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生历史文化教育路径探析

2016-03-20李丽玲

大庆师范学院学报 2016年4期
关键词:校园文化中华民族

李丽玲

(绥化学院 思想政治理论教研部,黑龙江 绥化 152061 )



大学生历史文化教育路径探析

李丽玲

(绥化学院 思想政治理论教研部,黑龙江 绥化 152061 )

中华历史文化是民族之魂,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精神动力,实践教学是将中华历史文化融入到“90后”大学生精神世界的有效模式。高校以实践活动为载体加强历史文化教育,更容易被“90后”大学生所接受,有利于大学生深入了解中国的历史、领悟传统文化的精华,加强大学生的国家认同感,并能增强大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与责任感。

历史文化;大学生;实践;思想政治理论课

历史是国家的根基,文化是民族的血脉,历史文化是民族之魂,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精神动力。钱穆先生曾经说过:“若一个民族对其以往的历史了无所知,此必无文化之民族,此民族中之分子对其民族必无甚深之爱, 必不能为其民族有奋斗而牺牲,此民族终将无争存于世之力量。”[1]只有了解自己民族、国家的历史文化,才能产生高度的认同感、自豪感、归属感和责任感。但当今大学生历史文化素养的缺失已经成为比较突出的问题,高校应充分发挥教育的主导作用,加强对大学生的历史文化教育。

一、 实践教学:大学生中华历史文化教育的现实路径

目前,“90后”已经成为高校大学生的主要群体,他们是在社会转型发展中成长起来的一代,生活在多元化的时代,面临多元的选择,但限于年龄和阅历,往往缺乏辨析力。同时,他们也具有很大的可塑性,既可能被高尚积极的文化所陶冶,也可能被低俗、腐朽的文化所俘虏,关键在于所处的教育环境及所能接受到的教育内容。[2]大学时代正是大学生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应该用优秀的中华历史文化引导、熏陶、塑造大学生形成健康的精神品格。

通过针对“90后”大学生对中华历史文化的认知情况进行问卷调查的结果显示,多数大学生接触历史文化知识的途径主要来源于学校教育、电视和网络。然而现实情况是,虽然拥有电视、网络、报刊等众多的资源,但网络、媒体更多关注的是社会热点问题,而影视作品娱乐性较强,传播了太多不真实的历史内容,真正能够给予学生接受历史文化知识的机会并不多。所以,在这种现实状况下,高校必然担负着为大学生“补课”的教育职责。在我们所做的调查中显示,多数大学生认为应通过自己多与历史文化接触和学校加强历史文化教育的方式传承中华历史文化。加强历史文化教育,增强大学生的文化底蕴,用优秀历史文化资源影响和激励大学生成长成才,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高校不可推卸的责任!

调查表明,大学生普遍认可中华历史文化的价值,71%的学生认为学习历史文化知识有利于自身的发展,以后能更好地适应社会,但对中华历史文化知识和技能的实际认知和掌握情况却不容乐观。多数大学生表示愿意了解更多的中华历史文化,74.5%的学生认为在大学期间有必要加强中华历史文化方面的学习,但同时也指出缺少了解中华历史文化的有效途径,而且认为学校不重视是导致历史文化缺失的重要原因之一,所以,高校应该为大学生提供接受历史文化教育的平台和有效途径。大学生的历史文化教育可以通过多种教学方式和教育途径来实施,但实践教学是其中最有效的途径,调查显示,实践教学也是最受大学生欢迎的一种形式。

“90后”大学生是极富个性的一代,他们的信息化程度高,传统的说教并不能使他们真正的信服,只有通过自己的亲身体验,体会到生动、鲜活的历史文化,才能真正感受到历史的魅力、文化的精华,才能在内心深处形成对中国历史和民族文化的认同感,从而在思想上自觉自愿地接受、学习和传承中华历史文化。

实践教学是一个吸引心灵的过程,能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是其他教学方式和途径不可替代的。而且,通过实践活动可以使历史文化教育取得的良好效果得到应用,教育的成效也可以在实践活动中得到检验、感悟和升华。通过实践教学,可以提高“90后”大学生学习历史文化的积极性、自觉性,增强历史文化教育的实效性,使高校真正成为传承中华优秀历史文化的重要基地,使高校培养的大学生普遍具有中华美德的精神底蕴。

