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传统伦理与“思修课”教学

2016-03-20安徽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思政部

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 2016年11期
关键词:伦理思想伦理传统

安徽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思政部  刘 杰

传统伦理与“思修课”教学

安徽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思政部刘杰

中国传统伦理思想内涵丰富,博大精深。学校科学借鉴其思想精华,对增强大学生的人生观与价值观教育、提高大学生的个人品德修养、加强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以及激发大学生的集体主义、爱国主义、自强不息、勇于进取的精神具有积极作用。

传统伦理 人生观 道德教育

一、传统伦理与人生观、价值观

中国传统伦理以君子和圣贤作为理想人格的典范和人生追求的目标,激励人们加强自身道德修养,完善人格操守,提高人生境界,从而实现人的价值和尊严,这在今天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面具有积极意义。

中国传统伦理重视对人生的热爱。道家主张闲云野鹤、无拘无束的生活情趣与宁静恬淡、清心寡欲的心理境界。儒家崇尚积极进取、有所作为、“敢为天下先”“知其不可而为之”、开朗、乐观的人生态度。“仁者,人也,亲亲为大;义者,宜也,尊贤为大;亲亲之杀,尊贤之等,礼所生也。”(《中庸》)“亲亲”是父慈子孝,兄友弟恭,亲爱自己的亲人。由“亲亲”而“仁民”,即将人生相亲相爱的孝悌之情推及他人、社会,甚至宇宙。由“亲亲”,即由亲子顺亲的血缘情感出发,最终实现人与人的相亲相爱,人与社会与自然的相亲相爱、和谐统一。“诚者非成己而已也,所以成物也。成己,仁也;成物,知也。性之德也,合外内之道也,故时措之宜也。”(《中庸》)由仁民到爱物,将诚心仁念,施及宇宙天地、自然万物。

中国传统伦理重视 “天人合一”。即强调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美与真善的和谐统一。《论语·雍也》说:“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可见,“仁”的基本精神就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具体说来,“仁”既是自强不息,也是助人有成,是人己兼顾,是对他人的尊重,是由己及人,是以自己为起点,从我做起;既包含情感上的爱与物质上的扶助,同时更注重道德上的提高;既表现为“爱人”,也表现为“爱物”。“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孟子·尽心上》)最终实现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中国伦理思想为我们设计了人生理想,它强调对内心仁德的自觉,肯定主体精神的伟大和崇高,要求人们为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终生不懈地努力,要以天下为己任,不怕任何挫折和磨难。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论语·泰伯》)。

二、传统伦理与个人品德

修身在中国传统伦理道德中是非常重要的概念。从孔子、孟子、荀子一直到后世的各位儒家大师,都强调“欲正人先正己,欲论人先自论”。“扁善之度,以治气养生,则身后彭祖;以修身自强,则名配尧、禹。”(《荀子·修身》)修身就是要正己,调整自己的欲望,保持心平气和,纯净自己的意念,严于律己,反躬自省,才能达到至善的境界。只有培养自己良好的修养,才能影响别人。“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 虽令不从。”(《论语·子路篇》)。

修身的具体要求是要做到“仁、义、礼、智、信”。仁,指同情、关心和爱护的心态,即“仁爱之心”。义指正当、正直和道义这样的气节,即“正义之气”。礼指礼仪、礼貌和礼节的规矩。智指辨是非、明善恶和知己识人这样的能力,即“智谋之力”。信指诚实守信、坚定可靠、相互信赖的品行,即“诚信之品”。

人要做到“忠、孝、悌、节、恕、勇”。忠是忠诚,内求心善,外求尽职尽责。孝指孝心、孝敬、孝道,主要指敬奉父母,善事父母。悌指兄弟间彼此诚心,相互友爱。节指气节、名节、操守、节制。对内,气节表示对一定的政治制度、政治理想和道德理想的坚定信仰。对外,气节指在国家和民族遭到外敌侵犯时,能挺身而出,以国家民族利益为重,坚持斗争,乃至献出个人生命。恕指要求推己及人,自己不想做的事,不强加给别人。勇是要敢想、敢干、敢闯,敢于创新,敢于开拓,敢于承担责任,敢于说真话,敢于坚持原则,敢于实事求是。人要“知耻而后勇”,在遭受磨难与打击后,困境面前,毫不气馁、决不后退、决不自暴自弃,而是奋发进取、迎难而上。

人要做到“温、良、恭、俭、让”。温是温和稳重,不走极端,善于自控。良是慈爱、善良。恭是态度恭敬严谨,无懈怠之心。俭是节约。让是谦虚。

修身的具体方法是要做到立志、学习、克己、内省、实践、慎独。立志是做人的开端,成才的根基。“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论语·子罕》)立志的核心“志于道”,即立志远大。学习是学习儒家经典,学习先进典型,包括学、问、思、辨、行五阶段,即“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中庸》)。克己是克制自己私欲与主观偏见,使自己心理情感与行方式符合道德要求。内省是不断反思自己,察觉自己的错误与过失,即时发现即时改正。实践是要在日常生活中按照道德的要求去践行。慎独指人在独处无人监督时也应坚守道德信念,对自己的言行小心谨慎。“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中庸》)

当代大学生要提高自己的个人修养就要向先贤学习,树立德高为先的意识,提高加强文明修养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把文明修身的自觉意识融入大学的学习、工作、生活中。当代大学生加强学习,不仅要重视专业理论知识的学习,也要重视思想道德的学习,增强理论自信、制度自信,以国家法律法规和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为准则,明善恶、分荣辱。大学生要经常反省自己,不断自我解剖,及时发现错误、改正错误,在自我反省中完善自身。大学生要身体力行努力实践,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从小事做起,从点滴做起,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

