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工作过程”理实一体化的电子测量技术与仪器专业课程体系的建构
2016-03-19王洪庆
王洪庆
(辽宁机电职业技术学院,辽宁丹东118009)
“基于工作过程”理实一体化的电子测量技术与仪器专业课程体系的建构
王洪庆
(辽宁机电职业技术学院,辽宁丹东118009)
研究实践了校企融合“基于工作过程”理实一体化的电子测量技术与仪器专业课程体系的建构,阐述了以工作过程和项目任务为引领、岗位需求和职业技能为依据,对接电子测量企业岗位群,构建双证融通、情境教学、工学结合的课程体系方案。
工作过程;工学结合;课程体系;电子测量技术与仪器专业
以电子测量仪器产品开发、生产和技术服务为职业工作岗位,采取“与产业对接、与职场一体”的校企共建模式,开展基于“工作过程、项目引导、任务驱动”的理实一体化教学内容设计、充分发挥学生学习主动性,使“人文素养、职业素质、职业能力”的培养符合社会需求,从而改善了学生的学习品质,提高了人才培养质量,从而建构了以“工学结合实训基地”为载体,以“校企合作,工作过程”为平台的理实一体化电子测量技术与仪器专业课程体系,实现了职业教育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目标。
一、研究思路
1.以电子测量技术与仪器专业岗位群的职业技能要求为教学模块,以典型电子测量仪器产品为教学项目,以理实一体化为教学手段,以“教、学、做”为教学方法,构建“基于工作过程”工学模块式理实一体化的课程体系。
2.打破学科课程体系,根据典型职业岗位、基于能力本位人才培养目标,紧密结合电子测量仪器产业实际,与电子测量仪器行业企业技术人才、能工巧匠共同研究企业对人才的需求情况、电子测量技术与仪器专业面向的职业岗位群应具备的各项职业能力,建构目标鲜明,特色突出“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1]。
3.深入开展校企合作,加大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理实一体化的教学环境和硬件资源,引进企业参与教学模式改革全过程,协助制定教学标准和课程标准,并发挥主导作用,使人才培养符合社会和企业的需要。
二、研究方法
1.以电子测量技术与仪器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与课题团队为主,通过对辽宁电子测量仪器企业业开展广泛调研,对企业内部结构、企业生产工艺流程与工作流程、企业人才规格等进行科学分析与论证,确定了电子测量技术与仪器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与培养规格。
2.深化与企业合作,完善生产型校内实训实习基地。积极开拓校外实训渠道,结合辽宁省区域经济特点,与电子测量仪器类前沿企业建立生产型校外
实训实习基地,更好的满足学生培养需求。
3.召开了职业工作过程与职业能力分析研讨会,邀请职业工作不同环节的企业一线专家代表,对企业的工作过程与典型工作任务、职业岗位群职责与要求进行分析研讨,共同选择分析企业真实项目,确定工学内容,共同设计工学模块方案。校企共同实施校内实训基地理实一体、教学做合一模式,校外实训基地工学结合、顶岗实习模式,由此形成职业技能模块为核心,职业素质模块为支撑,构成双证融通、情境教学、工学结合模块化电子测量技术与仪器专业课程体系。
4.通过“内部培养,生产实践,同行交流,企业引进”等方式加强校企合作、引聘技术专家、培养骨干教师,主要措施:构建互动实训基地教师交流双向机制,建立兼职教师资源库,制定实训基地教学管理办法和实训基地教师能力考核办法,加强兼职教师和基地骨干教师实践能力培养力度,严格骨干教师考核评价,建立实训教学监控体系,培育一支专兼结合的校企一体化实训基地指导教师团队,实现实训课堂与生产岗位的无缝对接,完成电子测量技术与仪器专业课程体系开发,建成一批由专业教师和现场专家共同开发的工学结合的专业主干课程校本教材,形成与专业培养模式相适应的课程体系[2]。
三、研究内容
1.调研了电子测量技术与仪器专业职业岗位群,研究确定岗位典型工作任务和工作过程,开展了基于职业能力本位的课程设计,同时探索“人文素质、职业素养、职业能力”培养的紧密融合,实施了工学结合、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改革。
2.以合作企业的典型岗位(或岗位群)的知识、技能、素养与能力需求为内容,构建了以岗位实践项目为框架,以典型任务为引领,以学习模块为载体,多学科渗透的“理实相融”的课程体系,实现了教学-训练-实践一体化。
3.按专业对接基本职业岗位和典型工作过程及其人才培养目标为要求,确立调整了专业核心课程。以电子测量技术就业岗位(群)所需职业能力为框架、以技能训练为主线、以工作实践为起点,把本专业所涉及到的职业活动分解成为若干相对独立的工作项目,形成了突出能力培养、与岗位对接的理实一体化的课程体系,以全新的模式组织了教学。
4.在研制中学习,在生产中学习,带着问题学习。将课堂引入车间,或在车间设立课堂。把部分教学内容安排到一线现场教学,学生可认识、可操作和讨论,同时进行课程设计,教师在实训基地上课,学生也可在实训基地动手制作,通过构建真实的职业情境,使学生“学中做,做中学”。
