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源头活水 开拓语文新天地
——有感于构建高效课堂外的阅读教学

2016-03-20董红梅

读写月报(语文教育版) 2016年10期
关键词:课外阅读语文学生

董红梅

源头活水 开拓语文新天地
——有感于构建高效课堂外的阅读教学

董红梅

中国有很多“学富五车”“满腹经纶”之类的成语,也有很多“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之类的佳句。如果学生的阅读范围仅仅局限于语文课堂之内,只会食不果腹,又如何能达到“满腹经纶”?张志公先生指出:“语文这个工具,要掌握得好,运用得好,首先必须手中握有丰富的材料,贫乏是语文能力的致命伤。古人一直强调多读,他们认为只有多读,才能善写。他们不主张狭窄,主张广博。”广博正是课外阅读所承载的任务,要治愈语文的致命伤“贫乏”,唯一的药方就是多进行课外阅读。

高效课堂标准将中小学生的阅读与鉴赏能力放到了一个十分突出的位置,对阅读的数量、能力、质量以及速度都提出了明确的要求。比如初中生的阅读量不少于405万字。这么大的阅读量仅仅在课堂上读课文、读补充材料是远远不够的,学生必须在课外阅读大量的读物。新课标还规定,阅读教学应完成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理解语言文字的能力;丰富学生的文化底蕴;培养健康高尚的道德情操和人格个性;教会学生对生活对人生的思考。由此可见,阅读教学这一重要环节,不仅要求学生能读懂浅层次的文字的意思,还要求学生能从中获得深层次的内涵。所以,阅读教学不仅涉及课内的文本,还应该涵盖到课外一些有内涵的精美的作品。这样才能陶冶学生的情操,让学生关注社会、关注人生,多一份理性的思考,多一份人文精神。在这种形势下,我们必须探讨和研究如何把语文课堂加以延伸,在学好课本知识的同时进一步扩大学生课外阅读量。

一、风景这边独好,书籍如此多娇

首先要让阅读成为一种享受。英国著名作家毛姆认为:“阅读应该是一种享受。”谈到享受,我们自然就联想到悠游自得的自由和闲适静谧的惬意。的确,享受和功利是两条平行线。但是在实际教学中,常常可见到一些老师在教完一篇精美的文章后有作文仿写之类的练习,而这种急功近利的做法会把学生好不容易激发起来的阅读兴趣扼杀在摇篮中。语文是一门厚积薄发的学科,学生读得多了,积累也就多了,语感也就形成了。教师要淡化功利意识,让学生博览群书。学生经常徜徉在阅读的空间和时间里,收获的不仅仅是语文,更能扩大自己的视野,在潜移默化中提升自己的人生境界,丰富自身的精神底蕴。

同时,老师不妨教会学生创设出美好的阅读环境。特别是假期中,学生更有机会徜徉于大自然的怀抱中并同时领略书中的乐趣。他们可以找一个静谧的地方,或倚着干净的树干,或坐于洁净的鹅卵石上,或躺在柔软的草地上,让身心都得到最大的舒展,感受真正的自由和天地在我胸的宽阔。学生的阅读有了自由,他们才会注意阅读的广度和深度,才会让阅读成为一种享受,而这正是语文教学恒久的理想和美丽的期待。

其次要让阅读成为一种习惯。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将自己对课文的独特感受告诉学生,与学生交流,而不应该照着参考书上的内容向学生传授。教师除了在课堂上引导学生多读书外,还应该利用各种各样的机会引导学生走进书的海洋。特别是和学生课后交流时,往往可以更加自由地讲一些著名作家或科学家的故事;也可以经常利用各种机会给学生讲述著名作家的奇闻轶事,讲文学典故,讲历史故事。学生对这些故事都非常感兴趣,往往会渴求有更多的了解,那么阅读相关的作品就势必是水到渠成的事情。如果教师有丰厚的积淀,在教学或与学生的交流过程中,能做到旁征博引,妙语连珠,学生会情不自禁地陶醉其中,也自然会感受到阅读的精彩和魅力。学生的向师性是非常明显的,他们在老师的熏陶下,渐渐了解更多的作品,进而不知不觉地走进作品,将阅读变成一种习惯。

