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显神的源流与信仰
2016-03-20孔令宏
孔令宏
(浙江大学道教文化研究中心,浙江 杭州,310028)
五显神的源流与信仰
孔令宏
(浙江大学道教文化研究中心,浙江 杭州,310028)
五显神发源于民间有关五位神的信仰,各地有不同的称呼,如五圣、五猖、五郎神等,相应地,传说的版本也多样。婺源的五通神信仰在有较大影响后通过地方士绅引起了政府的注意,在政府授封的干预之下变为五显神。五通神信仰虽被政府视为淫祠,但继续在民间流传,因地域不同,时代不同而发生了种种变异,使得五显神及其信仰亦正亦邪。此外,五通神信仰还主动和被动地受到道教和佛教的影响。五显神从政府获得的封赠,在于道教的认同和扶植。道教对五显信仰的接纳与扶持还表现在对其神格作出与政府比较一致的定位,并赋予其正神的信仰内涵。佛教则从五通仙人与华光菩萨两个侧面接纳、改造五显神信仰,这反过来影响了道教对五显神信仰的改造。五显神庙宇众多,婺源五显庙多被视为祖庙。庙会是五显信仰的主要形式。
五位神;五通神;五显神;政府;道教;佛教
一、五显神的源流及官府对它的影响
五显神发源于民间有关五位神的信仰,各地有不同的称呼,如五圣、五猖、五郎神等,相应地,传说的版本也多样。婺源的传说是这样的,《新安志》卷五《婺源祠庙》载,唐光启二年(886)某日,五位神人降于婺源县城北王喻(王瑜)的园林中,导从威仪如王侯状,黄衣皂绦,声称:“吾当食此方,福佑斯人。”言毕升天而去。“王喻闻之有司。捐园林地输币肖像建庙,复拨水田为修造洒扫之备。自是神降格有功于国,福事占斯民,祈祷立应,四方辐辏。闻于朝,累有褒封。”庙号初名五通,宋徽宗大观三年(1109)赐庙额为“灵顺。”宣和五年(1123)分别封五位神人为通贶侯、通佑侯、通泽侯、通惠侯、通济侯,人们称之为“五通神”。其后,宋高宗绍兴年间(1131—1163)、宋孝宗乾道年间(1165—1174),围绕着“通”字不断加封,五通神名号不断张大,影响也越来越大。但是,宋孝宗淳熙元年(1174),把五神分别加封为显应公、显济公、显佑公、显灵公、显宁公。因封号中之显字,这五神遂有五显之名。此后,据《搜神广记·五神始末》条引《祖殿灵应集》称,淳熙甲辰间封四字公,十一年加六字公,庆元六年加八字公(公原作王,据上下文当为公字之误);嘉泰二年封两字王,嘉定元年封四字王,累有阴助于江左,封六字王,六年十一月封八字王,理宗改封八字王号:“第一位显聪昭应灵佑广济王……第二位显明昭列灵护广佑王……第三位显正昭顺灵卫广惠王……第四位显直昭佑灵既广泽王……第五位显德昭利灵助广成王。”伴随着朝廷的不断加封,五显神及其信仰越来越盛,传播地域越来越广。王炎《双溪稿》卷二五《五显灵应集序》:“凡郡县,必有明神司祸福之柄,庇其一方。在吾邑(婺源),则五显是也。阖境之人,旦夕必祝之,岁时必爼豆之惟谨,神之灵应,不可殚纪。然当论其大而略其细,何也?地方百余里,民近数万户,水旱有祷焉,而无凶饥;疾疠有祷焉,而无夭折;其庇多矣。余威遗德,溢于四境之外,逹于淮甸、闽、浙,无不信向。灵应孰大于是?若夫时出变异,以耸动愚民之耳目,此特其小小者耳。迩者太常加封,以聪眀正直之德,着于显号,非论其大而略其细欤”?①王炎:《双溪类稿》卷25《五显灵应集序》,《四库全书》第1155册,第720页。
上述历史说明,五通神信仰本为民间信仰。在有了较大影响后引起了政府的注意,在政府授封的干预之下才变为五显神。政府的封号名称本身明白无误地昭示了政府对这五位神的正神而非邪神的定位和希望它们福佑人民的愿望。政府授封的影响非常大,以至于影响到了民间对其来源的追溯。这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对其民间来源作了与官方封号相适应的调整,如猎人说和举人说。《方舆胜览》说:“兄弟凡五人,本姓萧。每岁四月八日来朝礼者云集。”五子分别名显聪、显明、显正、显直、显德,故名五显①(清)李元调:《新搜神记·神考》,转引自:宗力、刘群著:《中国民间诸神》,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按此说显然与上文称宋理宗所封王号有关,且与《方舆胜览》“兄弟五人本姓萧”的说法相合。。《铸鼎余闻》中称他们为南齐时的柴姓五兄弟,老大名叫柴显聪,老二名叫柴显明,老三名叫柴显正,老四名叫柴显直,老五名叫柴显德,弟兄五人为猎人,经常打猛禽走兽,采草药为民疗伤治病,吃不完的野兽送给贫穷百姓,深受人民爱戴,人缘非常好,在他们逝世后,民间尊他们为神,称为五显神、五显王。《江西通志》载:“庙即五王庙,在德兴县东南儒学左。隋附马张蒙逐猎,遇五神指山穴,双银笋银宝始发,立庙祀之。唐总章二年,赐额五通侯,南唐升元改封公,宋元佑加额灵顺,嘉泰间封为王。”其二,在官方授封的影响下,与官方保持一致的文人们杜撰了其来源的五行说。五行说在文人中颇有市场。南宋的刘辰翁、胡升,明代的王奎、祝允明等持此说。最近有学者据此进而认为五显神实为人体的五脏六腑:“五显信仰最早产生于徽州婺源县的灵顺庙。灵顺庙又称五显庙,始建于唐末,形成于宋元,实质上是关于人体五脏六腑的一种民间信仰,其形成与婺源县的地理位置和徽州流行道教信仰有密切的关系。”②丁希勤:《五显信仰的实质及与道教的关系——对徽州婺源县灵顺庙的考察》,《安徽史学》2009年第6期。五行说出于文士,把五神与古代五行说相联系,有很大的臆测成分,猎人说和举人说出自民间,符合民间造神的一般规律,较之五行说更为可信。
