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小班活动“水果乐园”为例谈“教学游戏化”

2016-03-20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当代学前教育 2016年4期
关键词:大米粥句式水果

■ 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杨 茹

以小班活动“水果乐园”为例谈“教学游戏化”

■ 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杨 茹

“教学游戏化”是近年来学前教育界比较热门的话题,但是很多一线教师并不明白其真实含义。盲目追随潮流的结果就是很难设计出出彩且能真正促进幼儿发展的活动。本文从教学与游戏的关系开始分析,以小班活动“水果乐园”为例,试图解决教学与游戏融合的关键问题。

教学 游戏 教学游戏化

在工作过程中,笔者接触到一些幼儿园教师,她们喜欢将“教学游戏化”挂在嘴边,认为在课程中设计好玩的游戏,在教学中让幼儿参与游戏,就是教学游戏化的体现。但仔细思考不难发现,这种简单的理解,很容易导致游戏与教学内容分离,悬空在教学活动中。

一、教学和游戏的界定

要谈教学游戏化,就要先分清楚教学和游戏的关系。

教学的定义多种多样,笔者从中总结了几个关键特征:有目的性、教师和学生的参与、学生获得一定的发展。这三者是一个活动被称为是教学的必要条件。

不同流派对游戏也有不同的定义,但是游戏的一些基本特征是公认的:人的参与、愉悦感。从游戏的本质来看,是否由人自发并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参与者在活动中是否获得了愉悦感。但这是一个活动称之为游戏的必要条件,而不是充要条件。

二、“教学游戏化”的界定

事实上,“教学游戏化”是一个有争议的提法,因为教学和游戏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它们不能相互转化。它们的目的、参与者并不完全一致,只是在组织方式上或许有交叉。教学直接将参与者的身份划分为教师和学生,所以一旦进入教学活动,参与者的身份就是确定的,且随着教学活动的开展,这种身份是不会互换的;而在不同类型的游戏中,个人或团体的身份不是一成不变的,是可以转换的。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获得发展,而游戏可能有目的,也可能没有目的,还有可能原本没有目的,在游戏的过程中产生了目的。值得注意的是,教学的目的是教师制订的,而游戏即便有目的也是任何游戏参与者都可以“制订”的。在组织方式上,教学和游戏的界限并不是很明显,但明显能够区分参与者身份的一定是教学活动。

而目前,我们经常讨论的“教学游戏化”其实只是为实现教育目标而将游戏或者游戏中的元素作为教学的工具,提高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使教学活动更加有效。此时,游戏和教学并没有相互转换,而是工具和过程的关系。如果把教学比作大米,把游戏比作绿豆,那么我们所谓的“教学游戏化”只是在大米中加了一些绿豆,活动开展的结果是煮成了一锅加了绿豆的大米粥(这个比喻源自朱家雄教授的讲座)。大米粥里加绿豆是为了让大米粥的营养更加丰富,而不是为了让大米粥变成绿豆粥,大米粥也不可能变成绿豆粥,因为大米和绿豆是两个完全不同的食物,没有相互转换的条件。就像大米中加入绿豆是为了增加营养,教学中加入游戏或游戏元素是为了更好地实现教育目标。游戏或游戏元素在教学中一出现,就是有目的的,它是工具,是为教学服务的,而且游戏的目的不一定是游戏的参与者制订的。

所以,笔者认为将“教学游戏化”称之为教学与游戏的融合更为贴切。很多一线的教师并不理解教学与游戏的关系,只是为了追随潮流,认为要在教学活动中添加游戏或游戏元素,使教学更加有趣、有吸引力,却往往容易忽视游戏或游戏元素作为工具真正的作用是为教育目标服务的,其趣味性、吸引力只是游戏或游戏元素作用的外显的一部分,所以很容易出现游戏或游戏元素与教学“两张皮”的现象。

三、以“水果乐园”为例,谈教学与游戏的融合

下面以小班语言活动“水果乐园”为例,分析如何促进游戏与教育的融合,更好地实现教育目标。

活动的目标是“积极参与游戏,感受游戏的乐趣;学习用‘……的……’句式描述熟悉的水果;能根据游戏规则运用形容词表达水果的特征”。活动中教师先为幼儿创设秋收的情境,然后使用教学问答式的教学方法,让幼儿模仿“……的……”的句式。在“快乐游戏”环节开展了规则游戏“击鼓传花”,鼓声停止时拿到水果的幼儿用“……的……”句式描述手中的水果。“拓展游戏”环节,幼儿随音乐跳舞,音乐停止时找到同伴和放有水果的篓子,拿起水果用“……的……送给……”的句式对话。