二、滴水映海,叶落知秋

叶圣陶先生说,课文无非是例子。我们应该将此话当作开启知识宝库的钥匙。我们教材上选出来的课文都是经过精心挑选的作品,就像一颗颗晶莹的水珠,而这些水珠的背后是小河,是大江,是海洋。这江河就是与每篇课文相关的文章或知识,这海洋就是人类文明,是所有经得起时间考验的知识。这江海需要教师指给学生看。正如王财贵教授说的:“如果我有一桶水,我会指给学生一条河。”

(一)举一反三

我们在学习某句话、某首诗、某篇课文,或者在领略某种意境、某种感情、某种认识时,可以把相关的东西指给学生,相关的时代背景、名篇名文,甚至是整本书。

比如对秋的描写,有古今一脉之时,也有古今不同之处。我们学习《天净沙·秋思》,感受到的是那种悲凉、萧瑟的氛围,领悟到的是哀愁、落寞的情怀。那么老师就可以拓展诸如此类的诗句,白朴《天净沙·秋》“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一点飞鸿影下”,可谓与之异曲同工;而辛弃疾《昭君怨》“落叶西风时候,人共青山都瘦”,将昭君这位远嫁边塞的“游子”描写得让人心魂俱碎;杜牧“多少绿荷相倚恨,一时回首背西风”,描写荷叶在秋风中向东倾斜,暗寓伤秋的情绪。而不管是“晚趁寒潮渡江去,满林黄叶雁声多”还是“秋风吹白波,秋雨呜败荷。平湖三十里,过客感秋多”都能给学生更多的感情体验,让学生徜徉于古人的深沉和广博之中。

再如月亮意象的不同含义。李白喜欢在月下饮酒,“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醉月,体现了他的浪漫与超脱;“今人不见古人月,今月曾经照古人”,于是,李白式的痛苦便有了穿越时空的永恒内涵。“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张若虚则赋予明月以活脱脱的生命;“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春、江、花、月、夜分开来是很平常的景,而作者却在这平常的景中注入新的含义,融诗情、画意、哲理为一体,尽情赞叹大自然的奇丽景色,写出古往今来的变迁,引发世人对历史的沉思;“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一代又一代的人虽然重复着人生,但我们不必去探寻岁月,还是把目光转向未来吧!赏析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古今一轮月,千载寄情思,把对兄弟的感情升华到探索人生哲理的高度,表达了作者对人生的乐观旷达态度和对生活的美好祝愿与热爱。“月”激发了诗人的灵感,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一轮月,不同的环境,不同的诗人,赋予其不同的含义。

(二)由原篇到原著

语文教材中,有许多是节选的作品,阅读节选的作品,必须看到它们的不完整性。对于散文,特别是古代散文,必须详细地介绍作者、写作背景进而是整部作品的主旨和精神,以此来吸引学生去读原著。如从学习《逍遥游(节选)》到引导学生读《庄子》。许多学生甚至因为受战国时期复杂的历史和多元化思想的影响而去读“诸子百家”的作品。这样,就为将来学习选修内容《先秦诸子百家选读》奠定了基础。

目前,各高校都有海量的网络电子资源,但质量好、利用率高的优质网络课程资源较少,大概有下列几类:l.普通本专科院校自主开发建设的网络课程或精品课程。2.以教育管理部门为依托开发的各类网络课程,包括国家级、省级精品课以及校际联合、与其他各类教育集团合作开发的课程。3.国内商业网站的网络公开课。

对于小说,故事的来龙去脉、人物性格的形成发展需要教师作补充,在介绍原文主要内容外,可以从教材延伸到原著。从读《鸿门宴》引导学生阅读《项羽本纪》《高祖本纪》,从读《林教头风雪山神庙》延伸到《水浒传》。组织学生探讨归纳作者的写作特点、人物风范,分析人物形象,并组织学生排练课本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阅读的延伸、思考会给学生留下更深刻的认识和感受。正如叔本华所说:“读书不加以思考,决不会有心得,即使稍有印象,也浅薄而不生根,大抵在不久后又会淡忘丧失。”

(三)由文字到精神

中国的文字是神奇的,每个文字都蕴涵着一种精神,都跳跃着一个灵魂。鲁迅先生在《狂人日记》里写到狂人每翻开一页书就看到字里行间写的都是两个字,“吃人”。我们的学生也往往能在作品中得到许多启示和对人生的感悟,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教师之教,不在于全部讲授,而在于相机诱导。”阅读是自由的、个性化的、私人化的空间,它可以容纳你的心灵。阅读不仅有着想象力,更有着创造力。在阅读中,我们的心灵羽翼丰满,在阅读中,我们突破自我,飞越升腾。让学生在课外阅读中展开想象的翅膀,尽情领略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那份美丽吧。