但是,前已述及,五通神是在有较大影响后才引起政府注意并通过授封来对它进行招安、改造的。虽然政府的举措造成了很大影响,但也没有把此前的五通神及其民间信仰完全覆盖。民间信仰中,往往一处神明灵异,则各处纷纷迎请。民间的五通神本多有鬼妖气息,这是正神不该有的,所以,政府往往依据儒家“神道设教”的实用主义宗教观,凭借手中的权力宣称五通为邪神,五通信仰为淫祀。站在政府立场上的一些儒生于是把本有渊源关系的五通与五显划清界限,强调是二而非一。例如,《新安文献志》卷二三胡升《题五显事实后》说:“或者以五圣为五通,非也。盖本朝政和元年正月,诏毁五通及石将军、妲己淫祠。至宣和五年,适有通贶等侯之封。前后十余年间,黜彼之邪,崇此之正,昭然甚明,尚可得而并论之乎?亦缘乡曲前辈,偶传会佛有六通、弟子五通之说,以启后人之疑耳。”③《四库全书》本,第7页下、第8页上。另参:《三教源流搜神大全》卷2《五圣始末》附宋迪公郎国史实录遍校文字胡升:《星源志》。政府也从宋代政和元年明确宣布五通为邪神,开始了打击五通淫祠的行动。此后,宣扬五显,打击五通一直成为政府的两手政策。例如,明代五显神的地位更加显赫。洪武年间在南京鸡鸣山之阳建立五显灵顺庙并明令进入朝廷祀典,《明会典》卷八十五《礼记·祭祀》载:“五显灵顺,四月八日、九月二十八日遣南京太常寺官祭。”同时,打击五通,毁淫祠的行动也不时出现,例如,明宪宗时按察使彭韶焚毁五显庙,④(明)林俊:《明资善大夫太子少保刑部尚书彭惠安公神道碑》,《见素集》卷19。孝宗时某府训导徐珙毁五显祠⑤汪森编《粤西文载》卷65《名宦传》。。正因为如此,五通、五显的邪正属性在不同人那里往往被张冠李戴,种种说法纷至沓来。
二、五显神信仰与佛教、道教的关系
五通神及其信仰在有了比较大的影响后,除了主动和被动地接受政府的授封而被改造为五显神及其信仰外,还主动和被动地受到道教和佛教的影响。
道教本为民间信仰,从北魏时期成为官方认可的制度化宗教后,往往站在与政府相一致的立场上,从宗教角度对民间信仰进行引导、整顿、改造,这在元代政府承认张天师的政府官员地位到清代取消这一段时间,表现得尤其突出。张天师的道封与朝廷的敕封,二者相辅相成,都张扬正神,贬抑邪神和俗神。这在五显神及其信仰中同样如此。五显神所受封赠,在于道教的认同和扶植。例如,五显神的从神周新之所以成为神,是道教认同并给以封号的。嘉靖《徽州府志》卷十:“其庙之从神:史侯德姓孙氏。卞侯胜姓项氏。周侯讳雄,信州玉山人。王侯讳兴。胡检察讳发,世居城北种德坊福泉井畔,颖悟过人,入庙事神,灵迹昭著,张天师封为检察将军。其子德渗生而灵异,长有慧性,有术者相之曰:生不封侯,死当庙食。尝昼寝觉,则汗流浃背,所穿履尽弊。且言某处风浪覆舟,某处城池失火,后累验之果然。及卒,御灾捍患,有祷辄应,四方之人奔走祠下,惟恐或后。天师张与材赐号忠靖灵远大师、胡提点,赐七星剑。元至元间,镇南王奏封忠靖灵应护国胡总管,其剑犹在”。①嘉靖《徽州府志》卷10,第902页。
除了张天师给予封号,道教对五显信仰的接纳与扶持还表现在对其神格作出与政府比较一致的定位,并赋予其正神的信仰内涵。《福德五圣经》是成书于宋元时期的道教经书,内容为大惠静慈妙乐天尊为定息眞人说五显灵官大帝名号、神威及信奉此经之功德,诵呪祈福之法。认为五显灵观大帝为天下正神,五神分别为:“第一都天威猛大元帅显聪昭圣孚仁广济福善王、第二横天都部大元帅显明昭圣孚义广佑福顺王、第三通天金目大元帅显正昭圣孚智广惠福应王、第四飞天风火大元帅显直昭圣孚信广泽福佑王、第五丹天降魔大元帅显德昭圣孚爱广成福惠王。”“有赐福消灾之力,有赏善罚恶之功”:“灵观尊圣在天为五帅,在世为五王,勇烈明灵,威权至重,有赐福消灾之力,有赏善惩恶之功,贫富差殊,穷通虽异,然隶攸司之考核悉归。”书中列举五圣之尊号、眞形图(符文)、咒语、祝愿词等。若遇灾祸,可请正一道士立坛醮祭五帝大元帅,卽有福德仙官、善庆童子等下降护卫,消灾赐福。《福德五圣经》正一灵官都大元帅敕封五显灵观大帝咒曰:
灵观大帝,睿智聪明。日光菩萨,气射帝宸。金刊圣像,三目圣明。黄裳锦袍,足踏火轮。金砖金枪,按行乾坤。名山大川,灵洞真君。火瓢火鸦,气焰威灵。斩妖灭邪,如电如霆。护国砥柱,卫民灵神。德亿万世,福亿万民。辅灵助顺,二圣将军。顺风千里,百万神兵。救度灾厄,如响应声。变祸成福,如影随形。护佑臣身,何求不应。神光洞照,求处吉庆。奉大帝敕,急急如律令。”又曰:“仰启灵观大元帅,福德华光五显王。锦袍绸帽威容猛,火剑金枪圣力强。天下正神功第一,佛中上善世无双。玉宸殿畔登珠幌,金色台边建宝幢。破洞封山魈魅绝,兴风走电鬼邪亡。化导万民垂福佑,保安九域去灾殃。焚香奉请虔诚礼,愿赐恩光降道场。②佚名:《大惠静慈妙乐天尊说福德五圣经》,《正统道藏》第28册。
