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数字距离效应的表征起源

2016-03-20青岛科技大学

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 2016年11期
关键词:注视点组块按键

青岛科技大学  王 辰

数字距离效应的表征起源

青岛科技大学王辰

数字距离效应是数量的心理加工的重要特征。当前,数字距离效应的起源主要有知觉假说、表征假说和反应假说三种解释,但没有一种解释被普遍接受。本文采用大小比较任务检验数量表征与知觉输入、行为反应的关系。结果表明:数字距离、视觉距离、反应距离的主效应均显著;数字距离与知觉输入的效应相反,与行为反应的效应相似,但均未出现交互作用。该结果暗示了数字距离效应不受知觉输入和行为反应的影响,从而支持了数量表征假设。

距离效应 知觉假说 表征假说 反应假说

心理数字线是一种形象的数量表征方式,指在大部分文化中人们的阅读方向是从左至右的,对数字的心理表征也是从左至右的:小数在左侧,大数在右侧。数字在心理数字线上的排列不是均匀的,小数的排列更稀疏,大数的排列更稠密,该模式可以用费希纳定律描述。由于不同数字之间的距离不同,当比较两个阿拉伯数字大小时,其错误率和反应时随数字间距离的增大而减小,这种现象叫距离效应。本文通过调整数字间的视觉距离和双手反应距离,考察输入和输出如何影响距离效应。如果数字距离与视觉的远近更相似,可以推论两者具有更密切的关系。相反,如果数字距离与动作的远近更相似,可以推论两者具有更密切的关系。由于先前研究表明数字比较任务能较好地反映数量的表征,因此,我们采用传统的大小比较任务检验数量表征、知觉输入和行为反应的关系,从而揭示距离效应的发生机制。

一、实验一:距离知觉与表征

1.被试。58名在校大学生 (男生23名)参加本实验,年龄介于18~23 岁, 平均年龄21.4±0.84。所有被试均为右利手,身心健康,矫正视力正常,均签署实验知情同意书。实验结束后,每个被试都给予适当的报酬。

2.实验材料和过程。材料:实验选取1、2、3、4、6、7、8、9共8个数字,字号为42磅。实验过程中每两个数字配对呈现,数字在屏幕上的间距为4厘米 (与注视点之间的视角约1.64°)或12厘米 (视角约4.90°),数值距离为1或5。数值距离为1的配对包括1-2、3-4、6-7、8-9,数字距离为5的配对包括1-6、2-7、3-8、4-9。该配对方法保证在所有条件下参与配对的数字出现的次数相同,且出现在左右两侧的次数也相同,避免数字本身的物理差异带来干扰 。程序:被试以舒适的姿势坐在电脑前,眼睛距屏幕约70厘米。为避免注视点对任务的干扰,本实验采用“<>”代替“+”作为注视点.首先屏幕中间呈现500 ms,随后呈现数字对要求被试在1秒之内按下与较大数字同侧的键 (“F”或“J”)。被试按键后或1秒之后数字对消失,代之的是一个800~1600 ms的空屏。被试按键时,系统记录正确率和反应时。实验分为4个组块,组块之间有1~2分钟的休息时间,第一个组块之前进行16次的练习。

3.结果。分别对正确率和反应时进行2 (数字距离:近,远)×2 (视觉距离:近,远)×2 (反应手:左,右)的三因素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如下:正确率:数字距离的主效应显著,F(1,9118)=7.84, p=0.005。近距离的正确率(M±S.E.:0.94±0.003,下同)显著低于远距离的正确率 (0.96±0.003)。视觉距离和左右手反应的主效应均不显著,交互作用均不显著。反应时:数字距离的主效应显著:F(1,8635)=131.06, p < 0.001。近距离的反应时 (491.75±2.01)远远长于远距离的反应时 (459.82±1.93)。视觉距离的主效应也显著:F(1,8635)=8.11,p=0.004。视觉距离近的反应时 (471.67±1.92)显著短于视觉距离远的反应时 (479.67±2.05)。左右手反应的主效应不显著,各变量之间的交互作用均不显著。

二、实验二:距离表征与反应

1.被试。同实验一。

2.实验材料和过程。材料:除配对数字的间距为8厘米 (距注视点约3.27°)之外,其他同实验一。程序:实验分4个组块,以ABBA形式排列。A情形下被试按“A”“L”键反应,按键距离约8厘米;B情形下被试按“G”“H”键反应,按键距离约1厘米。每种情形下都要求被试按下数值较大一侧的按键。每个组块开始前均有8次练习。其余同实验一。

3.结果。分别对正确率和反应时进行2 (数字距离:近,远)×2(按键距离:近,远)×2 (反应手:左,右)的三因素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如下,正确率:数字距离的主效应显著:F(1,9278)=22.07, p < 0.001。近距离的正确率(0.93±0.004)显著低于远距离的正确率(0.95±0.003)。按键距离和左右手反应的主效应均不显著,交互作用均不显著。反应时:数字距离的主效应显著:F(1,8733)=224.46, p <0.001。近距离的反应时 (477.35±1.87)远远长于远距离的反应时(441.42±1.51)。按键距离的主效应显著:F(1,8733)=7.94, p = 0.005。按键距离近的反应时 (462.59±1.76)显著长于按键距离远的反应时(455.75±1.67)。各变量之间的交互作用均不显著。

三、总讨论

从输入过程看,视觉距离的增加引起视角的增大,在早期自下而上的信息获取阶段所需时间增加,但这没有影响数字距离效应,因此后者应该发生在表征以后的阶段。从输出过程看,按键距离的增加使对双手表征的难度降低,我们能将双手反应更好地区分开,从而更容易做出反应,这种反应效应与躯体表征有关。如果数字距离效应源于数量表征向动作反应的映射,那么动作表征与数量表征应表现出交互作用。当动作表征难度增加甚至重叠时,将相应地增加映射到行为反应信息的区分难度,在行为表现上呈现出正确率降低、反应时延长的现象,但实际并未发生这种现象,按键距离没有影响数字距离效应,而且未对其反应正确率产生影响。这表明反应节点的重叠没有对数字距离产生逆向作用,两种距离是平行加工的。因此,当前结果倾向于表明数字距离是一种表征效应,而非反应效应。数字距离可能在表征阶段就表现出来,与数量表征的对数模式有关。

ISSN2095-6711/Z01-2016-11-0242

猜你喜欢

注视点组块按键
眼动仪技术在里院建筑特色分析中的应用
基于超复数小波和图像空域的卷积网络融合注视点预测算法
基于有限状态机的按键检测程序设计
横浪作用下大型上部组块双船浮托安装动力响应特性试验研究
射击运动员的反向眼跳研究
一种多方向导光按键结构设计
基于中央凹图像显著性和扫视倾向的注视点转移预测模型
基于中央凹图像显著性和扫视倾向的注视点转移预测模型
陆丰7-2油田导管架平台上部组块低位浮托安装关键技术
英语词汇组块学习路径研究——组块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