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辛亥革命影响下的城市普通民众

2016-03-20

大庆师范学院学报 2016年4期
关键词:辛亥革命民众政治

文 苗

(湖南师范大学 历史文化学院,湖南 长沙 410081)



辛亥革命影响下的城市普通民众

文苗

(湖南师范大学 历史文化学院,湖南 长沙 410081)

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巨大的社会变革,对中国社会各个方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社会面貌发生了显著的革新。以城市普通民众为研究视角,通过对辛亥革命前后城市普通民众的政治观念、经济生活、文化习俗等方面的变化进行分析,探讨辛亥革命影响下城市普通民众的生存发展状况,并深入研究辛亥革命对城市普通民众的影响。

辛亥革命;城市普通民众;社会影响

辛亥革命前后,所谓的城市普通民众,主要是指手工业工人、产业工人、自由职业者、大中学生、小职员、小手工业主和小商人等。他们离辛亥革命风暴的源头比较近,消息灵通,接触广泛,再加上本身具有一定的文化知识和政治敏感度,受辛亥革命影响比较大。在辛亥革命的冲击与影响下,在政治观念、经济生活和文化习俗等方面发生了一定的变化,出现了新的风貌。

一、政治观念

为民主政治奠基的辛亥革命,使“王朝国家”变为“民族国家”,使集权专制变为分权制衡,宗派朋党参与政治变为社团政党参与政治,使主权在君开始变为主权在民,使人治开始变为法治,给城市普通民众的政治观念带来很大冲击。

(一)政治参与意识的提高

辛亥革命后“专制局破,共和成立”,除了一些本质上抗拒这种变化的人之外,城市普通民众中很多原先对政治持冷漠、畏惧、消极态度的人逐渐变得积极起来,对政治生活产生了比较浓厚的兴趣,参与政治活动的意识也越来越昂扬。当时国内越来越多的人组织政党,积极投身到日益火热的政治活动中。就连在历史上长期被剥夺了基本政治权利的广大妇女,在民主共和思潮的影响下,也渐渐走出闺阁,走进社会,有的还加入政治团体,掀起了一股女子参政的风潮。辛亥革命可以说开启了男女平等参与政治的大门,极大地激发了人民大众参与政治的热情,城市普通民众的政治参与意识在勃兴。

城市普通民众政治参与意识的提高主要表现在越来越多地关注革命活动,很多青年学生参与政治活动的热情空前高涨。武昌首义后,城市普通民众曾经为革命军掌握了地方政权而奔走相告,欢欣鼓舞,大受鼓动。据资料记载,当时辛亥革命的胜利使得“老百姓欢天喜地,对革命军怀着感激拥戴和崇拜的心情,他们与军人接触,有说有笑,丝毫没有顾虑……三道桥刘家庙附近的战争,前方枪炮声不绝,老百姓都毫不畏惧地自愿帮助运送给养和弹药。起义后的武汉一时显示出革命深得人民赞助和军民一致的新景象”[1],连处在天子脚下的向来保守的北京、天津的人民群众也发出了“渴望民军到来,设法拯救”的呼喊。而当全国各地民众听到孙中山被选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的消息后,更是感到欣喜,南京“所有各商铺居民无不预备香花灯烛,以争迎接”,福州人民也进行了上万人的提灯游行活动。城市普通民众参加政党社团的活动也渐渐活跃起来,积极投身于大大小小各种政治社团。近代缫丝、翻砂等行业的工人在1912年参加了成立于上海的中华民国工党。不久之后,江南制造局的工人发起成立了制造工人同盟会,当时参加的人达到上千人。那时的青年学生们“关心政治,较功课尤切”[2]。而以前连政治是什么东西都不知道的女子,竟然在辛亥革命后有了权利与义务的意识,“专制帝国,一变而为共和民国。至此而女子之气,为之一吐,于是有所谓女子北伐队,女子敢死队,有所谓女子同盟会,女子参政团,女子自由党,又有以一人而结婚再四者,以一身而辟易三军者,脂粉元勋,风流韵话,不特自古所未见,抑亦环球所罕闻。”据一些实录记载,对于城市普通民众参与政治有褒扬,也有贬低,比如“电车卖票者,学校看门人,亦复自附于社团之列”“乡曲措大,市井鄙夫,或则滥竽工会,或则厕身政党”。不管城市普通民众参加政治的作用如何,其对当时政党林立的政治形势确实有一定的影响。人们对于革命活动的关注还突出表现在参军热情的高涨。原来人们都认为从军很苦,大多数人都不愿去当兵,但在辛亥革命后城市普通民众有人竟为了实现共和而甘愿去当兵,参军的人不断增多,范围很广泛,有的投笔从戎,有人弃商从军,甚至还有和尚毅然决然地去当兵。那时在湖南军政府征兵令出来后,出现了“车轿、仆役、流氓乞丐相率投营当兵”[3]的现象,在不到三天的时间内就招到了六万多人,说明很多人对革命感兴趣,想要投身于革命来改变自己的生活,对民主共和的社会有一定的向往。民众的参政议政意识也被激发出来,有不少人通过办报纸、办刊物等途径来发表自己的看法,并逐渐把选举、集会、结社等行为看成社会生活的一部分,渐渐意识到自己是国家的主人。辛亥革命后,城市普通民众的政治参与意识不断提高,使民主革命思想在社会上得以广泛传播,有利于推动近代政治文明的发展。

