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地方本科院校转型之痛”痛在哪里,路在何方?

2016-03-20辽宁对外经贸学院

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 2016年11期
关键词:教师队伍应用型转型

辽宁对外经贸学院  崔 莉

“地方本科院校转型之痛”痛在哪里,路在何方?

辽宁对外经贸学院崔莉

随着经济的转型升级,我国高层次技术技能型人才的数量和结构远不能满足市场需求。高等院校如何适应这个变化,如何调整自己的办学策略,如何转变办学观念,如何转型,都在探索中。本文主要从如何转变观念、接受转型、积极应对,如何采取措施应对转型、适应现代经济发展的需要等方面,阐述地方本科院校的转型。

地方本科院校 应用型人才 转型

地方本科院校应培养本科层次的职业技术人才,使毕业生既掌握系统的理论知识,又有一定的专业技能。本科层次的应用技术人才培养问题得到解决,就连接了已有的中职、专科层次的高职和侧重应用性的专业硕士,使分层次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体系得以构建,为技术技能型人才打通上升通道,使职业教育的布局趋于合理。

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是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迫切要求,是解决新增劳动力就业结构性矛盾的紧迫要求,是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部署、加快教育综合改革、建设现代教育体系的重大举措。

一、“转型之痛”,痛在哪里

2014年3月,教育部门相关人士谈到,中国高等教育将发生革命性调整,600多所地方本科院校将逐步转型职业技术学院。这意味着中国研究性大学的数量将大大缩水,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结构将发生重大变化。对于转型,高校反应不一,多数是“痛苦”和“彷徨犹豫”,普通本科高校为什么要转型?如何转型?这是大家迷惑的。地方高校转型为应用技术类大学,各方已经达成初步共识,但是转型仍然面临许多挑战和障碍。

1.政府有关决策不科学

首批转型的600多所院校,基本是1999年大学扩招后“专升本”的600多所地方本科院校。这些学校,当年大多以职业教育为主。例如,辽宁对外经贸学院之前属于职业学院,后来专升本成为本科学校,开始招收本科学生。辽宁省和其他各省均有这样的“专升本”本科院校,这些学校虽然已经是本科学校,但很多学校观念和管理还没有完全转变,发展定位不够清晰,十多年的时间里艰难生存,现在需要转回为职业院校,这一现象凸显出相关决策不够理性和科学,没有充分论证,意味着我国高等院校的结构梯次需要重新构建。

2.地方高校的发展观念存在偏颇

现有普通高等院校进行职业化转型是我国高等教育领域的重大改革,职业化教育的核心问题是如何使学生真正具备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尽管目前很多院校都将自身的专业培养目标界定为“培养应用型人才”,但是学校的教育理念没有真正转型。这一方面表现为:地方高校多从自身发展角度出发,喜欢“更快、更高、更强”,追求“高大上”,专科争取升本科,普通高校往“研究型”高校发展。一旦政策允许,个别学校就会一拥而上,造成高等教育梯次的严重不合理,培养出脱离实际需要、动手能力缺乏的毕业生。我国产业领军人才、高层术专家和高技能人才匮乏,在电子信息产业中,技师、高级技师占技术工人比例仅为3.2%,发达国家一般在20%~40%之间。

社会和学生家长的认可度加重了这种观念的冲突。例如,很多家长和学生宁愿选择三本类院校,也不愿意选择职业技术学院,尽管这类学校学生就业前景较好。大家普遍认为学技术低人一等。很多用人单位选聘大学毕业生时,事先划定范围,明确某些高校的毕业生可以选择,某些高校的毕业生根本不予考虑,盲目追求名校及高学历,忽视对毕业生实际技能的考查。这导致职业技术学院毕业生经济收入不高、社会地位偏低,经济待遇差距巨大。

3.地方高校的师资队伍急需重建

中国工程院副院长朱高峰认为,只有提高教师队伍质量、推进教学改革,高校才能追赶、适应、引领产业发展。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师资队伍非常关键。一些转型的地方本科院校教师出学校门又进学校门,缺乏实践经验,自身没有技术专长。这样的师资怎么适应学校转型?目前,地方高校急需建立一种机制,使各高校能聘请到各专业的业内资深专家或工作人员到高校做特聘教授和讲师,以弥补现有高校教师缺乏实务经验的短板。

二、“转型之路”,路在何方

1.政府要履行好职责

政府出台政策时要考虑以下几点:

第一,高等教育改革是国家高等教育的重大决策,是由政府进行的高等教育制度的顶层设计。政府应充分调研听取各方面意见,反复论证,结合国内具体情况,考察发达国家同一发展阶段的先进做法科学决策。同时,政府部门应明确标准,完善相关配套政策。例如,有的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开始探索分类管理研究型、应用技术型大学。但是,应用技术大学的标准是什么?该如何评价这类大学?这是国家层面的制度设计中要明确的。

