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香香的擂茶哟

2016-03-20江西省赣州中学高二18朱炜妍

读写月报(高中版) 2016年11期
关键词:客家人豆子粽子

●江西省赣州中学高二(18)班 朱炜妍

香香的擂茶哟

●江西省赣州中学高二(18)班 朱炜妍

“水是山泉水哟,茶是农家茶哟。炒上田塍豆,撒上细芝麻哟喂,擂呀、擂呀擂呀,擂擂茶。花生、豆子、芝麻、生姜,擂擂茶,擂擂茶。”

“滚滚烫烫的冲一盅,浓香飘过千万家的擂茶,香香的擂茶哟,少小离家喝一碗哎,介就怀念到白发,到白发。”

一首《擂茶歌》传入耳鼓,我不禁回想起慈祥的奶奶,回想起赣南擂茶那醉人的芬芳。

擂茶是赣南独有的茶饮料,既解渴,又可充饥,还是养生佳品。客家人生性热情好客,请客人喝擂茶更是客家人待客的传统方式。

双抢时节的中午,对于农村人是难得的休息的好时光。任知了在门前的槐树上嚷嚷个不停,那些劳累了一早上加一上午的庄稼汉或席地而卧,或躺在竹床上酣睡。每每这个时候,奶奶就会擂上一回擂茶,好好犒劳下田干农活的儿孙们。

奶奶取出一些并不饱满的花生,有的是只剩下了花生壳的小花生,再抓上一把干瘪的豆子,把它们放在锅里一起炒。炒至微带焦黄色,一时间,香气四溢,与饱满丰腴的花生和豆子竟无两样。现在想来,这两种原材料的利用充分体现了赣南人勤俭节约的精神和变废为宝的智慧。

那时,我还很矮,被人们戏称为“小花生”,尽管我学过许地山的《落花生》,知道“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的道理,但受到奚落,不免对花生心存芥蒂。看着那些小花生变成香喷喷的擂茶,我感触颇深,对小花生的纠结也就“涣然冰释”了。

把花生和豆子炒熟后,奶奶便拿出一个使用了多年的倒锥形的陶钵。陶钵大约40公分高,钵口直径约40公分,内壁刻有细密的凸凹痕,由钵底向钵口呈发射状排列。别看这些粗糙的凸凹痕颜值不高,它们的作用可不小,擂茶时增加摩擦力可得靠它们。农村人把这陶钵叫做擂茶钵,也叫擂钵。奶奶又拿出一根木棍,不用说这就是“擂棍”了。奶奶说,做擂棍最好的材料是油茶树的枝干,油茶树的木质细、密、重,拿在手里沉甸甸的,可顺手了。看着擂棍天然的纹理,我似乎看到了扎着红、绿、蓝、白、黑五彩条纹的冬头帕、围着围裙的客家妇女,她们就像我奶奶一样,勤劳、淳朴、真诚、实在。

奶奶坐在竹椅上,弓着腰,双腿紧紧夹住擂钵,双手握着擂棍不停地旋转,使劲在钵内擂磨,不时加上芝麻、生姜等食材,有时加上一些大茶叶。奶奶一圈又一圈地擂动着大地赠予我们的食材,擂钵细密的凸凹痕像是无情的岁月。靠着勤劳和坚韧,奶奶与岁月周旋,养育了一大群儿孙。很多时候她就像擂棍一样,围绕柴米油盐、锅碗瓢盆、犁耙锄镰、禾菽椒麦转,艰辛自不待言,但生活的清香还是在平淡劳累的日子里徐徐散发。就像眼前的擂茶,擂着,擂着,阵阵清香扑鼻而来,细细嗅嗅,能一一品出哪是花生味,哪是豆子味,哪是芝麻味,哪是生姜味,哪是茶叶味……

屋外是强烈的阳光,不时吹来一阵清风,奶奶已将各种原料擂成细末。香味随风飘散开来,弥漫了整个屋子,要是有人经过,一定会耸耸鼻子,说一声“好香啊”。

等到全部的原料擂成了粉末,食材就变成了“茶泥”。不叫茶末,也不叫茶粉,而叫茶泥,多好听的名字。泥土,城里人嫌脏,农村人却无比喜欢,因为农民终生都在与泥土打交道,泥土养育了他们,他们对土地有着天然的热爱,所以哪怕是入口的饮料,也要称之为“泥”。多年以后,我看了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和电影 《舌尖上的新年》,懂得了餐桌上的食物是天地人和谐的统一,是中华文明的传递载体。擂茶,这种传统美食,应该也记录着客家人的文化密码吧。

