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期大学生网络成瘾案例分析及教育对策研究

2016-03-20河南科技学院新科学院张晓娜

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 2016年11期
关键词:心理健康大学心理

河南科技学院新科学院  张晓娜

新时期大学生网络成瘾案例分析及教育对策研究

河南科技学院新科学院张晓娜

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网络对大学生的生活产生较大冲击。网络给大学生信息交流提供便捷的同时,也给自制力差的大学生带来各种负面影响,严重影响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使个别大学生形成如自卑、孤傲、偏激、抑郁等不良精神状态,这对高校教育目标的全面实现不利。本文针对典型事例,综合分析大学生网络成瘾的基本原因,提出解决大学生痴迷网络问题的应对措施,以便为高校学生管理工作者更加有效指导大学生合理、健康地使用网络提供依据,进而避免网络对大学生产生的不良影响。

网络成瘾 大学生 心理健康 对策

网络成瘾又称互联网成瘾综合症,指的是强迫性地过度使用网络和剥夺上网行为之后出现的焦躁和情绪行为。随着社会的发展,网络正以它独特的优势和发展速度渗透到大学生日常生活的每个角落。网络开阔了大学生的视野, 促进了信息交流,激发了大学生的积极主动性,为大学生提供了全新的社会交际空间,提供了良好的展现自我、实现价值的平台。但是,网络对心理、道德观念尚未成熟的大学生群体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一、案例

某学生,男,大学三年级学生,来自一个普通家庭。这名学生的父亲是一名煤矿工人,工作既辛苦又危险,而且特别忙。学生的母亲是下岗工人,靠打扫街道补贴家用。这名学生的家庭经济条件不好。王某刚步入大学时很想改变自己,积极参与班委竞选,后因竞选班长失败开始远离集体,去网吧打游戏,渐渐沉迷于网络。只要没有课,这名学生就去网吧,后来发展到熬通宵,白天睡觉不上课,把父母给的生活费都用到网吧,只留一点吃饭的钱,甚至有时候不吃饭。他以各种借口给家人要钱,父母不给钱他就发脾气。每个假期他都足不出户地玩电脑。后来他单恋一名女同学,表白不成功就纠缠这名女同学。这名学生随后产生一系列心理问题,表现为悲观失望、郁郁寡欢、情绪消沉、自生自灭,并且更加沉迷于网络。

二、大学生网络成瘾问题分析

1.目标缺失的影响。大学新生踌躇满志地走进大学校园,准备开始新的人生,但是由于生活环境、学习内容、理想目标、兴趣爱好、人际关系等方面发生很大变化,他们的心态也发生了的变化,常常出现各种各样的矛盾和问题,存在不同程度的适应困难。很多学生无所事事、沉迷网络,从根本上说是由于大学生不适应环境改变而导致的目标缺失造成的。一部分大学生把考取大学作为自己的终极奋斗目标,进入大学后对将来应该考研、考公务员或者就业没有思考过,学习上出现被动局面。因为大学课少,空闲时间多,一些学生开始沉迷网络。高校在入学期间给予大学生充分的指导,使其在角色转型与重塑的过程中成功过渡,有利于提高学生大学期间的学习、生活质量,有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与成才。

2.个体心理因素的影响。具有不同个性特质的大学生会受到不同网络功能特性的吸引,而产生不同的网络成瘾行为。具有孤僻、抑郁、意志薄弱、自控力和抗挫折力差等心理特质的大学生,容易沉溺于网络。孤僻、抑郁性格的学生,因为各种原因与周围的亲戚朋友交流存在一定障碍,经常得不到亲情、友情的温暖和关怀,转而通过互联网表达感情、宣泄自己的不良情绪。意志薄弱、自控力和抗挫折力差的学生,生活中缺乏明确的目标,一旦在现实生活中遭遇挫折,得不到别人的认同,就会不断通过网络游戏寻找存在感。

三、预防大学生网络成瘾的对策

1.重新建构大学生的理想目标。高校要做好入学教育,让大学生熟悉校园环境、了解校情校史和学生手册,使其能尽快融入新环境。教师要做好专业介绍,让学生了解专业、热爱专业,帮助大学生更好地确立未来的理想目标。高校在培养方案中可以加入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课程,引导大学生结合自身情况及当前的制约因素,客观地分析和总结今后的发展前景,制定行动方向、方案和时间计划表,确定新的职业发展目标,激发大学生为实现自己未来目标而发奋学习的热情。

2.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为防范网络成瘾, 高校一定要加强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第一,开设心理健康课程,让大学生了解心理知识的基本内容。通过自我疏导、自我教育、自我暗示和自我训练等方法,大学生解决学习生活工作中的心理问题或障碍,减轻或消除焦虑、抑郁和不安全感等不良情绪和行为,提高应付危机和挫折的技巧和水平,改善人际关系,提高社会适应能力,促进大学生人格的全面发展,纠正其心理偏差。第二,高校要建立学生心理信息档案,及时了解和掌握学生的个性特征和心理特点,标注重点关注人群,制定心理防御措施,通过合理的方法和途径,对大学生出现的心理问题及时进行疏导,预防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发生。第三,高校要强化情感教育,建立辅导员、班委、室友“三级关爱模式”。在生活上、学习上,教师和学生要主动关心帮助特殊情况学生,让他们感受到集体的温暖,帮助他们扩大人际交往范围。第四,高校可以建立心理咨询室,进行个体治疗和团体辅导,对网络沉迷的大学生进行干预和辅导,帮助网络成瘾者改变自己的行为模式,达到矫正的目的。第五,高校通过素质拓展、团课和宿舍文化建设等多种活动形式,让大学生融入集体生活,增强他们的集体荣誉感和抗挫折能力,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

[1]杨劭晗.大学生网络成瘾特点分析及其应对策略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2008

[2]李 骏.大学生网络道德问题及对策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13

[3]陈 华.大学生沉迷网络的心理原因与对策[J].西南交通大学学报,2005

[4]赵晓冬.大学生网络成瘾的心理因素分析及对策[J].文化建设,2007

[5]单 娟,耿 琰.大学生发展规划教育的实践与思考[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2

[6]陈迎明,喻跃龙.大学生网络成瘾现状及成因探究[J].现代大学教育,2007

ISSN2095-6711/Z01-2016-11-0251

猜你喜欢

心理健康大学心理
看见具体的自己
“留白”是个大学问
心理“感冒”怎样早早设防?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大学》
48岁的她,跨越千里再读大学
大学求学的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