显然,道教从其神学立场为五显神作了神格的定位,并赋予其与道教根本信仰相一致的信仰内涵。
隋唐以来,佛教信仰比道教更盛。在这一背景下,五显神及其信仰传播,往往依附于佛教的庵寺和宫院。③王颋:《山神通灵——宋、元代的“五显神”形象反映》,载:王颋:《古代文化史论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版。这首先表现于以佛教故事中的五通仙人与五通神字面上的接近来接纳五通神及其信仰,接着对它进行与佛教信仰相适应的改造。五通仙人本指修持佛法而证得神境智通、天眼智通、天耳智通、他心智通、宿住随念智证通等五种神通的人——这种观念本已受道教的影响。对这种接纳与改造,《须溪集》卷一《五显华光楼记》说:
虽古之列仙,有通乎命而不通乎性者矣。其仙,犹未得为至也。仙之与佛,如隔一尘,而独王之所在,必依于佛。其在佛也,亦命之为五通仙人,意者王之超然,又有非仙之所得第其高下也。是合阴阳五行,古今侯王帝子、神仙诸佛,一视而无间然者也。其于性命福智,不几于全矣乎?虽然,吾不能知王之仙耶?佛耶?其犹未得为佛耶?而尝见其复出于人矣。④刘辰翁:《须溪集》卷l《五显华光楼记》,《四库全书》第1186册,第4221页。
对此,有学者指出:“佛教在民间的传播也是一个民间化的过程,考察五通观念形成和发展的历史,正是一个很好的例证。佛教的某些神明经过民间的改造,已与原来的面目相去甚远,以至于人们已难辨认清楚,五通神正是一个典型个案”。①贾二强:《佛教与民间五通神信仰》,《佛学研究》2003年第12期,第126页。
其次,表现于五显神及其信仰被与佛教的华光菩萨嫁接起来。五显神与华光菩萨,一出于民间信仰,一出于佛教,原本是风马牛互不相及,但从南宋开始却多混为一谈,原因在于佛教的华光菩萨有五显灵官大帝的称呼,例如,《闲窗括异志》断言:“五显灵官大帝,佛书所谓华光如来。”②《古今图书集成》之《博物汇编·神异典·神庙部·神庙部纪事》。刘辰翁《五显华光楼记》也表明五显与华光合而为一。明人小说《西游记》、《华光天王传》称,华光菩萨是火焰五光佛的徒弟,因剿除毒火鬼王,降职化做五显灵官。又说他本是至妙吉祥化身,因他烧死独火鬼王,如来惩罚他而使之投胎人世。这些说法于佛典无征,当出于民间传说或为小说家的杜撰。③贾二强:《说五显灵官和华光天王》,《中国典籍与文化》2002年第3期。
佛教对五显信仰的接纳与改造,反过来又影响了此后道教对五显神及其信仰的改造。《万历续道藏》有《太上洞玄灵宝五显灵观华光本行经》,借元始天尊之口称述五显神的来历及神通:
三天境内有灵官大圣华光五大天帅……或现一身,或显五相,或化为诸天天帝,或化为梵王帝身,或化为吉祥如来,或化为日露天主,或化为华光菩萨,或化为天丁力士,或化为妙行真人。以此种种神通,随机摄化,救度众生。……此灵观(疑官字之误)五大天帅,察五星五羔之精,毓五方五灵之秀,化身三界,应现十方,掌三界祸福之权,持万物生杀之柄,吉凶悔吝,悉属陶铭。……说《灵官咒》曰:“……灵官大圣,华光之君。神通无极,上佐帝雇。分身化气,三界游巡。济生度死,福善祸淫。镶灾度厄,辟毒驱瘟(原误作温)。广宣号令,役使雷神。手持金枪,足踏火轮。火漂(原误作瓢)火鸦,飞焰星奔。金砖万叠,雷火嶙嶙。天目一视,三界齐钦。顺风千里(原误作理),善恶皆闻。六丁六甲,三五将军。雷公电母,掷火流金。风伯雨师,播雨兴云。天丁国士,队仗纷纷。封山破洞,献灭鬼群。魔精员伏,潜迹海滨。敢有拒送,摄魄收魂。金锤裂脑,铁戟穿心。镬天大斧,斩断其身。乌风一扫,化作微尘。”
这与《华光天王传》所述出身行事多有相合之处,看来此经除了借用佛家的某些成分外,也吸取了民间通俗文学的一些观点。受宋代以来五显与华光相关及三教合流思想的影响,晚明闽南余象斗编著神魔小说《五显灵官大帝华光天王传》(《华光传》、《南游记》),是流传于闽东四平傀儡戏传统剧目之一,是福建道教闾山派支派梨园教道坛法事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将道教的五显信仰与佛教的华光信仰紧密结合,进一步将华光信仰道教化。它明确宣称,华光虽然皈依佛门,但其“五显大帝”的封号则是由道教主神玉皇大帝敕封的。顺便提及,根据五显华光天王的神话传说故事编演的戏剧《华光传》
