与发展策略∗

2016-03-21韩玉巧王代礼

国家图书馆学刊 2016年1期
关键词:京津冀一体化高校图书馆

韩玉巧 王代礼 杨 芹



京津冀高校图书馆移动服务现状与发展策略∗

韩玉巧 王代礼 杨 芹

摘 要基于京津冀地区141所高校图书馆的移动服务应用情况,选择其中28所具有代表性的图书馆,对其移动服务现状展开调研和分析。针对三个地区图书馆的移动服务异同提出发展建议:建立移动图书馆联盟合作、增加移动检索资源、提高个性化功能体验、兼顾粘性信息需求、加大移动服务宣传推广,以期为此区域高校图书馆移动服务的协同发展提供启示及参考。图4。表2。参考文献5。

关键词京津冀一体化 高校图书馆 移动服务

∗本文系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中国民航大学专项“基于现代通讯工具的信息服务模式研究”(项目编号:3122014T005)和“高校图书馆数字资源建设与使用的知识产权问题研究”(项目编号:3122013z012)成果之一。

在全球信息化和区域一体化发展的大环境下,京津冀协同发展已经上升成为一项国家战略,而信息服务对一体化进程的推进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目前京津冀地区受地理条件悬殊、经济发展不平衡、政策差异等诸多主客观因素的制约,信息服务水平不均衡。本文将对京津冀地区高校图书馆的移动服务现状进行调研分析,以便为区域间高校图书馆移动服务的协作及发展提供参考和建议。

1 京津冀高校图书馆移动服务对比分析

在对京津冀三地141所高校图书馆广泛调研的基础上,基于对SMS短信服务、移动图书馆服务、微信服务等主要移动服务模式及其所涉及的移动服务内容、移动资源建设及推广策略等方面的初步调研,选取各地移动服务特色较为鲜明的图书馆作为分析的基本集合,即北京地区12家、天津地区8家、河北地区8家,共28所,(见表1)。调研时间为2015年6月,采用网络访问及电话、QQ、邮件咨询等形式收集数据,从移动服务方式、服务内容、服务推广等方面开展具体调研,并分析研究京津冀地区高校图书馆移动服务的现状。

1. 1 移动服务方式

1. 1. 1 移动服务称谓

京津冀地区对移动服务的称谓相对规范。在所调研的28所高校馆中,基于微信及SMS服务模式的称谓较为直观,易于读者识别和使用;基于移动图书馆的服务模式,除少数图书馆采用“移动阅读”“手机检索”“手机图书馆”等模糊称谓外,以“移动图书馆”或者“超星移动图书馆”命名的占到80%以上,便于读者理解和接受,见图1。

表1 28所京津冀高校图书馆

图1 28所京津冀高校图书馆关于移动图书馆服务的称谓

1. 1. 2 开通时间

据调查,28所京津冀地区高校馆开通移动服务的时间集中在2012—2014年,以2013年增长速度最快。其中,北京地区集中在2013年之前开通了不同形式的移动服务,而津冀地区的移动服务在近三年得到了快速发展(见图2)。由此可见,此区域的移动服务已形成一定的潮流和规模。

图2 28所京津冀高校图书馆移动服务开通时间分布情况

1. 1. 3 移动服务模式

28所高校图书馆基本上实现了移动图书馆、微信二种模式的移动服务,发展速度较快,模式基本统一(见表2)。其中,移动图书馆APP顺应了移动互联网的发展潮流和用户使用图书馆的习惯,功能更加强大,不仅实现了SMS、WAP所提供的服务,而且还具有个人定制功能,凸显出了移动服务的人性化和智能化。此外,北京地区图书馆较津冀地区SMS服务更加完备,为习惯于SMS提醒的群体用户使用移动图书馆提供了便利。

表2 28所京津冀高校图书馆移动服务模式

微信被赋予“新时代服务”的标签,高使用人群及高用户粘性催发了图书馆的服务热。京津冀多数高校馆启动了基于微信的移动服务系统,其功能以信息推送和信息交互等信息咨询服务最具特色。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工商大学基于微信平台开通了座位/研修室的预约服务;中国民航大学、天津师范大学图书馆将图书荐购服务移植到微信平台;天津中医药大学、天津财经大学等提供位置服务,搜索路线及该位置周边的相关信息一目了然;河北民族师范学院将扫码拓展应用到微信平台,支持“扫码续借”“扫码荐购”,解决了手机屏幕小输入文字不便的问题;河北经贸大学微信平台开通意见箱、调查问卷、投票等微调查服务。

