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组合作班级管理模式的探索和实践
2016-03-20广东省广州市第八十六中分校方良晓
广东省广州市第八十六中分校 方良晓
小组合作班级管理模式的探索和实践
广东省广州市第八十六中分校方良晓
小组合作班级管理模式指小组合作学习教学形式提升为班级管理模式,将班级编制成一张网,从而使教学和班级管理融为一体。它是一种通过各小组之间的相互联系、学习,学生共同向奋斗目标前进的班级管理模式。本文结合实际论述小组合作班级管理模式的意义、构建流程以及培训方式,同时简要阐述小组合作模式在班级管理中取得的成效。
小组合作 班级管理 探讨 实践
一、小组合作班级管理模式的意义
学生可以利用小组合作班级管理模式的优势提升综合素养。小组合作管理中体现团队行为所带来的归属感,能使学生能更好地发挥主观性,通过小组及成员的关心和帮助学生提升综合素养,提高班级管理效率。小组合作管理可以充分发挥集体教育作用,可以把传统班级管理模式的教师从管理事务中解放出来,使其更好地关注学生的生活、心理等问题,增强学生干部的职责监督。
一般的传统班级管理模式采用“班主任管理——班干部管理——全班同学教育管理”这一结构管理。班级里的决策通常是班主任和一些班干部商议决定,最多加上全班的投票决定权。小组合作决策强调学生自主“提出问题——商量问题——解决问题”。这一过程中,每个学生都能清楚认识到自己的责任,并参与思考、讨论,进而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责任意识。因此,小组合作管理模式融入班级管理体系,能培养学生的自主性,符合时代发展需求。
二、小组合作班级管理的建立流程
班级小组合作管理模式的模型构建可分为小组初建、管理培训、小组运行、效果分析和反馈信息的完善四大方面。其中管理培训可分为小组长的培训、班干部和课代表的培训、全班教育培训;小组运行分为积分奖罚制度、小组积分规则、学生干部的监督。管理培训和小组运行这两点在整体小组合作班级管理模式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直接影响小组合作方式对班级管理的成效。
小组是班级管理小组合作管理模式的直接对象,小组成员直接影响小组合作管理模式的成效,所以需要构思一个合理的小组成员搭配方案,使小组成员之间差异不能太大,还能相互互补,以避免整个小组如同摆设,甚至严重影响到其他小组的运行。在小组合作班级管理模式建立最初阶段,班主任必须要及时地有组织地进行相关培训,使学生干部和各小组成员对如何运用小组合作管理达成全局性共识。
小组组建时必须要遵守“同组异盾,异组同盾”的原则,综合考虑学生的成绩、性格和其他特殊分组的标准。组长选举要先确定组数,如班级共有55名学生,则可分为4大组,每个大组再分成三个小组,前3排6人一个小组,中间2排4人一个小组,最后2排4人一个小组,全班共12个小组。然后,每组一个正组长、一个副组长。12个正组长的选举采取竞选方式。学生发表演讲,说出自己如何做一个合格的组长,如何带领小组成员共同努力,共同提高各方面能力。最后,学生以投票选举的方式选出思想素养高、学习成绩好、行为习惯优秀、乐于助人、有管理能力的12位同学做组长。副组长的挑选由组长根据自己的需要从同学中挑选自己信任的助手作为本组副组长。组员的挑选,教师先将全班同学按照学习成绩、学习能力、性格特点、发展潜力、综合表现等几个方面分成三个层次,要求每组4个或6个成员中要有三个层次的同学,要求每组至少包含有1名班干部。在这些原则下,组长和组员双方自愿选择。组长和组员双方自由选择之前,教师向组长说明选组员时要做全面考虑,最好要找到各方面的人才。班级以后会开展各项活动,这与小组的成绩相关联,组长不能只挑与自己关系好的同学。教师要提醒组长注意男女搭配原则、动静搭配原则、性格互补原则、强弱互带原则。最后,教师协调个别组员,尽可能构成强弱搭配、性格互补、基本情况相近的同质小组。这一方面可以使不同层次的同学相互影响、互相帮助、团结协作、共同进步,有利于小组间平等展开竞争。
小组成员确定后,各小组自行对小组之间的岗位职责进行明确分工。小组机构分为小组长、学习指导员、纪律委员、各学科组长四种岗位,每位同学均可根据其自身特点和小组需求担任职位。第一次召开小组会议时,小组成员需要共同确定小组信念、制定小组公约、确定小组目标以及各成员的目标,要明确小组计划、商讨小组内奖惩措施等。会议结束后,小组的登记表交由班主任汇总并张贴展示