第一环节融合了游戏的元素,为幼儿创设情境,能够最快地吸引幼儿的注意力,让幼儿对接下来的教学活动充满期待。第二个环节“快乐游戏”中,确实加入了游戏成分,但只是简单生硬地将游戏和要学会使用的句式连接在一起。幼儿其实只对击鼓传花感兴趣,而对于鼓声停止后的要求并不是很在意。幼儿或许并不知道自己是否愿意参与这个游戏,只是鼓声一起,大家都跟着鼓声兴奋,鼓声落下,在教师的提问下才知道要做什么,而且是在一种无形的压力下说出句式。显然,击鼓传花和说句式是“两张皮”,并没有融合在一起。第三个环节“扩展游戏”,随音乐舞蹈和找同伴相互说句式也并没有必然的联系,是活动组织者生硬拼接的结果。教师试图为幼儿搭建一个可以说出新句式的平台,然而生硬拼接的结果可能是幼儿在平台上“踩空”,这并非自然情境下幼儿间自然的交流,而是人为的、限定内容的、非自然的重复语言练习。活动的最后,幼儿在随音乐跳舞和找同伴说句式已经分离开来,只是因为教师要求说这个句式,所以幼儿重复句式。整个课堂是热闹的,但是却没有真正地实现活动目标。

真正运用游戏或游戏元素实现为教学服务的目的,应该是将活动目标渗透在游戏情节或游戏规则中。以“水果乐园”为例,可以设计一个角色游戏,将三个环节串联在一起,也可以在“快乐游戏”和“拓展游戏”环节更换游戏,使活动目标“学会用‘……的……’句式描述熟悉的水果”和“能根据游戏规则运用形容词表达水果的特征”融入到游戏情节和规则中。据此,将活动过程修改如下:

1.创设水果丰收的游戏情境,吸引扮演果农的幼儿摘水果。果农卖水果时需要将水果分类摆放,所以需要幼儿将摘到的水果进行分类。

2.引入卖水果的角色游戏。盲人公主想要买水果,但她看不见不知道哪些水果好,需要果农为公主介绍自己的水果。

3.没卖出去的水果需要果农自己处理,幼儿可以选择送给邻居,也可以自己带回家给家人。

环节1需要幼儿用手感知水果,用眼睛仔细观察水果的特点,才能将水果放到相应的区域。幼儿只有先了解水果的特征,才能用语言表达。环节2的游戏情节需要果农介绍水果的特征,激发了幼儿对介绍水果的兴趣,真正让幼儿主动地表达自己在环节1中的所见所感。在环节3,幼儿讲述自己如何处理剩下的水果,自然而然地扩充了描述水果的句式。在环节2和环节3中,需要“盲人公主”与幼儿互动,当幼儿语言表达有困难时,“盲人公主”可以用类似“你卖的是什么样的什么水果?”“是什么味道的什么水果?”等提问帮助幼儿整理思路,明晰要表达的内容。这三个环节真正地将活动的目标融入到了“盲人公主买水果”的角色游戏中,幼儿的表达也是主动的、自然的。

我们以小班活动“水果乐园”为例,对比修改前和修改后的活动内容可以看出,要真正做到教学与游戏的融合,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将活动目标融入到游戏情节或规则中,而不能生硬地将游戏与教学活动简单拼接在一起。

参考资料

范元涛.(2011).幼儿园教学游戏化研究.重庆:西南大学.

宋丹.(2014).幼儿园音乐活动中的教学游戏化研究.西安:陕西师范大学.

张金磊,张宝辉.(2013).游戏化学习理念在翻转课堂教学中的应用研究.远程教育杂志,1,73-78.

猜你喜欢

大米粥句式水果
喝粥未必能减肥
煮大米粥加碱会让粥里的营养大量流失?
四月里该吃什么水果
例析wh-ever句式中的常见考点
煮大米粥加碱会让粥里的营养大量流失,是真的吗?
水果篇之Cherry
水果畅想曲
特殊句式
好看更好吃的水果餐
关心健康状况的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