(二)政治价值的取向

辛亥革命结束了封建帝制,使政治发生了巨大的变革。它建立了责任内阁制,促进了政治模式的合理化、权力运行方式的规范化;国民拥有政治选举立党的权利,有利于促进民主政治的发展;人们可以自由集会结社,推动了政治的民主化;分化了各个政治权利机构,有利于政治向现代化靠近;制定了一系列法律法令,有利于政治权威的法理化;建立了资产阶级的共和制度,有利于促进政治的进一步制度化;扫除了陋俗恶风,有利于促进政治文化向世俗文明贴近。辛亥革命使中国的社会阶级阶层结构得以重构,建立了民主政治制度,使新的政治关系在中国建立,扩大了民主革命思想的影响,有利于民众在生活中逐渐形成民主的行为习惯,对民众的政治价值取向有一定影响。

辛亥革命使中国民众的社会意识逐渐现代化,确立了新的政治价值准则和新的观念,城市普通民众的政治价值取向受到了冲击。在封建专制统治下,人们把自己看成奴才,不会把自己当成国家的主人。辛亥革命建立了一系列国家法令和制度,使得“民权弥张,民意弥达,平等自由之风起”。人们萌发了“敢有帝制自为者,天下共击之”的想法。广大城市民众的反抗斗争意识日益高涨,反对清政府的斗争也发生了变化,民主共和日益成为社会不可阻挡的潮流,城市普通民众的心理渐渐向民主自由倾斜。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政府,使得“民国底定,共和政府成立”“君主之命命已终,世局统统归共和”[4],中国出现了新的国家、新的政府,带来了新的制度、新的思想和新的观念,让长时间生活在封建专制统治下的城市普通民众感到振奋,思想观念上受到很大冲击。人们对共和的新国家充满兴趣,为了表达自己对于新生的中华民国的拥护和支持,把各种事物都用“新”来冠名,以此与旧社会、旧时代、旧制度区别开来。上海的《申报》曾在1912年的元旦发表过一篇《新祝词》写道:“我四万万同胞如新婴儿新出于母胎,从今日起为新国民,道德一新,学术一新,冠裳一新。前途种种新事业,胥吾新国民之新责任也。”社会上以“共和”来命名的团体、政党日益增多,连用“中华”命名的机构和团体也不断出现,而以“建设完全共和”作为宗旨的会社、团体等更是到处可见。

辛亥革命的成果可以说汇聚了很多民主团体和人民大众的意志与向往,有利于加快城市普通民众挣脱封建思想观念的束缚,促进民众的思想观念、政治价值取向向近代化靠近。

二、经济生活

辛亥革命不仅使政治制度革新,经济体制也发生了很大的变革,推动了经济的发展与进步。在辛亥革命的影响下,社会经济发生了较为显著的变化,中国渐渐由农业文明社会向工商业文明社会转变,使城市普通民众的经济生活发生了一些变化。

