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体育价值取向研究
2016-03-20西华大学体育学院杨雪清
西华大学体育学院 杨雪清
青少年体育价值取向研究
西华大学体育学院杨雪清
本文从青少年体育价值取向角度出发,阐述中西方青少年体育价值取向存在的差异与冲突以及中国青少年体育价值取向理想化与现实之间的矛盾,提出青少年体育价值取向融合发展趋势,旨在汲取先进理念为发展青少年体育事业提供参考价值。
青少年体育 价值取向 研究
一、青少年体育及青少年体育价值取向的理论界定
1.青少年体育
狭义的青少年体育仅包括以学校为主要载体的体育活动。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定义,青少年指10至19岁之间的人群。这阶段的人群多为学生,其参与体育大多是以体育课和课外体育活动为主体。从这点上来看,青少年体育的核心是学校体育。
广义的青少年体育应包括所有以全面发展青少年身体、增强体质、改善身心和开发潜能为主要目标的体育活动。按活动内容可分为体育教育、业余训练、体育竞赛以及校外体育活动。按组织形式可分为学校体育、业余体校、体育赛事、俱乐部等。
2.青少年体育价值取向
价值取向具有定向功能、动力功能和彰显功能。正确的价值取向能使主体准确预测事物的发展趋势,并使主体在价值取向的激励作用下发挥自我潜能,积极追求价值成果,实现自我追求与事物发展的有机统一,最终达到事业成功。
笔者认为,青少年体育的价值取向是青少年体育依据国内体育环境、发展趋势和历史等因素,根据国内青少年自身发展需求而形成的青少年体育发展的价值判断,对体育客体进行价值设定、价值预期时所表现出来的意向或倾向。
二、中国青少年体育价值取向的受制因素
1.经济因素
我国的人均GDP相对较低,客观上限制青少年体育事业的空间拓展。体育行政部门在青少年体育方面直接投入的总量有限。对多数家庭和个人而言,需要较多经济投入的体育项目依然很难在青少年这一人群中得到普遍开展。国内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平衡,导致各地区青少年体育发展不均衡。
2.社会因素
当前,一些学生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部分家长不愿让自己的孩子参与残酷的竞技体育。政府各级主管部门和学校的校长、教师衡量学生素质的主要标准是升学率,对体育不重视,造成青少年参与体育锻炼机会减少。
3.家庭因素
第一,由于到竞技人才金字塔顶端的只有少数人,家长认为练体育没有出路,又影响孩子学习,怕耽误孩子的前途。第二,一些家长对孩子非常疼爱,怕孩子练体育吃苦。第三是家长认为一些教练责任心差,素质不高,急功近利,不科学的训练让他们不信任教练能训练好自己的孩子,从而放弃让孩子参加业余体育训练,转向其他特长班学习。
三、青少年体育目标价值取向
1.让体育惠及更多青少年
首先,学校、社区应为广大中小学生提供体育锻炼必需的场地、器材、设施和必要的训练指导,为广大青少年创造更多的体育锻炼机会,营造生动活泼、生机勃勃的体育文化环境。
其次,让青少年成为社区、公园、俱乐部健身的主力军。相关部门要推进青少年体育的普遍化、经常化、科学化、生活化,当庞大的青少年体育热爱者和参与者出现时,持续下降的青少年体质健康状况有可能得以扭转,竞技体育发展才有更深厚的人才储备。
2.真正分享运动的欢乐
实现青少年共享运动带来的快乐,相关部门要通过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感染学生,通过创造生动活泼、生机勃勃的体育文化环境,调动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积极性,避免青少年长期从事单一、强制、机械和重复的体育运动,而使其无法感受体育带来的乐趣,最终扼杀学生参加体育运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促进青少年全面发展
体育锻炼的本质是健身,最终目标是育人。开展青少年体育的意义,不仅在于扩大体育人口、培养青少年体育后备人才,更在于促进广大青少年全面发展。我国正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学校要提高教育质量,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1]李传义.公平正义:中国梦的价值取向[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5
[2]徐成立.中西方体育文化价值取向的冲突与融合[J].体育文化导刊,2007
ISSN2095-6711/Z01-2016-11-0248
(2016年四川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体育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项目,批准号:TY2016305,课题负责人:杨雪清)
杨雪清(1985—),女,山东滨州人,讲师,现任单位:西华大学体育学院,研究方向:体育经营与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