看来,本为山神的五通神及其信仰在传播过程中,部分是主动——地方绅士、文人和官员努力争取地方神明的合法化与标准化从而获得生存权,部分是被动地受到了官府、道教、佛教这三大力量的影响,使得它发生了种种变化。此外,五通神一直作为民间信仰而在传播时,因地域不同,时代不同而发生了种种变异,使得五显神及其信仰亦正亦邪,在正神方面就有财神、医生、文昌、雨神、火神等不同职能,在邪神方面则好色邪淫,作祟人间、祸害民众,类似妖鬼④陈金凤:《宋代婺源五显信仰的流变及其相关问题》,《地方文化研究》2014年第6期。。这一点制约了官府、道教和佛教为它所作的正神化努力,使得五显的神格地位无法持续提高,到了明清和近代,总体来说,五显神及其信仰式微,五通神及其信仰反而重新居于主导地位⑤陈金凤:《宋代婺源五显信仰的流变及其相关问题》,《地方文化研究》2014年第6期。。总之,作为民间信仰的五通神与官府、道教、佛教对它的正神化,这两方面让五通/五显神及其信仰在历史上表现出色彩斑斓的复杂景观。
三、五显信仰的主要寺庙
婺源五显神庙最初取庙号为“五通”,宋代大观年间获赐庙号曰“灵顺”。绍定初年(1228),丞相郑清之主持重修,添造楼房精舍。后遭兵火,道侣流散,房垣倒塌,左右居民亦凋零不堪。于是屡毁屡建,尤以元代为频繁。《雪楼集》卷一三《婺源山万寿灵顺五菩萨庙记》:
宋德佑元年(1275),毁于寇,时里人汪元龙守乡郡,弟元奎为邑宰,复建之。施田若干亩,奉时祀,曰景福庄。世祖既定天下,礼百神,奉香币致祭。至大四年(1311),再毁。元奎之子佥广东肃政廉访司事良臣、某路治中良垕首树正殿,众争献货币,门庑、楼观、庖库之属,皆成焉,壮丽宏大,甲于郡。初庙附智林寺,寺亦再毁,再构皆出汪氏。延佑元年(1314),赐庙额曰万寿灵顺五菩萨之庙,寺曰万寿之寺。①《雪楼集》卷13《婺源山万寿灵顺五菩萨庙记》,台北,新文丰出版出版社《中国方志丛书》影印原刊本,第18页下、第19页上。
此后,《吴礼部集》卷一二《婺源州灵顺庙新建昭敬楼记》:
二十年间,所营建者十已八九,独大门、昭敬楼犹阙,且为最先之地,而反后焉。一篑之功,若有待然者。元统元年(1333),今达鲁花赤亦思嗒公实总庙事,首议及之。庀工于夏,构架于冬,为屋三重,楹亦三之。其费皆出于庙之田租与其施财,后既非常,惧弗克给。明年,知州{于}[干]公文传至,乃相与谋,稽其出内,括其隐欺,沛然有余,功以不辍。秋七月,落成,旧观复还,髙广有加。②《吴礼部集》卷12《婺源州灵顺庙新建昭敬楼记,台北,新文丰出版出版社《中国方志丛书》影印原刊本,第367页上、下。
此后至正初年,庙毁。嘉靖《徽州府志》卷一○记载:“至正壬辰(1341),庙毁,江浙行省平章政事三旦八重建。国朝洪武三十年(1398),邑人王显同奏奉勘合,听民间乐助修理正庙两廊及华光楼,一如旧规。有司春秋致祭”。③嘉靖《徽州府志》卷10,台北,新文丰出版出版社《中国方志丛书》影印原刊本,页902。清末,婺源五显庙再次毁坏,近年,灵顺庙再次重建。
由于得到朝廷赐额和对五显神的多次敕封,婺源五显庙宋末以来名声颇隆。《新安文献志》卷八五载方回《汪元圭墓志铭》提及:“至元十九年(1282),敕牒授承务郎、婺源县尹,惠爱日益加,名誉日益隆,事为日益着。四月八日,四方民謟五显神为佛会,天下商贾辏集”。④《新安文献志》卷85《汪元圭墓志铭》,台北,新文丰出版出版社《中国方志丛书》影印原刊本,第27页下。《吴礼部集》曰:“婺源五显之神闻于天下尚矣,盖其上当天星之精,据山川之雄,储英发灵,烜赫震迭,自唐至于近代,迹具纪载,国朝加庙号,崇封爵,香旛金币之赐,遣使时至,毎岁夏初四方之人以祈福会集祠下者,上穷荆越,下极扬吴,衘舟塞川,重雾翳陌,百贾列区,珍货填积,赋羡于官,施溢于庙,浃旬日乃止,尤为一邦之盛。”⑤(元)吴师道:《礼部集》卷12《婺源州灵顺庙新建昭敬楼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婺源“灵顺庙”并非最早,也不是唯一的五通神庙宇,但因它最早得到了朝廷的敕封和赐额,于是施施然成了五通/五显神信仰的祖庙。于是,除它之外的“五显”香火地,都被称作“行祠”或“行宫”,均为宋代以来从婺源渐次分香而来。如浙江省内,温州地区,弘治《温州府志》卷一六:“灵顺行祠,在城内开元寺。宋咸淳六年(1179),王守亚夫建”。⑥弘治《温州府志》卷16,上海:上海书店《天一阁明代方志选刊续编》影印原刊本,第736页。余杭的灵顺庙“即徽州婺源灵祠,余杭立行祠者七”;⑦(宋)吴自牧:《梦粱录》卷14,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宁波地区即四明的五显灵顺庙,“在城西南隅,宋开禧年间乡人徐侍郎守徽州神,尝效灵迎香火建庙于此”;⑧(元)延祐《四明志》卷15,文渊阁四库全书本。杭州地区,《咸淳临安志》卷七三载曰:
灵顺庙,即婺源五显神祠于近郊者,凡七。一在南高峰顶荣国寺,岁久頺敝。景定间,太傅、平章贾魏公捐资葺而新之。咸淳六年,安抚潜说友即庙后拓地创华光楼,旁为射亭,为角抵台,又辟山径而夷之,以便登陟。是岁,都人瓣香致敬者咸趋焉。一在北髙峰,为景德灵隠禅寺。嘉定六年,重建。咸淳七年,毁,见议经营。一在钱塘门外九曲城下,绍兴间建。一在钱塘县调露乡灵感寺,端平二年建。一在候潮门外瓶场湾,一在候潮门外椤木教场之侧。端平三年,重建。一在钱塘县徐村新石塘,旧有小祠。淳佑九年,江潮冲激,里人乞灵其下,遂相与治新之”。⑨北京,中华书局《宋元方志丛刊》影印道光振绮堂刊本,第4010页下。
