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档案公布与社会记忆的管控

2016-03-20韩云惠丁华东上海大学图书情报档案系上海200444

档案与建设 2016年2期
关键词:管控记忆历史

韩云惠 丁华东(上海大学图书情报档案系,上海,200444)



档案公布与社会记忆的管控

韩云惠丁华东
(上海大学图书情报档案系,上海,200444)

[摘要]社会记忆是全体社会成员利用各种媒介或手段建构、流传下来的记忆,对社会记忆进行管控,可以维护社会秩序、保证社会不断向前发展。鉴于当前日本否认侵华史实的现象,文章通过分析社会记忆管控的现实必要性以及档案公布对捍卫历史尊严、维护公平正义、引领社会记忆正确走向的重要作用,揭示档案公布是进行社会记忆管控的重要手段。

[关键词]档案公布社会记忆记忆管控开放档案[分类号]G273

哲学家尼采曾经说过,“每个人和每个国家都需要对过去有一定了解……只有为了服务于现在和将来,而不是削弱现在或是损坏一个有生气的将来,才有了解过去的欲望”[1]。实际上,尼采在这里提出了社会记忆的三个时间维度联结点:过去—现在—将来。目前,关于社会记忆,学界尚未给出明确定义。法国社会学家哈布瓦赫提出了集体记忆理论,可以称为社会记忆理论研究的鼻祖。他认为,个人记忆是社会决定的,只有在社会中人们才能获取他们的记忆,也只有在社会中人们才能回忆,认同其回忆以及使记忆找到自己的位置[2]。其后诸多社会学家对社会记忆理论进一步阐释,保罗·康纳顿集其大成,将“集体记忆”发展成为“社会记忆”理论。和哈布瓦赫相比,康纳顿更多地关注社会记忆是如何产生和传递的。笔者认为,社会记忆是社会群体对以往社会生活的体验,这种体验借助一定的载体或工具有选择地传承下来,就成为社会记忆。社会记忆是一种群体记忆,它跟过去密切关联,对现在和未来具有重要的指引作用。当今社会的发展离不开对社会记忆的继承与发扬,也有必要对社会记忆进行管控。

1 社会记忆管控的现实必要性

1.1否认历史现象的存在

1937年7月7日,日本侵略军策划卢沟桥事变,发动全面侵华战争。日本侵华期间,大肆屠杀、奴役、毒化中国人民,犯下了一系列违反国际准则和人道主义原则、超出人类道德底线的罪行。这场由日本帝国主义发动的战争,使得中国人民的生命财产遭受巨大损失,给中国带来了深重灾难。正确认识并深刻反省那段历史,是日本政府不可推卸的责任。但近年来,日本又一次刮起了一股歪曲历史、美化侵略的“歪风”。他们通过篡改教科书、发表政治言论、参拜靖国神社等,企图掩盖侵华战争的史实,为当年的侵略战争翻案。康纳顿指出,过去的形象一般会使现在的社会秩序合法化,也就是说,任何社会秩序下的参与者必须具有一个共同的记忆[3]。目前,关于中日战争中日军的侵略罪行,中国人民和日本人民存在不同的记忆,这与日本右翼势力故意歪曲、美化侵略史实有关。因此,有必要对社会记忆进行管控,通过公布档案帮助人们认清历史真相,形成共同的、正确的社会记忆。

1.2增强社会凝聚力的需要

管控,从字面上讲是指对实践活动的管理和控制,它最初是经济学中企业管理领域的概念。管控是指通过一系列组织制度和体系的设计,为整个管理活动创造一个良好的运作环境,确保一个企业的管理活动在特定的规则下进行,是受控的,从而提高企业的执行力,降低企业的运作风险。社会记忆是集体成员对过去生活的体验,它是一种“群体记忆”,这种记忆能够存在于群体成员行为的潜意识中,影响个体行动[4]。社会记忆是由社会群体中的每个个体构建的,个体行为对社会记忆的构建具有支撑作用。但由于社会生活的复杂性,个体行为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如果个体行为不受一定规则的约束,那么整个社会的记忆就会杂乱无章。因此,对社会记忆进行管控,有助于社会群体形成共同的历史和现实意识,能够为个体行为提供范式指导,保证个体行动按照一定的规则进行。社会控制是社会功能复杂化的产物,它旨在增强社会整合,提高社会凝聚力,使社会有机体和谐稳定、整体均衡地向前发展[5]。

