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大学生政治信仰教育实效性的对策探析
2016-03-20江西省东乡县委党校谭丽媛
江西省东乡县委党校 谭丽媛
加强大学生政治信仰教育实效性的对策探析
江西省东乡县委党校 谭丽媛
高校是引导大学生树立科学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确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信仰的主阵地,对大学生正确政治信仰的树立发挥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然而,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针对性不够、实效性不强,部分高校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有所削弱。高校必须充分认识加强大学生政治信仰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加强政治信仰教育的实效性。
大学生 政治信仰教育 实效性
信仰教育对大学生至关重要,通过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培育与引导大学生的政治信仰是现代国家活动的一项重要内容。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说:“具有一种信仰的真挚的人就达到了崇高。信仰教育能使个体了解自己所处的世界,自己在这个世界上所处的位置,自己的义务以及责任,从而感受到生存的价值。信仰教育在教育中的价值是多方面的,它与各类知识和技能教育相配合,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高校作为大学生政治信仰教育的主阵地,必须充分认识政治信仰教育的重要性和长期性,从教育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及教育实践四方面增强政治信仰教育实效性。
一、强化大学生政治信仰教育的教学目标
1.以思想政治理论课为基础。一方面,将政治信仰教育目标从不同视角、不同方面、有侧重地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四门课程教学内容中。《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着重突出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引导大学生深入认识马克思主义,坚信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以及运用理论分析现实的能力;《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着重突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教育,引导大学生认识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正确性,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相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前途,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中国近代史纲要》课程着重突出对中国共产党和政府的信任教育,引导大学生认识到我国的国情和中国共产党的先锋队性质,认识到中国共产党执政是历史的选择和人民的选择,相信共产党执政前途;《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着重突出对我国基本制度和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教育,引导大学生树立法制意识和荣辱观,加强对相关制度的认识和认同。
2.其他课程为辅助。高校各门课程都具有育人功能,除了思想政治理论课外,形势政策课和哲学社会科学课中的绝大部分学科具有鲜明的意识形态属性,是进行大学生政治信仰教育的重要途径。为此,高校可以将政治信仰教育目标贯穿于时事政策课程和哲学社会科学课程全过程,时事政策教学着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教育,哲学社会科学教学着重马克思主义信仰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教育。
同时,高校还要注意将政治信仰教育的目标渗入其他课程,融入基础课和专业课教学,深入挖掘各类课程的政治教育资源,结合学科性质和特点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政治信仰。不同学科之间存在一定关联和互补性,高校不能将不同学科和不同课程对立起来,必须寻求知识之间的相通性。高校培养人才最终是为了社会主义建设服务,无论哪一学科、哪一专业的大学生必须具备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和世界观。教师必须具备过硬的专业水平和政治理论素养,加强社会主义信仰和职业道德建设,树立政治信仰教育的责任意识,提高信仰教育自觉性,言传身教,形成浓厚的政治信仰教育氛围,使学生在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过程中自觉加强思想道德修养,提高政治觉悟,坚定社会主义信仰。
3.学校管理和服务工作中渗透政治信仰教育。首先,把政治信仰教育融入党团工作中,发挥高校党团组织的政治优势和先锋模范作用。高校党团工作是学生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进大学生政治信仰教育的有效载体。高校只有充分重视大学生党团组织在大学生政治信仰树立方面所起的积极作用,做好指导与管理工作,才能有效地把广大学生紧密团结在党的周围等,充分发挥党团组织政治信仰教育功能。
其次,把政治信仰教育融入学生会、社团工作中,发挥高校学生会、社团的组织凝聚作用。高校学生会和社团组织是大学生的群众组织,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依靠力量。高校党团组织要加强对学生会,对大学生社团组织的引导,充分发挥它们的政治信仰教育功能。具体来说,引导学生会和社团开展丰富多彩的以弘扬主旋律为主题的学生活动,指导成立一些具有中国特色、时代特色和学校特色的社团组织,扶持一些能满足学生积极文化需求的社团组织。