此外,明初江苏南京的“五显灵顺庙”也颇有影响。目前供奉五显大帝的有江西、浙江、广东、台湾、澳门、江西、福建、北京等地。这里举个影响较大的例子。
杭州七座灵顺庙中名声最隆者为北高峰的灵顺寺,俗称华光庙,因五显被视为财神,故也俗称财神庙。本为佛寺,位于浙江省杭州市北高峰山巅,创建于公元326年(东晋咸和年间),为杭州最早的名刹。印度高僧慧理和尚在杭州所建“五灵”(灵鹫、灵隐、灵峰、灵顺、灵山)之一,公元742-756年(唐天宝年间),寺僧子捷在灵顺寺旁建北高峰塔(现已不存),灵顺寺成为该塔塔院。唐代诗人方干《夏日登灵隐寺后峰》云:“绝顶无烦暑,登临三伏中。深萝难透日,乔木更含风。山叠云霞际,川倾世界东。那知兹夕兴,不与古人同。”北宋初年,因寺庙内供奉了“五显财神”始称“财神庙”。宋徽宗大观年间(1107-1110)赐名“灵顺庙”。明代因设殿别名“华光”故又称“华光庙”。明代才子邓林、姚肇等均留诗词于寺庙中。现存大殿为明末清初所建,规模宏伟,堪称华夏财神庙之最。匾额上书的是“天下第一财神庙”,由明代著名书画家徐文长所书(实际上杭州真正的财神庙在浙江大学玉泉校区后门附近的庆丰社区里沿山河边,至今还留有财神殿的地名,只是原庙殿已无存,仅留下几株上百年的大樟树)。庙的右侧有一不规则小石块,上书宋代苏东坡的《游灵隐高峰塔》诗:
言游高峰塔,蓐食始野装。
火云秋未衰,及此初旦凉。
雾霏岩谷暗,日出草木香。
嘉我同来人,又便云水乡。
相劝小举足,前路高且长。
古松攀龙蛇,怪石坐牛羊。
渐闻钟馨音,飞鸟皆下翔。
入门空无有,云海浩茫茫。
惟见聋道人,老病时绝粮。
问年笑不答,但指穴梨床。
心知不复来,欲归更彷徨。
赠别留匹布,今岁天早霜。
此庙莅临不少文人均有题诗题字。宋代王安石有“飞来峰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宋代杨万里有把南高峰塔与北高峰塔对比的诗:“南北高峰巧避人,旋生云雾半腰横。纵然遮得青天面,玉塔双尖分外明。”康熙帝留“华光庙”墨宝,乾隆帝御笔题词“财神真君”并赋诗一首。1949年后,毛泽东主席曾五次登临北高峰,在第三次登山时提诗:“三上北高峰,杭州一望空。飞凤亭边树,桃花岭上风。热来寻扇子,冷去对佳人。一片飘飘下,欢迎有晚鹰”,刻碑立于山颠。朱德委员长于1961年登山赋诗一首。2005年1月1日,灵顺寺回归佛教协会管理,僧人进驻,农历二月初八重修开光,正式对外开放,并恢复明清时期的建筑风格,分前后二进,供奉华光财神、文武财神、密宗五姓财神,供游人参拜祈福。庙内仍存有御道踏石、连升三级等石刻文物。
同时,五通信仰在民间,尤其是福建等地依然有寺庙存在并继续传播,寺庙中最著名者为福建省漳州市诏安霞葛五通宫。它位于诏安县客家人聚居地———霞葛镇五通村鸡笼山下东溪河畔,始建于明朝永乐年代,至今已有601年历史,是一座保留着唐宋时代建筑特征的古建筑,其中供奉着华光天王,俗称五显大帝。据悉,台湾50多座五行宫、五显宫供奉的五显大帝的香火,都是从诏安五通宫引去的。
四、五显信仰的主要形式
宋王逵《蠡海集》称九月二十八日为五显生辰。目前每年的正月十五、七月十五、十月十五三个时间还有众多信徒到婺源长径去拜五显大帝。传说玉皇大帝封其为 “玉封佛中上善王显头官大帝”,并永镇中界,从此万民景仰,求男生男,求女得女,经商者外出获利,读书者金榜题名,农耕者五谷丰登,有求必应。农历九月二十八日各地参拜与庆祝五显大帝诞期的习俗基本相同。
庙会是五显信仰的主要形式。福建省漳州市诏安霞葛镇五通宫,每年农历九月二十八日五显大帝生日这天要举行隆重的庙会(演戏),为他祝寿,祈求风调雨顺,田禾大熟。江西寻乌县农村,每年农历九月二十八日五显大帝生日这天要举行隆重的庙会,为他祝寿,祈求风调雨顺,田禾大熟。闽西永定县,五显大帝是财神,特别博得烟商们的虔诚礼拜。每月初一、十五,烟商们都要到设在南门的“五显庙”去焚香上供,每年正月十五至十八迎五显大帝,东西南北四大城门各迎一天。五显大帝回庙后,烟商仃又连忙挑了“五牲”(鸡、鸭、鱼、猪肉、牛肉)、香烛纸炮,赶到庙里去祭礼。浙江龙泉龙井五显庙则因当地村民把五显大帝视为香菇人工栽培的发明人而举行香菇庙会,①尹福生:《龙泉龙井五显庙的香菇庙会调查》,《东方博物》第28辑。从每年农历的6月13日起,六个庙轮流承办,第个庙5天,共30天。其间主要形式是戏剧演出,同时解决菇民间的纠纷。
浙江温州平阳县垟溪宫的五显爷庙会则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平阳县的五显信仰为明代宣德年间传入,先是在钱仓建五显灵官庙,次在怀溪乡建坎头宫,后在同乡相距不到两公里的地方建垟溪宫。庙会期间要祭神猪,竖花树,内坛要做五显醮法事,外坛除放焰火外,还要演斗台戏。每三年举行一次,每次时间都从元宵节开始,历时三天。②徐兆格、洪玉畅:《垟溪宫“五显爷庙会”的民俗调查》,平阳文化网,2009年3月24日。这得注意的是其五显醮的法事,兹把它转录如下:
(一)道坛布置
大殿内堂高台一座,设五排神位:正中神牌书“华光五显灵官大帝显聪广济王”,左右各两排,分别为显明昭烈灵护广佑王、显志昭佑灵赐广泽王、显正昭顺灵征广惠王、显德昭利灵助广成王。左殿上首立神猪香案,案前架设着大神猪,下首设千里眼、顺风耳等香案。
五显灵官大帝各神案前,均摆设着一只大雄鸡,每只鸡都用篾条支撑着,鸡头高翘,两翅展开,栩栩如生,此外还摆有各式寿桃、米塑、水果等供品。大殿和横轩,挂满各式各样的彩灯,如龙灯、鲤鱼灯、唐僧西天取经灯、八仙过海灯、靖姑娘娘送子灯、五谷丰登灯、太平灯等等,不一而足。其中,五显大帝神案前吊着的那五盏特制的大彩灯,绘有各种戏曲人物,彩光下不停地循环转动,令人目不暇接,叹为观止。
(二)法事科仪程序
法事一般有5~7名道士负责。三昼夜的法事主要为清醮类,旨在祈保地方太平、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六畜兴旺,有太平醮、大悲醮、保安醮、五显醮等。其中“五显醮”旨在颂扬五显大帝的功绩,祈请五显大帝降福于村民。现将其科仪程序记述如下:
1、高功领道众登坛,步虚,净筵,礼师,颂扬五显灵官大帝的神迹曰:
徽州得道,婺源显迹。
仙人投胎,五子出世。
三月能言,四月成人。
皈依正道,三眼灵耀。
时人建庙,宋帝赐额。
敕封五显,灵官大帝。
世称华光,如来菩萨。
灵通显赫,无量度人。
消魔荡秽,灭崇除氛。
视之不见,听之不开。
有感皆通,无求不应。
神人共仰,降福延氲。
颂毕,鸣法鼓,通报上清天枢院行司,关召三界直符使者、日值受事功曹、此开土地、里域真官,急上关启,设醮奉为。通报情旨(入意)曰:
今有平阳县怀溪乡××村弟子×××,于×年×月许下一愿,祈求神明保佑,外出经商,一路安顺,发迹生财。五显大帝灵应,威灵显赫,生意顺达兴隆。今以三牲福礼,花树一株,以还宏愿,祈保弟子来年合家身体健康,家事兴旺。托神明护佑,生意照样兴隆发达,万事吉利。弟子叩拜,不胜感恩!
入意毕,还愿者拈香,叩拜五显大帝等众神,高功继续奏启曰:
其诸情悃,已具疏文,愿得灵光洞焕,道气潜通,神人辅我,默术黄房。令今所启,速达上开。敕徽州婺源大洞,五显大帝圣前。
2、初称法位。高功具职,请“五显圣位”曰:
当境地主。敕封通天都府护国术民五显灵官大帝。一位显聪大帝。二位显明大帝。三位显正大帝。四位显直大帝。五位显德大帝。五宫皇后。五位夫人。华光藏主妙吉祥。如来菩萨。圣父太乙真人。圣母懿德皇后。圣妹天仙宫主。七曲梓童帝君。上殿九圣明王。中殿七圣明王。下殿五圣明王。风轮王。火轮王。风火二部判官。唐雪光兵二位明王。金枪白蛇大将。火鸦火瓢大将。千里眼。顺风耳大将。殿前总管元帅。劝善大师。直殿土地。值日功曹。掌愿灵官。勾愿判官。掌签童子。值筶童郎。轿前马后。喝衙排班。云车驾马。抬轿挡伞。鸣锣喝道。前呼后拥。随行銮驾。无量威聪,同殿太岁尊神。本派。城隍。娘娘。本家。
3、初献酒。具职毕,高功颂扬并迎请五显大帝等众神曰:
伏开,愿迹徽州,示妙应以无方;灵通显赫,赞化机而莫测。皆上禀于天令,庸下育于民生。惟尔有神,素昭灵贶。辅正除邪,掌握天曹之号令;护国安民,权司人开之祸福。伏翼玉粒辉煌,统领千兵而下降;丹旌缥缈,控乘万卒以来临。恪垂应感,虔获昭彰。祭酒嗣法,臣×××与醮主×××等,肃恭虔诚,谨当奉请。
奉请毕,念“迎迓咒”,接圣,安位,供奉香灯食,初献酒。
4、再称法位。具职、请圣位同前。颂扬五显大帝的神功曰:
伏开,赫赫神功,千古仰声灵之奕;巍巍圣德,万沾惠泽之恩。封山破硐,显无穷之变化;出阵;围猎,昭有赫之灵通。求之必降祯祥,恳之大彰圣贶。有祷即应,无愿不从。虔切醮修之仪,用伸悃愊之忱。具有设醮情词,谨当宣露。
颂毕,入意。
5、二献酒。入意毕。高功替醮主忏悔并奉请五显大帝曰:
按如词旨,已具告开。仰惟神造,俯赐鉴观。重念醮主××,由贪嗔呆,动身口意。出乎尔,反乎尔,往复之势必然。朝如斯,夕如斯,报施之情何已。一事而怀终生之恨,片时而结万世之冤。非仗忏涤曷宥罪愆。伏愿洋洋在上,巍巍临下。俾闾里以无虞,使门庭而有庆。共仰恩光,咸沾圣德。祭酒嗣法,臣×××与醮主等,叩首恭拜,酒当亚献。
奉请毕,念“迓请咒”,接圣,安位,供奉香灯食,二献酒。
6、三称法位。奉行法事,宣露情旨,阵达于敕封徽州大硐五显高真醮坛。
7、三献酒。陈情毕,高功再颂五显大帝神功并奉请曰:
伏开,德泽施民,方方共乐春城;威灵镇世,人人同登寿城。大开赦宥之门,广施慈悲之路。布麻痘之稀踈,主患难与共难之约束。犯鉴与而莫责,冲阵猎以回生。赐五谷以丰登,活六畜而易长。永消无妄之灾,常纳泰来之庆。老幼平安,公司迪吉。遣是非于海岛,灭盗贼于边疆。永沐鸿庥,常叨匡庇。臣×××与醮主等,稽首再拜,酒当三献。
奉请毕,接圣,安位,三献酒。三献事毕,课宜经咒。宜咒毕,谨焚宝香,上启供养,敕封徽州婺源大洞五显大帝醮坛内外应感一切真灵。
8、送神。高功领道众登坛,高功念“奉送辞”曰:
伏开,三献礼周,一忱诚罄。圣恩穆穆,毕蒙应感之机;真德昭昭,愿鉴少伸之切。德泽常施于云汉,灵通永镇于殿庭。广扇神风,永扬化日。祭酒嗣法臣×××与醮主等,不胜扳恋之至,尊酒拜辞,玉音奉送。
念毕,焚化纸钱、香烛,醮事告终。
(三)五显爷出巡
出巡,又叫出宫、抬佛。没有固定的日期,除庙会外,平时凡遇瘟疫、虫灾、旱灾等,均要升佛出巡,届时,过去均由当地乡长、保长和有威望的绅士为首,召集信徒们召开联合会议,成立理事会,筹募资金,聘请道士,先在庙内做三昼夜法事,然后抬佛出巡,消灾保太平。据乡民郑昌义、周广先回忆:民国三十二年(1943)7月,连晴一个多月无雨,溪流断水,稻田龟裂,禾苗枯死,霍乱流行,曹门村徐光佩一家四口,仅几天时间,就失去了长子、次子、妻子。其它各村也有类似的情况,顿时造成人心惶惶。于是,以垟溪村的郑克仁、曹门村的徐光翠等绅士为首,推选乡长潘雄文为总领事,聘请名道士徐世克、徐世达、林维秋等十多名道士,于当月廿三日开始,在本庙做三昼夜“祈雨醮”道场,信众千余人聚集跪拜,祈求神灵保佑。道场进行至第三天,即七月廿五日,舁五显爷金身出巡,祈祷赐降甘霖,驱逐瘟疫。跟随五显爷出巡的信徒多达两千余人。
出巡队伍的排列次序为:太令旗在最前头开道;接着是长号,20多名长号手,分两行排列,均举着约2米长的长号吹着前进;后面跟着是100面“头牌”,由100人背着,上书“回避”、“肃静”;接着是无数的“龙旗”,又称“三角旗”,系在长竹竿上头,由童孩们背着;旗后是乐队,擂着“将军令”鼓点;接着是十面大锣,敲着“七星锣”;再接着是香亭,香亭后是一对童男,必须由头名理事与尾名理事的儿子扮演,其中一人身背帅旗,另一人手捧帅印;他们的后面是由八位大汉抬着一顶特制的大神轿,轿里坐着五显爷大帝金身;紧跟神轿后面的是一顶“刀轿”,里面竖立着6把光闪闪的利刀,一位据说已有神灵附身的“神童”赤脯赤脚步踩在刀刃上,背与手也都靠着刀刃,还要表演各惊险的动作,令人心惊胆战:“刀轿”后面有几百号人扮演的“罪人”,人人脖子上套着刑枷,手臂上用细铅丝穿过,扎挂着香盘,以祈求神灵准予赎罪悔改;“罪犯”队伍后面是由人抬着的供桌;上摆香案与各类供果;供桌后面是“高廓”与“平廓”,上站着由孩子扮演的孙悟空、八仙等神像;高平廓后面为乐队,一路吹奏着“十景头通”等优美的民间器乐曲;最后由理事们手捧香把压阵。
出巡的路线:由五显爷所在的垟溪宫出发,路经南山—曹门—水口、桐桥—岭脚—樟坦—上堡—垟边—余潘—东山下—法洪—高堡—杭坑—垟头—上垟—山门—亭后—下路堡—晓坑—金山—金溪,最后重新回到垟溪宫。共经3个乡,22个村。每到一村,村民们都事先在大路口设香案迎请,随行宫出巡的高功道士,均要到香案前发牒通报神明,祈求天降甘露,同时横扫藏在本村的妖孽,保佑全村太平。祈请毕,放铳三声,鸣锣开道,转巡下一村。
出巡前,“神童”跳神时,神灵答应说,当天下午必定有雨。可是到了下午二时,仍然骄阳如火,并无一丝云彩。于是人民开始议论纷纷,有人建议把五显爷金身从轿内请出,让其坐在太阳下暴晒。正在你一语我一言之时,突然一阵风起,东边出现一大片乌云,不到一个钟头,只见乌云密布,雷声大作,顷刻大雨如注,信徒们连忙跪在滂沱大雨中求神饶恕,人人赞叹神明显灵。游完所有的路程之后,个个精神振奋,欢天喜地送神归庙。
出巡结束、神灵归庙之后,高功通牒安神,请神归位。其它被邀请的诸方神灵,也由道士一一迎送归庙,头首理事们虔跪叩拜,焚烧金银冥纸。次日,实行全乡“禁垟”,即凡是出巡经过的村庄,家家户户必须闭门,任何人不得外出,据说是因为这一天,五显爷等神灵正在野外搜捕一切妖魔鬼怪,村民如外出,会被误作鬼怪横扫。另外,这一天也不准人们说不吉利的话,否则会惹怒天神而受到惩罚。
(四)送神归位
庙会的最后一天晚上,要举行设筵送神仪式,包括谢佛、送佛两项。高功登坛,先念“祝香咒”:
道无不在,可以击而存;神无不灵,可以心虔而至。仰之则昭昭在上,瞻之则洞洞于中。今凭宝录之气氤氲,遥请帝师以降临。恭炷信香、虔诚邀请。今焚道香、德香、自然香、清净香、无为妙洞香、三界香、三境真香,满群楼玉京,遍周天法界。
接着,奉请三元、三界神灵降筵,接受三献。高功念:
运此宝香,恭心奉请:上元回神师、谢佛师、解坛师、散将师;中元回神师、谢佛师、解坛师;散将师;下元回神师、谢佛师、解坛师、散将师。一心拜请:上界天仙符官、中界云仙符官、下界水仙符官、今年符官、今月符官、今日符官、今时符官、早晚二衙、通傅奏事符使、三界符官、四值功曹,在天光临,在地来临,闻今召请,愿赐降临。……拜请当境本保×都之内,新开灵坛,旧迹古庙,宫宫接请,殿殿邀迎,来龙水神、住居土地、门丞户尉、海底龙君、今年太岁、至德真神、今日虚空过往神祗、附木太祖明王、本司合千官将、随行香火。请到三元回神、谢佛解坛散将。今谢城隍司筵前,备办三牲礼物,荤素二筵,利市名香宝烛,加上纸马珍重财,黄酱龙壶净酒。夫酒者,有酒盈斟,酒是义狄所造,杜康持名,粬糯为先,出壶为净。酒斟一杯,天兹美录,酒斟二杯,祭物礼全,三杯酒满,落盏归台,千神共盏、万佛同杯,酒礼三献,事毕在斟,听宣三元回神谢佛、解坛散将请旨。
