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日语专业学生第二文化能力的培养
2016-03-20天津外国语大学
天津外国语大学 张 鹤
论日语专业学生第二文化能力的培养
天津外国语大学张鹤
日语专业学生培养第二文化能力有助于学习者打破“就语言学语言”的旧模式,通过文化教学的导入使学习者在文化背景的熏陶中进行思维同化,做到“耳濡目染,不学以能”,从而克服语用失误难关,进而达到自然无障碍的跨文化交流的学习目标。因此,日语专业学生第二文化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日语专业学生 第二文化能力 文化教学导入
一、引言
1.日语专业学生第二文化能力培养现状调查
近几年,日语专业学习者一直把学习重点放在语言知识层面上,忽略了语言背后的文化力量。教师对日语专业学生第二文化能力的培养没有给予足够重视,导致学习者在和日语母语者交流的过程中,常常无意识地用中国本土文化标准衡量日本文化,以汉语思维方式讲日语,从而造成一定程度上的语用失误,导致跨文化交际摩擦的产生。
2.研究目的和意义
日语教学目的是通过对日本语言和文化的习得培养学习者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因此学习者应具备过关的语言表达能力、跨文化交际的相关知识和策略以及文化背景知识。从就业发展角度看,本课题的研究意义在于培养日语专业本科生应用型人才,即具有扎实的日语功底、较强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富有国际视野和文化底蕴、能胜任工作、满足企业需求的应用型日语人才。
二、日语学习者在第二文化能力培养过程中面临的问题
1.语用失误
学习者在第二文化能力培养过程中难免出现表达上的错误,有些情况从语法角度看是正确的,但存在表意不自然、不符合日语母语者语言表达习惯等问题。上述情况可视为语用失误。语用失误指对双方的社会文化背景差异了解不充分而出现的语言表达失误。由于对第二文化能力培养的忽视,学习者习惯于用自己习惯的表达方式讲对方的语言,导致交流出现障碍。
2.缺乏与日语母语者的交流机会
对日语的学习单靠课堂是远远不够的,学习者还需要在应用语言环境中实践。由于客观条件的限制,多数学生缺乏一个较为自然的日语语言环境。这成为日语专业学习者第二文化能培养的客观实质性问题。
3.受到专业认同度的影响
从宏观角度看,日语专业学生对本专业的认同度较高。如果学生对日语专业不认同,他们不能很好地学习日语专业知识,这对第二文化能力的培养不利。
三、日语专业学习者第二文化能力培养的影响因素
1.学习动机
学习动机是外语学习中最具能动性的一大影响因素,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学习者对学习策略的选择。研究表明,工具型动机学习者偏向于得到实际的价值和好处,融合型动机学习者钟情于该国语言的文化。因此,融合型动机学习者在第二文化能力培养过程中会更加积极地发挥主观能动性。
2.语言学能
语言学能指学习语言的能力,由语音编码能力、语法感知能力、语言归纳能力和机械记忆能力四方面构成。以上四种能力对日语学习者来说或多或少都会具备,只是彼此之间存在能力强弱的差异。学习者可通过加深对日本文化的理解,挖掘自身的语言学能潜力,均衡发展上述四种能力,这有利于学习者第二文化能力的培养。
3.价值观念
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持有的价值观念不同,对教师在教学工作中采取的教学方法的接受程度也会有所不同。这直接影响学习者本人对学习策略选择的正确性和与课堂环境的交融度。例如,有的人会认为某一教学环节是培养学习者第二文化能力的良好方法,肯定它的价值。有人会认为该环节在浪费时间。由此可见,正确的价值观念对第二文化能力的培养有积极作用。
四、第二文化能力培养策略
1.文化教学导入
中日文化内涵的差异造成敬语、暧昧表现、联想意义等语言现象的差异。因此文化教学的导入具有它的必然性。文化教学导入中,学生可以通过观看纪录片等形式直观了解日本社会的思维方式、风土人情等文化知识,使学习者接触到有关文化背景知识的同时,激发学习兴趣,有助于日语专业学生第二文化能力的培养。
2.摆脱母语翻译策略
汉语和日语在文字表达和发音等方面有共通之处,因此学习者常常受到母语的干扰,使用母语思维模式将中文和日语以词语为单位一一对应,得到机械化的中式日语,这一学习策略被称为“母语翻译策略”。学习者应摆脱“母语翻译策略”,通过对日本文化的了解适应日语母语者的语言思维方式,最大限度地避免母语干扰,进一步培养第二文化能力。
3.构建自己的“语料库”
学习者可以将所学知识自主进行归类整理,分为口语用、书面语用、应试、演讲、知识竞赛等专题,对自己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错误和相关文化背景知识进行系统化梳理,这是培养日语学习者自身语言思维方式和第二文化能力的良好途径。
五、结论
在当今世界文化呈献融合的情况下,学校培养跨文化交际人才日益重要。第二文化能力的培养不是一个独立的过程,任何一种语言都有它独特的社会文化背景。学生必须树立对待世界各民族文化的正确态度和信念,建立文化平等观,在日语学习过程中重视有关日本的社会文化和背景知识的学习,这对日语专业学生第二文化能力的培养非常重要。
ISSN2095-6711/Z01-2016-11-0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