革命派早就声明过:“革命不能没有破坏,革命一旦取得胜利,随之而来的必然是大建设。”[5]辛亥革命后,设立了实业部,制定了很多有利于民族工商业发展进步的政策和措施,颁布了一系列法令鼓励和保护实业的发展,推动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全国掀起了兴办实业的热潮。1912年成立的“工业建设会”在其旨趣中曾说过:“政治革命,丕焕新猷,自必首重民生,为更始之要义;尤必首重工业,为经国之宏图……今兹共和政体成立,喁喁望治之民,可共此运会,建设我新社会,以竞胜争存,而所谓产业革命者,今也其时矣。”政治革命推动经济的变迁,辛亥革命的胜利让城市普通民众感受到了实业发展的机会,也不断体会着工商业的发展给他们生活带来的改变。根据当时的《农商部统计报告》提供的信息,辛亥革命前后所设工厂数目为:1911年787家,1912年1502家,1913年1378家。这反映了辛亥革命后实业得到很大发展的趋势,与此同时很多城市的普通民众步入工厂,工人的数量也随之大幅上升。实业的发展不但给城市普通民众的日常生活带来了便利,也成了大家就业谋生的一种手段,促动了人们经济生活的变迁。

山洪灾害防治专用监测预警系统软件硬件设备第二批评审结果公布………………………………………………………………(4.66)

孙中山倡导“实业救国”,鼓励社会向工业化靠近,当时在政策的推动下,实业得到快速发展。“实业救国”的口号也日益深入到城市普通民众的心中,民族工业得到了大家的鼎力支持,化工、棉纺织、机械、商业等新型的企业创办起来。据资料记载,民国初年新办的企业多达上千家。很多城市普通民众在新办的企业里工作,高涨的工作热情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也使自己的生活有所改善。有的人还投身到经商的潮流中,采取各种方法进行谋生,充满斗志地改善自己的经济状况。民众在辛亥革命的影响下,投身于现代经济体系,逐渐改变了自己旧有的经济观念,使自己适应从传统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向机械化、工业化的商品经济转换。

与倡导实业同时兴起的提倡国货运动对城市普通民众的经济生活购物选择产生了一些影响。在倡导国货的浪潮中,出现了“维持土货会”“国货维持会”等团体,大力宣传提倡国货,抵制洋货。于是出现了“提倡国货,挽回权利之说,洋洋溢溢万口同声”[6]的景象。在城市普通民众心中以“购买国货为荣、购买洋货为耻”的认知越来越深刻。城市普通民众的生活用品也更多倾向于用本国原材料生产的工艺品,使得织布业、火柴业、烟草业、针织业、制鞋业等国货工厂得到了很大的发展,推动了民族工业的进步,也有利于城市普通民众生活的改善。

城市普通民众的物质生产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发生了一些变更,经济观念慢慢地发生了变化,促进了人民大众生活质量的提升,体现了社会转型的趋势。