二、校园文化:大学生历史文化教育的有效载体

校园文化具有导向和激励的作用,构建具有浓厚文化底蕴的校园文化环境,凝聚校园精神,依靠中华文化的沉淀和熏陶完善大学生人格,使大学生在校园文化活动中自我表现、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提高[3],更能让大学生潜移默化地接受优秀历史文化的熏陶和影响,提高大学生的历史文化素养,促进大学生的成人、成才。在校园文化的具体活动过程中,应该突出做好以下几点:

1.强化宣传力度,扩大影响力。大学校园本是传承历史传统、弘扬优秀文化的摇篮,是历史文化教育的重要阵地,应该充分发挥其引导作用。但是,在我们所做的调查中发现,很多高校在与“中华历史文化”相关的校园活动中还存在许多不足,致使大学生的认知度和参与度较低,所以,有必要将优秀历史文化渗透到校园文化建设中,充分利用学校的宣传栏、走廊、海报、条幅、校园广播等校园传媒手段进行宣传,扩大影响。只有广泛宣传,才能引起更多学生的关注,才能使更多的学生参与其中。同时,高校应注重发挥学生团体的作用,鼓励和支持学生会、党团组织、社团组织开展各种与“中华历史文化”有关的校园文化活动,可以通过主题班会和团日活动等扩大影响范围,激发他们蕴藏于内心中的活力和热情,激发他们的创造力,增强大学生对中华历史文化的认同感。

2.创新活动形式,增强吸引力。“90后”大学生思维活跃,富有创造性,只有不断创新校园文化活动形式,举办形式新颖的校园活动,才能增强对他们的吸引力。例如,通过举办历史文化知识讲座、名著导读、诗词诵读等活动,对大学生进行经典文化渗透,用优秀的历史文化滋养、陶冶大学生的精神世界,提升大学生的文化底蕴;让高雅艺术走进校园,开展书法、戏曲、书画展览等文化活动,使大学生在欣赏富有民族特色的文化教育活动中寻找中华历史文化的足迹,升华对优秀历史文化传统的认知;鼓励大学生开展读书交流会、文化沙龙等活动,为培育大学生历史文化素养搭建有效平台,为大学生提供更多可以学习中华历史文化的机会,使大学生在历史文化的交流中获得人生启迪。

3.提升活动内涵,增强感染力。要使校园文化成为学生真正受益的精神财富,不仅在于举办历史文化活动数量的多少,更要看质量的高低,因此,校园文化活动要从提升内涵的高度精心设计和组织开展内容丰富的历史文化教育活动,充分发挥实践育人的作用,不能搞形式主义。有内涵、有深度的活动,才能更具有生命力,更具感召力,更能引起学生思想上的共鸣,所以,每次校园文化活动都要明确主题,提升内涵,打造校园品牌文化活动,使大学校园真正成为学生感受历史、品味文化、接受熏陶的重要场所,使广大学生能够在实践活动中积累知识、提高素养,在潜移默化中实现自我教育。

民族精神的提升需要历史的传承,校园文化活动可以利用一些重要的历史纪念日,将历史文化教育活动与校园文化活动有机结合起来,以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为主旋律,将先辈的爱国情怀传递给学生,使其内化为学生的素质。例如,结合“一·二九运动”、抗日战争胜利日等重大历史事件纪念日举办征文、演讲、辩论比赛、知识竞赛等校园文化活动,这类校园文化活动优于空洞的说教,具有较强的感染力和感召力,能够有效激发大学生学习历史文化知识的积极性,使学生在自觉学习的过程中深刻感知历史人物身上蕴藏的人格魅力和优秀品质,能够在内心深处铭记先辈们的爱国救民情怀,激励大学生以革命英雄为榜样,引导大学生将个人追求融入民族和国家的发展中,用青年的肩膀撑起中华民族不朽的脊梁。

三、社会实践:提升大学生责任感和使命感的重要途径

历史文化教育还不能只局限于校园文化生活,应该拓宽教育渠道,有效利用社会资源,将历史文化教育活动融入到社会实践中,通过组织学生进行历史文化考察,开展社会调查、志愿服务等社会实践,开阔大学生的视野、增长大学生的见识、提升大学生的素质,深化大学生对中华历史文化的认知和认同感,使广大学生在社会实践中提升历史责任感和社会使命感。对此,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实践探索:

1.组织参观考察,开阔学生视野。历史文化教育的社会实践教学资源非常丰富,各地的历史古迹、文化遗址、博物馆、纪念馆、档案馆都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各种历史文物承载着悠久的历史,见证了社会的发展,是传播历史文化知识的重要载体,是大学生了解我国悠久历史和认知民族文化的重要基地。通过组织大学生进行实地参观考察,调动了大学生的参与热情,深化和拓展了大学生的历史文化知识视野,从历史遗迹中感受历史文化的价值,增强对历史文化的直观认识和认同感,深化了“90后”大学生的家国情怀。