1.3维护记忆原貌的需要

社会当然有记忆,但没有了对它的确认与补充——遗忘,它本身是无意义的[6]。伴随着社会记忆的传承,部分社会记忆也逐渐被人们所遗忘,这种遗忘的记忆中包含有价值的记忆,如果不采取保护措施,任由其消失,对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来说都是一种损失。因此,对于其中能够为人们所用、带来经济或社会效益的记忆,应进行管控,确保那些需要传承的记忆得以保存下来,保证社会记忆的延续性。由于自然或人为因素的影响,社会记忆容易遭受破坏,甚至衰落或消亡。有些人出于各种目的,企图按照他们的想法更改记忆,对社会记忆进行重构,从而对公众社会历史意识进行强制性控制。拿档案记忆来说,档案是社会实践活动的真实记录,作为社会记忆的一种类型,其本质属性是原始记录性,但畏于权势或为了获得经济利益等,存在篡改、伪造档案等现象,维护档案记忆的原貌需要对档案记忆进行管控。因此,对社会记忆进行管控,是防止社会遗忘、维护记忆原貌的必然要求。

2 档案公布是社会记忆管控的重要手段

档案是国家的宝贵财富,保护档案的最终目的就是为了更好地利用这笔财富,档案公布是方便社会各方面利用的重要渠道之一,也是对社会记忆进行管控的重要手段。为此,《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第二十二条规定:“属于国家所有的档案,由国家授权的档案馆或者有关机关公布;未经档案馆或者有关机关同意,任何组织和个人无权公布。”档案公布即公布档案,《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实施办法》规定,是指通过下列形式首次向社会公开档案的全部或者部分原文,或者档案记载的特定内容:(一)通过报纸、刊物、图书、声像、电子等出版物发表;(二)通过电台、电视台播放;(三)通过公众计算机信息网络传播;(四)在公开场合宣读、播放;(五)出版发行档案史料、资料的全文或者摘录汇编;(六)公开出售、散发或者张贴档案复制件;(七)展览、公开陈列档案或者其复制件。

2.1档案公布是对历史记忆的追溯与重塑

在古代,档案馆被视为“机密库”,只有少数人能够接触到档案,广大人民群众无权利用档案。到了近代,档案开放政策的提出,使得社会公众利用档案成为可能。档案是以往社会实践活动的真实记录,具有原始记录性的本质属性。档案中所记载的信息是原生态的信息,不是事后为了使用而另行编制的,与图书、资料等相比,档案是最真实可靠的。档案中不仅记录了社会实践活动的过程和结果,还反映了社会实践活动的主体在活动中的思维过程。保存下来的档案不仅为我们了解史实提供了重要的依据和凭证,而且使得社会记忆得以延续下去。档案既是社会记忆的一种类型,又是社会记忆建构和传承的重要工具和媒介。因此,通过档案公布,社会公众能够利用档案,了解历史的真实状况,能够触发人们内心的联想和判断,勾起人们对历史的回溯和追忆。

2.2档案公布是捍卫历史尊严的锐利武器

档案公布是开放档案中的一个重大决策,是档案部门面向社会主动进行档案开放的行为,能够扩大档案的利用范围,同时,也能够帮助人们认清历史真相,构建正确的社会记忆,捍卫历史尊严。如关于抗日战争问题,日本当前妄图抹杀侵略战争的历史,为侵略战争翻案,严重践踏了中国人民的民族尊严。为此,国家档案局和中央档案馆向社会公布抗日战争中日军高级军官的自供档案,档案明确记载了日军对中国人民的残酷暴行,有力地反击了日本,维护了中国人民的民族尊严。档案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文化的集中体现,通过档案公布,人们能够了解到历史真相,可以激发社会公众的民族意识和集体认同感。关于有争议的历史事件,社会公众通过公开的档案,可以正确认识历史事实,形成正确的历史观念,从而起到还原历史真相、捍卫历史尊严的作用。