5.改变了“理实脱节”的传统课堂教学模式,研究分析了学习情境,课程设置、课程内容、探索和创新发挥了学生学习主体地位,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从而改善了学生的学习品质,增加了学生的专业感性认知,从而改善了教学和实践训练效果,有效地实现了“教、学、做”理实一体化课程体系教学模式改革。
四、师资队伍建设
1.企业专家参与教学设计,教学人员深入企业现场,建立了教师到企业见习实践或挂职锻炼,企业技术专家、技术能手到学院任教的双向交流的常态机制,打造了一支专兼结合的教师队伍。
2.加强了教师团队建设,一方面加强教师的专业实践能力,通过建立青年教师下实训室制度,教师开展教科研活动,教师参与行业技能大赛,教师指导学生参加技能大赛,教师下企业生产实践等多种活动增强教师的专业实践能力培养;另一方面,开展职业教育理念,课程开发方法,教学方法等多种培训形式,提升了教师的课程开发和课程实施能力。
3.按照“加强校企合作、引聘技术专家、培养教师骨干”的原则,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采取多种方法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和技能水平,校企共建了专兼职“三师联动,三能合一”师资队伍。
五、实训基地建设
1.建立了校内生产型的理实一体实训室
完善了电工技能实训室、电子技术实训室和单片机技术实训室和PLC技术实训室的理实一体化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改造,学生在实训室里,按照真实电子测量仪器产品企业工作流程进行岗位操作,
产品生产。各生产性实训室,情境教室实行课余开放制度,可以为学生开展科技创新活动、电子测量技术竞赛活动、自主创业活动提供技术咨询、服务、培训和场地、设备、设施支持。
在此基础上,还新建设了电子元器件实训室、PCB制作实训室、综合布线实训室等多个实训室,为生产电子测量仪器产品、教师指导学生生产工作提供了平台,为学生掌握知识、提升技能、通过考证、零距离就业[3]提供了保证。
2.加强了与企业合作,完善了生产型校外实训实习基地建设。积极开拓了校外实训渠道,结合辽宁省区域经济特点,与电子测量仪器前沿企业建立了多个以专业基础能力、关键能力、综合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四个训练为平台,融教学、培训、技能鉴定和技术研发功能于一体的校外实习实训基地”,更好地的满足了学生岗位培养需求。
六、评价模式
1.为使教学工作的每个环节落到实处,确保教学工作取得预期效果,企业、院、系三级教学质量监控组织,分工合作,分层指导,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的质量监控体系和教学质量监控制度。
2.建立了校企结合,工作过程的科学评价考核体系,评价采用了学校任课教师评价、企业师傅评价、学生小组互评、职业素质评价、工作质量评价等多元评价相结合方式。
评价内容包括学习和实践态度和表现,团队精神和贡献,岗位工作、技能鉴定、技能竞赛,小组管理等。评价体系的科学性,是激励学生学习积极性的重要工具,学生可以通过自我对照,自我评价,激发学习主动性和创造性,从而改善了学习品质,扭转了学风。
总之,通过深入调研、严谨分析论证,吸纳先进职业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锐意改革,校企深度合作,以“产业+企业+专业”的校企共建课程模式为主线,以项目任务和工作流程为引领、岗位需求和职业技能要求为依据,对接电子测量仪器企业岗位群,采用理实一体化教学方法,构建了校企融合,工学合一“基于工作过程”理实一体化的电子测量技术与仪器专业课程体系[4]。
课程体系更合理,教学方法更灵活,学习兴趣更高涨,工作过程更真实,技能培养更突出,校企合作更深入,产业对接更紧密,就业前景更广阔,用人单位更欢迎。
[1]杨俊莲,张涛.校企合作开发课程体系的探索[J].科技创新导报,2010,(35).
[2]黄亚妮.高职教育校企合作模式初探[J].教育发展研究, 2006,(10).
[3]崔英敏.课程体系、教材建设、师资队伍、就业服务”四位一体的校企合作办学模式探讨[J].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0, (1).
[4]柳坤文.关于校企合作、工学结合“2+1”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改革的研究与实践[J].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9,(1).
(责任编辑:卓如)
G642.0
A
2016-09-25
王洪庆(1965—),男,辽宁丹东人,教授,硕士,研究方向:电子测量技术与仪器教科研。E-mail:hongqing65@126.com.
辽宁机电职业技术学院2016院级教研课题立项《“基于工作过程”的电子测量技术与仪器专业课程体系的建构》(JYLX2016017)
1671-802X(2016)05-0050-03