1. 1. 4 移动服务开发模式

针对微信及SMS移动服务,本文通过图书馆网站调研、关注微信公众号的方式难以确定其开发模式,因此仅对移动图书馆的开发模式做了细致分析。28所高校移动图书馆的开发模式分为三种:购买引进移动成熟产品、联盟合作和自主研发(见图3)。河北地区全部购买引进超星移动图书馆,北京地区仅有清华大学、北京大学[1]、北京师范大学等少数图书馆与书生公司共同开发推进移动图书馆的项目建设,天津地区仅有天津理工大学图书馆自建移动服务。值得借鉴的是,自主研发的图书馆移动服务更能紧密结合本校用户的需求及自身服务的特点,其适用性及实用性更胜一筹。

图3 28所京津冀高校图书馆对移动图书馆服务的开发模式

1. 2 移动服务内容

被调查的28所高校图书馆开展了多样化的移动服务,从服务类型到服务内容,不仅涵盖了图书馆的基本业务,而且部分服务有一定程度的创新(见图4)。按功能将服务内容大致划分为馆务信息,资源检索和利用,借阅、预约与咨询服务和外延服务四种类型,具体细分如下:

馆务信息:馆内新闻消息、资源动态、热门书刊推介。

资源检索和利用:馆藏书目查询、学术资源检索、商业移动资源检索、电子书借阅、多媒体资源、音/视频导航。

借阅、预约与咨询服务:书刊借阅/续借、预约/催还通知、座位/研修室预约、原文传递、资源荐购、常见问题/意见反馈、移动咨询。

外延服务:位置服务、订阅服务、学术交流平台。

图4 28所京津冀高校图书馆移动服务内容

1. 2. 1 馆务类信息

京津冀高校馆非常重视通过移动平台发布馆务信息,及时将馆内新闻、资源动态发送给读者,提醒读者按时还书,使得图书馆服务更具针对性、人性化。基于移动图书馆和微信两大平台,图书馆的新闻消息、资源动态、热门书刊推介等服务不断成熟完善,三项服务开展的比例均在80%以上。由于资金、人员等因素的制约,津冀地区欠缺SMS服务模式,对习惯于短信预约/催还通知的用户有所不便。

针对图书馆资源配置和服务的专题营销,唯有清华大学图书馆做出新的尝试,推出清华视频、百年馆庆宣传片及“爱上图书馆”系列短片。这类专题短片不仅能够提高馆藏资源的利用率,而且较好地调动了读者的参与度及积极性,给予图书馆建设好的建议和参考。

1. 2. 2 资源检索和利用

京津冀高校馆均对本馆资源进行了整合,并通过移动平台开展资源检索服务和获取服务,功能较为完备。在所调研的对象范围内,100%实现了对本馆馆藏书目的查询,其关联的微信平台多数也支持在线查询,80%以上图书馆提供基于海量元数据的一站式学术资源检索。校内IP范围内,馆藏数字化资源可直接浏览和下载全文,也可借助原文传递实现馆外资源的联合检索与文献传递服务。其文献类型丰富,文档格式多样,全文信息多以浏览文字或原版方式显示,支持文字批注、页面亮度调节等个性化阅读体验。此外,深入章节内容的检索、收藏/分享、离线阅读等功能,为碎片化阅读和资源共享提供便利。

目前,京津冀地区的电子图书借阅主要包括三种形式。一是移动图书馆系统提供的在线电子图书查阅。二是电纸书借阅,读者将电子图书下载到电纸书配备卡中,目前仅有北京大学开通此服务。三是以手机版客户端阅读软件的形式提供,对图书、听书下载和离线阅读、收听,通过账号/密码拥有对所下载电子书的永久阅读权,直至建立个人电子“终身书房”,河北部分高校馆开展了此类服务。