学习《孔雀东南飞》,我们崇拜主人公“君当作磐石,妾当作蒲苇,蒲苇纫如丝,磐石无转移”的坚贞不渝爱情,更为焦仲卿和刘兰芝的生离而揪心。鲁迅先生曾提出了一个著名的悲剧命题:“悲剧是将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孔雀东南飞》是悲剧,但是最后的“枝枝相覆盖,叶叶相交通,中有双飞鸟,自名为鸳鸯。仰头相向鸣,夜夜达五更”又似乎能给人一种安慰。大家困惑中国古典戏剧没有真正意义的悲剧,对于这个问题,在《窦娥冤》《杜十娘》等许多戏剧中都有体现。学生于是陷入了思考:造成中国悲剧不悲的原因是,中国文化崇尚长寿、永生、美满以及“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的中和之美,不喜欢大毁灭、大悲痛,所以中国悲剧必然要加上喜庆的结尾。另外,中华民族相信“善恶有报”的现世因果报应,在人们的心目中,坏人一定会受到惩罚,因此作家也顺应了这种情感。通过这样的阅读思考过程,锻炼出学生独立自主的学习能力。课堂是学生畅所欲言、情感交融的场所,广泛的阅读为学生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使学生的思维有了延伸和拓展。

三、扬鞭策缰,跃马平川

书的海洋是宽阔无垠的,孩子们可以像一尾鱼一样遨游于碧波之中,所谓“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然而,正如余秋雨所说,幼小的心灵纯净空廓,越是明净的心灵越易被污染、越是抵挡不了诱惑。无庸讳言,当今社会的发展已经带来了许多负面影响。课外阅读并不是只有读书才是课外阅读,它包括了听、说、读、写。网络就是一个很好的阅读平台,调查表明,如今在网络上阅读的人数有直线上升态势。但网络的纷繁杂芜确实又“乱花渐欲迷人眼”,不健康内容的充斥让许多孩子欲罢不能。另外,市面上形形色色的低质量的言情、武侠小说层出不穷,也让学生扔不了、放不下。

身为语文老师兼班主任的我在学期伊始曾经对学生的课桌进行过“突然袭击”,发现几乎每个学生的课桌里都有课外书。其中有魔幻、奇幻、玄幻类书籍,如《迦南之心》;言情类书籍,如《先生,我不是小猫咪》;武侠类书籍,如《刀剑笑新传》。另外,占主要地位的是诸如《读者》《青年文摘》《少男少女》之类的杂志,和《优秀作文选》《高考满分作文》之类的作文辅导书籍。而名著类书籍却较少,只发现一本《红楼梦》、两本《鲁滨逊漂流记》、一本《乱世佳人》,甚至有些是插图简缩版。由此可见,学生的阅读也需要约束,要改变许多孩子喜欢速成、简单的阅读习惯。

中学生正如刚长成的野马,叛逆、桀骜不驯,我们必须适当地约束引导,才能使他们健康成长。

(一)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

美国马萨诸塞州亨廷顿的盖特威区中学,1978年全校确定了持续阅读时间,每周一和周五早晨,长度25分钟。在此期间,全校师生都必须把“工作”放在一边,所有人都得拿起什么读一读,每个人都自由选择自己的读物。“我们制定这个计划,是想让孩子们看看,阅读是多么重要的一件事”,校长詹姆斯·鲁特介绍说,“现在它变成了学校最受欢迎的活动,每个星期大家都在盼着这个时间的到来。”每个周一和周五上午10点半,在整个盖特威区中学里只会听到一种声音,就是翻书页的声音——是非常渴望阅读的翻书声,而不是原来那种不情愿的翻书声。

从这个事例中,我们发现阅读的大环境非常重要。在一个书香四溢、阅读氛围非常浓厚的学校学习,学生能从自己所观察到的“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的风景中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到校园文化的审美乐趣。同时,如果班级建设也有浓厚的文化意识,那么班级的手抄报、板报、墙壁等也是向学生传递信息的重要手段。学生置身于这样的环境中,会心情愉悦,能更好地与书本交流,与作者交流,激发共鸣。又或者组织读书交流会、讲故事、演讲、朗诵、辩论会等学生感兴趣的活动,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参与进来,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让学生在实际的语言环境中学习语文,感受阅读的快乐和语文的精彩,领略祖国语言文字的魅力。

