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红色文化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工作的启示
2016-03-20谷婷
谷 婷
(哈尔滨师范大学 政治与行政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25)
论红色文化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工作的启示
谷婷
(哈尔滨师范大学 政治与行政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25)
红色文化作为一种特殊的意识形态载体,是中国共产党执政文化的源头之一,具有强大的教育价值和精神教化功能。近年来,由于受到多种不良因素的冲击,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工作在一定程度上凸显出弱化和形式化的趋势。为了巩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主体地位,需结合红色文化强大的意识形态教育功能,运用红色文化的内涵、道德与情感力量更好地加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工作。
红色文化;中国共产党;社会主义;意识形态
红色文化从整体上看产生于近代,得益于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成熟于新民民主革命时期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在曲折中不断向前发展,最终成为中国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等革命精神是红色文化的精髓。红色文化的“本质特征至少应当包含三个方面,即民族性、革命性以及无产阶级或共产党人的社会主义价值取向性”。[1]
红色文化融合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精神,灌注了共产主义崇高的理想信念,经中国共产党在实践中不断地丰富和发展,逐渐形成了一种特殊的文化意识形态。从政治层面看,是中国共产党执政合法性和有效性的重要保证。此外,红色文化能够激发民众的政治认同感,而民众文化意识的自觉服从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的思想保证。从经济方面看,红色文化能够保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有序开展的基本方向,营造良好的环境。因此,红色文化中蕴涵的强大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的先进属性和强大的道德、理想、信念与精神力量,可以与社会中存在的各种不良思潮作斗争,在应对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工作弱化和缺失化,应对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妄图从意识形态上分化瓦解危机时,能够发挥其强大的战斗堡垒和价值导向作用。
一、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现状急需红色文化滋养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作为国家意识形态,我党过去一直给予高度重视。但是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社会的日益发展(社会结构的改变、体制的转型、社会文化的多样化发展等)和改革开放程度的不断提高,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面临着许多新的问题与挑战。
“对党内‘老生长谈’的这一问题,一些党政干部已经陌生起来。有些人片面强调‘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将经济建设和意识形态建设对立起来,把意识形态当作‘左’的思想和行为加以排斥;有些人认为意识形态建设是‘虚’的和‘形式化’的东西,可有可无……”[2]可见,中国当前社会正处于一个快速发展与急剧变革的时期,经济的繁荣与充裕使许多人忽视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工作的重要性。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导致不同国家意识形态之间的较量和斗争更为隐蔽,更为复杂。面对不同国家意识形态间的冲突与互渗,纷繁复杂的意识形态信息逐渐侵入我国国民生活的各个方面,使国民极易受到不良思潮的影响,危害社会秩序,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主体地位面临着巨大的威胁,在这种情况下,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也就显得极为迫切。
第一,从经济方面看,唯物史观科学地揭示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这说明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发展变化离不开当时的社会存在。在过去,由于我国生产力水平相对低下,生产关系相对落后,加之深受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模式的影响,形成了高度集中的社会经济体制,既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功能的发挥提供了良好的基础,但也造成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过度单一性。
改革开放以后,随着社会所有制形式的变革,经济制度、经济利益、经济成分、社会生活方式、组织形式、就业岗位等都呈多样化的发展趋势,导致我国社会结构日益复杂化,利益主体多元化,必然伴随着新的社会要素(新的阶层、生产关系与分配方式等)不断的分化与衍生。所有这些分化发展的态势,必然会在意识形态领域和人们的思想观念上反映出来,出现价值观念、价值取向、行为方式上的分化。当这种分化超出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可以承受的主导范围时,则必然会导致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主体与主导地位的衰落甚至丧失。
第二,从政治方面来看,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济的发展必然会影响到政治领域。长期以来,党中央提出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政策,使得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党内一些党政干部,重视经济工作的发展,淡化甚至是忽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工作,致使意识形态工作形式化、弱化的现象在较多的部门和单位,尤其是中国高校普遍存在。
第三,从文化发展的方面来看,社会经济领域及政治领域所发生的一系列变化,都必然会反映到文化领域中来。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结构的日益复杂、利益主体的分化与滋长,都必然通过社会文化的折射呈现出来,并导致文化本身的分化和多样化发展。
与经济领域和文化领域的分化相应,我国社会总体意识形态的结构也出现了分化的态势,主要表现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与一般社会意识形态从高度统一的状态逐步走向相对分离的状态。虽然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在整个社会意识形态结构中仍居核心地位,对整个社会意识形态的发展起着主导作用,但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对社会成员思想观念的整合不再具有强制性,其发展也不能代替一般社会意识形态的发展,并且还会受到多样化的一般社会意识形态的影响。