最后,把政治信仰教育融入班级、宿舍管理工作中,发挥班级和宿舍的集体教育功能。班级和宿舍是对学生进行管理和服务的最小单位,是大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的主要组织载体。教师可以通过规章制度建设、班风学风、文明宿舍建设等工作融入个人理想追求和社会风尚要求相结合的教育要求,倡导文明、和谐、积极的学习和生活环境,将政治信仰教育融入学习生活环境建设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创造性,加强对大学生的精神引导。
二、丰富大学生政治信仰教育的教学内容
1.突出时代性,融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教学内容。高校政治信仰教育应利用现有教材并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丰富政治信仰教育内容,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四个方面的内容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过程中,突出政治信仰教育的时代性。具体要做到:
第一,加强马克思主义价值观教育,增强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认知认同;第二,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教育,增强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认同;第三,加强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教育,增强大学生对中国共产党和政府的政治认同,深化大学生对社会主义的情感认同;第四,加强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教育,增强大学生对社会主义制度的认同,规范大学生参与行为。同时,高校可以利用《六个“为什么”》《七个“怎么看”》《划清“四个重大界限”学习读本》《辩证看务实办——理论热点面对面》《从怎么看到怎么办?》等通俗理论读物丰富教学内容,将其中的典型问题融入课堂教学,举办研讨班、报告会、知识竞赛、主题教育活动,促使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知识,能应用其科学立场和方法分析、解决问题。
2.体现现实性,融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认同的教学内容。首先,政治信仰教育要结合我国当今形势政策和热点难点。新时期,政治信仰教育要结合我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的国内外背景和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通过形势讲解、政策解读和热点分析教育引导大学生全面认识社会主义,理解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出现的社会问题,引导学生以正确立场分析社会问题,引导学生通过权威渠道获取政治资讯。
其次,政治信仰教育要充分凸显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的成就。政治信仰教育要充分利用社会发展中的鲜活案例和现实资源,将社会案例与理论教育相结合,为大学生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信仰提供有力的现实依据。正面教育,引导学生坚定对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信心,引导他们坚定对中国共产党和政府的信任,引导他们坚定对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认同,引导他们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
最后,政治信仰教育要直面现实问题,明确回应现实挑战,释疑解惑。政治信仰教育必须以实事求是的态度对待社会主义理想与现实之间的辩证矛盾,教育大学生正确对待社会主义建设中存在的困难,以正确心态看待社会主义中存在的矛盾。为此,高校在政治信仰教育中要立足于社会大课堂,引入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鲜活事例,结合国内外重大事件,引导大学生运用所学理论分析和解释新时期、新形势下国内外各种现象与矛盾以及社会发展过程中的热点、难点问题。
例如,教师将社会主义建设中取得的成绩与矛盾作为案例引入课堂,通过分析现实案例,有针对性地进行专题讲解,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社会认知和政治情感。
3.贴近生活性,融合大学生切身利益的教学内容。第一,将政治信仰教育内容与大学生的切身利益结合起来进行生活、学业、就业指导教育。在严峻的社会环境中,大学生面临严峻的学业、就业和生活压力以及对人生价值、理想前途的渴望。因此,政治信仰教育必须与大学生的学业、就业及生活技能相结合,帮助大学生在学业和生活上实现自我,使学生在接受这些与其切身利益相关的知识以及在自我实现中内化政治信仰,获得政治认同,使政治信仰教育的效果事半功倍。
例如,根据学生需要,教师应回应大学生关心和困惑的问题、城市青年“蜗居”“蚁族”现象等与他们自身利益相关的问题。
第二,将政治信仰教育内容与大学生的生活领域结合起来进行生活观和网络观教育。高校必须将政治信仰内容与大学生的生活世界相联系,关注学生的生活世界,研究学生不同学习阶段的思想需求和变化规律,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帮助他们化解生活中的困惑,使学生内化政治信仰教育的内容和原则,坚定正确的政治信仰方向。
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可以宿舍为单位,以寝室长为联系人,了解每一位学生的生活状况,了解学生在不同环境和经历下形成的思想、心理特点和思维方式,引导大学生树立健康生活观。
另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可以网络为平台关注学生的精神世界,帮助学生解决遇到的问题和困惑,减少大学生的网络失范现象。