还别说,这客家擂茶还有一段历史故事呢。

相传三国时,刘备领兵驻扎江南,时值酷夏,将士们水土不服,一个个又吐又泻,军营里遍是将士们的呕吐声、哀叹声。这可急煞了刘备,可他到处寻医问药都不济事。这时,有个客家老婆婆闻知此事,大发善心,她叫起家人动员全村客家乡亲,制成大量擂茶,分送给将士们喝。将士们饮后病情大有好转,从此客家擂茶便声名远播。

擂茶擂好了,奶奶用竹篾制成捞沥碎渣的“捞子”筛沥擂好的茶末,把它们倒入锅中,加入山泉水,烧开,添上盐粒,舀入泥钵。一时茶香四溢,仿佛农夫站在高山上唱出的山歌破空而来。细看擂茶,乳白色的茶冒着水泡,堪比“绿蚁新醅酒”。擂茶一定要趁热喝,要是凉了,香味可就大减了。

要是有客人来了,不管是熟悉的,还是陌生的,奶奶一定要请他们喝上一粗碗。来人常说:“擂茶是招待金贵客人的,我咋好意思呢?”奶奶便说:“不就是多加勺子水吗?”是啊,奶奶可热情好客了,她常说:“逢茶食茶,逢饭食饭,不就是加双筷子吗?”(客家人说“吃”和“喝”,都说“食”。 )

客人啜饮一口,咂摸一番,咀嚼着未能擂烂的芝麻,眯着眼,粗声地说一句:“香,够味!”而后就着擂茶,大家便拉起了家常。

前不久,我家来了位大城市的客人。妈妈接过奶奶的擂棍、擂钵,擂起了擂茶。在茶香四溢的瞬间,我的回忆像炊烟一样氤氲开来,回忆关乎奶奶,关乎乡村,关乎童年。

擂茶端上来了,年长的客人赞不绝口,如品酒一样细细玩味,然而那些小孩,喝上一口,便直呼“好苦”,然后把擂茶撂在桌上。我们不怪他们,因为他们从小喝的是雪碧、可乐、奶茶等花花绿绿的饮料,也没有在农村生活过,自然对诸如“擂茶”般的生活难以生发共鸣。

倒掉小孩才喝了一小口的擂茶时,我的耳畔仿佛又响起了《擂茶歌》:“新朋老友坐一桌,乡音一曲结天涯。客家的擂茶,香香的擂茶哟,白发归来喝一碗哎,介就乡情火辣辣。”

【简评】一道美食能带给人们关于传统价值观、人际关系、生存状态甚至是哲学的思考。作者以朴实的文字描述奶奶擂擂茶的过程,由此引出对奶奶的回忆,对饮食文化的思考,对家乡的怀念。文章也如奶奶的擂茶那样清、淳、朴实。行文中,作者不急不躁,介绍完擂茶材料后,写了被称为“小花生”的自己;就要擂擂茶时,又宕开一笔,介绍擂棍;擂完擂茶,该喝了吧,作者又引出一个三国故事。擂茶就是在千擂万擂中,擂出了舌尖上的美味;文章就在千丝万缕的联想中,酿造了散文的味道。(指导老师:丁军美)

【他山之玉】

清明过后,天气越来越暖了,野花开了,草也长高了,这时端午节来了。家家户户提前把风干的粽叶泡好,将糯米也泡好,包粽子的工作就开始了。粽子一般都包成菱形,若是用五彩线捆粽叶的话,粽子看上去就像花荷包了。粽子里通常要夹馅的,爱吃甜的就夹上红枣和豆沙,爱吃咸的就夹上一块腌肉。粽子蒸熟后,要放到凉水中浸着,这样放个两天三天都不会坏。父亲那时爱跟我们讲端午节的来历,讲屈原,讲他投水的那条汨罗江,讲人们包了粽子投到水里是为了喂鱼,鱼吃了粽子,就不会吃屈原了。我那时一根筋,心想你们凭什么认为鱼吃了粽子后就不会去吃人肉?我们一顿不是至少也得吃两道菜吗?吃粽子跟吃点心是一样的,完全可以拿着它们到门外去吃。门楣上插着拴着红葫芦的柳枝和艾蒿,一红一绿的,看上去分外明丽,站在那儿吃粽子真的是无限风光。我那时对屈原的诗一无所知,但我想他一定是个了不起的诗人,因为世上的诗人很多,只有他才会给我们带来节日。

——迟子建《故乡的吃食》

猜你喜欢

客家人豆子粽子
好吃的粽子
夹豆子
客家人
ПРАЗДНИК ДУАНЬУ И ЕГО ИСТОРИЯ
闯荡牙买加的客家人
端午节,粽子香
我和小豆子
行酒
端午节吃粽子
猜豆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