面对着如此严峻的形势,各界有识之士,提倡国学抬出孔儒,各主流媒体也宣传一些具有正能量的教育事迹,以期达到对国人进行教育净化的目的。但就其效果看,结果不是很令人满意。同时,还有人提出,希望通过红色旅游,开展红色体验式教学活动,大力弘扬红色文化,希望红色文化中蕴涵着的理想、信念、道德与情感的力量去感染国民,使国民坚定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仰,坚定对党的领导的信心,自觉分辨和抵制社会中不良思潮的影响。从而使党在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方面的工作易于推进,更好地巩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主体地位。
二、 红色文化能够推进意识形态教育工作的缘由
2013年8月,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曾强调:“意识形态工作是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还指出:“宣传思想工作就是要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和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可见,意识形态工作极端重要。
从维护阶级统治的一般规律来看,如果一个阶级要想维护自己的统治,就必须加强本阶级的意识形态工作。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取得政权以后,也必须把本阶级的思想上升为主流意识形态,即把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作为统帅社会各方面的指导思想,这对维持社会秩序、规范社会价值体系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而红色文化作为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先进文化以及具有的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属性,蕴藏着强大的精神力量,传承着中华民族伟大的民族精神和优秀品格,对推进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工作起着价值引导作用。
从红色文化的生成来看,近代中国饱受内忧外患之苦,红色文化应势而生,无产阶级队伍的不断发展壮大,孕育了红色文化。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是红色文化产生的基石,马克思主义理论是红色文化的灵魂。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的历史沉淀,并伴随着中国共产党的成长,其价值内涵也在不断丰富。当代中国弘扬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实质上就是对红色文化的继承与发展,红色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具有一致性,使得红色文化在她的生成与发展的过程中,创造性地继承了中华民族的优秀品格和民族精神,同时,又能根据不同的时代主题,汲取优秀的文化精华来丰富自身。因此,红色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内在的一致性,对于加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保证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使中华民族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具有重要的作用。
从红色文化发展的进程来看,红色文化在曲折中不断地向前发展。红色文化始于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后经长征精神、延安精神等革命精神的不断丰富,既传承了传统的爱国主义精神、民族精神,还结合中国实际创造性地形成了社会主义和谐文化观。
党在十六大报告中指出:“面对世界范围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必须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文化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纳入国民教育全过程,纳入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使全体人民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3]红色文化作为中国共产党成长的历史沉淀,不仅记载了中国共产党老一辈革命家艰苦斗争的历史,也承载了一个国家,一个政党的血脉灵魂,讴歌了共产党人为之奋斗终身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在面对世界范围内各种思想文化的激荡冲突时,红色文化可以为人民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为人民提供强有力的道德支撑,增强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将红色文化注入到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工作,必将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工作的开展提供很大的帮助。
从意识形态具有的功能来看,它具有社会整合功能、价值判断功能、宣传教育功能等。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集体主义为核心,是人类社会中最先进的意识形态,因此,具有强大的社会整合功能。红色文化具有马克思主义先进的意识形态属性,蕴含着强大的教化功能。从政治价值方面看,红色文化的政治价值内涵是中国共产党执政文化的源头。它有效地保证了政治各系统和组织的运作,巩固了中国共产党在意识形态领域的主体地位,对传播政治理念、选拔和培养政治人才等具有重要的作用。同时,红色文化所蕴藏的政治认同感也极大地提高了中国人民的政治情感,使中国人民的精神风貌焕然一新。可见,红色文化的政治价值对当今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抵制西方敌对国家不良意识形态的渗透,具有积极的影响。
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导致各个国家经济程度依赖性、同化性提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也受到不同经济形势的冲击。生活在社会中的人们,也必然受到各种所有制经济的冲击,从而使民众的文化意识不自觉地受到多方经济因素的冲击。红色文化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意识形态,能够从思想上有效地保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前进方向,也能够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提供强大的道德支撑和精神力量,创造出良好的经济运行环境,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能够有序开展的重要手段。
最后,大众文化的复杂性和对人民产生的负面影响,急需红色文化加以引导和规范。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进程的不断加快,我国文化逐渐形成多元化的发展趋势,大众文化虽然是我国文化的主力军,但大众文化的复杂性对我国人民的思想、心灵都产生了一定的不良影响。再加上当今时代是信息多元化和爆炸的时代,人民获取的各种信息无疑会影响到一个人乃至一个国家的思想、观念等。因此,大众文化的规范急需红色文化来引导。红色文化的先进属性对促进大众文化的健康发展,提高大众文化的品质具有积极的影响。此外,红色文化的宣扬,也能提高红色文化的高度自信性。而大众文化的积极健康发展无疑会推动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工作的开展。