此外,京津冀高校图书馆基于移动图书馆系统平台提供有声读物、学术视频、公开课等多媒体视听资源。将海量的视频、有声读物按学科进行分类,公开课部分列出课程及讲师简介,并且支持分课时观看学习,为用户获取名校的高水平师资及丰富的信息资源提供了契机,这对实现区域信息共享大为有利。

1. 2. 3 借阅、预约与咨询服务

借阅服务是图书馆服务中最基本、最常见的形式,但仅有少部分图书馆支持移动咨询、资源荐购、座位/研修室预约。原文传递作为弥补馆藏不足的重要手段,京津冀高校馆开展基于移动终端的原文传递服务的比例较高。

移动参考咨询是图书馆提供增值信息服务的重要手段。相比于天津地区,北京及河北地区开展的比例略微高些,占35%左右;但多数图书馆仍以邮件、电话或自行查阅常见问题为主。清华大学、北京工商大学图书馆开通了机器人小图咨询服务,对移动咨询方式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北京工商大学、中国民航大学图书馆借助微信平台开展实时互动,弥补了传统参考咨询方式面对面、繁琐的缺陷。

1. 2. 4 外延拓展服务

三地图书馆提供的移动外延服务主要涉及阅读素材的获取和个性化阅读两个方面。订阅服务涉及各类互联网资讯、杂志、电子报纸以及视听阅读资料,提供多来源信息的个性化阅读体验。个性化阅读服务提供个性化的文献浏览与收藏功能,并且支持对文献资源的推荐、评论、批注和社交分享。

近年来,部分高校馆开展了深阅读、学科化等深层次的移动服务。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将微博服务嵌入到移动图书馆系统,提供学术微博交流平台,支持互动学习和互荐文献信息,辅助读者学习研究。

北京及天津地区少数图书馆提供基于位置的服务,以方便读者的学习与生活。读者借助移动设备的GPRS或Wifi功能对其位置进行识别定位,便可根据定位信息自由选择周边服务。

1. 3 移动服务推广

京津冀地区对于移动图书馆称谓的规范性较好,便于读者快速进入网站链接。在移动服务开展初期,多以讲座培训、移动搜索竞赛、读者使用有奖调查等活动方式,宣传、推广和普及移动服务。关于移动图书馆的系统建设,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高校图书馆鼓励读者建言献策。在建设初期、中期广泛征求读者的建议及意见,长期跟踪调查移动图书馆用户使用心得,优先考虑实用性、方便用户操作等因素,对移动服务内容及功能设置适时调整,不断提升用户体验,值得津冀地区图书馆借鉴。

此外,北京高校图书馆移动服务平台之间的关联比较人性化,在技术水平和服务覆盖面上优于津冀地区。如中国人民大学、北京交通大学为读者提供由微信平台快速访问微博的链接。北京师范大学、北京工业大学微信平台的馆藏检索功能可以跳转到移动图书馆的浏览、检索界面。移动服务平台的高效集成模式,能省去读者再次访问的繁琐,增强了系统的易用性和友好性。

2 京津冀高校图书馆移动服务的不足

京津冀高校图书馆的移动服务各具特色,为图书馆创新服务增添了新的形式和内容。当然,移动服务是新生事物,在发展的同时,也会存在一些问题。

2. 1 发展不均衡

京津冀地区由于地理条件悬殊、经济发展不平衡、政策差异等因素导致移动服务水平发展不均衡。从移动服务形式上看,京津地区高校馆的移动服务多采用移动图书馆和微信平台两种形式,而河北地区普及程度偏低,像燕山大学、河北工业大学等一些地方知名高校前期仅是试用运行,后期则没有正式开通。从移动服务内容上看,北京地区的移动服务资源十分丰富,服务内容更加精细化和人性化,而津冀地区则存在明显差距。在移动服务深度方面,津冀部分高校图书馆总体上流于形式,缺乏深层次的阅读服务和创新性的知识服务。

2. 2 推广力度不够

总体而言,北京地区高校馆对于移动服务的宣传推广明显好于津冀地区。对于移动图书馆、微信、微博的移动链接或者二维码标识,北京高校图书馆普遍在官方主页上专门设置了一级栏目或者浮动图标以明示读者,并且配有详细的使用说明及功能介绍,如清华大学对短信服务、彩信服务、音视频服务、客户端应用等做出了详细说明。而不少津冀高校馆将移动图书馆链接或微信平台入口埋置在数层级导航栏下,容易被读者忽略。