2.3档案公布是维护公平正义的重要手段

当前,中国在强调和谐社会的构建,而社会的和谐离不开社会公平正义的维护。然而,日本屡屡公然对我国进行挑衅,如钓鱼岛事件、参拜靖国神社事件、篡改教科书事件等,究其原因是社会的公平正义没有得到很好的维护,日本为了追逐其民族利益,而对我国的正当权益进行侵害。防范和解决这些冲突的根源就是要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当然,社会公平正义的维护,既需要社会多元利益主体能够遵守社会的共同价值理念和行为准则,同时也需要社会管理者能够据此切实地履行好社会管理职责,而且还需要构建符合社会公平正义价值理念和行为准则的完备规则体系[7]。档案是由当时使用的文件直接转化而来的,档案真实地记载了以往的历史事件,面对日本的一再挑衅,国家档案局和中央档案馆进行档案公布,将历史真相呈现在世界人民面前,有利于在全世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和价值准则,从而维护社会公平正义。

2.4档案公布是引领记忆走向的有效途径

在人类社会中,反记忆有多种类型,但确实存在着一种否认历史的反记忆,即为了某种政治目的,不顾历史事实刻意隐瞒或歪曲历史真相,挑战人类和国家的历史记忆[8]。对于这些企图更改社会记忆走向的行为,应通过公布历史档案予以反击。英国当代著名社会学家安东尼·吉登斯曾指出:“在组织内部,档案是强化监视的关键。该组织可以通过档案这一手段进入过去,并可以确保对未来的某种控制尺度”[9]。档案记载了以往的社会实践活动,公布的档案内容对人们的认知观念或行为模式造成影响。通过档案的公布将正确的史实传递给社会,从而对正确的社会记忆进行强固;同时,对错误或者有争议的社会记忆及时纠正,以保证社会记忆的正确方向性。

3 公布档案管控社会记忆的策略

通过档案公布对社会记忆进行管控,笔者建议按照以下几个策略进行:

3.1内容筛选策略

档案中记载了古往今来各个朝代的事件,蕴含着丰富的信息资源,如果对档案信息不加筛选直接向社会进行公布,势必增加社会公众的负担,也很难实现公布的效果。首先,档案部门应对馆藏档案的内容有所了解,在价值判断的基础上,筛选出其中价值较高的档案信息;其次,要了解社会公众的档案信息需求,公布的档案内容应与公众的信息需求相吻合。针对当前存在的否认历史事实、危害国家尊严的现象,档案部门应采取主动策略,用馆藏档案回应那些质疑历史的声音;同时,善于把握公布档案的时机,注意公布档案的及时性。当前,日本故意歪曲、美化侵华事实,国家档案部门及时公布战争中日本高级将领的自述档案和中国人民的抗战档案,为世界人民认识历史提供了真实可靠的资料,及时纠正社会记忆的走向,保证了社会记忆的正确方向性。

3.2多维展示策略

随着科技的发展,信息传递的方式发生了巨大改变,人们的信息需求也逐渐多元化,公布档案要适应时代的新变化,采取多维方式向公众传播档案信息。档案工作者应解放思想,树立开放意识,逐步改变传统的公布方式,积极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手段,为社会公众提供多元化的信息展示途径。档案部门可在各个档案馆建设档案信息公开专栏和电子信息检索平台,向来馆用户公布馆藏档案信息。为了全方位、多角度地搞好档案公布工作,可以举办档案展览,通过向社会公众提供文本、图像、声音、视频等形式来进行档案公布。有条件的档案部门可在有关部门的协调下利用馆藏档案拍摄文献史料专题片或记录片进行档案的公布。公布档案还应加强档案网站建设,在档案网站上进行档案信息公布,扩大档案信息的利用范围,但应注意丰富网站档案信息内容,及时更新网站信息,加强相关网站之间的联系,防止信息孤岛现象。

3.3媒体互动策略

档案公布是档案部门面向广大社会公众主动展示档案的行为,为保证其顺利进行,档案部门应加强与媒体部门的互动。现代社会信息化飞速发展,报刊、广播、电视、网络充斥着我们的生活,档案部门也应跟上时代发展的浪潮,积极利用媒体的力量进行档案公布。档案部门应疏通与新闻机构的联系,由于新闻机构的受众面较广以及其独有的政治导向性,向新闻机构提供档案进行公布,不仅可以扩大档案的公布范围,也有利于管控社会记忆。进行档案公布还不能忽视社交媒体的作用,目前社交媒体的影响力越来越大,因其平民化、自由化、速度快,倍受人们关注。档案部门可以通过在博客、微博官方账号、微信公众平台上公布档案,充分利用社交媒体进行档案公布,传播主流的社会记忆,从而在更大范围内实现对社会记忆的管控。