三、弘扬红色文化,加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
在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工作弱化和缺失化现象严峻的今天,红色文化的弘扬,恰恰为推进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工作提供了良好的契机。当然,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工作的推进,不能仅仅依靠红色文化的发扬,还需要全方位的包括政治经济的推进。但是,红色文化必然对加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工作提供在文化、道德等方面的借鉴。
首先,培养一支具有高水平、高素质的红色文化教育队伍。人是实践的主体,一切实践活动都必须围绕着人来活动。人的因素对弘扬红色文化,开发红色教育资源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在培养高水平、高素质的红色文化教育队伍中,需先加强共产党对红色文化教育资源的领导。中国共产党是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领导核心,一切工作都离不开党的领导。建立合理的领导体制,强化党在红色文化中的领导核心地位,才能为弘扬红色文化创造条件。而高水平、高素质的红色文化教育人员队伍建设,也离不开党的领导。红色文化教育队伍的建设需要中国共产党组织培养大批优秀的思想政治教育专职人员、红色旅游区导游等宣传红色文化的人员。教育主体的专业性、先进性,才能更好地弘扬红色文化,红色教育资源的开发,才能更好地推进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工作的进行。
其次,建立科学的弘扬红色文化的路径,为推动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工作提供良好的范式建构。第一,整合有效的红色文化资源,红色资源的开发必须结合社会实际,有效地开发利用,经过开发的红色资源才能有利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大力发展红色文化产业,推进红色产业文化的繁荣与发展,必然会影响到意识形态领域。第二,意识形态教育的落实在于人,因此,若想通过弘扬红色文化来推动意识形态教育工作的有效开展,必须关注对人的教育。具体策略是全方位、分层次、有针对性地对国人进行红色文化教育。全方位,运用多样化的形式,比如红色旅游、红色教学、红色体验、红色产业的开展等方式,向群众普及红色文化。分层次,依据人们不同的生活水平、文化水平等标准,对受教育的主体,进行层次上的划分,以便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只有将红色文化所倡导的精神向国人更好地渗透,才能使国人更好地坚定对中国共产党的信仰,拥护党的领导,并在日常的生活实践中,自觉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无形化于生活。
最后,弘扬红色文化,推进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必须注重国民的思想价值取向。在对红色文化物质形态的开发中,必须保持红色遗迹区庄重的历史氛围,须对历史资料、文献进行整理和保护。在红色文化的精神形态开发中,需结合当地的红色文化历史内涵,以具体的形式,阐释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并突出红色文化中所承载的中国共产党的优秀价值理念和政治品质,使民众能够更加坚定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在当今社会,由于受到多种社会思潮的冲击,国人信仰的缺失,已经是一个非常严峻的问题。若想坚定国民的信仰,除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给人民大众以实惠,对社会上存在的一些敌对分裂势力,要坚决实行专政外,还需对国民进行红色文化的教育,使国民在追忆革命前辈,回顾历史中,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
在我国意识形态领域中居于指导地位的是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坚守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是立国之本,也是中国共产党能够长期执政的重要思想保证。而红色文化坚守着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阵地,只有将阵地建设好,才能够有效地传播其价值理念,才能始终以强大的思想魅力影响和教育国民,才能抵制各种社会不良思潮的冲击,使国民从红色文化中汲取精神给养,为推进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工作提供强有力的精神动力。
[1] 邹平林,张建成. 红色资源的本质特征及其概念再辨析[J].大庆师范学院学报,2014(4).
[2] 靳辉明,李崇富.马克思主义若干重大问题研究[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465.
[3] 本书编写组.十六大报告辅导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责任编辑:焦玉奎]
On the Enlightenment of Red Culture on Socialist Ideological Education
GU Ting
(School of Politics and Administration, Harbin Normal University, Harbin, Heilongjiang 150025, China)
Red culture, a special ideology, is one of the sources of the ruling culture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and of powerful educational value and spiritual enlightenment function. In recent years, shocked by a variety of adverse factors, the socialist ideological educational work, to a certain extent, has been weakened and formalized. In order to consolidate the dominant position of the socialist ideology, it is required to combine strong red culture, ideological education function, together with the use of the connotation, emotional and moral strength of red culture to better the strengthening of the socialist ideology.
red culture;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socialism; ideology
10.13356/j.cnki.jdnu.2095-0063.2016.04.022
谷婷(1991-),女,河北定州人,硕士研究生,从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研究。
G412,G112
A
2095-0063(2016)04-0101-04
2016-0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