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学生不良品德的形成与良好道德风尚的培养
2016-03-20河北省唐山市友谊中学王秀伟
河北省唐山市友谊中学 王秀伟
浅谈中学生不良品德的形成与良好道德风尚的培养
河北省唐山市友谊中学王秀伟
教育、转化、矫正不良品德的学生,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工作之一。 重视培养中学生的良好道德风尚,加强中学生的道德建设,对形成追求高尚、激励先进的良好社会风气,对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中学生 不良品德 良好品德风尚 培养
一、中学生不良品德主要表现特征
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学校里的个别学生会形成不良的品德习惯,影响校园文化建设,甚至违反社会公德。
1.奢侈浪费。有的学生过生日时要在大饭店摆酒席,摆阔气。有的学生过分追求高消费,虚荣心重。
2.打架斗殴。有的学生不问事实真相,喜结伙、重“义气”,情感强烈,易冲动,自控力弱,结伙斗殴,造成不良影响。
3.清高或自卑性格孤僻。有的学生取得好成绩就沾沾自喜,不和班上其他同学讨论学习问题,不在一起玩耍,独来独往。有的学生学习成绩较差,自卑,学习兴趣降低。有的学生养成自我中心主义,不能与同学和睦相处。
二、中学生形成不良品德的原因
1.不良品德是在某种客观条件的影响下,通过学生一定的心理活动形成的。它既有客观原因,也有主观因素。客观原因包括:
(1)家庭教育不当。家长是学生的启蒙老师。父母的一言一行,直接影响子女的道德品质。有的家长平时行为粗鲁;有的家长只重视满足子女的物质需求,忽视对子女的道德培养;有的家长对子女无原则地溺爱;有的家长则对子女打骂、训斥;有一些父母离异的家庭,学生失去父亲或母亲的管教,心理发育很难健全。这些是造成学生不良品德的重要原因。
(2)社会负面影响。中学生的道德观念尚未成熟,是非观念的区分能力有限。一些学校周边有电游室、网吧、桌球室,学生可能会接触到低级庸俗的东西,影响青少年学生健康发展,对中学生良好品德的养成带来负面影响。
(3)学校教育失误。有的老师对学生不能一视同仁,对优等生关爱有加,对差学生则斥责、挖苦、嘲讽;有的老师不能掌握学生思想发展的规律和学生个性差异,找学生谈话干枯、无力、乏味;有的老师工作责任心差,不愿做学生深入细致的思想转化工作,不愿家访。
2.中学生形成不良品德的主观因素有很多,归纳起来有以下几方面:
(1)缺乏正确的道德认识。学生的道德认识、道德观念和道德评价能力是通过学习、实践和教育逐渐形成的。青少年的道德认识还处在形成过程中,他们的道德认识、道德观念还不稳定,容易为个人欲望和需要所驱使,产生各种违反道德准则、损害他人利益的行为。从这个角度来看,学生品德不良常常是由于道德上的无知发展到行为上的野蛮、堕落。
(2)表现异常的情感。由于对不良环境的影响缺乏正确的道德认识,一些学生容易形成情感上的异常反应。他们混淆是非、颠倒美丑,不明道理。他们往往比较敏感,存戒心,有疑惧,疏远集体和教师,有时情绪对立,而同他们的“小兄弟”情投意合,讲“义气”。
(3)明显的意志薄弱。有些学生由于意志薄弱,尽管懂得道德行为的准则,但不能付诸行动,受个人欲望和冲动所支配。有的学生在错误面前表示要改正的决心,但因缺乏自觉性和自制能力,经不起外界的诱惑而时常重犯错误。
三、培养中学生良好道德风尚的对策
中学生品德发展,从初中至高中趋于稳定,学生的品德基本成熟。由于品德成熟前后的可塑性是不一样的,学校应抓住成熟期可塑性较大的阶段。学生少年期的品德两极分化较大,是培养的时机。学校重视道德践行,加强对青少年进行道德教育,能使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
学校加强道德建设,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必须突出抓好以下三方面的主要工作。
1.坚持一个核心。今天的中学生肩负着继往开来的重要使命,在未来的社会主义事业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他们要牢记社会主义道德的核心,树立“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思想。学校要加强对学生的道德教育,使“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深入学生心中。
2.突出“五爱”教育。学校要在中学生中突出“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五爱”教育。学校“五爱”教育,可以培养学生的爱国之情,增强学生的爱国意识,以此进一步提高他们的民族自尊心和责任心,增进他们对自己民族的勤劳勇敢、聪明智慧以及由此而获得辉煌成就的光荣感、自豪感。学校可以激发他们学好科学文化知识、奋发向上的决心,提高学生学习和劳动的自觉性,使学生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变“要我做”为“我要做”。
3.抓好“三德”培养。抓好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教育是加强中学生道德建设的一个重要内容。社会公德是全体公民在社会交往和公共生活中应该遵循的行为准则。中学生应在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保护环境、遵纪守法等方面展示自己良好的行为规范、道德修养,成为社会的楷模。
ISSN2095-6711/Z01-2016-11-02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