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本课程的“苏派”个性
2016-03-19王建梅
【摘 要】苏派教育背景下的校本课程有其独特之处,有江苏的特色,有教育的特征。建构苏派的校本课程,要“自下而上”与“自上而下”相结合,并做好课程实施骨干队伍的建设。
【关键词】校本课程;师资;苏派教育
【中图分类号】G423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5-6009(2016)07-0026-02
【作者简介】王建梅,江苏省盐城市大丰区城东实验小学(江苏盐城,224100)校长。
在我的理解当中,校本课程是一所学校基于地方文化、学校特色、师生特长所自行开发实施的一门课程。而众所周知,苏派教育是一种以厚实、灵动、精致等为鲜明特征的教育流派。两者之间完全可以相互支撑,互为振点。下面,笔者从三个方面谈谈自己的认识。
一、苏派教育背景下校本课程的理解
首先,苏派教育背景下的校本课程必须姓“苏”。
姓“苏”,必须要有太湖之水的灵动。灵动就是有灵气,就是活泼不呆板,就是富于变化。窃以为,苏派教育的学校校本课程的灵动应该体现在教育常态的建构与创新上,体现在教学体系的完善与发展上。以江苏盐城市大丰区实验小学特色校本课程“行知剧场”为例,它之所以引起全国关注、产生深远影响,就是它创造性地将德育课程发展成可感可知的表演课程和生命教育课程。活泼生动的形式加上多元包容的内涵,让其更接地气、更有人气、更具生气。
姓“苏”,必须要有石头城的厚实。石头城是南京的代表,也是江苏的标识。苏派教育根植于这片土壤,其厚实显而易见。校本课程的开发也要有底蕴深厚的特点。一次偶然的机会,笔者寻访过张家港实验小学的“三味书屋”,被其“传承中华民族书香根脉,致力用书籍力量影响童年”的理念和格调古雅的氛围深深感染。我敢肯定,当学生进入其中,心会自然而然地安静下来,书香会自然而然地弥漫开来。
姓“苏”,必须具有苏州园林的精致。作为苏派教育背景下的校本课程,也应具有这种精致。据笔者所知,江苏连云港市东海县实验小学充分利用东海县版画这一丰厚的资源,开展版画课程十多年,逐步磨砺出版画课程设计、版画创作室、绘画室、制作室和陈列室等一系列成果。这种持之以恒、追求完美的办学毅力,可用精致之极评价,且绝不为过。
其次,苏派教育背景下的校本课程必须姓“教”。
姓“教”,是说校本课程必须具备基础性。校本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服务全体学生。以江苏盐城市第一小学“四色文化”课程为例,该课程紧紧围绕盐城“白色盐文化”“蓝色海洋文化”“绿色湿地文化”“红色新四军文化”,将生在盐城、长在盐城的孩子必须要了解的地域文化写进课程,起到了很好的教育普及作用。
姓“教”,是说校本课程必须具备实践性。校本课程更应该侧重校本实际,教师信手拈来,学生全员参与,其最好的表现方式就是操作、实践。江苏徐州睢宁县大余小学,20多年来坚持把观鸟、护鸟列为学校的特色课程进行教学。这种课程实施起来十分便利,孩子们参与兴趣浓厚,教育效果也很鲜明。
姓“教”,是说校本课程必须具备前瞻性。南京力学小学有一门校本课程《小公民教育》,这门课程的特点就是让孩子们走进社会,发现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在此过程中锻炼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培养他们的现代公民意识。可以肯定地说,这门课程的开设对于孩子们今后的成长具有十分重要而现实的意义。
二、校本课程建设的抓手与策略
基于这种对校本课程的理解,我校在校本课程建设中,抓住了“自下而上”与“自上而下”两个关键环节,构建了具有“苏派”特色的校本课程。
所谓“自下而上”,是指学校在校本课程的生成上让全体师生主动参与,生成改进。学校校本课程《滩涂文化》的雏形就是来源于此。学校新建初期,教师为了让学生相互熟悉,就让他们介绍自己。在这个过程,孩子们发现在介绍家庭住址时有不少“团”“灶”,于是就产生了疑问:怎么会这样呢?班主任因势利导,布置了一项特殊的作业,让孩子回家了解自己居住地名字的由来。通过多种渠道资料的收集和梳理,孩子们很快知道:大丰成陆于两千多年前,原本是茫茫滩涂,曾以产盐而名闻遐迩。大丰境内像西团、新团、南团等数十个乡镇、村、组的地名就是取之于“团煎共煮”的“团”。一石激起千层浪,这个发现一下子点燃了全校师生的热情,大家积极参与,最终形成了学校特色课程《滩涂文化》。我们觉得这样的校本课程是有根之木、有源之水,极具生命力。
所谓“自上而下”,是指学校在校本课程开发上的顶层设计。学校的《滩涂文化》如何与学校文化相融合,如何形成自己的办学理念,科学的顶层设计必不可少。于是,我们请来了著名教育家朱永新先生,国家督学成尚荣先生……一场场辩论、一次次商谈、一趟趟考察,校本课程理论架构、校本课程体系建立、校本课程开发要点、校本课程育人定位等应运而生。
三、校本课程的实施策略
校本课程的打造不可能一蹴而就,我们在实施过程中就遇到了难点:校本课程的专业性与教师实施课程能力之间的差距,师资力量在有形与无形中成为校本课程推进的瓶颈。如何破解呢?我们的做法是“培植一束辐射源”“催生一支种子队”“影响一个教师群”。
“培植一束辐射源”是指校长的课程定位。作为校本课程开发的灵魂人物,校长是校本课程实施的核心。在推进学校校本课程建设中,笔者首先对滩涂文化做了充分研究,在充分论证的基础上,形成了课程实施的具体构想,并通过座谈、讨论、推介会等形式,将此设想一以贯之地蕴含于学校工作规划与思路中。
“催生一支种子队”是指学校骨干教师队伍的建设。作为校本课程开发的中坚力量,骨干教师也是校本课程实施的主体。我们在打造骨干教师队伍时,注重他们研究能力的提升,先后以调查切入、论坛带动、课题推进,做实、做细、做精、做大骨干教师的培训工作。
“影响一个教师群”是指全校教师形成共识。作为校本课程的最终实施者,全体教师的共识是校本课程实施的保障。只有全体教师参与了,校本课程才会被广泛认同、深入推进。我们通过走进滩涂、走进大丰历史等方式让全体教师了解大丰、了解滩涂,从而形成全体教师的共识,让大家意识到将滩涂上的盐文化、湿地文化、棉文化及移民文化传播给我们的孩子是自己的一种使命、一种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