三、文化习俗

(一)剪辫易发

孙中山曾发布电令:“于令到日,限20日(发辫)一律剪除净尽,有不遵者以违法论。”[7]在这个电令下达之后,全国剪辫之风日盛。关于剪辫的号召,城市普通民众很多人都表示较大认同。很多资料显示,当时城市普通民众剪辫子是主动的,辛亥革命影响了他们对辫子的看法。当时就有人说:“不剪发不算革命,并且也不算时髦,走不进大衙门去说话,走不进学堂去读书。”这说明剪不剪辫子在一定程度上表明了一个人的政治态度,很多人以剪去辫子来表示革命之心。据记载,当时“无数的汉人,都兴高采烈地剪去这条奴隶标志的辫子。也有迷信的,事先选择吉日,祭拜祖先,然后庄重地剪除,把辫子烧了。更有联合多人同日剪辫,并燃放爆竹,举行公宴来庆祝的。”[8]在辛亥革命爆发后,城市普通民众纷纷剪去辫子来表示自己拥护共和反对清政府、不愿做亡国奴之心。剪辫之风迅速在城市普通民众中兴起,城市普通民众的发型逐渐多样化。那时的小男孩大多在头顶上保留一片短发,被称作“气门头” 或“一片瓦”。很多男士受辛亥革命党人大多留学日本的影响,喜欢剪日本发型,在头盖顶上留有长约1公分的圆发,当时称作“东洋头”或“球头”;或者剪个“陆军头”,即在头顶留有一公分长的平头。后来欧美风尚逐渐进入中国,在欧美流行的西式发型也逐渐在城市普通民众之间流行起来,当时称作“西式头”。当时有种“飞机头”很受欢迎,是将额上长发高高耸起,用凡士林或者发蜡进行固定,这种发型在城市里经常可见。年长的人很多人留光头,俗称“光脑壳”或“和尚头”。受辛亥革命的影响,在各地还兴起了“女子剪发会”,号召大家剪发,从而破旧立新。妇女改变了把辫子盘在脑袋后面的形式,很多女士把头发剪短,剪成齐耳的短发。在学校的女生把头发剪成新式的“学生发”,剪短发的人越来越多,逐渐迎来“学生发”时代。在全国刮起的剪辫子易发型的风潮,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理发业的发展,也有利于理发店的改革换新。城市的理发店逐渐多起来,经营理发店的从业人员也逐渐增加,甚至还有外商经营者来进行“剪辫易发”的革命形式。在辛亥革命剪辫易发的风潮之下,城市普通民众的发型以及精神风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甚至可以说改头换面了。

剪辫易发是城市普通民众受辛亥革命洗礼的象征,是人们受新思想冲击的外在表现形式,是他们的生活方式向近代化发生转变的具体体现。

(二)放足运动

中国的女性缠足陋俗已经有很长的时间了,到了清代的时候,广大妇女裹足普遍成风,当时这被看作是有教养讲礼数的表现。裹足其实是中国封建社会男尊女卑社会现象的象征,在很大程度上伤害了女性的身体健康,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妇女的心理状况。曾经在民间流传的一句话“小脚一双,泪水一缸”就很有代表性地说明了缠足对于妇女的影响。而放足在一定程度上所反映的是妇女的解放,社会风气的转变。

辛亥革命时期为了更彻底地革除陋习,树立新风,推动妇女的解放,在全国迅速地展开了放足运动。关于放足的事情,当时在湖北军政府成立的时候,曾经发布过废除缠足恶习的告示。在南京临时政府时期,内务部就根据孙中山的指令通告全国:“已缠足者,令其必放,未缠足者毋许再缠,倘乡僻愚民,仍执迷不悟,则或编为另户,以激其羞恶之心,或削其公权,以生其向隅之感。”[9]辛亥革命后,“女子裹脚从此解放了,已裹的放掉,已经裹小的也放大,社会上很自然地一致认定,民国纪元以后生下的女儿一概不裹脚。”[10]随着放足运动的展开,城市普通民众自发地行动起来,妇女不裹足蔚然成风。

辛亥革命后,城市的各级学校尤其是女校成了发动放足运动的主力军。伴随着裹足陋俗的一步步革除,城市普通民众的审美观也在一点点发生变化。人们逐渐改变了以小脚为美的病态的旧审美观,而以天足为美的新审美观在人们中间越来越流行。由于当时西学的进一步传入,西方的风俗对中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使得城市女性所穿的鞋袜在辛亥革命后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城市里渐渐兴起了与西服相配套的各种时髦的皮鞋,布鞋花样也日益增多,而传统的家织布袜逐渐被机器制造丝袜取代。城市里还不断开设了生产各种女士皮鞋的鞋厂,女士的鞋子日渐多样化和时髦化。放足运动的开展在一定程度上带动了近代鞋袜制造业的发展与革新,有利于提高城市普通民众的生活质量。

辛亥革命后放足运动的展开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社会风俗的革新,有利于女性的解放,极大地鼓励了妇女去争取自己的权利和维护自己的利益,这可以说是一场具有深远意义的反封建的社会革命。放足运动也使城市普通民众的审美观念发生很大的变化,对传统的思想观念、陈规旧俗带来了冲击。

