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习近平治国理政中的传统文化观
2016-03-20张晓芳
张晓芳
(燕山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河北 秦皇岛 066004)
浅析习近平治国理政中的传统文化观
张晓芳
(燕山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河北 秦皇岛 066004)
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各类讲话、访谈中形成独特的“习式语言风格”逐渐深入人心。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有独到的认识:追根溯源,客观地评价了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地位,阐释了传统文化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的重要作用;古为今用,做到了传统文化思想与治国理政理念的话语对接,赋予了传统文化以鲜活的时代价值;吐故纳新,指明了传统文化是未来发展的动力源泉,要更好地传播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展现中国文化魅力,推动传统文化走出国门,走向世界。
习近平;治国理政;传统文化;中华民族
习近平总书记有极高的文化素养,并善于从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治国理政的智慧,注重传统文化的继承弘扬、创新发展,就笔者陋见,其传统文化观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一、追根溯源,客观诠释了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作用
(一)中华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长的沃土
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曾提到,一个国家的治理体系是由这个国家的文化传统、历史传承以及经济社会发展的水平所决定的,是在其基础上渐进改进,长期发展,内生演化的必然结果。中国之所以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与中国的文化传统离不开的,这条“道路是从中华民族悠久的文明传承中走出来的,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和广泛的现实基础”[1]。由此可见,正是中国独特的文化传统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提供了思想来源。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也指出,在宣传中国特色时,就要“讲清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植根于中华文化的沃土。”[2]因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对中化文明的历史观照,其与中国文化不是相互背离,而是血脉相通的。
(二)中华文明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营养源泉
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源远流长,积淀了中华民族最深刻的价值追求和精神追求,是中华儿女联系在一起的文化基因。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七届华侨华人社团联谊大会上会见世界代表时的讲话中指出:“中华文明有5000多年的悠久历史,她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不断发展的精神力量”。[3]在全球化的今天,各民族、各国家交往日益频繁,但中华儿女无论身在何方,都心系祖国,正是中华文化这个共同的根让彼此心心相印,让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在山东调研孔子研究院时,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强调: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4]可见,要实现中国梦,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必须从中华文化中汲取有益营养。
(三)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
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独特精神标识,是中华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显著特点。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最深的文化软实力。”[5]基于此,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不能被抛弃,抛弃了传统、丢掉了根本,就等于切断了自己的精神命脉。在当今风云变化的世界发展形势中,只有坚持民族特色,继承优秀传统,才能讲好中国故事,固守中国特色,在世界发展的大潮中站稳脚跟。
二、古为今用,实现了传统文化思想与治国理政理念的话语对接
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善于用典,旁征博引,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掌握和理解可见一斑,正是习总书记对于传统文化的极高造诣,使他在治国理政的思想中蕴含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智慧。
(一)“夙夜在公”的实干勤政理念
“夙夜在公”源于《诗经·召南·采蘩》。习近平总书记第一次提到“夙夜在公”是在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一次全体会议上,他用“与人民心心相印,与人民同甘共苦,与人民团结奋斗,夙夜在公。”这样质朴的话语打动了无数人,使人们更加清楚地了解到中国共产党的勤政为民理念。在第十二届全国人大第一次会议的闭幕会上习总书记又一次提到“将忠实履行宪法赋予的职责,忠于祖国,忠于人民,恪尽职守,夙夜在公,为民服务,为国尽力”[6],警醒全党要始终牢记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始终坚守勤政务实的工作作风,与人民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正如习总书记所讲“空谈误国,实干兴邦”,要真正实现13亿人民的“中国梦”,就要脚踏实地、厚积薄发,担当起人民重托与时代责任。
(二)“激浊扬清”的廉洁从政理念
“激浊扬清”语出《尸子》。在2006年“之江新语·激浊扬清正字当头”的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借用了明清思想家顾炎武先生的语句:“诚欲正朝廷以正百官,当以激浊扬清为第一要义。”[7]221加强党的建设,必须要有一个好的从政环境,要有一个良好的政治生态,以确保各项工作顺利进行。同时,习近平总书记注重从历史中汲取经验教训,运用历史的智慧来推动反腐倡廉工作,强调回顾我国历史上反腐倡廉的成败得失,可以给人以深刻启迪:“历览前贤国与家,成有勤俭破由奢”。廉政建设是党的建设中最为关键的部分,面对当今干部贪污腐败的现象,就要坚持“老虎”“苍蝇”一起打,将廉政思想作为治国理政中的基本政治伦理和价值追求。
(三)“道法者治”的依法执政理念
“道法者治”引于《韩非子·诡使》。对于法律工作,习近平强调首先要“立善法于天下”,习近平在新疆考察工作结束时的讲话中提到,要加强和改进立法工作,发挥立法的引导和推动作用,要使法律能够准确反映经济社会发展要求,能够更好地协调各方利益关系。其次要保证“法之必行”“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7]267作为党员干部和立法、司法、执法者,一定要在实践中贯彻法治思维,做到知行合一,铁面无私,面对党纪国法一律平等,努力让广大人民群众能够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从而为法治中国打下坚实基础,使法律成为治国理政的重要保障。
(四)“民为邦本”的以人为本理念
