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高校大学生环境意识教育
2016-03-20李铁英
李铁英,张 影
(东北林业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40)
论高校大学生环境意识教育
李铁英,张影
(东北林业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40)
环境保护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提高环境保护意识对做好环境保护具有重要意义,教育更是提高环保意识的重要方式。但很多高校忽视了对学生环境保护意识的教育,在当前环境问题频发的严峻形势下须加强大学生环境保护意识教育,并在此基础上找到提高高校大学生环境意识教育的具体措施。
大学生;环境意识;环境教育
全球生态环境的严重破坏正撕裂着人们对地球美好愿景的期盼,我国的生态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与政治建设、经济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同等重要的地位。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了生态环境总体改善的目标,并将生态文明建设首度列入我国五年规划进程。从而不难看出,加强环境意识教育,把环保意识教育贯彻落实到社会实践中去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高校大学生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力量,他们环境保护意识的高低对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构建以及美丽中国目标的实现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大学生环境意识教育应该成为高校大学生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国家的高度重视下,以及环境科学、教育界专家和各领域有识之士的共同努力下,已经初步形成了环境意识教育的理论和教学模式,积累了诸多成果,大学生的环境保护知识得到普及、环境保护意识和行为更为主动。但在当前大学生环境意识教育中还存在着诸如学科体系不完善、内容涵盖面小、无针对性保证机制等问题,需要深入地研究和实践。
一、高校大学生环境意识教育存在的问题
我国的环境意识教育与其他国家相比起步较晚,特别是在校大学生环境意识教育中存在诸多问题,严重制约了美丽中国的建设和两型社会目标的实现。而作为高校环境意识教育主要对象的大学生,既是未来社会建设的主力群体,又是未来生态环境的直接改造者和保护者,他们的环境意识素质,直接影响着国家整体生态状况和可持续发展。因此,在大学生中开展环境意识教育就显得十分的迫切,但当前大学生环境意识教育中还存在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高校大学生环境意识教育的环境缺乏
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发展新常态,政府将更多的精力用于应对经济发展“三期叠加”的压力上,环境保护只是政府制定的一种积极政策,全社会尚未形成一种全民环保意识。当前,升学率和就业率已经成为一些学校的工作重点,从而造成了对环境意识教育的忽视,致使在校大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缺乏。许多高校对环境意识教育还很“陌生”,甚至许多在校大学生及大学毕业生,连一些最基本的环境知识都不了解。这一系列原因导致高校大学生环境意识教育缺乏良好的环境。
(二)高校大学生环境意识教育的内容系统性不强
目前,我国各高校的大学生环境意识教育可以分为专业环境意识教育和非专业环境意识教育两类,专业环境意识教育是指以环境类专业大学生为主要对象的全面系统环境意识教育;非专业环境意识教育主要是指除环境类专业以外的各个专业大学生的选修、兼修环境意识教育。我国大多数高校大学生环境意识教育的系统性、全面性明显不够,环保教育还不够深入。许多高校未开设针对大学生环境意识教育系统性的专业课程,多数都是在其他学科内对大学生环境意识教育进行简单涉及,完全不能满足大学生环境意识教育的切实需求。虽然许多高校已经开展了一些大学生环境意识教育活动,但其活动内容多局限于探险、参观、考察等,形式较为单一,大学生也不能深入认识和理解环境意识教育的内涵。有关环境教育、环境伦理、生态价值观的课程在大多数的学校都还没有被列入必修课程,有的高校甚至没有开设任何环境教育类课程,或者还未将环境教育列入议事日程。一项调查显示,我国的高等院校中开设过与环境意识教育相关课程的仅占十分之一强,远远不能达到高校大学生对环境课程的需求,这也说明环境意识教育在高校的课程体系中没有引起普遍重视。
(三) 高校大学生环境意识教育的方式较为单一
当前,我国各类高校教师授课的方式主要有填鸭式教学、讨论式教学、半填鸭式半讨论式教学、讲座报告式教学等方式,而高校教师在环境意识教育的课堂上授课方式也主要以填鸭式、讲座报告式、半填鸭半讨论式为主。这种传统的教学方式,把环境意识教育作为一种课程形态的东西进行灌输,“我讲你听”的说教,忽视了对学生的启发和感染,不仅影响教师的课堂讲授效果,更使学生对课堂上所讲内容不感兴趣,甚至出现很多逃课现象,提升大学生环保意识的教学目标也就无从谈起。一项调查显示“最受学生欢迎的环境意识教育形式占第一位的是参与式课外活动,占百分之38.5%;占第二位的是观看图片、录像,占百分之29.4%;占第三位的是听讲座、报告之类”占百分之13.1%。另一项调查显示,参与环境实践活动是学生最乐于接受的环境教育方式,占比为53%;其次是参与环境科研活动,占比为24%;而课堂填鸭式的讲授和阅读环境类书籍是学生最不喜欢的两类环境教育方式,比例分别为百分之8%和百分之3%。通过以上两组数据的分析,可以得出学生们最喜欢的环境意识教育方式是参与环境实践活动,而课堂上“老师讲、学生听”这种填鸭式的教学方式是学生最不喜欢、不受欢迎的环境意识教育方式。
二、加强大学生的环境意识教育的必要性
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取决于人的素质的全面提高,特别是取决于人们的环境意识和环境保护素质的提高。[1]加强大学生环境意识教育不仅是生态系统良性发展的要求,更是国家发展战略的要求,还是高校大学生必备素质的要求。由此可见,大学生具备良好的环境意识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必然要求。