第二,政策出台后应做好后续跟踪监管。一项新政策地执行总会有各种各样的问题出现,有关主管部门应注重调研,监控,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必要时进行微调,避免政策执行过程中出现变形,避免问题得不到及时解决积累过多,出现不可控结果。结合高校“转型”问题,建议不应搞“一刀切”,应逐步进行,可以考虑在一些院校先行试点,从一些合适的专业开始进行,如工程制造、市场营销、软件、旅游、汽车修理等专业。

2.地方高校要真正转变发展观念

各个地方高校在充分了解国家政策后,应深入理解政策的精神,在理念上明确发展方向。地方高校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应用型人才,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人才支持。应用型人才包括工程型人才、技术型人才和技能型人才。地方高校应根据自身情况进行定位,确定人才培养目标,进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科学进行课程设置。每年社会上有数百万毕业生就业,学生具有某一方面熟练的技能,具有较为系统的专业理论知识,会受到用人单位的青睐。长此以往,学生的薪资、社会地位会得到相应的提高,形成学生、学校、用人单位及社会的多方共赢的良好局面。

3.重建地方高校的师资队伍

高校转型在政策制定、观念转变等方面解决问题后,教师队伍建设问题成了重中之重,这是高等院校的立身之本。政府和高校本身应舍得在教师队伍建设上进行投入,高校的长远发展才有保证,高校的转型之路才能走得顺畅。

除为教师提供各种参加培训、进修、考察、交流的机会外,学校还要有计划地安排专业教师下企业实习锻炼。学校将这样的做法通过制度固定下来,保证定期定量派出教师进行企业实习和专业培训。学校通过校企合作建设教师培训基地,让教师深入企业,做到部分教师先熟练掌握企业的相关生产或业务流程,能熟练处理各环节事务,了解相关行业最新的理论和发展动态,这是转型的重要基础。同时,学校可以鼓励教师取得专业资格证书,将其与教师的考核、奖励和工资薪酬挂钩。

学校在引进人才方面应转变思路,不应仅局限于高校对高校,还应重视从企业引进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或者聘请相关企业的技术骨干到学校担任兼职教师,对其给予适当的待遇和奖励,建设一支真正适合于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教师队伍,切实提升教师队伍的素质,改善教师队伍结构。

4.重新确定地方高校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不同于中等职业院校、高职专科院校,应用型本科院校作为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现代职教体系中较为高阶的层级,以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为目标,所培养的人才文化素质更高、职业技能更强、可持续发展的潜力更大。人才培养方案是专业建设的根本性文件,它明确了人才培养目标、对学生的能力要求、毕业后工作的岗位群、毕业条件、课程设置等重要内容。学校确定培养目标和能力要求等内容后,课程设置问题就需要非常用心仔细地研究设计了。

以辽宁对外经贸学院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为例,学院根据“一体两翼、三元共育、四个对接、五个融合”为原则,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即以专业为主体,以计算机和外语为两翼,学校、企业、学生共同作为人才培养的主体,将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毕业证书与资格证书对接,学习目标与岗位任务对接, 将企业文化、企业人员引进校园,将职业环境、岗位任务、工作流程引进课堂和教材,注重专业能力和职业技能融合、教学内容与岗位任务融合、教学方法与工作流程融合。学院在此基础上进行课程设计,减少课内学时,加大实践学时,增加课外学时,设计多种方式的实践教学课程方式,培养应用型人才。

各院校应根据本校情况确定自身的行动计划,开展工作,修订人才培养方案、授课方式等,争取企业的理解、支持和参与,将各方面工作落到实处,在不断的探索中将地方院校改革发展之路坚持走下去。

[1]郑晓梅.应用型人才与技术型人才之辨析 —兼谈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J].现代教育科学,2005

[2]周 菁.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下高校实践教学教师队伍建设研究[J].教育探索,2011

(本文系大连市社会科学院2014-2015年度课题“大连高校职业化转型路径研究”的阶段研究成果,课题编号:dlskyb2014194)

ISSN2095-6711/Z01-2016-11-0061

崔莉,辽宁对外经贸学院会计学院财务系,研究方向:财务会计相关理论

猜你喜欢

教师队伍应用型转型
关于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探讨
转型发展开新局 乘风破浪向未来
务实求真的长春高新第二实验教师队伍
尚德学校的教师队伍建设
“5-2-1”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实践
航天器在轨管理模式转型与实践
乡村小规模学校教师队伍建设的思考
当前高校青年教师队伍建设思考
聚焦转型发展 实现“四个转变”
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