(三)礼仪称呼

受辛亥革命的影响,社会的礼仪也发生了变化,中国传统的见面跪拜礼逐渐变为脱帽、鞠躬礼和握手礼。

中国传统的跪拜礼实际上是封建社会的产物,是愚忠愚孝的表现,反映的是人格上的不平等,是束缚人的礼节。在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就电令全国用鞠躬礼来代替原来的请安、作揖、拱手、叩拜等礼节。政府还公布了新的《礼制》正式规定:(1)男子礼以脱帽鞠躬;(2)庆典、礼典、婚礼、丧礼、聘问,用脱帽三鞠躬礼;(3)公宴、公礼式及寻常庆吊、交际宴会,用脱帽—鞠躬礼;(4)寻常相见,用脱帽礼;(4)军人、警察有特殊规定者,不适应本制。而女子礼适应其中的第二、第三条之规定,但不脱帽。寻常相见,用一鞠躬。当时的教育部、内务部在答复各省祭孔的礼仪时就曾做出这样的指示:“除去跪拜之礼,改行三鞠躬,祭服则用便服。”[11]这种礼仪改革是进步的,根除了封建礼仪的奴才性,摒弃了传统旧习俗中的等级性,把平等的观念传播给了民众。这对城市普通民众的日常生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使人们的思想观念也发生了改变,逐渐不再行跪拜礼,相见时用新礼仪来表示友好。

像“老爷”“大人”等形式的称呼在辛亥革命前的中国社会中反映的是等级的差异,表现的是人与人之间的不平等。辛亥革命后,孙中山觉得官员应该是人民的公仆,而不是什么特殊的阶级,如果再用“老爷”“大人”等带有封建色彩的称呼,有损共和政治的形象。于是孙中山就以大总统的名义颁布了命令:“查前清官厅视官之高下,有大人老爷等名称,受之者,增惭;施之者失体,义无取焉。光复以后……各官厅人员,相称咸以官职。民间普通称呼则曰先生,曰君,不得再沿前清官厅恶称。”[12]与“老爷”“大人”等带有等级观念的称呼相比,这种仿造东洋或西洋的“君”或“先生”等表达平等意思的名称流行于社会中,无疑极大地推动了平等民主等思想的传播。改变称呼对城市普通民众的思想带来了很大的冲击,淡化了等级观念,有利于人与人之间的平等交流,促进了社会的进步。

采用西方的礼仪称呼传达了辛亥革命追求平等民主的思想观念渗透到了城市普通民众的日常生活中,有利于人们走出封建等级观念的束缚,走向平等民主自由的精神境界。

(四)服饰建筑

辛亥革命使西方的文化在中国得到进一步的传播,加上革命党人的宣传,城市普通民众受西式衣食住行文化的影响越来越深入,日常生活发生了一系列变化。现以服饰和建筑为例,谈谈城市普通民众生活质量的改观。

辛亥革命前中国的服饰比较单一、古板,带有封建色彩,比较庄重,其所反映的等级尊卑观念较强。在辛亥革命后,“宫廷内外,一切前清官爵命服及袍褂补服翎领朝珠,一切束之高阁”[13],“人士趋改洋服洋帽,其为数不知凡几”[14]。城市普通民众的服饰发生了很大的改观,各种款式的新式服装在中国逐渐得到普及,促进了服饰的革新,中国的服饰文化得到了快速的丰富,进入了服饰的迅速发展时期,推动了社会服饰的近代转型。当时参议院曾通过了民国礼服的式样:男子大礼服白天为西式大氅式,晚间用后为圆形的燕尾服,裤子皆为西式长裤;男子长礼服,可在西式和袍褂式中自由选择,皆为黑色。女子礼服,下为裙,上用与膝齐的对襟大长衫,周身加刺绣的花边。有很多留学日本的学生把日本的服饰习惯带回了国内,穿西服的人越来越多,那时与西服相配的皮鞋、丝袜等也出现了。新式教育的进一步发展和女学堂的创立,有一些新式的学生装逐渐流行起来。经过孙中山改良的庄重、大方、朴实的中山装,很具有中国的特色,于是快速在城市普通民众中流行起来并逐渐成为男子的主要服装式样。从整体上说,服饰呈现出了满汉融合、新旧混杂、中西并用的特征。女子的衣着也逐渐多样化,其首饰也有相应的变革,项链、手镯、耳环、戒指等饰物渐渐代替了传统的饰物。受辛亥革命的影响,城市普通民众的服饰发生了很大的改良,这些新式的服饰淡化了等级的观念,更多的是向人民大众传达一种平等、革新的思想,人们的精神面貌发生了很大的改观。