三、小组合作管理培训及其体制
1.小组合作班级管理培训
完成小组机构的登记,代表着合作小组从形式上基本成立,但是要使小组机构服务于班级管理还在于小组合作班级管理后续的教育。这些教育主要内容包括小组长培训、班干部培训、科代表以及全班小组合作培训。
小组培训内容涉及小组的建设方案发展方向指引以及小组文化。每个小组都要有自己的名字、信条、公约、目标和计划,要商讨、熟悉、宣传积分细则。小组长要关注小组积分定期举行会议,分析小组近期发展状况,使大家共同进步。各小组间要有宣传意识,激发各小组之间的竞争力。同时,教师要向小组成员征集班级管理建议,为班级良性发展贡献力量。
班干部是小组合作管理直接的执行人,需要公平、合理的运用好小组积分这一管理工具,促使学生进行自我管理。班干部必须做到以下几点:①熟悉小组合作管理积分细则,认真履行积分记录职责,接受全体同学监督;②公平、合理地利用好积分工具,在班级开展有利于班级发展的文化活动;③班团委要创新宣传工作,为各小组的自信展示提供空间和机会;④科代表培训小组合作管理需为学科学习服务,包括小组作业质量检查、小组学习效果等方面的考核等;⑤将管理模式介绍给科任教师,利用积分工具协助科任教师进行学业管理;⑥设计知识检测, 向各学科小组长说明规则, 组织各小组长进行批改并累计积分。
2.全班培训
全班培训包括学科学习、学科作业、学科问题和成员相处四大类。学生需要学会倾听、选择记录、质疑思考、精炼展示、主动合作、深入探究等合作学习策略。小组的学科作业需要学生独立完成,事后交流;书写要工整,切忌有抄袭行为。遇到学习问题,学生要独立思考,多向小组成员或其他同学请教,抱有必须解决问题的决心并付诸行动。成员之间要相互帮助、相互鼓励、 相互监督,以达共同进步的目的。
3.制度体制的建立
制度小组管理方法方面,每小组设定组长,实行“组长负责制”。组长需要全盘管理、协调小组各方面的事务,要管理本组的纪律,监督组员学习。组长可以使用积分记录和积分奖惩模式。积分记录方面以实行“周内记录、周末汇总” 制度为原则,即负责积分记录的学生干部每天将积分记录认真填写到张贴的小组合作管理积分表中,值周干部每周末汇总积分,认真填写小组合作管理积分汇总表并将其张贴。
小组积分奖惩方面实行“每周座位优先、每月小组互奖、期末评优优先及班级颁奖”的奖励方式,包括:①座位竞争,学生根据小组得分按照排名顺序优先取得较好的座位;②周评,每周评分前三名的学生给予表彰;③班级之星的评比,教师每月根据小组的考核状况以及各人的表现情况,评选出“班级之星”;④学期末学校评优,上报的人员可以从优秀组中的先进个人选出。
四、小组合作班级管理取得的成效
小组合作班级管理模式中,小组的发展、进步、荣誉和同伴之间的相互管理、相互提醒,提升了学生的责任心,培养了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同组竞赛、动态管理、及时反馈,使学生时时处于一种被激励状态中,能经常受到表彰、鼓励,塑造了学生的成功心态,提高了学生的自信心。争取小组的优胜,学习小组的成员必须通力合作,每个人都发挥自己的特长,帮助同组其他同学,从而在组内形成合作氛围。同学之间互帮互助、团结的合作意识,增强了学生的合作意思,增强了班集体的凝聚力。
五、结束语
教师成功运用小组合作管理模式,关键在于调动全体同学进行小组合作的积极性。教师要有效发挥小组合作功能,提升全班学生的自主性、积极性、学习性,在实践过程中研究与创新小组合作教学模式。
[1]周 丕,孙 蕾.小组合作模式下班级自主化管理的探索与实践[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2
[2]付 红.班级小组合作管理模式的实践研究[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5
[3]马 锋.小组合作模式在班级管理中的作用[J].学周刊,2015
[4]杨蔚苒.小组合作班级管理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学周刊,2013
ISSN2095-6711/Z01-2016-11-00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