3.4社会融入策略

通过公布档案对社会记忆进行管控,应让档案记忆进入课堂,从而实现对社会记忆进行长远的管控。档案是一种重要的教育资源,它以第一手原始资料见长,翔实地记录了人们创造历史的曲折历程和奋斗足迹,形象生动地反映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其真实性不容置疑,因而具有不可抗拒的说服力和感染力[10]。利用馆藏档案内容参与历史教科书的编写,或编纂、出版档案史料,对于维护历史真实面貌,形成共同的历史观和价值观,促进人们了解自身发展及其与外部世界的联系具有重要作用,有助于防止社会遗忘,构筑本民族共同的社会记忆,实现社会记忆管控。档案部门可以通过举办档案专业讲座、档案专题教育活动等进行档案公布,同时,应促进档案教育与社区相融合,向社会进行深层次渗透,进而强化对社会记忆的管控。

3.5政府引导策略

通过档案公布进行社会记忆管控,离不开政府部门的参与和指导。由于档案具有政治性,档案中一部分信息内容具有较高的机密性,一旦泄露就会对国家和社会的安定造成影响。因此,档案公布需要政府部门的指导。一方面,政府部门应制定或修改相关的法律、法规、政策、标准,对公布档案的范围、时间、方式进行明确规定,为档案公布提供法律保障和政策引导;另一方面,政府部门的参与可以加大公布档案的力度,增加政府部门对档案公布的资金投入,为档案公布提供政策和经济支持;同时,由于政府部门的社会影响力较大,政府部门参与和指导档案公布工作,有利于扩大公布档案的社会影响力,从而提高公布档案对社会记忆的管控效果。

近年来,日本右翼势力逐渐猖獗,对侵华战争史实进行歪曲、美化和否认,混淆国际视听,严重践踏了中国以及其他战争受害国人民的感情。为此,国家档案局和中央档案馆将日军侵华战犯自供档案和中国人民的抗战档案进行公布,旨在还原历史真相、维护社会记忆原貌。实践证明,档案公布是进行社会记忆管控的重要手段,对佐证历史事实、捍卫历史尊严具有重要作用,国家档案部门应主动公布档案,加强对社会记忆进行管控,以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地发展。

参考文献

[1]尼采.历史的用途和滥用[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25.

[2]张俊华.社会记忆和全球交流[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7.

[3][美]保罗·康纳顿著,纳日碧力戈译.社会如何记忆[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1.

[4]张灵.社会身份:关于社会记忆的研究[D].浙江:浙江大学,2011:10.

[5]丁华东.论档案与社会记忆控制[J].档案学通讯,2011(03):4.

[6]弗朗西斯科·德利奇,陈源译.记忆与遗忘的社会建构[J].国外社会科学,2007(04):118.

[7]杨海峰,王菲菲.维护公平正义:社会和谐的强大基石——和谐社会利益关系问题的社会学思考[J].长白学刊,2007(06):47.

[8]丁华东.论档案与社会记忆控制[J].档案学通讯,2011(03):6.

[9][英]安东尼·吉登斯.社会理论与现代社会学[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170.

[10]冯惠玲,张辑哲.档案学概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58.

韩云惠,女,上海大学图书情报档案系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档案学基础理论。

丁华东,上海大学图书情报档案系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档案学基础理论。

Study about the Publication of Archives and the Control of Social Memory

Han Yunhui,Ding Huadong
(Information and Archives of Shanghai University,Shanghai,200444)

Abstract:Social memory is constructed by all the social members,spreading by the use of a variety of media or means. Controlling the social memory can help us maintain social order and ensure the continuous development of society. In view of the phenomenon of Japanese denying the historical facts,this article analyze the necessity of social memory control and the important role of archives’publication that defend the dignity,maintaining fairness and justice,leading the right direction of social memory,aiming to reveal that the publication of archives is an important mean of managing and controlling social memory.

Keywords:The Publication of Archives;Social Memory;Control of Memory;Opening Archives

[作者简介]

猜你喜欢

管控记忆历史
EyeCGas OGI在泄漏管控工作中的应用
多端联动、全时管控的高速路产保通管控平台
BIM技术在土建工程管控中的运用
信用证洗钱风险识别及管控
新历史
儿时的记忆(四)
儿时的记忆(四)
记忆翻新
历史上的6月
历史上的八个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