三、传统伦理与集体利益、爱国主义

“未有我之先,家国已在焉;没有我之后,家国仍永存。

多少沧桑付流水,常念家国在心怀。”“家国情怀”是我国传统伦理文化中最宝贵的精神财富,其实质是以集体利益和国家利益为重。“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位卑未敢忘忧国”“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报国情怀,“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献身精神等,已深深融入炎黄子孙的血液中。“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一由个人而家庭、由家庭而社会、由社会而国家、由国家而天下的特有价值思维,把个人追求与社会和国家的目标有机结合,成为人们孜孜以求的道德理想和行为准则。

为此,传统伦理强调:

一要“公”。传统伦理思想认为集体利益和国家利益高于个人利益。《汉书》中写道:“不能群则不胜物,不胜物则养不足。”“公”与私相反,是集体利益和国家利益。“背私之谓公”(《韩非子·五蠹》)、“公者通也,公正无私之谓也”(班固:《白虎通·爵》)。义就是公,利就是私。“义也者,天下之公也;利也者,一己之私也。”(朱熹)明义利即别公私,“公而无私便是仁”(朱熹)。源远流长的中国传统伦理思想,始终贯穿“尚公”精神。《诗经》的“夙夜在公”,《书经·周官》的“以公灭私民其允怀”,王夫之的“以身任天下”,孙中山的“天下为公”“替众人服务”,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都体现着为国为民的献身精神。

二要“忠”。“忠”就是忠诚,内求心善,外求尽职尽责。“忠也者,一其心之谓也。”(《忠经·天地神明章》)“忠者,中心而尽乎己也。” (《谭嗣同全集·治言》)“临患不忘国,忠也。”(《左传·昭公元年》)“ 教人以善谓之忠。”(《孟子·滕文公上》)以身报国,尽力帮助别人,并且始终如一,都谓之“忠”。

三要“和”。“和”是中国传统伦理思想中调整个人、集体与国家间相互关系的非常重要的道德范畴。“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中庸》)“德莫大于和。”(董仲舒《春秋繁露·循天之道》)和就是求同存异,相互包容。“和气生财”、“家和万事兴”“政通人和”、“协和万邦”。中国传统伦理思想以“和”来实现个人利益、集体利益和国家利益的共同发展。《荀子》写道:“义以分则和,和则一,一则多,多力则强,强则胜物。”《老子》指出:“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庄子·天道》指出:“夫明白于天地之德者,此之谓大本大宗,与天和者也;所以均调天下,与人和者也。与人和者,谓之人乐;与天和者,谓之天乐。”

四、传统伦理与道德教育

我国传统伦理文化十分注重道德的教育与感化,一直主张“德教为先”“为政以德”。《礼记·学记》提出:“建国君民,教学为先。”这是说建立一个政权和领导一国的老百姓,教育是至关重要的。“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礼记·学记》)教育目的是使人的过失得以挽救,使人的善良不断增长,强调教育的先后次序一定是首先学做人,后学做事,即先培养德行,后学习知识、技能。这就是《三字经》上说的“首孝悌,次见闻”。只有教育办好了,人心得治了,伦理关系协调了,才能从根本上保证社会的长治久安。

儒家伦理思想的核心是仁。仁的教育从培养人的孝悌之心开始,并且构成了一个完整体系:家庭教育是道德教育的开始(“育,养子使作善也”《说文解字》),以“孝”为基础,不仅要养父母之身,还要养父母之心。“慎终追远, 民德归厚矣。”(《论语·学而》)远祖不忘,对眼前的父母哪有不孝敬的道理呢?儒家从纵的方面讲孝敬父母和关怀子女,从横的方面讲友善兄弟, 还把它推广到“四海之内皆兄弟”。古人持家非常注重家规教育,可谓“国有国法,家有家规”。

传统伦理教育中,教师肩负着重大责任,孝亲和尊师紧密相连。“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师说》)儒家重视师道尊严, 把孝道和师道看成是教育的大根大本,强调“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说文解字》),强调“正人先正己”“身教胜于言教”。因此,道德教育主要是靠身体力行的感化,而不是空洞说教,是开启人的爱心、羞耻心,而不仅是理论灌输。

传统伦理教育通过各种社会制度强化道德教育。社会弘扬什么,制度就激励什么;社会反对什么,制度就约束什么。人们普遍相信“求忠臣于孝子之门”,道德教育与社会制度之间相互促进、相辅相成。这为促进社会形成淳朴向善的民风和安定和谐的秩序发挥着重要作用。

[1]冯友兰.中国哲学史(上下册)[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2]施忠连.四书五经鉴赏辞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3

(本文系基金项目:2015年安徽安徽机电职业技术学院质量工程教学研究项目,思政课教学中注重传统伦理文化教育的研究,项目编号:2015jxyj13;2016年全国机械职业教育思想政治工作研究课题)

ISSN2095-6711/Z01-2016-11-0095

刘杰(1968—),籍贯安徽省望江县,汉族,安徽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伦理学硕士,研究方向:伦理学

猜你喜欢

伦理思想伦理传统
《心之死》的趣味与伦理焦虑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护生眼中的伦理修养
老传统当传承
口耳相传的直苴赛装传统
以儒为本与因时之变:颜之推的家庭社会伦理思想论
两方对特殊教育人文关怀的伦理思想
马克思伦理思想中的“道德”理念
医改莫忘构建伦理新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