辛亥革命后,中国的建筑在内部结构、室内装修、建筑材料、建筑形式等方面受西式建筑的影响越来越大,并明显向现代建筑形式演化,出现了不少中西合璧式的建筑。那时有些地区红砖红瓦逐渐取代了青砖青瓦,用木结构来承受重量渐渐改为用砖墙来承受重量,还有的已经采用了水泥、钢筋。在室内装饰上很多地方开始粉刷墙壁、设护墙板、贴面砖、画腰线等。人们学习利用西方建筑里的科学思想来解决住宅的采光、隔热、防潮、通风等问题。城市普通民众由于经济条件的限制,很少自己建西式的住宅,但建筑思想在一定程度上还是受到西式建筑风格的影响,并日益接受和认可西方建筑学里的科学思想。比如当时开始注意房屋的布局和空间的合理使用,用玻璃等建筑材料作装饰,廊柱门窗也逐渐吸收西式建筑的优点,渐渐由传统样式向近代样式过渡。辛亥革命后,西式建筑思想进一步深入地影响城市普通民众,住宅建筑更加科学合理化,在一定的程度上改善了民众的居住环境和条件。

服饰和建筑的变化是政治变革的外在表现,是社会文化风俗习尚变迁的一个标志。辛亥革命影响下的城市普通民众的服饰和建筑样式的变化,从一个侧面透露出了辛亥革命对于文化习俗的影响力。

(五)婚俗革新

辛亥革命时期对社会文化的改革在婚姻方面要求革除旧婚丧礼俗,提倡自由婚姻,对城市普通民众传统的婚俗观念形成一定的冲击。

中国传统的婚制礼俗可以说是封建专制统治的产物,带有很浓厚的宗法色彩,等级观念很强,具有封建包办、迷信甚至买卖等特色。传统的旧式婚姻很多是父母包办,很看重门当户对,注重“繁子孙、广家族”,强调“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有一些婚姻陋俗对社会有深远的影响,对女性危害较大。辛亥革命是中国的女性伦理观念转向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这时不断有人抨击批判传统的封建婚姻制度,要求挣脱封建纲常伦理的束缚,强烈追求婚姻的自主与人格的独立。在辛亥革命所推崇的资产阶级民主自由平等思想的影响下,不断唤醒了中国女性追求自我解放的斗志,积极要求独立平等的社会地位和自主婚姻,并为追求婚姻自由与旧婚俗进行不懈的斗争。曾在长沙发生过两件引起全国范围内关于婚姻自由方面大讨论的事件:一是在1919年11月,长沙的女青年赵五贞因为反抗包办婚姻自杀事件;一是在1920年,长沙的女青年李欣淑因为反对包办婚姻出走事件。[15]这两件典型的事件令很多城市普通民众震惊,促使人民反思现有的婚俗传统,对婚俗变革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

在辛亥革命之前,虽然受西方民主自由思想和西式习俗的影响,中国传统的婚俗发生了一些变化,但各种各样的清规禁忌还是很多,形式还比较繁琐。辛亥革命后,所谓“文明结婚”的新式婚俗更加流行,中国城市普通民众的婚姻观念发生了很大变化,很多地方出现用西式婚礼来革新繁缛的传统婚俗现象,还出现了集体举办婚礼的景象。西式婚俗很尊重男女两边当事人的意见,以男女双方的感情为基础,提倡“自由恋爱,自主结婚”,在双方自愿离婚的时候还可自由离婚。新式婚俗有两点基本的准则:一点是必须要有两个以上的证人;一点是必须要举行公开的仪式。只有这两点原则具备了,婚姻才能成立。而结婚的程序已经简化到只有三个步骤,即订婚、请期、结婚。新式的婚礼革除了一些陋俗陈规,主张不要奢侈,一切从简,在一定程度上被城市普通民众所认可,对社会婚礼习俗的变革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婚姻方面的改革还包括取消汉族与满蒙通婚的限制,告知天下“汉满蒙回藏五大族,各宜互通婚姻,一以除异同之迹,一以期情谊之孚”[16]。这有利于消除城市普通民众在婚姻上的民族隔阂,促进五族共和政治格局观念在民众中的传播。辛亥革命后新式婚俗的盛行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城市普通民众的婚姻思想,向人民大众传播了平等自主的婚姻观念,有利于女性的解放,促进了社会的进步。