请旨宣毕,送神归位。高功念:
臣闻,三伏一周,礼不再繁。文疏宣露,冒渎苍穹。回向既毕,法事阑珊。兹率群情而仰叩,幸蒙列真以垂怜。醮事告完,精诚已罄。遥瞻风翼,已隔云衢。臣×××与醮主等,奠酒拜辞,于音奉送。祈求五显大帝,愿施终始之恩,即赐滂沱之泽。朝礼倾光回驾大王尊!
念毕,全道场告终。
(五)分享“吉利肉”
经过摆祭之后的“神猪”肉,被称作“吉利肉”,据说吃了之后会保佑你万事大吉,因此乡人都想吃。近一千斤的猪肉,只能分给理事与福脚,每人可分2斤左右,按市场价向养猪户购买。为了让更多的人得到吉利,他们拿回去之后,便请亲朋好友来家一起吃,俗称“分享吉利”。
此外,摆祭之后留下的重七八十斤的猪头,则供宴请道士班、理事、屠猪师傅及其它贵客之用,资金由庙内开支,亦称作“吉利肉”。
五、结语
综上所述,有关五位神的信仰,各地有不同的称呼,如五圣、五猖、五郎神等,相应地,传说的版本也多样。婺源的五通神信仰在有较大影响后通过地方士绅引起了政府的注意,在政府授封的干预之下变为五显神。五通神信仰虽被政府视为淫祠,但继续在民间流传,因地域不同,时代不同而发生了种种变异,使得五显神及其信仰亦正亦邪。此外,五通神信仰还主动和被动地受到道教和佛教的影响。五显神从政府获得的封赠,在于道教的认同和扶植。道教对五显信仰的接纳与扶持还表现在对其神格作出与政府比较一致的定位,并赋予其正神的信仰内涵。佛教则从五通仙人与华光菩萨两个侧面接纳、改造五显神信仰,这反过来影响了道教对五显神信仰的改造。五显神庙宇众多,婺源五显庙多被视为祖庙。庙会是五显信仰的主要形式。
(责任编辑:吴启琳)
The Three Deciding Factors of Five-xian Gods and Its Belief
Kong Linghong
(Center for Taoist Culture Research of Zhejiang University,Hangzhou Zhejiang,310028)
Five-xian Gods belief comes from five gods belief that have different names,such as five-tong,fiveshen,five-chang,five-lang,etc.Accordingly,there are many versions of folkflore on five gods.When the five-tong gods belief in Wuyuan had great effect,it confered the title five-xian on it by imperial order through local gentlemen. Wu-tong Gods was declared unorthodox,but their belief went on to propagate among the people,and variations happened in different regions and times.In addition,Five-tong gods belief were effected by Daoism and Buddhism. Daoism had identification with Five-xian Gods belief and with government,and endued with orthodox religion meaning. Buddhism absorbed and changed five-xian gods belief through five-tong immortals and Hua-guang Bodhisattva,and in turn effect that Daoism transformed five-xian gods belief.There are many temples that worshiped five-xian gods,in which Wuyuan temple took regard as ancestral temple.?Festival temple fair?always take place to be used to express belief on five-xian gods.
Five gods;Five-tong gods;Five-xian gods;Government;Daoism;Buddhism
K892.29
A
1008-7354(2016)03-0056-11
孔令宏(1969-),男,云南弥勒人,哲学博士,现为浙江大学道教文化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道教和中国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