4.增强实践性,融合大学生政治参与的教学内容。第一,政治信仰教育要提高大学生审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行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教育。大学生学习政治理论是为了运用政治理论,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高校应积极创建学理论用理论的实践平台,引导大学生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和观点分析问题,引导学生的政治认知从感性上升到理性,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形成正确的政治信仰。
第二,政治信仰教育要引导大学生积极参与政治生活和实践,进行政治行为规范和政治体验教育。大学生作为生活在象牙塔的社会人,他们在何时何地都会直接或间接地接触政治生活。然而当今大学生的政治参与能力与政治参与欲望存在一定差距,政治参与表达方式和行为存在一些问题。为此,高校必须加强大学生的政治行为规范教育,利用现有资源引导大学生进行政治体验教育。
一方面,高校可以结合我国的“八荣八耻”和法律常识教育,引导大学生通过正当、合法、文明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政治观点,依法履行义务,合理享受权利。
另一方面,结合学生会选举、社团活动、校园文化活动和社会活动开展实践教育活动,引导学生在参与中深化政治认知,体验政治生活,深化认同情感。
三、改进大学生政治信仰教育的教学方式
1.增强趣味性和感染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首先,转换政治信仰教育的逻辑思维方式,增强教学趣味性。高校在政治信仰教育中要转变“是什么”为“为什么”的思维方式,形成基于问题逻辑的教学体系。教师应根据思想政治理论教材建构以问题逻辑为中心的问题体系,在此基础上将具有学校和专业特色的问题集合到这个问题体系中,形成符合本校和本专业特色的教学模式。具体实施过程中,教师可将大学生的现实思想问题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紧密结合,分析和解答学生的问题和困惑,提高教学趣味性和吸引力。
其次,转换政治信仰教育的教学语言,提高教学感染力。教师要改变从课本到课本,以抽象的理论知识、概念定义讲解说教为主的教学形式,运用新鲜活泼的事例以及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进行教学。毛泽东是语言艺术大师,他曾在党内指出:“洋八股必须废止,空洞抽象的调子必须少唱,教条主义必须休息,而代之以新鲜活泼、为中国老百姓所喜闻乐见的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 过去的政治信仰教育如此,当今高校政治信念教育更需要运用语言艺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教学感染力。
最后,采用现代化教学载体丰富课堂教学形式。高校教师要适当采用现代化的教学工具,利用电视、多媒体及网络的优势为学生播放一些有价值的视频、新闻以及评论,剪辑专家精彩的视频作为多媒体课件教学资源,利用专题讲座、访谈、问答等多种形式讲授教材重点与难点等形式增强课堂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2.注重层次性和针对性,提高学生的整体认知水平。第一,关注大学生的共性和个性差异,对不同大学生进行具体分析,因材施教。高校政治信仰教育应正确认识大学生之间的差异性,针对不同性别、不同年级、不同生源、不同兴趣的学生制定不同的目标,提出不同要求,运用不同方法,力争使每个学生清楚自己的目标和步伐,积极上进。具体来说,高校应根据大学生的思想觉悟和素质修养引导其树立相应层次的政治信仰。就全体学生来说,高校要引导其树立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帮助他们提高思想道德素质,正确判断和认识现实,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就党员学生来说,他们的思想觉悟和素质修养较高,高校可以在现有的基础上积极引导其树立马克思主义信仰,追求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同时,以先进带动广大学生,通过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使更多学生向党靠拢。
第二,注重集体教育与个人教育相结合。政治信仰教育的最终目标是提高大学生整体的思想认识水平,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高校通常采用集体的教育方式,不注意对大学生进行个别教育。高校应在集体教育的同时加强对学生个体的关注,通过网络、个别谈话、短信、书信等方式关注学生个体问题,解决学生的认识问题,引导他们确立正确的思想观念,提高思想认识水平。
3.增强互动性和情感性,促进学生的情感认同。政治信仰教育体现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双方之间的互动关系,教育者的“教”必须转化为受教育者的“学”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因此,政治信仰教育必须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增强师生之间的互动和情感交流,利于学生知情意行的统一,提高政治信仰教育的实效性。
第一,建立互动型的师生关系。诺丁斯的关心德育理论通过师生间的平等交流、对话与交往,建立“我——你”互信的双向互动关系。 这样的师生关系下,教师与学生之间既有教学关系,又有情感交流,学生对教师产生积极情感,从而“亲其师”且“信其道”。大学生的政治信仰教育作为主体间性关系应重视关心型师生关系的建立。一方面有利于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产生亲近感,加强师生之间的思想和情感交流,激发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兴趣,学生更乐于接受政治信仰教育。另一方面有利于教师在互动性师生关系中获得职业认同感,增强责任意识,自觉提高业务素质,钻研教育教学方法,提高思想政治教学质量。可见,师生情感的合理互动和良性循环能提高教学效果,达到政治信仰教育的目的。
第二,建立互动型课堂组织方式。高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采取启发式、参与式、渗透式的教学方式,以问题为导向启发学生积极思考问题,调动和培养学生的启发思维,引入社会热点、难点以及学生中出现的问题,采取分组讨论、辩论赛等各种形式增强教学互动,调动学生理论学习的积极性和自觉性,增强政治理论认同的基础上学会运用相关理论分析问题,提高政治信仰的教育效果。