“民为邦本”源于《尚书·五子之歌》。习近平指出:“我国古代主张民为邦本为我们提供了重要启示。”[8]170自古以来,就有将人民比作载舟之水的民本思想,在当今党情、世情、国情发生巨大变化的背景下,人民群众的重要性怎么强调都不为过,群众工作就是评判党的工作合格与否的一把标尺,一面镜子。正如习总书记提到的:“人视水见形,视民知治不”。[7]3党员干部只有想人民之所想,急人民之所急,真正代表人民的利益,才能凝聚起千百万大众,汇集起建设国家民族复兴的强大力量。
(五)“与时偕行”的开拓创新理念
“与时偕行”典出《周易·益卦》。习近平总书记最早是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发表60周年纪念大会上的讲话中提到:“凡益之道,与时偕行。”[7]259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虽经历了60年的风云变幻,但在当今世界仍有感召力,正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与时俱进,才能历久弥新。创新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也离不开创新。习近平在纪念抗日战争胜利69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指出:“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中国处于经济社会发展的攻坚期和改革的深水期,要攻坚克难,就要敢于涉险滩,冲破旧的思想观念的藩篱,大力弘扬开拓创新的精神,不断有所发现、有所创造。
(六)“协和万邦”的和平外交理念
“协和万邦”引自《尚书·尧典》。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发展,大国威胁论也甚嚣尘上。习近平在中国国际友好协会成立60周年纪念活动上讲到:“中华民族历来是爱好和平的民族。中华文化崇尚和谐,中国‘和’文化源远流长,蕴涵着和而不同的社会观、协和万邦的国际观。”[9]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就崇尚与邻为善的理念,在经历了近代以来的外来侵略与民族战争之后,实现和平,更是中国人民最迫切、最真挚的愿望,和平共处将是中国亘古不变的外交原则。
(七)“达济天下”的共同发展理念
“达济天下”源自《孟子·尽心上》。习近平在中法建交50周年纪念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中国梦是奉献世界的梦,“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10],表明了中国为世界发展贡献力量的坚定决心,同时也表明了与世界各国共同进步,共同发展的美好意愿。习总书记在多种场合下阐述“命运共同体”的发展理念,中国追求的是共同发展,不仅保证国家利益和发展空间,同时也要寻求各方利益的契合点,有利于提升中国的国际号召力和影响力,让世界更加清楚地了解到中国和世界关系的历史逻辑。
三、革故鼎新,指明了传统文化是未来发展的动力源泉
对于中国传统文化,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古为今用的同时又要推陈出新,运用现代化的传播手段,使其与现代社会相协调,与世界文化相接轨,迸发新的活力。
(一)赋予传统文化时代内涵,激发传统文化新活力
对于中国传统文化,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不能全盘接收也不能全盘抛弃,要做到“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古为今用,推陈出新”,要赋予传统文化以新的时代内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是在此思想理论的基础上提出来的。习总书记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既要体现社会主义本质,又要继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弘扬中国精神必须在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前提下,“使之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服务。”[11]“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世而动”,不论是在当下还是在未来社会发展中,要在充分发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还要从时代背景出发,使传统文化与当代社会发展相适应,与当代文化相协调,使其具有更加鲜明深刻的时代价值。
(二)创新传统文化传播方式,推动传统文化走出去
当今是信息化、网络化、新媒体的时代,中国传统文化要充分利用现代科学工具,完成创新性转化,综合利用各种交流方式和传播方式,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习近平在十八届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中强调:“要系统梳理传统文化资源,让藏在故宫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活起来。”[8]161要使中国的传统文化资源动起来,就要创新人文交流方式,发挥好新媒体的作用,用人们喜闻乐见并且具有广泛参与性的方式传播开来;借助科技手段,使文化资源数字化、动态化;加强以中华文化为特色的文化产品以及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促进文化产业的整合与互动,向世界传播中国优秀文化,展现中华文化魅力。
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经历了几千年的发展而积淀下来的宝贵精神财富和智慧结晶,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各项事业提供了丰富滋养。习近平总书记的传统文化观为我们深度挖掘传统文化的价值提供了价值导向,相信在未来随着党的建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的不断深入发展,传统文化将会迸发出更加夺目的光彩。
[1] 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七次集体学习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3-06-26.
[2] 习近平.在宣传全国思想工作会议上的讲话[N]. 人民日报,2013-08-19.
[3] 习近平.在会见第七届世界华侨华人社团联谊大会代表时的讲话[N].人民日报, 2014-06-06.
[4] 习近平.在山东调查孔子学院时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3-11-24.
[5] 习近平.在全国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3-08-18.
[6] 习近平.在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闭幕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3-03-17.
[7] 人民日报评论部.习近平用典[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2015.
[8] 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交出版社,2014.
[9] 习近平.在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成立60周年纪念活动上讲话[N].人民日报,2014-05-15.
[10] 习近平.在中法建交五十周年纪念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4-03-28.
[11] 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八次集体学习时讲话[N].人民日报,2014-10-15.
[责任编辑:焦玉奎]
10.13356/j.cnki.jdnu.2095-0063.2016.04.007
张晓芳(1992-),女,内蒙古赤峰人,硕士研究生,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D610.4
A
2095-0063(2016)04-0027-03
2016-0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