结语

总之,辛亥革命影响下的城市普通民众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他们的政治参与意识在勃兴,政治价值取向越来越向民主共和观念倾斜,经济生活发生了一些转变,文化习俗方面经历了重大的革新。在辛亥革命的洗礼下,城市普通民众的面貌焕然一新,逐渐淡化了传统的封建思想观念,日益向往民主自由的世界,在一定程度上又推动了辛亥革命的深化。从历史中汲取智慧,对于今天深化社会主义改革,促进社会发展有很大的启示。辛亥革命影响下的城市普通民众有点类似于今天改革浪潮中的人民大众,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要注重发动人民群众,让人民大众投身到改革的浪潮中来,使改革的成果惠及大众,激发大家参与改革的热情,从而推动改革的进一步深化。辛亥革命对城市普通民众的影响是全方位、深层次的,值得进行更深入地研究与思考。

[1]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辛亥革命回忆录:第2集[M].北京:中华书局,1961:82,83.

[2] 钱智修.论中国革新之现状[J].东方杂志, 1912,9(6):5.

[3] 子虚子.湘事·军事篇第二·辛亥革命:六[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11:155.

[4] 天翼.共和政体之沿革[J].进步,1912(1).

[5]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6:346.

[6] 致远.武汉机织业之勃兴[J].中华实业界, 1914(11).

[7] 中国社科院近代史所.孙中山全集:第2卷[C].北京:中华书局, 1981.

[8] 许金城,许肇基.民国野史[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3:16.

[9] 南京大总统府印铸局.临时政府公报[R].45号, 1912-03-22.

[10] 黄炎培.我亲身经历的辛亥革命事实:辛亥革命回忆录:2[M].北京:中华书局,1961:68.

[11] 本埠新闻.丁祭除去拜跪[N].申报.1912-03-05(7).

[12] 南京大总统府印铸局.临时政府公报[R].27号, 1912-03-02.

[13] 胡朴安.中华全国风俗志:三:下篇卷1[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11:27.

[14] 本埠新闻.潘月樵请用国货[N].申报.1912-03-04(7).`

[15] 薛其林,简姿亚.辛亥前后长沙社会风俗的变迁[J],长沙大学学报, 2011(4).

[16 ] 南京大总统府印铸局.临时政府公报[R].1912-04-14.

[责任编辑:焦玉奎]

Ordinary City Residents Influenced by the Revolution of 1911

WEN Miao

(School of History and Culture, Hunan Normal University, Changsha, Hunan 410081, China)

The Revolution of 1911, a tremendous social revolution in modern Chinese history, profoundly influenced almost all aspects of Chinese society, making it remarkably a new one. This article focuses on ordinary city residents, comparing their political opinion, economical life, culture and custom, etc. before and after the revolution, discusses the life and development situation of ordinary city residents influenced by the Revolution, and studies its influence.

the Revolution of 1911; ordinary city residents; social influence

10.13356/j.cnki.jdnu.2095-0063.2016.04.018

文苗(1991-),女,湖南株洲人,硕士研究生,从事中国近现代思想史研究。

K257

A

2095-0063(2016)04-0081-06

2016-01-27

猜你喜欢

辛亥革命民众政治
兑现“将青瓦台还给民众”的承诺
乌克兰当地民众撤离
辛亥革命与中国共产党
辛亥革命推翻帝制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政治攀附”
“政治不纯”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十八届三中全会民众怎么看?
胡主席一弯腰 感动亿万民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