(二)积涓流以成沧海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一口也吃不成胖子。教师应指导学生充分利用学习的边角料时间或休息日来阅读。鲁迅先生早就说过,时间如海绵里的水,只要愿挤,总还是有的。荀子曰:“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坚持就是胜利。

首先要定目标。对整个中学阶段的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要作好统一安排,不可顾此失彼,或重此轻彼。课内阅读,主要是读好教材。课外阅读,则要由低到高、由浅入深,形成一个系列。

其次要筛选读物。曾经有学生很苦恼地对我说:“老师,我到底要看什么书呢?哪些书看了才有益呢?”学生很多时候是很需要老师的搀扶的,教师不妨列出阅读书目,让学生选择着去读。在中国古典文学方面,《论语译注》《孟子译注》《唐诗三百首》都对提高文学修养极有益处;古典小说方面,《三国演义》《红楼梦》《西游记》《水浒传》是首选;在外国文学方面,如海明威的《老人与海》《莫泊桑短篇小说精选》《契诃夫短篇小说精选》《普希金诗选》皆为精品;又如鲁迅的作品 《呐喊》《朝花夕拾》无一不让人手不释卷。不过我们的视线不可太局限,刘锡庆教授提出:“经典名作和有兴趣的好书,或应读、可读之书等,都可以尽兴去读,越多越好。”著名作家贾平凹也建议:“文学书要读,政治书要读,哲学、历史、美学、天文、地理、医药、建筑、美术、乐理……凡能找到的书,都要读读。若读书面窄,借鉴就不多,思路就不广,触一而不能通三。”也因此,《读者》杂志视野的开阔和涉及领域的广泛性成为获读者好评的原因之一,被称为“百科杂志”。这正印证了一句话——“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再次,应采用情感激励法。孩子总是渴望被赏识、被表扬的。即便是高中生,他们也一样是孩子,有一颗纯净的心,就像花朵,给点阳光就灿烂。陶行知先生说:“孩子都有希望获得被认可的天性。”教师应该利用学生的这种上进心理需求,及时肯定学生的良好阅读行为,特别是对能够自觉阅读的学生要及时地给予表扬和鼓励,这样就可以使学生的阅读获得正面强化刺激而使其巩固下来,逐步养成手不离卷的习惯。

在发现有学生阅读好的书刊时,我们可以向他竖起大拇指,投去赞许的目光;或者成立奖励机制,可以发给表现好的同学适当的奖品,并在班上通报表扬。只要不爱阅读的学生有稍微的努力,就应该不失时机地予以表扬,让他们体会到成功喜悦的同时,帮助他们获得更多的强化契机。面对学生的点滴进步,若教师都以欣赏的态度来对待,不吝惜赞赏,及时地抓住时机、场合,恰到好处地给予表扬,学生必定能品味到愉快与成功的情感体验,课外阅读之势也会像鲜花般姹紫嫣红起来。

由此观之,只要教师勤于引导,认真培养,适当约束,那么,学生们就可以通过课外阅读提升自己,成为一匹匹千里马。“世有伯乐,而后有千里马。”我相信,伯乐不仅擅长相马,更擅长驯马。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有了源头活水,方能开拓语文新天地。书籍是人类重要的精神资源,巴金说:“我们有一个丰富的文学宝库,那就是多少代作家留下的杰作。它们教育我们,鼓励我们,要我们变得更好、更纯洁、更善良,对别人更有用。文学的目的就是要人变得更好。”作为一名教育者,我们应充分利用这种资源,发掘学生多方面的潜能,让学生变得更好、更纯洁、更善良,对别人更有用,达到阅读的最高境界。让我们尽最大的努力,引进源头活水,开辟课外阅读的广阔天地。

(作者单位:江西省萍乡市第七中学)

编辑:李运

责任编辑:文海

猜你喜欢

课外阅读语文学生
《快乐语文》2022年全新改版!
课外阅读——写作的源头活水
做好课外阅读指导之我见
赶不走的学生
学生写话
实践语文课外阅读的几点思考
让阅读像呼吸一样自然——课外阅读探究心得
聪明的学生等
语文知识连连看
语文妙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