在新的时代背景下,爱国主义精神也不能仅依靠灌输方式深入人心,只有让受教育者对历史文化产生高度的认同,才能使爱国主义教育真正入脑、入心。例如,组织学生参观抗战遗址、纪念馆等,能让大学生更加直观、客观地了解抗日战争的真实情景,可以拉近学生和历史的距离,让他们在身临其境的感受中,通过强烈的视觉冲击力更能触动学生的心灵,受到震撼心灵的精神洗礼,铭记革命英雄为救亡图存所付出的巨大牺牲,使大学生在开阔视野的同时也能在润物细无声中接受爱国主义教育。

2.进行社会调查,增强使命意识。鼓励学生走出校园,在与社会的接触中感知历史。在老师的指导下,组织学生开展以古典艺术、风俗习惯、传统手艺、中国民俗等为主题的社会调查活动,使大学生在了解历史传统的过程中认识灿烂的中华文化,体会其中蕴含的文化精神,增强民族自豪感;通过鼓励学生调查走访身边的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到工厂、企业、社区、学校等进行实地考察,了解中国的国情,感受改革开放以来新中国的发展变化。

社会调查活动可以克服简单、抽象说教的缺点,通过生动的现实表现,对大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通过实践过程,将中华历史文化知识内化为学生自身的文化素质,有利于增强“90”后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3.开展志愿服务,提升责任意识。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强调要传播正能量,为实现中国梦凝聚强大的精神力量和有力的道德支撑。弘扬正能量,关键在践行,组织学生开展志愿服务活动,实际上就是引导大学生传播青春正能量,做良好社会风尚的践行者和引领者。通过组织、鼓励大学生参与各种历史文化宣传活动和文化保护活动,开展保护传统技艺、保护文化遗址、“弘扬中华历史文化志愿者”等社会志愿服务实践活动,可以提高大学生承担传承与发展历史文化的责任意识。在我们所做的调查中显示,75.6%的“90后”大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流失感到担忧,并表示愿意参加旨在保护与宣传中华传统文化的活动,另有23.4%的同学表示不会参加但是支持这样的活动。这说明“90后”大学生普遍具备责任意识,只要对他们加以正确引导,激发他们参与的兴趣与热情,就能使更多的大学生在参与社会实践活动中感受历史文化的精髓和内在价值。通过开展志愿服务活动,能使大学生更加自觉地学习、吸纳历史文化知识和文化精神,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中华历史文化中所承载的文化观念与民族精神将成为指引大学生前行的精神力量。

总之,实践教学活动是历史文化教育的重要环节,具有其它教学方式所没有的优势,能够通过文化与心灵的互动和碰撞,对大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是针对“90后”大学生提升历史文化教育效果的有效途径。高校应充分发挥教育的主导作用,通过切实有效的实践教学活动提升大学生的历史文化修养,以常态化的方式将学校资源与社会资源有机结合,将实践学习活动与学生的日常学习和生活内容相融合,通过实践学习活动,将中华历史文化潜移默化地融入学生的精神世界、融入学生的心灵深处,将中国文化精神内化为学生的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为“90后”大学生的人生发展奠定深厚的文化底蕴。

[1] 钱穆.国史大纲·引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4:2-3.

[2] 唐晓燕.大学生中华民族文化认同的缺失与提升[J].湖南社会科学,2010(6):142.

[3] 刘春萍.大学生中华文化自觉与人格塑造[J].新疆社科论坛,2012(6):96.

[责任编辑:焦玉奎]

10.13356/j.cnki.jdnu.2095-0063.2016.04.021

李丽玲(1979-),女,黑龙江绥化人,讲师,硕士,从事历史文化研究。

黑龙江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90后大学生中华历史文化认知问题研究”(12542347)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G412

A

2095-0063(2016)04-098-03

2016-02-20

猜你喜欢

校园文化中华民族
我们的民族
党建工作与校园文化创新探究
一个民族的水上行走
多元民族
Satiric Art in Gulliver’s Travels
An Analysis of "The Open Boa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uralism
On the Images of Araby and Their Symbolic Meaning
A Study of the Feminism in Mary Shelly`s Frankenstein
校园文化建设浅谈
求真务实 民族之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