2. 3 模式雷同

津冀高校图书馆中与超星公司合作应用的居多,缺乏创新和本馆的特色。虽然超星移动图书馆包含的资源及功能比较丰富,但考虑到每个学校及其馆内的实际情况不同,这种固定模式的合作势必会存在一定的限制和不足。受商家技术、版权、费用等因素的制约,三个地区高校馆对本馆自建资源以及特藏资源的移动服务还比较弱,且对已购买数据库自带的APP数字资源检索鲜有涉及。北京地区部分高校虽支持对商业数据库的资源检索,但必须在校园IP范围内方可移动阅读全文,这对校外移动获取全文还存在一定局限性。

2. 4 个性化服务不足

京津冀多数高校图书馆与移动校园的结合度不强,对位置服务、娱乐资讯服务等涉及较少。而国外图书馆在这方面做得较人性化、精细化。如牛津大学图书馆[2]提供校内建筑、城市设施、娱乐场所的位置定位及交通时刻信息;哈佛大学[3]、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4]等图书馆增加体育赛事及相关动态报道,方便用户随时随地关注赛事状况。国外已开通的教职工名录、课程信息、校园生活及娱乐信息等个性化的移动应用服务,值得京津冀地区高校图书馆借鉴和补充。

2. 5 缺乏总体规划

京津冀三地之间缺乏对移动服务建设和可持续发展的总体规划,并且无统一的信息服务标准和规范。移动服务中信息规范、用户使用规范、信息管理章程等的欠缺,导致资金、技术、人员等配置不合理。对本馆资源和服务情况考虑欠缺,照搬或直接移植其他图书馆的移动服务模式及内容,造成移动服务的重复开展、个别服务利用率低及资金投入不合理。而且对移动服务开展状况缺少有效的评估手段和方法,移动服务内容及功能设置鲜有变化,难以适应年轻读者求知、求新、求变的使用习惯。

3 京津冀一体化高校图书馆移动服务协同发展策略

京津冀一体化协同发展背景下,高校图书馆应立足于各自优势,取长补短,树立资源共建、知识共享的理念,探讨和创新移动服务的方式方法。

3. 1 建立移动图书馆联盟,制定总体发展规划

云服务和联盟化是提升移动图书馆服务稳定性和有效性的重要保证[5]。京津冀高校图书馆之间应积极打破地域壁垒,探索移动服务合作策略,建立移动图书馆联盟,制定移动服务总体发展规划。通过联盟合作可实现移动资源和服务的集中模式,节约成员馆在移动资源和技术上的投入,实现移动服务的最大成效。联盟可定期组织成员馆开展移动服务经验交流会议,评估移动联盟效率效益,探索移动服务的新模式和新应用。

3. 2 增加移动检索资源,推进深层次移动服务

移动阅读是移动服务的核心内容,数字资源建设是移动服务的基础。除了法定合理使用及合法授权的数字资源外,图书馆还应创新资源获取方法,多种途径解决知识产权问题,加强网络资源整合,重视区域、行业、专业特色文献的挖掘整理和数字化工作。如提供商业电子资源APP应用,开通电子期刊、开放期刊及热点文章资讯的导航、检索等。

当今,高校师生的移动学习需求多偏重于精准的、聚合的信息源,移动图书馆应有效地与移动学习相结合。尤其是把用户切实需要的信息素养教育和深度参考咨询服务嵌入到教学、科研环境中,如把Pad、Note等移动学习终端及电纸书借阅服务引入课堂教学,在移动环境下对学习过程提供资源服务与指导帮助。

利用图书馆自身的馆藏资源与咨询服务优势,进行科研信息及服务聚合的深层次嵌入。在定向信息跟踪服务中增加学科简讯、推送信息检索培训、定题跟踪、课题咨询等。搭建互动交流、在线探讨学术平台,拓宽用户群范围,为读者提供学术交流论坛,促进移动阅读服务高效地服务于科研人员。