4.注重反馈性和持续性,坚定学生政治信仰。高校政治信仰教育应注重大学生政治信仰状况的反馈,加强对大学生政治信仰教育的连续性和持久性,坚定大学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信仰。
第一,建立政治信仰教育评估制度,加强评估结果的反馈运用。高校应按照《普通高等学校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方案》,结合本校实际和学生情况制定一套可操作的评估制度,加强大学生政治信仰教育监督。同时,根据评估结果,从中找出大学生政治信仰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大学生政治信仰存在的问题,根据问题有针对性地改善教学,提高教育效果。
第二,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学习特点和课程情况,加强政治信仰教育的持续性。高校在课程设置和安排上结合不同年级学生的特点,根据学生实际和教学规律进行教学:对大一、大二的学生进行基础理论教育;对大三、大四的学生进行实践教学指导,结合大学生就业、心理辅导加强正确价值观教育。同时,高校教师、党政干部、辅导员和大学生党员要积极关注学生的思想动态和心理状况,特别是加强对大三、大四学生的关怀,通过邀请专家讲座、学生集体活动、学术交流活动等形式将政治信仰教育渗透于其中,强化大学生的政治认知,深化他们的情感认同,坚定他们的政治信仰。
四、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政治信仰教育社会实践活动
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证明,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实践活动对大学生了解国情、磨炼意志、增强社会责任感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大学生的政治信仰教育必须将理论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多方位开展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促使大学生在参与社会实践的过程中把认知层面的知识内化为自己的信念,实现政治信仰教育目标。
第一,组织各种社会调查活动。根据不同学科、不同年级的教学实际,适当增加社会调查实践活动,如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过程中让学生选择课题,利用周末或寒暑假深入农村、企业做实地调研,拟写调研报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教育过程中,结合学校的“三下乡”活动,组织学生到革命老区、边远山区、经济特区和大型企业进行参观访问,引导大学生走出校门了解国情,领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取得的成就。
组织学生参加社会调查活动,引导学生加深对我国国情和社会形势的认识,提高学生运用理论分析问题的能力,在实践参与中加深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信仰的情感认同。实践调查中,引导学生对比我国现状与历史,我国与其他国家的现状与发展趋势,在纵向与横向的对比中正确认识我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出现的问题,增强时代感和责任感,培养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精神,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仰的认同。
第二,组织各种志愿者服务活动。高校应组织学生积极参加各类志愿者服务活动,引导学生走向社会,在实践中自觉内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精神。具体来说,高校可以开展各类勤工俭学以及各类科教文卫“三下乡”实践服务活动,将专业学习与服务社会结合起来,这不仅有利于大学生在社会实践过程锻炼生活能力,更为重要的是能使大学生通过自己的辛勤劳动在创造社会价值中激发大投身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热情和决心。当然,高校还可以结合国家重大活动,如奥运会、世博会、亚运会等盛会鼓励大学生积极加入志愿者行列,通过社会服务实现自我价值,将个人与社会紧密联系起来。志愿者服务过程中,学生形成对中华民族的自豪感,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第三,组织各种纪念活动。高校应充分利用历史资源,以重大事件纪念为契机,组织学生缅怀、瞻仰革命先辈,用榜样激励学生的爱国意识和责任意识。例如,利用党的生日、国庆等纪念日或者建党周年、改革开放周年、共青团成立等纪念日开展简洁、有意义的纪念活动,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信仰教育的内容渗透于纪念活动中,引导学生自发、主动地参与活动,在潜移默化中内化政治信仰教育。
第四,组织政治生活实践。高校可以结合高校实际和学生实际,创造机会让学生行使自己的政治权利,如参加选举活动,行使监督权;针对社会问题引导学生开展主题讨论活动,如倡导男女平等的活动。通过价值引导,学生自由讨论、自由发言,正确分析问题,理性表达政治情感。
[1]【德】雅斯贝尔斯著.魏楚雄,俞新夫译.历史的起源与目标[M].北京:华夏出版社,1989
[2]中共中央文献编辑委员会.毛泽东选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3]王天恩.六个“为什么”与基于问题逻辑的教学方法改革[J] .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0
[4]【美】内尔·诺丁斯著.于天龙译.学会关心:教育的另一种模式[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
谭丽媛(1986.11—),女,湖南郴州人,华南师大政治行政学院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研究生学历,江西省抚州市东乡县委党校任职,研究方向: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的理论与实践
ISSN2095-6711/Z01-2016-07-00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