(一)加强大学生环境意识教育是生态系统良性发展的要求
当前,我国的环境问题相当严重,大学生必须看到这一问题的紧迫性,还要看清环境污染问题的产生与人类的生产生活紧密相连,并且会随着人类活动的深入而变得更加严峻。而造成我国生态环境破坏严重的众多原因之中,人的环境保护意识缺乏是最根本性的。由此看来,要解决环境问题,实现生态系统的持续健康发展,提高环境保护意识是很重要的一点,特别是提高大学生的环境意识就显得更加重要。
(二)加强大学生环境意识教育是国家发展战略的要求
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是以能源的大量消耗为代价的,由此也带来了森林生态系统日益脆弱、环境污染严重等环境问题,致使环境承载能力不断下降。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高校大学生作为社会主义事业的中流砥柱,加强环境意识教育,提高保护生态环境素质,提高大学生保护环境的行为引导,是每一位高校大学生义不容辞的责任。
(三)加强大学生环境意识教育是高校大学生必备素质的要求
环境保护,教育为本。当前大学生环境意识缺乏,主观上要求对大学生进行环境教育。透视当代大学生的日常行为,不难发现大学生破坏环境的事情偶有发生,如一些看见水流不止主动关闭阀门、遇到长明灯主动切断电源、自发地爱护花草树木、随手捡拾垃圾废物的行为与大学生相距甚远。这从一个侧面告诉我们,具有较高文化素质的大学生环境保护意识还处在低层次,一些大学生更对校园内随处可见的“保护环境,从我做起”“保护环境人人有责”等宣传标语视而不见。环境问题的日益突出,环境保护时不我待,环境意识教育势在必行,而良好的环境意识应当成为高校大学生的必备素质。
三、高校大学生环境意识教育对策
高校大学生环境意识教育需要从教育环境、制度建设、学科体系、交流合作等方面加大投入力度,密切配合,相互促进,才能使高校大学生环境意识教育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使大学生具有较强的环境意识。
(一)大力营造高校大学生环境意识教育的优良环境
增强大学生环保意识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社会各方面共同努力。在高校,需要教师带头示范,用一言一行来践行环境保护的理念;需要学校各个部门在工作中厉行节约、反对浪费;需要学校支持学生环保组织社团。在政府机关,需要领导干部以身作则,用实际行动证明环保的重要性;需要各个职能部门,开展联合行动,加强监管;需要政府在财政上给予环境保护更多的投入,加大污染治理的力度;需要给达标排污的企业以政策上的支持和税收上的优惠。海潮效应告诉我们,要促进一个事物的发展,就要营造出适合这个事物发展的良好环境,大学生环境意识教育也是如此,只有为大学生环境意识教育营造出一个良好的环境,才能促进大学生环境保护意识的增强。
(二)完善高校大学生环境意识教育的机制
推进高校大学生环境意识教育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需要高校、教师、学生的共同努力,不断完善高校大学生环境意识教育的体制机制。推进高校大学生环境意识教育,要制定系统的教学目标和授课计划,保证大学生接受环境意识教育的课时足,质量高。同时,要提升课程设置的持续性,提高授课教师的理论素质和实践能力,让教师能够以更加科学、更加生动易于学生接受的方式系统讲授环保知识,促进高校大学生环境意识教育机制的完善。同时,高校可以充分利用学报、学生社团刊物、校园广播、校园网络等媒体,将大学校园内的环境保护先进典型的事迹在整个校园内进行大范围的宣传,引起同学们的重视,号召大学生争相向环保先进典型学习,学习先进典型的环保理念、环保做法。同时可以设立环保劣行曝光台,进行监督,使学生自觉做到“不以善小而不为,不以恶小而为之”,从自身做起,从小事做起,你我同行,形成保护环境光荣,破坏环境可耻的良好氛围,将环境保护的自律与他律有机地结合起来。[2]
(三)加速高校大学生环境意识教育的学科体系建设
要通过多种多样的途径来开展在校大学生的环境意识教育,手段应是丰富多彩的,各类课程都应在可能的情况下,安排一些环境保护的内容。如专业课程教学中,可结合专业内容,将经济活动可能产生的环境问题及其防治,向学生作介绍;形势政策、思想品德修养课程可将我国和世界的环境形势,以及我国政府对环境问题的主张和政策,向学生进行介绍,并强调环境意识是现代人应当具备的基本素质之一;法律课程除向学生讲授宪法、刑法、民事法等内容外,也应把有关环境保护的法律做一些介绍,等等。各个学校也可根据全校不同专业的特点开设针对环境教育的选修课,使选修课的设置与专业特点相结合,将环境教育知识与专业知识相融合,建立必修课、选修课、实验课、活动课多种课程体系,进一步提高在校大学生的环境意识,使其认识到环境与社会密不可分的关系,从而使在校大学生受到更全面和更深层次的环境意识教育。具备条件的高校应设立环境科学系或成立环境教育研究室,专门针对环境教育设立研究机构并配备专业教师,通过专职的环境教育教师引进与现有承担环境教育课程教师的在职培训相结合,建立一支高素质的专职环境教育教师队伍。
[1] 赵建军.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性和紧迫性[J].理论视野,2007(7):32-34.
[2] 孙立元.大学生环境道德意识的培养[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27.
[责任编辑:陆静]
10.13356/j.cnki.jdnu.2095-0063.2016.04.035
李铁英(1972-),女,黑龙江哈尔滨人,副教授,从事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生态文明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黑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规划项目(11D101);博士后研究人员落户黑龙江科研启动资助项目(LBH-Q13014);2012年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中的科学前沿与交叉学科创新基金项目(DL12CC02)。
G631
A
2095-0063(2016)04-0154-03
2016-04-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