3. 3 提高平台个性化功能,拓展用户服务体验

移动图书馆既需区域联盟合作,也应根据本馆实际情况开展特色服务。首先在技术层面上,应着实提高图书馆系统运行的稳定性,为移动服务提供强有力的技术保障。再者,在移动服务内容和平台功能上不断创新,如开发集成图书馆门户网站的移动版内容应用,将移动服务与智能终端紧密结合增加位置服务,普及资源荐购、扫码续借、研修间/自习室座位预约等移动应用。除此之外,高校图书馆还应积极与第三方商家合作,根据本校用户实际需求开发相应APP,并添加到移动图书馆系统;注重移动服务系统的显示模式更换、个性化阅读体验调整等功能设置,不断改进和提升用户体验。

3. 4 兼顾生活娱乐粘性信息需求,彰显移动服务魅力

国外高校图书馆兼顾读者校园生活及娱乐信息的获取,国内图书馆也应以读者为本,开通校园地图、交通、餐饮及天气等本地化信息的快速查找渠道。图书馆还应积极迎合读者的娱乐喜好和兴趣,增加体育、影视等相关资讯内容,引导用户逐步由商业搜索引擎转到图书馆门户网站,进而有效地增加用户利用图书馆信息的粘性。

3. 5 重视移动服务宣传推广,提高读者知晓度

京津冀三地高校馆还应进一步地加强移动服务的宣传力度。首先各高校图书馆应该做好门户网站的宣传,将移动图书馆设置为一级类目标识,添加浮动图标明示读者,增加用户获取的便捷性。再者,利用微信等社交应用软件扩大移动服务的宣传范围,增加宣传力度。此外,辅以用户培训工作、“移动搜索达人”竞赛、长期跟踪用户调研等形式的活动,提升用户参与度及体验感。

4 结语

高校图书馆移动服务的开展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时空壁垒,为实现区域内资源共享、信息平等获取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京津冀多数高校的移动服务已取得一定成效,但尚存在良莠不齐的现状,与国外成熟的移动服务差距尚远。京津冀一体化协同发展是国家战略,京津冀地区高校图书馆应以此为契机,抓住战略机遇期,逐步推进三个地区的移动服务的衔接与融合,最终实现一体化协同发展。

参考文献

1聂华,朱本军.北京大学图书馆移动服务的探索与实践[J].图书情报工作,2013(4).

2牛津大学图书馆[EB/OL].[2015-05-04]. http://m.ox.ac.uk/?preview=true/.

3哈佛大学图书馆[EB/OL].[2015-05-06]. http://m.harvard.edu/libraries/.

4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图书馆[EB/OL].[2015 -05-10]. http://m.ucla.edu/.

5魏群义,等.我国移动图书馆服务现状调查——以国家图书馆和省级公共图书馆为对象[J].中国图书馆学报,2014(3).

(韩玉巧 王代礼馆员 中国民航大学图书馆,杨芹 副研究馆员 中国民航大学图书馆)

Research Status and Development Strategies on the Mobile Services of University Libraries Based on the Beijing-Tianjin-Hebei Integration

Han Yuqiao Wang Daili Yang Qin

Abstract:Based on the application of the mobile services of 141 University Libraries in Beijing-Tianjin-Hebei, the paper deeply researches and analyzes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mobile services of 28 typical and representative mobile libraries. Due to the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of the mobile services in three regional libraries, the development suggestions of the mobile services are put forward in order to adapt to regional coordinated developments. These proposals are establishing mobile library federation, increasing mobile retrievable resources, improving the personalized function experience, considering the needs of sticky information and strengthening the propaganda of the library mobile services. 4 figs. 2 tabs. 5 refs.

Keywords:Beijing-Tianjin-Hebei Integration;University Library;Mobile Services

收稿日期:2015-08-04

猜你喜欢

京津冀一体化高校图书馆
京津冀协同发展中的司法合作问题研究
京津冀一体化进程中的财政支出情况分析
评剧在京津冀三地文化协调发展视域下的音乐生态环境现状
京津冀一体化下的内容创业激发下的创新创业
高校图书馆阅读推广案例分析
微信公众平台在高校图书馆信息服务中的应用研究
高校图书馆阅读推广活动研究
试论高校图书馆在网络环境冲击下的人文建设
京津冀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
高校图书馆阅读推广实践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